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曹家豪:藉由计算机的体系化法学学习(一) | 前言、第一章

小石桥桥 这里是小石桥 2021-09-18


曹家豪,法学院17级

《学术法大》编辑

2017-2018年一等奖学金

托福111分(2018年7月)


毛泽东:“世界上的事情是复杂的,是由各方面的因素决定的。”

今年5月,《学术法大》编辑部为全校学习委员开设讲座。我被邀请作为主讲人之一介绍经验。7月,我收到约稿,希望把讲座内容落实为文字,便成本文。

写作这篇稿件的核心知识能力背景,自然是我一年学习经验的积累。但把凌乱经验写成系统文字的动力,没有编辑部的鼓励不会存在;论述、评价学术观点的能力,来自《学术法大》三审三校的系统训练;丰富文章内容的学术资源附录,端赖与其他编辑交流所得的宽阔视野;而完善文章论证的社会科学观点,也离不开在审稿会上获得的多元智识挑战。

《礼记·学记》:“大学之法……相观而善之谓摩……教之所由兴也……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教之所由废也。”无论有多少大楼大师,大学之道永远在于:与真正能启发心智、碰撞思想的益友阅读、探讨、辩论、共同进步。若各位在阅读本文时对此理有所感悟,《学术法大》欢迎你的加入。



前言



因此任何人,如果他不能给自己戴上眼罩,也就是说,如果他无法迫使自己相信,他灵魂的命运就取决于他在眼前这份草稿的这一段里所做的这个推断是否正确,那么他便同学术无缘了。

——马克思·韦伯:《以学术为业》[1]


 


法学教育令人沮丧的现状,问题不在于本科生太年轻以至于无法理解精深的法学知识,而在于学生从未面临足够的压力。

——朱庆育:《考试的意义》[2]




毕竟,你们也被很多人寄于了厚望。

——赵一单:《1701的私房文库》[3]



 



本文内容可分为 3 个部分:

 


1)第一章:“为什么你需要体系化学习?”


在这里,我根据一年来对法大多数同学真实学习样态的观察与反思,提出了“体系化的法学学习”这一命题,以期解决法学生在读书、上课、使用法条时遇到的常见问题。在论述时,我运用了经济学、心理学等社会科学的知识,尽量让本文的论述变得令人信服。在正文之外,我添加了“集中论述”栏目,它们与正文内容相关,但如果放入正文中,会打乱论述的流畅度,各位可把它们当作与正文并行的单行短文,自由选择阅读或者不阅读。

对于师弟师妹来说,你们尚未有过在法大学习的经历,一些对事实的描述可能难以想象,但我相信对未来学习道路的这简短一瞥,能够让你们充分了解自己面对的挑战与应该做出的改变,少走弯路并避免不必要的精力浪费。

对于师兄师姐和我的同级生来说(如果你们读到了这篇文章,那是我的荣幸),你们各自的学习体验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印证这里的观察,而当你们试图优化自己的学习模式时,我的反思也许能给你们的尝试提供一些新的视角。

当然,其中论述有失偏颇在所难免,有任何疑问与意见,欢迎各位通过邮件与我交流。

邮箱:Cupl_CaoJiahao@163.com 。

 


2)第二章:“如何利用Word 高效学习”、第三章:“体系化学习之外,藉由计算机的高效化学习”


这一部分讲授 Word 文档的进阶操作技巧,并介绍了本地文件搜索工具 Listary 和图像扫描、文字识别的 APP。为了增强可操作性,文字叙述之外,我为每一个操作都附上了对应的截图。

这一部分构成了本文标题前半部分“藉由计算机”的主要论述内容。读者们可把它当作一个纯粹的技术教学,只挑选自己未曾掌握的技术来阅读文章相应部分。

 


3)“附录:资源推荐与链接” 这里提供了一些拓展阅读材料,内容包括:


著名法学家的法学学习方法论、法学教育观察、反思与实践、法学研究方法论、其他社会科学精要、大学生活经验建议贴、Word 文档和 Win10 的拓展小工具与操作小技巧、公众号讲座等优质信息源推荐、简短的英语资源推荐与学习建议。同时附有几份我本人学习笔记的链接。

这些文后附录[4]里的资源,以及本文中引用的书籍与文献,我都十分推荐师弟师妹们去阅读与利用,它们都曾真正影响我认识、实践、总结、再实践的方式,相信对你们也能带来巨大的帮助。


 

阅读提示:


