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帐号已被封,内容无法查看 此帐号的内容被自由微信解封
文章于 2022年3月15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微信屏蔽
其他

远方的战火,点燃了身边人际交往危机

维罗听涛 2022-03-15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海边的西塞罗 Author 海边的西塞罗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 l 微信公众号“海边的西塞罗”

ID l yujianshijie1988

文 l 西塞罗


你最终你会发现,你怎样看待这个世界,你就将怎样过你自己的生活。


各位好,如《世界的冷战尚未重临,心灵的冷战已然开始》一文所言,本来今天打算休息一天。但这篇文章发出后,有不少读者私信我问候和鼓励,在此跟大家说一声:


谢谢。有朋友说小西还是希望你不要为了时事中断自己的写作计划,也有朋友想看我把俄乌战争的话题继续写下去,这两个需求我都会满足,感谢大家的支持。


另外,今天早上看到一位读者给我的一封长篇私信,让我感觉有必要回应一下,因为她所提出的问题,确实反映了我们当下很多人遭遇的一个困局:我们该怎样对待那场远方的战火所点燃的身边的人际交往危机。


正好很久没有更“小西来信”这个栏目了,今天就写一篇。


原信很长,谈了很多细节,以下是跟这位读者沟通后,经其允许可公开的简写版:


小西,我是你的新粉,可也是忠实读者,被同学安利后,一口气看了能有你近百篇文章了。但昨晚看了你最新的《世界的冷战尚未重临,心灵的冷战已然开始》一文,感觉这篇文章就是为我现在的处境写的。我现在就处在你说的那种“心灵冷战”里,求救。


我是个在校大学生,今年大二了,寒假前刚刚脱单,男友是在同好会上认识的。他追我的时候我觉得他各方面都还不错,就答应了。但最近发生几件事,让我觉得我们俩三观真的很不合。


他是个……按你文章说法,蛮激进主义的人,喜欢发一些时事问题的见解,却每每和我观点不一样,过年在家时为F县的事情,我们就锵了两句。这两天为俄乌之战又吵。


他不知为什么特别挺俄罗斯,而且好像还很崇拜普京,我比较同情乌克兰。我们俩最初是互转一些观点不同的文字,后来上升到在微信里争论。


前天,我们回学校后第一次约会,说着说着又吵起来,他气头上对我说了一些很难听的话……我很生气,说既然咱俩三观这样不合,那就分手好了,然后就自己走了。


可昨天他又买了一大捧花给我,说要跟我道歉,想两个人不要为了这种小事而分手。


我现在气基本消了,挺想答应他的。但也挺矛盾:


一方面,我觉得两个人三观真的好不合,而且都很强势。


另一方面,又觉得他说的也对,两个人为这种事分手要传出去蛮搞笑的……


可是我又真的觉得再和他一起很别扭,现在才是本科,将来再遇到这种事怎么一起走下去?


所以我和他现在的状态,就像你说的,心灵冷战。


我想问听听你的意见,你觉得我该怎么办?两个人在一起这种事情三观合真的很重要么?记得你之前写过一篇文章()说赞同为F县案拉黑微信上的好友。我想问你,现实中的朋友,也值得为这种社会事件拉黑或者疏远吗?我周围还有不少人也和我男友观点挺相似的。


我自我评价是个蛮有主见的人,很少向他人问计,打扰你休息了,但我现在真的很为难,期待你的答复。


娜塔莎


以下是我的答复:


你好,娜塔莎,应你的要求给你取了化名,并模糊了相关信息,你喜欢这个名字吗?斯拉夫味儿挺足的吧。很应景。


首先感谢你的来信,你的想法是正确的,与微信的点赞之交不同,现实中的朋友拉黑要谨慎一些,尤其是男女朋友之间,爱情来之不易,更要谨慎甄别——不要轻易为此分手,但也不要轻易过去,因为你们可能要共度一生。


以下献上我的分析,仅供参考:


为俄乌战争割席断交,看来还真不只是个段子。远方的这场战火,确实已经真实影响到了我们的生活。


随手给你贴两个我最近看到的段子吧,可能会让你感到“吾道不孤”:


