查看原文
其他

楞楞:一枚园地三周年 · 凡人微光,汇聚成炬

阿斗的梦 阿斗跳墙 2023-07-22

拍摄:红珍(摄于2023年3月26日江苏常熟)

楞楞 I 文

①三年后的拥抱

2017年我在洛阳工作,有一次去车站接老董事长,见面时我拥抱了他,后来他说,见面拥抱有点夸张。如今过去6年,如果重回那一年那一刻,无论如何我也不肯张开双臂了。年过四旬的我认知到:有些超越礼节的拥抱,有些亲切纯真的感情,无法建立在商业交际上。

拥抱,很简单、很纯洁、零距离、真性情。拥抱,将彼此激动的情感毫不掩饰地呈现、交换心意、感知喜悦。人与人紧紧拥抱,是琴箫互奏、候鸟嘤鸣,是同流的热泪、同频的欢笑,是思想的碰撞、灵魂的契合。

3月仲春,常熟虞山,我拥抱着江老师和梅姐,两行泪滑下,温乎乎的,就像当时的呼吸,热烈而凝重。那一刻,三年来的千般过往一幕幕地快进,百种柔情涌上心头,也有一丝别样滋味杂陈在心,但顷刻间我又忘记了一切,静静地、紧紧地拥抱他们。那几秒钟,我感到自己的内心出奇的宁静,就连身边的空气也静止了。

当我换上生命里少有的喜悦和欣慰笑脸,仔细打量江老师,发现他依然年轻而精神挺拔,心中再次感到喜悦和欣慰,此前看到大家在微信群发他的照片,显得似乎有些苍老,当时我心头涌上一丝难过,误以为他今年变老了;梅姐的红羽绒外套我见过,去年,微信群里发她加州的日常照,穿的就是这件,这次她还穿着,熟悉的红衣和灿烂的大酒窝,洋溢着孩童般的朴素和热烈。我抱着他俩,感受那骨子里的气质,我爱他们。

随着疫情的减弱,一枚园地的耕友们超越了网络交际,陆续在线下相见,梅姐从加州回来,扩大了见面的规模。大家用紧紧的拥抱慰藉这三年的踽踽同行;用热忱的眼神确认曾经的悬悬渴望;用一份千里之外亲手打磨的油茶关爱同道;用一曲曲倾心的奏唱互诉衷肠。

从医生到司法人、从作家到小哥、从诗人到教师、从保安到企业家、从学生到退休人、从大教授到小摊主;从陌生到熟悉、从想见到相会、从叫不上的名字到查无此人的名字;从辽东到西南、从西北到沿海、以及北美、欧洲、东亚;我看见一枚园地的耕耘者和读者们,一个个闪光的文字、一颗颗扶弱济灾的爱心、一双双奔赴约定的身影。

犹如藏在时间下的贝壳,随着一层层沙粒褪尽,这份被隔离三年的友情最终放出异彩。虽未曾谋面,却一见如故。我相信,这份友谊很少见,这份感情弥足珍贵,在这世界上,我们分居四海五洲,却是距离最近的朋友。

这三年很长,许多为生存、为生命而挣扎的人熬不出头;这三年很短,对于相互拥抱的人来说,仅仅是个开始。我们拥抱的,是三年前那些相同命运的陌生同胞,因为在那一个个辗转无眠的深夜、热切而焦急地等待在二湘空间时,每一个有血有肉、良知未泯、坚守真相的中国人,早就拥抱成一团了。

②有种力量

我有不少同事是高学历文字工作者,许多耕友和读友的身边也一定有,但是通过私下聊天得知,只有我的爱好和兴趣是写作。同事们写的学术文章令我倍感钦佩,那种博古知今的文学功底我尚不具备。但是,我和园地耕友的写作经历和写作心态,他们真的没见识过。

我们像个先知,以倒计时的心情,预料那些珍贵稿件的身后事,当我们坦然告别亲手写下的文字、用心揣摩的逻辑、专注投入的思考,以及那些对现状的评议、对弱小的关注、对黑暗的鞭笞时,写作这件普通的事情,被迫上演为一场盛大的文字葬礼。

三年来,我们为此无数次的喷怒,又将愤怒转化为平静。愤怒让我感知活着的本能,平静赐予我冷静乃至温柔的力量。是的,不论愤怒还是平静,写作者在荒唐的时代,需要一种在逆流中潜行、寒风中挺身、峭壁上起舞的高贵力量。

诺奖得主布罗茨基有这样一个观点:写作可以一直关乎那高高在上,直到它停止对写作的干预。看到这个观点,我便自然写下一枚园地的座右铭:聆听良知,坦鸣心声。这是江老师给园地写下的定位,也是丁老师对园地“做一个有良知的文学平台”的寄望,还有余老师慈爱的眼神和始终震荡在园地空间里浑厚的谆谆良言。

