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曹家豪:藉由计算机的体系化法学学习(二)|第一章

小石桥桥 这里是小石桥 2021-09-18


本文第一篇在链接和文末有文章说明





集中论述:

如果你读不懂教材,也许是教材的错 ?[8]

你会遇到什么样的麻烦?

法学教科书通常追求书面表达的严谨完整,不考虑文章的易读性,且默认读者有人文社科著作的阅读基础,不会体谅各位只是大学新生的事实。因此书内布满晦涩法学术语构建的复杂理论、逻辑关系(此外这些学说的原创者都有着不好记的外国人名),远离你已有的生活经验,对于没有阅读习惯的同学,显得极其佶屈聱牙。而这些通篇汉字说理的大部头书籍更是容易让人——诸位理科生感到压力巨大——只要军训结束后,试着认真读读你们这学期的《法理学导论》教材,你就能感到大多数新生的感受:“一个小时你只能看6页书”、“每个字都认识,放在一句话里就看不懂”。


教材编写者难逃责任

这与大陆法学教科书编写质量的落后也有关系。多数法学教科书都是多人合著(翻翻教的版权页吧),每个教授(甚至是博士、研究生)负责撰写一章。然而他们秉持的理论各有差异。每章之间学术观点相互矛盾并不鲜见,遑论整本教材逻辑一贯、流畅自然、体系严密;且教科书普遍缺乏对实际案例、现行法规的分析[9],多数内容都基于作者多年来的固有印象与这些印象里早已失效过时的法条;只有抽象、生硬、互不关联的结论,没有扎实、严谨、令人信服的推导过程。[10]我在此斗胆做出评论:”大陆并没有真正的法学教科书,大多数所谓的‘教科书’只是以下内容的简单堆积:过时法条、陈旧学说、粗糙评论、稀少案例“。

在内容编排与形式上,国内法学教材也较为落后。绝大多数只有一个简单的目录,然后是长篇大论的正文论述,打断论述之间,只有偶然遇见、却时常不知其级别高低的小标题。但是,国外的绝大多数大学教材早已摆脱了这种落后的教材编排模式,在全力优化学生学习体验的道路上已经做出许多有益的探索。

 一下通过 politics UK [11]这本教材提供一个对比

图6

如图6。在每章标题页,学习目标、本章主题、内容大纲等都详细列出。

图7

如图7,章节摘要、讨论要点、拓展阅读资源在每章末尾均分别列出。这些资源既可以用来自测是否达到了学习章节学习目标,也提供了深入研究的机会。

图8


全书的所有重要术语都将以黑体呈现,且所有术语都会被收录在全书末尾的术语表中 [12]后者不仅给出术语的简短定义,也会给出术语在正文中的出处页码。

图9


这是张千帆教授《宪法学导论》评注、案例目录的一部分。

大陆法发学教材极少能包含如此丰富的案例与分析。

当你们在大一下学习宪法学时就能深刻感受到这一点的难能可贵


自然,当我们无法改变整个教科书行业的现状,要改变的只有自己的学习方式。在尽可能挑选优质教材之外,也需要我们自己制作笔记来克服教材质量不佳的困难。至于如何制作笔记,参见下文。


1.3 笔记在体系化学习中的重要性

可以看出,在SQ4R阅读法,乃至整个的学习过程中,笔记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首次阅读时,它记录了你在Q/R1/R2三个步骤中循环时所提出的问题与回答的尝试[13],日后复习时这样的问答过程也是你回忆知识的重要材料。如表格1。

表格1

当我们把目光限缩到法学,笔记的必要性就更加突出,因为法学在记忆知识之外,对知识体系化的要求高于其他社会科学学科。这一点我们在刚刚解读王泽鉴教授那一页内容时已经有了初步的体验,师弟师妹们在未来的学习中还会有更多的理解。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做笔记呢?或者说,用什么载体记录笔记?笔记又要做到何种详尽程度呢?