再来一个“铁血挺俄”的。


是的,你并不孤独,虽然联合国大会今天刚刚以压倒性多数认定了,俄罗斯此次的行为是侵略,要求其立刻从乌克兰停火、撤军。但在我们这里,梗着脖子说俄罗斯“干的没错”、甚至“干的漂亮”,进而像你男朋友一样问乌克兰人“为什么不放弃抵抗”的人依然大有人在。


但这些人中,我觉得还是要分两波:


一种,像这两个段子当中所展现的,其实是我们的父辈、祖辈,他们所成长的年代,我们的国家还没有对外开放,唯一能接触的外国文学、艺术作品,大多都来自苏联和东欧,所以俄罗斯文化在他们那个年头是一种很“洋气”的存在。


去莫斯科餐厅吃饭,拉着手风琴唱《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对那一代人来说其实是一种情怀。前几年有个电影叫《囧妈》,我不知你看过没有,反映的其实就是那一代人的“错置的乡愁”。


对这种父辈、祖辈,我们要理解,从那个年代过来的,时代的烙印,他们其实无可选择。别跟老一代人去争这个事情,如果他们这样认定,就尊重他们的观点好了——只是不要让他们把家里的钱换卢布“抄底”,切记切记。


但另一种,其实是我们这一代人(写到这里突然发现咱俩应该差了十多岁了,所以确切的说,是我们这一代和你们这一代人)。我们这一代人,跟我们的国家一样,逐渐走向了开放和多元,本来是有很多选择的。


但你会发现,我们周围很多人,最后还是走上了这条道路,而且似乎比老一代人更加执着、狂热。最奇特的是,有大批的人把普京这个国外领导人,当做偶像来崇拜。


我最近听说的一个段子,说“在中国,普京的铁粉比俄罗斯还要多。”


去抖音、快手、微博上看看,你会发现这绝对是真的,不仅在绝对数量,而且在相对比例上,普京都在中国收获了比他的祖国多的多、且年轻的多的拥趸。


那么,就需要一个解释,为什么。


我大学毕业后第一份稳定的工作是媒体国际新闻编辑,正赶上2014年乌克兰危机爆发,而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关于普京的信息,是最难处理的。


因为当时正赶上自媒体第一轮高峰,中文互联网上充斥了大量关于普京的传说。随便以其为关键字搜一搜,就能找到大量的什么“普京放狠话……”“普京霸气回应……”“普京警告美国人……”“普京大帝……”。


而这些在中文互联网上说的煞有其事的传言,你真拿到国际网络上去一对照,会发现,几乎全是编的、或者至少是断章取义。普京要是知道了,估计也会有意见。


真的,普京在中国自媒体圈里,现在已经被弄的跟鲁迅先生一样了——只要是句营销号自己想说的战狼发言,只要标题加上一个“普京霸气回应:”的前缀,马上就能蹭蹭蹭的骗点击量。


这种现象好像最近又有点儿回潮,你看俄罗斯最近一用核威慑,马上又有人开始传各种“普京名言”,什么“如果俄罗斯没了,还要这个世界干什么?”什么“如果迫不得已,我毫不介意毁灭全人类。


造谣一张嘴,辟谣跑断腿,我最近没有这个时间,但凭着当年做国际新闻的经验,我几乎可以肯定,这些话应该是一些战狼营销号凭空捏造的,或者至少是断章取义。道理太简单了,如果普京身为一个大国领导人,确实公开说过这种“霸气发言”,那就不用等到此次俄乌战争了,该早被各国正规媒体传的天下皆知。因为这些发言在非战狼人群看来,实在是太惊世骇俗了,一个掌管着好几千枚核弹按钮的人,要是敢公开这样说,各国首脑能不赶紧出来表态,谴责或者劝阻一下吗?这太惊世骇俗了吧,希特勒当年也不敢这样说啊!