本文篇幅较长,如果通篇阅读全文时间成本不小,至少需要1小时以上,若边读边操作(我推荐这样阅读)则需要更长时间。但各位读者可以利用本文目录,挑选感兴趣的部分节选阅读,从而碎片化阅读成本。比如,若天性不爱被说教,可以跳过我在第一部分论述直接看后文的技术教学;或者已精通技术,期望得到学习方法的新视角,也可节选我的论述集中阅读。




第一章  为什么你需要体系化学习

1  阅读教科书

1.1体系化学习教材的初次尝试


当我们翻开一本法学教科书,常常会“只见树木不见树林”,陷入每一段深入的论述而不知这段论述脉络有何贡献。

举个例子,以下图1是王泽鉴教授《民法思维》[5]的一页内容。

图1

孤立地、剥离地来看这一页的内容,你自然会陷入迷茫:王泽鉴教授所说的“异同的比较”是什么东西的异同?为什么要比较他们?为什么要“借着实例去理解法律概念”?从右上角的页眉可以看出,这一页内容位于“第一章  绪论”,那么绪论里还有别的什么内容?除第一章“绪论”之外,全书还有别的什么内容?

这时候我们一般会求助与题目。如图片2.

图2

翻开目录,再对照页码,我们发现上述内容是第一章“第三节  议论题:法律概念的掌握”下的内容。但“异同的比较”、“借着实例去理解法律概念”和“议论题”之间的也没有明显的关系。那么我们还需要监视这一届里的其他内容。

这样,我们能从书中发现以下小标题(图片3):

图3

用电子笔记本整理以上内容,大致如下(如图片4).

图片4

这样一来,我们终于明白了王泽鉴教授在谈什么:议论题能帮你掌握法律概念,而“异同的比较”与“借着实例去理解法律概念”则是掌握法律概念的两种方法。




1.2“只见树木不见树林”的心理学分析


当你拿到教科书的时候,以上这些小标题散落在课本各处,如果不是有意寻找,很难发现其中的上下从属关系,通常陷入这样的疑惑:“‘一’、‘(一)’和‘1’,到底谁的级别更高?”,“我现在正在看(二)xxx,但是(一)xxx和一xxx是什么?”。想想你刚刚第一眼看到图1时的迷茫的感觉。

事实上在所有法学著作中,王泽鉴教授的这本《民法思维》算是结构简单清楚的。更多情况下,法学著作在节一下还会有体系庞杂的众多内容,然而数书籍的目录只涵盖到节的这一级别[6],节一下的内容发往往完全是未知。

因此,回看书籍时,我们往往会忘却每节一下会有哪些内容,更不用说回想起各自逻辑关系何在。比如看到“第三节  议论题:法律概念的掌握”,你可能完全想不起来王泽鉴教授在这节里还讨论过异同比较和实力理解的重要性。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若只是泛泛的翻过教材,你承受这钟学习方式的两种危害:

1)不能清楚地在脑海中列出书籍的理论体系;

2)无法牢固记忆教材细节论述,在长时间不复习时,完全忘却其中内容。

事实上,心理学家[7]认为以上这种阅读方式是体验性认知的典型代表。体验性认知是人们在被动体验过程中的思维方式。虽然你在体验性的阅读过程中也许能感到快乐,但对所接受到的内容既没有深入的思考,也没有清晰的记忆,因为你被动接受了所有信息,却没有对他们进行处理加工。于是,你读到的东西和每天你吃过的早饭是什么,都被你轻易忘记了。

与之相对的一种认知模式是思考性认知,它指的是对某种体验进行积极思考的思维方式。比如当你看到眼前这段论述时对心理学起了兴趣,在图书馆找到了《心理学导论》这本教材开始从心理学的角度探索更好的学习方式,这一主动积极的过程就说明你在“用心”回应自己读到的内容,而不是只满足于被动接受。

研究人员发现,成绩优异的学生不仅学习时间更长,即将新事物、新术语、新概念与自己熟悉的经验、信息联系在一起,使得新信息对自己更有意义,更容易理解。

对于我们的法学学习来说,“自己熟悉的经验、信息”可以指熟悉的、已经学过的其他理论,那么自我参照法可以理解为体系解释,即把自己学到的新法律概念、理论概念放到整个部门法的体系框架之中,借助与其他概念的类比,对比理解新的概念;“自己熟悉的经验、信息”也可以指自己的个人生活经验,在学习到时间性较强的民法和刑法时,将理论运用到对生活的分析之中加深理解。