在回答“应该如何做之前”,我们先来分析“不应该如何做”。

一种常见的观点认为:利用教材已经印好的目录,来快速查询页码即已足够;若要建立体系化的知识,在书本页边留下笔记即可,再自己制作一份详尽的笔记,并加上内容对应的页码未免过于浪费时间。当然,如果能够在这样的方法上走出自己的道路,也令人尊敬;但是,书本内置的目录与书本的正文在本质上并无区别,都是已经印好、无法更改的印刷成品,页边空间往往不够完整承载自己的思考过程;而目录即使再详细,也会有覆盖不到的内容,且无法进行大篇幅的修改。而且,正如我们在图片3中试图寻找王泽鉴教授理论框架时所经历的那样,仅仅依赖教材正文最容易陷入“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困境。

总而言之,虽然在书上做笔记这种方式也能达成体系化学习的目的,但其操作难度远高于专门制作的笔记本。

在理解内容这一层面意外,制作体系化的笔记这一操作本身也有以下的益处

表格2

因此,这也反驳了另一种观点。这种观点认为,自己上课只需要无所用心地听过去就好,期末复习时拿着年级里有名学霸的笔记和其他材料突击即可。但是,每个人的笔记承载的都是自己的思考,制作笔记这一过程所带来的加深记忆效果也只归于笔记主人享有。因此,他人笔记和教材文本并无区别,都是需要我们付出努力重新加以“思考性认知”的材料。所以,每个人都应该制作只属于、且最有益于自己的一份笔记。

于是我们现在明确了目标:要高效学习,必须使用SQ4R阅读方法,阅读时保持思考式认知状态,读完教材后要留下清晰体系化的笔记,且能准确复述出所读内容的概要,可进行对这些内容进行简短的提问与回答。而达成这一切目标的关键,就是用“我要制作体系化的笔记”这一目标督促自己保持在学习的轨道上,高效地达成以上所有要求。

自然,如何制作笔记大有学问,在下文中,我详细叙述了你应该制作电子笔记的理由与方法,参见“如何利用Word进行体系化学习”这一部分。



集中论述:如何体系化阅读法学教材

根据我的经验,在拿到一本法学教材时,应当进行以下操作[14]

A)阅读第一章或者序言,这些内容一般是导论,大致介绍本书与本学科的主要内容。

B)在对全书内容大致了解的前提下,开始制作详目。原则为:“自顶向下,逐步细化”。

1)先记录下所有一级标题内容,再充分了解全书都讲了什么。如图片10。

图片10

   

第六章多出来的部分是对文本内容的注释,有关注释功能,参见下文


 2)然后给每一章记录二级标题,对每一章的内容加深印象。如图片11。

图11

3)开始一章一章地阅读,在阅读每一章之前,首先把本章的所有小标题补充到电子笔记里,并标记上每个小标题对应的页码。如图片12。

图12

4)完整读完这一章,只用笔勾画;

5)回看本章内容,根据自己的理解概括每段论述并补充到电子笔记里的对应位置。如图片13。

图13


2.课堂笔记


老师的PPT,以及PPT承载的课堂讲述,也同样需要体系化学习。图片14是一张典型的课堂PPT,来自赵一单老师的宪法学课堂。

                           

图14


同样,“政权组织形式”这一节是哪一章的内容?“议会内阁制”是其中下属的什么内容?你自然一无所知。在课堂里听老师线性地、从头到尾地讲授时,如果没有留意其中体系安排,即使听过此页与之前几页PPT的讲述,也容易回答不出上面两个问题。

如果利用电子笔记进行体系解释,困难迎刃而解。如图片15。


15

要制作这样的笔记,可在上课前就向老师要到本堂课的PPT文件,在老师讲述每一张幻灯片时,将PPT文件里对应的文字复制到自己的笔记中,同时在笔记中即时记录下老师对这张幻灯片的讲解。若老师上课不用PPT(这并不罕见),则请从讲述中自行理出体系。




集中论述:

如果读教材比上课获取信息更快,为啥要上课?


在相同时间内,大多数人目光能覆盖的文字数量,远高于听觉能获取的文字数量。因此就获取信息而言,多数情况下阅读文字比聆听讲授效率[15]更高。如果是这样,为什么我们不拿相同的时间去读书,而是来上课?