那么营销号们为什么要如此编造普京反常识的“霸气”形象?答案只有一个:他们知道中国有大批受众不问真假,就喜欢看这个。


我们中国人,在现实生活中,其实是一个非常谨小慎微的民族,在家我们听父母的,上学校我们听老师的,去单位我们听领导的,混社会我们听大哥的。你看什么“铁链女”“铁笼女”这种事情,很多人连在朋友圈里转发呼吁一下都不敢。这才是我们生活中的真实写照——很多人甚至公交车上看见个咸猪手,都未必敢上前去“路见不平一声吼”。


我们一直就这样温顺、听话、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惯了。


可是这种情绪憋得太久了,我们又需要的一个发泄渠道。


就像美国人喜欢看超能英雄电影一样,我们希望有一个人能够给我们提供一种“化身想象”。在这个想象中,我们能满足现实中自己所不能满足的一切,那个英雄力大无穷、无所不能、又蔑视一切条条框框,尽情挥洒自己的力量。因为中国人在现实中压抑的太厉害了,所以这种需求就更为迫切。


而你发现,在俄乌战争之前的国际政坛上,几乎唯一能符合这些想象条件的,似乎就是普京和他统领的俄罗斯。


普京,他执政多年、身为全球世界上第二军事大国的统帅,特工出身,为了与西方进行一些博弈,也确实说过不少比较狠的话……


于是很多人就在这个现实中的普京基础上,开始添油加醋,描绘出了一个他们想象中的普京形象,并加以狂热崇拜。


如果你读过法国哲学家鲍德里亚的《拟像与仿真》一书,你会知道,中国大众传媒中所想象的这个“普京”,是一个标准的“拟像体”——它与现实中的那个人其实并没有多少关系,但大多数迷恋他的人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


这种现象,并不只在今日的中国发生,你听说过切·格瓦拉吗?

不,不是“打工是不可能打工”的这一位。


切·格瓦拉是阿根廷马克思主义革命家、医师、作家、游击队队长、军事理论家、国际政治家及古巴革命战争的核心人物。


为了贯彻自己的革命理念,他一生转战多地,一直在拉着各地的游击队,与冷战时代各地的政权和其背后的扶持者真·美帝国主义作战。


但这些其实并不重要,真正奇怪的,是切格瓦拉在他死后,却成为了一种流行于他生前所反对的那些国家的年轻人中的一种文化现象,他的头像被作成了各种艺术品广为流传。


可是你如果到大街上,随便救助一个T恤上印着他头像的年轻人,问他,这人是谁?他的生平如何?有什么理念让你如此崇拜?


很多人会答不上来。切格瓦拉在传播中已经成为了一种拟像体,成为了一种年轻人用以表达不妥协、不屈服的反抗精神的偶像——虽然穿他T恤的年轻人,在现实中可能已经屈服了,但正因如此,他才更需要这个图腾。


我们舆论圈中所幻想出来的那个普京,其实也是一样的——他成为了我们这个时代,中国年轻人中用来代表“硬汉”、“反美”的图腾,供一些人像崇拜漫威英雄一样崇拜,纾解心中积压的一些情绪。


而这种崇拜在今天的中国是安全而不受约束的,所以普京总统在中国圈了一批他自己可能都想不到的、其实并不理解他的铁粉。


说的简单点,就是这样很爽,而且是的很安全的爽。崇拜普京,崇拜“战斗民族”,在中国很多人那里,跟抽烟、喝酒、打游戏一样,其实算是一种让自己爽到的嗜好。


可是,当俄乌战端一开,这种情绪一下子就爆了。


为什么呢?


因为崇拜者们看到了现实中的普京,跟他们想象中的那个拟像体完成了重合,由此产生了一种核聚变式的爆炸效果。


就像如果你崇拜蜘蛛侠,某一天如果在现实中看见一个蜘蛛侠装扮的人在荡来荡去,哪怕他不是行侠仗义而是偷东西,你也会惊声尖叫。因为,管它娘的呢!反正你的梦想成真了!