什么是作家,不是机构发的证,也不是出版了几样书。作家首先应是个具备良知的人,其次是能够激发良知的人,再次是能够觉醒自己、影响身边和社会的、用创作的方式再现真实的写作者。

什么是作家,一枚园地有位“70后”耕耘者青禾,她每每关切桥头下的补衣女,故世多年的乡下临时工,迷茫的创业青年,收猪贩猪的小市民。她最早的作者简介里有一句“眼向下,心向善”,至今流传在一枚园地。她就是作家。

一枚园地有位读者,每每于文章之后写下勤恳的留言,他看过每一篇文章,也留下每一次心得。他的留言很普通,但却常常捶问良知,呼唤公平,引起其他读者的共鸣,一枚园地发出千百篇文章,他的留言恐怕也有几万字。这样的读者有很多,他们的声音在这恢宏时代只是嗡鸣之音,但在我心中,他们也是作家。

什么是作家?看到底层的困苦、民众的艰辛、社会的阴暗、时代的不堪,拿起笔或呐喊、或责骂、有时怒吼、甚至咆哮。这就是作家。

(摘自一枚园地2022年新年回顾文章《回望这一年,想起鹿鸣君说的小气候》)

写作三年,我们在一枚园地这个小小平台上,以笔为炬,点燃一支支闪耀的薪火,照亮自己、温暖彼此,不知不觉中,大家已是熟悉的老友;编稿三年,一个个亲切的名字,一个个熟悉的文字,看几段稿件内容,就能辨别出作者是谁,像极了在家里听到一阵脚步声,就知道是谁。

曾经,一篇好文章,点击群发后,默默关注它;后来,点击群发之后,心中却要默默地告别它。如此三年,其中的幸与不幸,每一个耕耘者最有发言权。一枚园地的耕耘者们,在举步维艰中坚持着“聆听良知,坦鸣心声”,也用这个座右铭维持着作家的某中定义。我想,这是写作独具的力量。

那些作别的稿件,我们总有一天要让它回来,回到它本该存在的地方,释放它的光彩、展现它的意义。亲爱的耕耘者,敬爱的读者,一枚园地的文字是有归宿的,一篇稿件、一个留言、一次心灵和思想的交汇,都会得到尽力的安放。

《一枚园地文集—民声I》

阅读那一行行字句,回首那一件件小事,我们无法忘记过去。我们在时代的尘埃中记录历史,在垂危的雪山谷发出回响;我们不停地拨开历史的面纱,不教那小姑娘任人打扮。我们只有全力维护这份小气候,保持它的温度,赓续它的勇气,才能在相见时感受到拥抱的力量。

回首这三年,我们走过了不止1100天。许多像鹿一样鸣叫过的人,他们难再归来,他们走过的路,我们继续;许多像羊一样迫于生存的人,他们于这社会的所遭所际,我们无法停止关注。所以,字,还要一个一个地写;路,还要一步一步地走。

在继续写作、继续前行的路上,必当铭记那些给予我们力量的源泉。

2020年5月30日,读者接力跟随者一枚的《一枚:忘记背后,努力面前,向着标杆直跑(方方日记接力编辑手记)在二湘的十一维空间正式结束,一枚园地正式启用,并在2020年5月31日,发出第一篇《民声1》。

下面是最初的“一枚园地”2020年中秋节之夜被消失后,这三年我们一次次涅槃后的存在

向以上公号的提供人致以衷心的谢意,这份热心与慷慨,给予我们坚持和热爱的力量,他们是:

一枚园地—俠非俠(广东)

一枚新园地—丁东(北京)

一枚园地Ⅱ—安然以待(河南)

一枚园地Ⅲ—段女士(湖北)

一枚园地6—张从文(河南省)

一枚园地7—安然以待家人(河南)

一枚园地8—安然以待家人(河南)

一枚园地9—安然以待朋友(北京)

一枚园地10—安然以待家人(河南)

一枚园地11—云影(广东)

百梅园—云影(广东)

一座菜园子—呼斯楞(内蒙)

101梅园—刘又生(江苏)

千梅园—邹健(甘肃)

亿梅园—无眠树1969(山东)

阿Y的小先生—邹健朋友:开心(甘肃)

阿斗上墙—邹健朋友:春风(甘肃)

我们这枚园地—呼斯楞家人(贵州)

还是那枚园地—上善若水(浙江)

声声不息的园地—老三(湖北)

阿斗下墙—雨打芭蕉(辽宁)

阿斗跳墙—老顽童(辽宁)

一路跟随找寻园地的读者朋友们,是你们的执着与厚爱,不断地给予我们再来一次的力量(下图为部分读者找寻园地的留言截屏)