只读教材的困境

应该明确,所谓“阅读文字”效率更高,其中的“文字”指的是你能充分理解含义的文字,比如你现在在读的这段文字。但法学教材中的文字显然不是这么好懂。

如前所述,在没有学习基础,没有人文社科阅读习惯,没有对法学学习方法的掌握,也没有这门课的类似课程或导论课程的学习经历时,你的阅读聊胜于无。你通常是在课前预习时,为了了解老师下节课要讲授的内容,而提前阅读对应的教材章节。在没有老师讲解,又没有法学基础,手头的教材也质量堪忧的情况下,所做的提前阅读难以理解文本含义,印在书本上的文字对于你来说和无规律数字相差不远,都是没有意义的随机字符排列。

无法理解书本内容,自然不用谈“看过一遍书即熟悉甚至熟记课程知识”这样的学习效果,遑论拿这点努力(对大多数同学而言,指仅仅“翻过一遍教科书”)换来的微薄收获来应付考试。

 

 

上课的意义

上课与老师讲述的意义在于,通过讲授指导你的阅读。

通常情况下,老师能针对学生的疑问,解释概念、强调重点、强调前后概念的内在联系、实时解答学生提出的疑惑,而这些互动性的内容是教材永远无法提供的,因为它们一经印刷就不再变化。面对同样完全陌生的知识与概念,在相同时间内聆听讲授往往比阅读教材更多更快更清晰地了解概念的内涵与应用方法。

此外,上课在本质上也是一个定期举行的强制性集体活动,因此产生的群体压力更可能督促你认真学习。

只听老师讲课不去阅读,你只能得到经过别人挑选的、自己被动接受的、没有经过自己思考的、并不真正理解的部分、残缺的知识,用鲁迅的话说,叫“脑子里给别人跑马”,这正是“体验式认知”的典型模式与危害;而只看书不听老师讲课,你则将在知识海洋里迷失甚至溺死自己,把大量时间都浪费在无法理解的文本之上。

总之,上课与读书之间都不能走极端。书本是知识的丛林,虽然一草一木皆有奥妙,但懵懂少年误入丛林只能迷路;老师则是你学习历程上的向导,挑选沿途风景的几处著名美景并为你讲解,但更重要的是,告诉你走哪条路才能看到最多最美的风景。


也许会存在这样一种质疑的声音,认为无需大费周折把老师的PPT里的文字重新复制到笔记中,只需像期末复习时的大多数同学一样,按照如下形式[16]把课件打印到A4纸上进行复习即可。如图片16

                           


图16

如前所述,上课的根本意义在于理解知识,而非通过PPT获取知识。从这个前提出发,分析如下:

理解层面,将一切复习的希望寄托在期末背PPT上,将会陷入“体验式认知”的陷阱。无所用心的“体验式认知”在阅读时还至少需要“浏览文字”这个积极动作,并不是“完全的被动接受信息”;但听老师讲课则真正是“完全的被动接受信息”:你只需要坐在教室里、把自己完全交给老师的安排即可,老师风趣幽默则跟着欢笑,老师讲得枯燥则睡觉逃课玩手机。自然,被动接受模式下从PPT里获得的信息很快就会被忘却,老师的课件也因此成为了较为陌生、需要花费理解成本的全新资料,不曾有过你的自我参照、批判思考,和教材的目录和正文、他人的笔记在本质上并无区别。

操作层面,打印PPT既不方便及时记录下课堂上的思考,也不方便体系解释。“打印PPT”这一行为,常常意味着“除了老师的PPT之外,你在课堂上没有给自己留下任何有价值的东西”;即使在上课时认真做了笔记,在事先没有拿到PPT的情况下,笔记往往不能与每张幻灯片一一对应,这将极大降低提问、回答、思考的针对性与价值。至于体系解释,略去了理论详述、只留下精要考点的PPT,自然比教材更好寻找各级标题之间的关系;但是,从被分割到每页六个小块的内容中找出理论体系,难度终归比电子笔记要大,何况PPT往往长达数十张,我们很容易溺死在这几百个小豆腐块之中。最后,PPT的内容,其完整性与准确性显然不如教材,自然无法胜任“承载知识”的任务。




集中论述:两种上课方式的对比


一种常见的上课方式

在考试周之前,只是被动地服从课表的安排,每周自觉但不自知地准时出现在教室里上课,从不去试图回答以下问题[17]

1)自己来上课到底能学到什么东西?