所以我一直在说,中文互联网上在俄乌开战之后,第一时间不分青红皂白响起的那种为其叫好的声音,压根不是出于所谓的“为国家战略考量”。客观的讲,这场战争无论胜负如何,只要战端一开,对俄罗斯、甚至对普京本人来说,都是最重大的不利好,更别说对咱们中国人了。


所以你男友那样的普京迷们为这场战争叫好,你能理解为什么了吗?球迷男孩看见自己喜欢的球星驾临;粉圈少女看到自己的“哥哥”来到身边。偶像的现实体与拟像体的聚变所产生的能量是无穷的。


这样一说,你应该能多少理解你男朋友了。就跟抽烟、喝酒、打游戏一样,男人谁还没点嗜好呢?如果他表现的不是那么极端,其实你俩是可以度过这道坎的。


何况这场战争,现在看,也持续不了太长时间了。


今天刚看到一则新闻,说乌克兰那边从俘虏那里截获了一则俄方的战争计划,上面显示,俄罗斯原计划最晚在3月6日以前结束军事行动。


这符合我之前《如果俄罗斯最后输了,输在哪里?》一文的判断。


现实中的普京,其实是有自己计划的,他说他展开的是“特殊军事行动”,本来是很真诚的,至少他以为乌克兰在两周之内就会屈服。


当然,现在的战况,不如他所愿,我们给他把时间翻一倍,再翻一倍,两个月!——两个月内,俄罗斯能不能征服乌克兰呢?如果不能,到时候俄罗斯自己也就给拖死了。


而我的建议,是你们可以把 出结果前的这段时间,设定为你们的冷静期。


你好好想想,你男友到底适不适合你,让你男友也好好想想,他狂热迷恋的那种感觉,到底合不合适。


其实,人不狂热枉少年,就像一个国家一样。但关键要看,在狂热之后,有没有反思的能力。


我相信这场战争的结果,最终会教育你男友:21世纪的国际博弈,是不能像他所崇拜的那个拟像体那样玩儿的,跟打游戏一样,一个乌拉冲上去,就能解决所有问题。——假如你的男友还有值得你爱的反思能力的话。他是能想明白这一点的。


当然,小酌怡情、酗酒伤身,任何嗜好都有个程度问题。抛开剂量谈毒性,那就是耍流氓。如果你男友像我上文中所提的那样,是一个轻度的、能反思的普迷的话,我是建议你们俩尝试继续走下去。如果是下面我要说的这种情况,那你要小心了,我郑重建议你跟他还是趁早分道扬镳的好。


最近刚看完了一本推理小说,叫《绝叫》。


我在这里建议,我所有年轻的女性读者,若有时间都可以看一看这本书,因为它以一个罪案故事为主线,把一个女性在当代社会(虽然是日本当代社会)所有能遇到的问题,都串了起来——原生家庭对你的不重视,婚姻与生育问题,婚后工作问题,职场PUA,遭遇渣男,遭遇家暴等等等等。这是本很好的社会派推理小说。


而这个小说中有一段就讲了个小故事:女主找了个下岗牛郎做了她的男朋友,并且同居在了一起。这个男人成天不出门工作,在家里躺平,完全靠女主卖身养活他,却像吸血鬼一样只会伸手要钱,还家暴女主。是个最典型不过的渣男可是他却有一个奇特的地方——与他变渣变废几乎同步的,他在互联网上化身成了一个极端的日本右翼分子(在书中的视角下,就是“爱国者”)。他在网上成天发表一些嫌韩、仇华,为日本罪恶的侵略历史翻案的文章。再后来,这种行为发展到了线下。女主的这个男友开始逢人三句话不离“把韩国人和中国人都赶出去!”“神风特攻队是日本的骄傲!”等言论。


小说中写道,女主看到这个男人这样,就感觉特别不可思议:这个人,他在他闭塞的生活里,见过一个中国人或韩国人吗?他跟他所崇拜的神风特攻队员之间,有半点相似之处吗?他为什么会对前者(那些被侵略的民族)报以那么大的仇恨?而对后者如此崇拜呢?