另一种常用的方法是批判性思维,即对信息加以评价、对比、分析、批判与整合的能力。对于我们的法学学习来说,批判性思维的一个应用是试图评价论述的质量。正如我在下文“集中论述:如果你读不懂教材,也许是教材的错?”中所说的那样,多数中国法学教材的说理,缺少法条、案例、学说、国外先例等坚实论据的支撑。但多数同学学习一门课程往往依赖仅仅一本教材,几乎所有的知识全部来源于此。正确的做法应当是同时阅读两本甚至多部教材相同的章节,对比各个作者之间的论述,发现其中的缺陷,并做出自己的选择。

另一个批判性思维的运用就是自己对学说的整理,图片1中对郑玉波先生用表格整理各个概念的异同就是最好的例子。

除了表格之外,思维导图也是批判性思维应用于学说整理的良好方式。如图片5把刚刚介绍的几个心理学概念理清关系。



图5

依据思考性认知的理论,心理学家们开发了反思是SQ4R阅读法。

S=概览(Survey)阅读新章节前,概览本章标题、图片说明、章末总结。

Q=提问(Question)从每个小标题引出别的问题来。比如我们刚刚问过的:


      王泽鉴教授所说的“异同的比较”是什么东西的异同?为什么要比较他们?为什么要“借着实例去理解法律概念”?从右上角的页眉可以看出,这一页内容位于“第一章  绪论”,那么绪论里还有别的什么内容?除第一章“绪论”之外,全书还有别的什么内容?


R1=阅读(Read)阅读时试图找到刚刚所提问的答案。

R2=自测(Recite)读完一节后在脑中试图回答所提问题,最好做笔记总结所学内容。如果回答不出来,就必须回头重独一遍,直到能理解和记住所读的内容。这一节读完后,对下一节重复Q/R1/R2三个步骤——学习的过程就是“提问——阅读——自测”的循环过程。

R3=反思(Reflect)运用自我参照和批判性思维对内容进行反思。

R4=复习(Review)读完一章后复习笔记,并试图复述整章内容,或者做做小测验,检查记忆情况。

心理学家将该阅读方法用实验加以检验,发现它不经能改善学习,提高学习成绩,而且有助于提高长期记忆。



注:

[1]〔德〕马克思·韦伯:《马克思·韦伯社会学文集》,阎克文译,人民出版社2010 年版,第 132 页。本文需要引用大量网络资源,也并非严谨的学术论文,因此并未严格遵循某种特定的引用规范格式,一切引用以简洁、准确为要,请见谅。除了常规的注明出处之外,我在本文脚注中还做了一些与正文关联较小的评论。正规引用格式规范有多种形式,有关资源请搜索国家标准“GB/T 7714—2015《信息与文献参考文献著录规则》”,或在教务处网站搜索“中国政法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格式规范”。

[2]朱庆育:《考试的意义|浙大法学院 2016-2017春夏学期民法总论期末考试情况说明》,微信公众号“弱有所思”2017年 7 月 13 日推送。

[3]赵一单老师是我在法学院 1701 班的班主任,同时也是我们法大立法所的青年教师。这份“私房文库”是他为我们准备的论文集,在另一种意义上,也正是他对我们 1701 班的各位寄于的厚望之一。

[4]与各位刚入学时会遭遇的无数推荐阅读书单相比,本文附录中的资源特点在于:

1)阅读成本低。其中大多只是文章、经验贴、软件、工具,实践成本比阅读书单里的大部头书籍更低;

2)与各位的生活更密切相关。这些资源已经过了我的“过滤”,高深莫测、遥远抽象的书籍文章并未包含在内。

当然,其他书单及其中受推荐的读物自有其独特价值,有心人不妨照单全收、依次读完。

[5]王泽鉴:《民法思维:请求权基础理论体系》,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 年版,第 11 页。王泽鉴教授是台湾著名民法学教授。本文引用的《民法思维》一书,其指导法学学习的意义远不限于民法领域,即使暂时不需学习民法的师弟师妹们,也可从中得到法学学习的有益指导。

[6]这种目录一般称“简目”,《法理学导论》所属的系列教材就只有简目;有的书籍会提供“详目”,在节以下再覆盖三级内容,比如朱庆育老师的《民法总论》。

[7]以下心理学内容,参见:〔美〕库恩等:《心理学导论:思想与行为的认识之路》(第 13 版),郑钢等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14 年版,第 2-4 页。该书的同一章节还从心理学的角度介绍了制定学习计划、复习考试、提高记忆效率的科学方法。下文中各种心理学研究成果的出处均已省略。



责任编辑:桥狒狒、桥里脊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