2)自己在离开教室后与走进教室前相比,是否以及多大程度上增进了自己的知识?

3)一节课的时间,采用别的方式是否能比上这节课获得更多知识?

不知上课意义何在时,年轻的心灵自然会被其他东西吸引。也许老师幽默风趣,每堂课妙语频出,引得教室里笑声连连,好不快活。于是一学期的课如同听相声一般在兴奋中很快度过。或者非常不幸,老师并不风趣幽默,那么连听相声的“体验式认知”也干脆没有,索性睡觉玩手机逃课,对课堂内容没有了丝毫的“认知”与“记忆”。

于是到了期末,一个冷酷的事实就变得越来越明显:自己每周花费了这么多时间听课,但对于上课的内容与应当掌握的知识点,脑子里只有一丝残存的微薄印象,甚至空空如也。

LISAN法[18]指导下的上课方式

反思法不仅是学习教材的最佳方法,对课堂学习也是。一个理想状态下的听课者是一个积极听课者(Active Listener),他能够集中注意力,不分心,并积极主动地从授课者那里捕捉信息。根据这一目标,心理学家开发了LISAN听课法

主动记(L=Lead. Do notfollow)。课前阅读制定的材料并自我提问。对于法学学习来说,如果教材过于晦涩,也可以课后再去阅读相应内容。

重点记(I=Ideas)。每堂课都是围绕一个重要的核心观点设计的,教师们一般会先介绍观点,然后举例解释。我们可以经常自问:“现在要讲的要点是什么?这个观点得到了哪些证据的支持?”

抓信号词(S=Signal words)。举例如下:

“这里有三个原因说明为什么……”   表示将提出观点

“最重要的是……”                 表示要讲的主要观点

“与此相反的是……”               表示要讲的相反观点

“让我们看一个例子……”           表示要讲支持观点的证据

“因此……”                       表示要下结论

积极听(A=Actively Listen)。坐在能与教师交流并提问的地方。带着前一次听课时或自己看书时遇到的问题来,一上课便举手提问或课前找老师请教。要让自己保持活跃、机敏和投入的状态。

选择记(N=Note taking)。不要成为一台录音机。听课要完整,但记录要有选择,只记要点。如果总是忙于记录,就可能漏掉一些正在讲的内容。记笔记的时已候,要把自己想象成一个正在捕捉重大新闻的记者。





3 使用法条

在试图理解图片 1真实含义的过程中,我们使用了法律解释中的常用方法:体系解释,即通过文本在文章中的位置、与其他内容之间的相互关系来获得文字字面意思意外的含义。顾名思义,这一方法同样适用于法律文本的处理。

在你们以后的学习中,会听到老师在上课时,或者教科书中引用某个法条,如“《民法总则》第54条规定:自然人从事工商业经营,经依法登记,为个体工商户。个体工商户可以起字号。”当你对法条并不熟悉时,只知道这一个法条的文本内容,却不知道它在“第二章 自然人”下属的“第四节个体工商户和农村承包经营户”中,不知道“自然人”这一章里还有哪几节,进而不知道自然人除了“个体工商户和农村承包经营户”之外还有哪些方面的规定,也不知道这一节里除了第54条之外还有几条什么样的条款。

这,就是典型的“只见树木不见树林”。

要避免这样的困境,自然需要利用电子笔记。如以下三图。

                           

图片17


图片18


图片19


相比之下,用电子笔记整理法条,既方便体系解释,又方便查询关键字。法条文本数据可以方便地在北大法宝中找到。而获取了数据之后如何处理成以下的格式,以及查询替换文本关键字的方法,参见后文“7多级列表如何让体系化更进一步?”和“9文本查找与替换”。



4 总结

掌握一门学科的知识梗概是一个漫长的历程,通常持续一学期、甚至涵盖预习知识的假期时光,如果能通过笔记把每一个阶段的每一个理解(自己对书本内容、课堂讲义的概括转述等)都记录下来,不仅平常的每一阶段学习都能建立在之前理解的扎实基础之上,而且期末回看这些笔记时你整个学期零散的努力便能汇聚在一起,共同促进你作为法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并水到渠成地给你带来优秀分数。