后来女主想明白了,原来这些主张,给了这个男人在挫败的现实生活中,一种无法企及的幻想(想想鲍德里亚所谓的“拟像”)。


在这个幻想中,这个男人把自己想象成一个无比强大,而又可以肆意妄为的共同体中的一部分。他在这种幻想中获得了无上的满足感,并赖以逃避挫败的人生。“到头来,他爱的也不是他所说的那个国家,而只是他自己。”——书中的女主是这样感慨的。


简单的说,正因为他在生活中是“打工是不可能打工”的“窃·格瓦拉”,所以才必须在网络上把自己想象成伟大的切·格瓦拉。


我觉得这一段写的特别生动,这种人其实在哪个国家都有,前段时间网上有句挺火的吐槽,说时下有些青年“自己躺平,却“望国成龙”。”如今我们看到这种情绪的进阶版了:自己躺平,却无比激进、不讲原则的要“战斗民族”无往不胜。


是的,此次俄乌战争对未来世界格局的影响是很大,它的走向最终会影响我们每个人的生活。


可是我们作为身在中国的普通人,除了围观,真正能做的其实很有限,即便这种影响最终来临,我们也依然要在现实中过我们的生活、干我们的工作。


所以,就像昨天的文章所说,我不能理解有些人那样激烈的去挺俄(当然,也包括一部分极端的挺乌)。正确的态度应该是:你可以发表你的观点、见解,我也可以发表我的。我们应当彼此尊重,最起码不要互相攻击、伤害,大路朝天各走半边,等待时间去验证谁对谁错就好。


那种一看到有人发表与他思维相左的观点,狠不得就将对方进行声音、甚至肉体上消灭的人。我想,他们跟那些看到邻国跟他不想走一路,就进行侵略的国家一样。其根本原因就是,自己的日子过得实在太困顿、太惨淡、太没有未来了。他只能通过这种暴虐的手法,为自己创造一点精神寄托,制造一点多巴胺,而让自己活下来。


娜塔莎,我不知道你的男友中毒有没有这么深——


你在来信中提到,他用“很难听的话”辱骂你,是真的吗?


他现在平时的生活怎样?他的学业成绩怎样?


他有没有每天按时去上课?


他有没有跟你谈及他毕业后的规划?


以及他设想中你们两个人的未来?


如果这些都有,俄乌战争只是你们恋爱中茶余饭后偶尔谈到的一件事,那么你们观点的分歧是可以弥合的——这也许来源于你们接受信息的不同,最终的事实会验证一切。


如果这些都没有,他是一个完全沉溺在“普京大帝”“战斗民族”“推翻世界旧秩序”这些大词儿与幻象中的“躺平族”。那我劝你远离他,这种自己躺平却又幻想通过强迫他人来获得快乐和多巴胺的男人,请你让他离你有多远、就滚多远!——远离这种人,因为他们会让你的人生变得不幸。


当然,说了这么多,我还是想劝合不劝分,你才大二、他才大三,你们都还年轻(这样说好像显得我很老),一切反思都还来得及,一切转变皆有可能。


所以我想再给你推荐一本书——这本书,我觉得你和他都可以读一读。


它叫《巴黎烧了吗?》


这本书的行文和翻译似乎都不太好,但它的故事很有趣:


说,二战即将结束的时候,盟军诺曼底登陆后势如破竹,希特勒开始意识到自己时日无多。


希特勒这个人吧,倒真的是一个笃信“如果德意志没了,还要这个世界有什么用”。——或者更确切的说,是“如果我没了,还要这个世界有什么用。”的独夫民贼、偏执狂加权力精神病患者。


面对灭亡无日的绝境,他下了一道命令:实施焦土政策,将美丽的、堪称人类瑰宝的巴黎,彻底炸成一座废墟。


他的想法很简单:德国(我)得不到的东西,就彻底毁了它!


为了达成目的,希特勒指派了心目中最能够忠实执行这个使命的将军——狄特里希·冯·肖尔铁茨,作为巴黎的最高指挥官。


肖尔铁茨这个人,是个没感情的命令执行机器,此前已经依照希特勒的要求,在多个地方执行了焦土政策。


所以他一走马上任,全巴黎的人都看明白希特勒想干什么了。巴黎毁灭无日。


可是,援军远在天边,此时没有人能阻止的了他。


这个时候,一个意想不到的人站了出来,阻止了这一切。


此人就是维希法国所任命的巴黎市长泰丁格(按说这个人,其实算是个“法奸”)。


在一次会面中,泰丁格引领着肖尔铁茨走到屋外的阳台上,请肖尔铁茨看一看阳台外的景象。


在那里他们俩看到,在身下的石子路上,一个身穿花布衣裙的漂亮姑娘蹬着自行车,一手按着被风吹起的裙子路过。在杜伊勒花园的绿色草坪中间,几个孩子嬉闹着,把玩着他们的玩具。巴黎宽阔的大街向着天际延展开去,卢浮宫、协和广场、荣军院、巴黎圣母院、圣心大教堂一一陈列……而埃菲尔铁塔耸立在万里晴空之中,用它青灰色的身躯,直插碧蓝的天际。