③半句标语

赶赴常熟之约路过上海虹桥高铁站,我被这句标语吸引了:“凡人微光,汇聚成炬”。

人潮人海中,它就挂在匆匆行人的上方,作为一个平凡的行人,我也正赶向下一趟列车。不知是赴约带给我的激动,还是我们几年来对于一篇篇文章、一件件小事的坚持,看着这副无声的标语,我似乎看见一枚园地一个个熟悉的脸庞,一个个小小微光,竟然感到一种巍峨磅礴的力量。

我驻足原地,凝视这标语,一字一字地读、一字一字地思索,我看见了园地的老师们、义务校对、耕耘者、读者、爱心捐赠者,给老子送花、写祝福卡片的朋友,甚至耕耘者文章里那些或近或远、或悲或喜、或大或小但却闪着光的故事和人物……我的心情一时难以平静,“凡人微光 汇聚成炬”,这句话的份量在我心里一点一点加重。许久之后,我才发现,这句标语还有后半句,是令我不适的官辞,便在拍照时隐去了。

令我感到喜悦的就是这半句标语,在时下的中国上海,在一个显眼的商业广告位,让一个从云贵赴约江南的凡人看到,他忘记了繁琐的日常工作,仅仅为了这半句标语而凝立当地,思索许久,他看见许多人和许多画面,并在心中储存了一束希望的光芒,迈出带风的步伐,奔赴下一程。

江老师曾说过“四分之一炬火的力量”,这句话始终牢记在我心,我甚至常常盘算现在到了几分之一。然而我也被打击过,有一次我和母亲打电话,说了很多园地、时事以及四分之一炬火的事,她用她那土味浓重的方言说到:“妈呀,就你们这样的火炬手,一百个人里连五个也不到。”她说我们是火炬手,把我逗得哈哈大笑。

虽然如此,但我心里很高兴,因为母亲只上过小学,连字也写不了太多,年逾七旬还能和我清晰地聊时事、常识和认知(尽管她偶尔劝我不要讲太多),还能判断火炬手在今天所占的比例,我除了开怀大笑,复有何求?而且我觉得,稍微争取一下,母亲也是一个火炬手。

我和江老师夫妇、梅姐、红珍姐,在常熟度过了美好愉快的相聚时光;我为很多常熟人传阅江老师的书感到欣慰;为他对乌战局势和由此对东方所致影响的估量、对他所讲的这片土地不可言说的未来,同样充满了坚定的信心。

在常熟,我哭了也笑了,比起相见的期待,我们在一起的畅聊着实有些不够。可是我们从北向南、由西下东地跑来相见,不就是为了那充满激情和力量的拥抱吗?我在返回的路上,也想起很多曾经的一枚园地耕耘者,他们如今在自己的园地里继续耕耘,比如风铃,越挫越勇;比如若湘,从公号到视频号;比如三少,勤耕不懈;比如子规,比如思想的鸟巢……

凡人微光,汇聚成炬。是的,回首这三年,我们在磨砺中崩出一片片小小的微光,就是这微光,倘若汇聚一起,挺身面对时代落下的那粒灰,又何尝不是一片炬火。

这微光是我们走过的路、写过的字,是动过的情、澎湃的心,是一枚园地滚烫的初心,是耕耘者关心这时代的目光,是每一位读者对生命、对这片土地的期待。

一枚园地耕友上海聚会(摄于2023年4月)

【作者简介】楞楞,不忘初心,不弃思考,不逐灵魂。一枚园地耕耘者。



聆听良知,坦鸣心声。我手写我心。
投稿邮箱:yimeiyuandi@163.com



往期精选 :

江澜声:却话巴山夜雨时

三年(14)黑麦:有一些事情,看着看着就哭了,哭着哭着又笑了

黄勇:一位父亲的一路向北

青禾:薪火传递

朱健国:华盛顿读过《水经注》?

默子:昏暴之君:千年重复往昔的悲剧(一)

清如许:我想念你们,实在想念你们

黑衣女巫:母亲节后话母亲

知君:母亲节,愿每一位母亲不再为孩子焦虑

陈守溢:外婆

高均善:辋川,说不尽的怅惘

麦田守望者:我就是那只蝴蝶

红珍:共赴一场春天的约会(后记)

月生:城市咏叹调

艾晓明:他是谁,他在哪里,他怎么想呢?

吟诗作赋:我们是否愿意了解,年轻人把什么举起

月生:新婚之夜

高均善:贵州旅游札记·真正夜郎自大的是谁?

月生:咸亨风波

齐东野:推开那扇虚掩的门

升平:诗经记·国风·周南十一篇

红珍:共赴一场春天的约会(5)- 泾县黄田篇

汉水伊家:再谈淄博烧烤节

红珍:共赴一场春天的约会(4)- 溧水篇

楞楞:盘点老板口中的七大“企业伪文化”

艾晓明:你的英容让春天洁净

默子:《夜讀冤女史》

静子:我来武汉不看樱(三)

汉水伊家:淄博烧烤节,我的口胃我作主!‍

方方:林昭的光芒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