有的同学发现了以上奥秘之后,也许会开始买一个笔记本,对于教材,先专门抄写一遍各级小标题的内容,然后再开始看书;对于法条,则到法大书店买来纸质法条合订本,然后在笔记本上写下法条的目录;对于上课,则也是在笔记本上抄写课件内容。

这些行为说明你已经充分意识到了体系解释的重要性,并付诸于实践,但如同我在本文“5.1为什么你应该抛弃纸质笔记?”中所说的那样,纸质笔记远远比不上电子笔记便利,因此不如一步到位,在你的第一堂法学课之前,就利用高效的电子笔记对每一本书、每一堂课、每一份PPT、每一部法律进行体系解释,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取文本之外的最多隐含信息,充分理解文本直白与隐含的各种含义。

本文接下来的部分集中论述制作如此电子笔记的技术操作。

 



集中论述:两种上课方式的对比


以上谈论的读书、上课、用法条,似乎都是微观层面的操作,明白了如何做这些事情之后,不免还是有这样的迷茫:我该看什么书?听什么课?做什么题?

这个问题的答案因人而异,不会用终极唯一的“正确答案”。在此我提供两个参考。

我的经验与建议

1)阅读(不如说“使用”,因为一边阅读还应该一边记忆、做题)司法考试[19]的复习书籍[20],了解一门学科中的知识梗概、我国法律规定、考试要点,掌握基本的应试能力;

2)在看完了司法考试复习书籍、进入了这门学科的基本语境、能读懂教材都在谈什么东西、明白了每个概念与其他概念及整体理论体系都有何关联之后,再挑选一本高质量的、有深度的、声名远扬的经典教科书[21],补充知识,拓展视野,深化功底;

3)最后,临近考试时,再来阅读课程指定的教材,背诵考试要点。这时你会发现,原本佶屈聱牙的内容现在竟然朗朗上口、一目了然,本来难以记忆的知识点现在居然能一目十行、轻松记忆、脱口成章。

王泽鉴教授的建议

王泽鉴教授在其著作《民法思维》中有详细的论述,请自行阅读原文。以下为部分文字摘抄[22]

学习法律的最佳方法是,先读一本简明的教科书,期能通盘初步了解该法律(如《民法总则》)的体系结构及基本概念。其后再以实例作为出发点,研读各家教科书、专题研究、论文及判例评释等,作成解题的报告。在图书馆,经常可以看到同学们抱着一本厚重的教科书,反复阅读,口中念念有词,或画红线,或画蓝线,书面上琳琅满目。此种学习法律的效果,甚属有限,因为缺少具体的问题,引导着你去分析法律的规定,去整理判例学说,去触发思考,去创造灵感!

我在本文附录中提供了《民法思维》的电子书链接,也附上了其他名家的法学学习方法经验,请自行查阅。


————————

注:

[8] 读者可自行选择先跳过这一部分“集中论述”,先阅读正文获得基本语境后再来回看。在此我模仿了国外教科书的写法,即把一些这样的内容与正文分隔开集中论述:其理论与概念对理解正文中的论述有着重要作用,但如果插入到正文中会打断阅读正文的流畅体验,让读者在阅读这一部分内容时疑惑:“为什么要告诉我这些理论?”、“就算我知道这些理论,又有何意义?”如此安排正是为了让读者充分理解,每一份材料为什么被呈现在他们面前。正文里的括号、脚注里的评论、文章的分章分节等结构安排实际上都旨在实现类似的功能。此外,这种阅读技巧同样可以被运用到阅读其他教科书中。参见下文论述的“体系解释”。

[9] 我在此推荐:张千帆:《宪法学导论:原理与应用》(第三版),法律出版社2014年版。我认为它已把案例分析与结论推导的技艺运用到炉火纯青。仔细阅读这本教材,在学习知识与方法之外,也是培养学术品味、提升鉴别劣质教材能力的绝佳机会。

[10] 缺少有力论据的支撑、具体明确的指示,同时是大多数经验贴、经验分享、入学演讲、毕业演讲等等文字、讲座收效甚微的原因,乃至多数学术垃圾的重要成因,也是我在写作本文时极力避免的结局。

[11] Bill Jones, Philip Norton, et al.:Politics UK, 7th Edition, Pearson Press, 2010. 