泰丁格就这么晾了一会儿肖尔铁茨,让他融化在这美景里,然后说了一番话:


“将军,我知道,给您的任务,常常是毁灭,而不是保存。可是您不妨设想一下,未来的有一天,您会作为游客,再次站到这个阳台上来,再一次欣赏这些使我们欢乐、使我们悲伤的建筑物。


到时候,您就可以说,本来我可以把这一切都毁灭掉的,但是我把它们保存了下来,我把它们保存下来,作为献给人类的礼物。我亲爱的将军,难道这不值得一个征服者感到光荣吗?”


肖尔铁茨在听完这番话以后,静了半晌,什么也没说。末了还丢下了一句“我还有我的任务要完成。”


可是我们知道,他最终没有炸毁巴黎,他背叛了希特勒。


是的,顶着希特勒已经疯狂的命令,巴黎被保留下来了,它没有被烧毁。


人性被保留下来了,它没有被毁灭。


娜塔莎,我真的很喜欢这个故事,我建议你俩都去读一读。


是的,就像肖尔铁茨总是沉浸在他的作战室中,接受他的元首下达的一个又一个无情而邪恶的命令。我们生活中的很多人,总是被动或者主动的困在他的信息茧房当中。他们沉溺于某种宣传、某种幻想、或者某种命令带给他们的虚假激情,而毫无来由的去恨一些对他们其实并无伤害的人,去高喊一些违背常识与道德的口号。


可是,如果我们把他们从那个房间中请出来,请他们到阳台上透透气,让他们看看这人间,看看那嬉闹的孩子、美丽的姑娘、忙碌的街市、宏伟的建筑……


我相信他们会回忆起人性,人性是自由的,是平等的。一个人,应该有权由自己决定它用什么样的方式去生活,应该有权去怎样看待世间的万事万物,应该有权说什么样的话,按什么方式去生活。同时也要尊重他人同样的权利。


就像一个姑娘,她应该有自由决定,跟一个男孩恋爱还是分手,分手之后又该跟谁好,而不应被前男友威胁、或施加暴力,甚至被铁链栓起,甚至铁笼囚禁。


是的,任何人以任何理由都无权这样做,尤其是以爱你的名义。


真爱你就请尊重你,不要强迫你。


我希望你和你的男友都能懂得这一点。因为唯有懂得这一点,他才有可能将你挽回——或者若不能挽回,你们也能好聚好散。然后各自去过自己生活——平等的、平和的、自由的生活。


所以,你问三观相合不重要吗?它很重要。


你怎样看待这个世界,你就将怎样过你自己的生活。


国与国之间的平等,带来繁荣与和平。人与人之间的自由与平等,带来幸福与相爱。


而狂热与强迫,只能催生杀戮、暴力、仇恨与反抗。
……


本文已经接近9000字了,太长了,就写到这里吧。愿你们俩能复合,如若不能,就祝他能平静,而你得平安。无论最后能不能走到的一起,祝你们两个人,都能有幸福、和平而自由的人生。


如果不能彼此相爱,至少,请互相尊重。


送你一首红莓花儿开,愿你们不要为最终的强迫毁掉自己昔日的情谊。

原创不易,感谢有你!点个「在看」,不怕走散。

好文推荐 ↓↓

为什么要打仗?

乌克兰危机如何收场

该如何理解俄乌之战?

文明的陨落与战争的余烬

肢解乌克兰?普京为何当下选择这种高风险博弈?




走散就是分分钟的事情

三观一致的读友

可以扫码加维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