[12] 名词解释是所有社会科学考试的重要题型,考查的正是术语的定义。制作术语表本应该是教材作者的任务,但事实上它在国内教材里广泛缺位,导致学生们花费大量时间从正文论述中搜索、提炼术语,或者依靠并不可靠的他人笔记总结。等到12月份师弟师妹们开始背法理学导论名词解释大全的时候,就会发现术语表对于你们的学习和提升教材的档次有多么重要了。 

[13] 当然,你也可以选择不把自己的问题与回答用文字明确表述并记录下来,但这无法让你清楚的认识到自己的问题是什么,答案能否/是否回答问题,导致第一次阅读时的不完全理解;日后复习时你也会全然忘记自己曾经做出过这样的问答尝试。 

[14] 制作电子笔记的方法,参见下文;其意义与优势,参见“9.1查找功能:快速定位教材知识”;具体阅读步骤外,立式书架与耳塞可在物理层面提升阅读效率,请自行淘宝。 

[15]“效率”是经济学上的经典概念,一个经典定义是:如果满足以下两个条件中的任意一个,生产过程被称为具有生产效率:

1)无论如何变动投入,都不可能以更低成本生产出同等数量产品;

2)在现有生产投入数量与组合方案下,不可能生产出更多产品。〔美〕罗伯特·考特、托马斯·尤伦:《法和经济学》(第五版),史晋川、董雪兵等译,格致出版社、上海三联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版,第13-14页。在听课与读书的情形下,似乎变动你的时间投入,把更多的时间投入到读书而非上课中,在相同的总时间投入下,可以生产出更多“产品”,即获取更多知识。

[16]虽然我不推荐这种学习方法,但为了满足一些同学的需要,我在下文介绍了如何将PPT制作为这样的格式以便于打印,参见“6.3.3.1.2如何打印成PDF文件?”。

[17]如果你尝试提出并回答这些问题,你在做的就是“成本——收益分析” (Cost-Benefit Analysis)。分析后作出最佳选择,这一过程是经济学上理性人模型默认每一个理性消费者都能做到的事情,也是达成效率最大化的常用手段。有关效率的讨论,见前注15。

[18]〔美〕库恩等:《心理学导论:思想与行为的认识之路》(第13版),郑钢等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4年版,第6页。以下“LISAN法”为书中原文的摘抄。

[19]司法考试考什么,怎么考,请登录司法部官网自行了解。2018年的司法考试,9月22日开考客观题,10月20日开考主观题。有关复习书籍在大四的师兄师姐们结束了相应考试之后会大量出现在旧书摊上,物美价廉。具体来说,《中国法制史》、《法理学导论》、《宪法学》三门课程对应《理论法》一本辅导书,民法则顾名思义。

[20]除了纸质辅导书外,各个司考复习机构同时提供免费的课程视频,请自行百度。另外,对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毛泽东思想概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四门政治课程,旧书摊上的考研政治辅导书,其质量远高于师兄师姐、打印店能提供的复习资料,价格也便宜不少。

[21]要找到这样的教科书,请在豆瓣读书上搜索学科名称,按评分高低挑选即可;本文引用中,张千帆老师的《宪法学导论》评分9.6/10(《宪法学导论:原理与应用》(第三版),法律出版社2014年版),朱庆育老师的《民法总论》评分9.8/10(《民法总论》(第二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

[22]王泽鉴:《民法思维:请求权基础理论体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4页。



由于全文过长,无法在一期内完全发出,如若以微信推送的形式发布本文将需6-7期左右,大家则将需十余天方可见到全文,故与作者协商后,将原文章置入左下角阅读原文当中,请大家自行点击查看~

同时原文的PDF格式文档,可以通过在小石桥公众号后回复“体系化学习”作为关键词获取文档下载链接以及方式!



责任编辑:桥狒狒、桥里脊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