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取关,不必和我打招呼

古原 古老板的老巢 2024-03-20
自从我开公号以来,取关和增粉就是一个常态。
每天都有人取关我。
但是,几乎常常碰到一种情况,那就得他得在取关时和我说上那么一句话,比如,我取关你了。
为什么他会和我打招呼呢?
他在试图告诉我,他是一个消费者,对我这个文章的供给者,不满意。你没有满足我的情绪和认知,所以,我取关你。
我是一个开了二十几年企业的小老板,我当然知道客户就是企业的命脉。
不过不好意思,至少,这个古老板的老巢的帐号,不是一个企业。另一个可能是,因为我准备在上面卖点东西,比如,我会写点商业投资付费文,做点长期业务。
虽然,我也会接广告,会接受打赏,但我清楚地明白,我不是办企业,因此,我不会迎合消费者。
虽然我是一个自由市场经济的支持者,自己还有丰富的经商经验,但是,我反对在一个这样的世界,将时政内容的自媒体办成企业。
一切带有时政评论内容的自媒体、媒体,都不应该是一个企业。
因为,思想不存在市场。思想领域也不存在市场竞争。
在市场中,企业以迎合消费者需求为目标,谁能满足消费者,谁就是成功的企业家,因此,是消费者在指挥企业生产。
那些留言要取关我的人,正是想在告诉我,他才是大爷,他是消费者,离开他们,离开粉丝,我什么也不是。
你错了。
在关于政治与经济的思想领域,只存在斗争,不存在市场。
这种斗争,是基于对错的斗争,哪一个理论是对的,这个理论就将最后影响每一个人的生活。
其他的产品,不存在这个现象。即使你买的东西再奇葩,对别人来说也是无关紧要的。
但如果是奇葩的政治经济思想营销成功了,那就是灾难。
司马南的成功,就将、且已经带来了灾难。
如果这是一个市场,那么,所有的销售者,就应该找清晰的市场,我的文笔,我的创作能力,难道不能收获更多的爱国者吗?或是收获更多的亲美派吗?中国舆论界,不就是以这两个派别为主吗?
不能最后带货,卖产品吗?
这样的成功者,市场上比比皆是,比如卢克文、比如远方青木,比如一个人的莎士比亚,比如司马南。
在民主派的“思想市场”里,搞打赏的人,也多如牛毛,甚至成为了某一种生意套路,只要你能迎合他们的情绪,收入不会差。
我不仅有丰富的营销知识,我对市场上舆论的各方的观点、情绪无比了解。如果只是谈营销,讲舆论应该怎么符合民众的情绪,不管是哪一派,我不能说干得比他们好,但发点小财是没问题的。
甚至我有资格来开课,讲要如何迎合各方的情绪。
但是,就是因为我对思想领域的认知,让我对以思想为市场的营销,无比恐惧。
因为,我观察到的所有的以客户为目标的时政、经济、政治自媒体,他们在营销时,无所不用其极。
完全以客户情绪满足为目标。
在这种情况下,他们的确就是受到了消费者主权的制约,凡是消费者不爽的观点,他绝不会说。
正如远方青木,以前是一个所谓的公知派,但却能转变成著名的胡说八道建制派。
因为在市场机制下,企业主怎么想的,不重要了,最重要是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卖LV包的人,不一定就认同奢侈品的价值,但是,他在卖货时,一定要塑造包的价值,否则他就卖不掉。
也因此,在涉政媒体、自媒体领域,各种所谓的专家记者作者,大多数人就是跟着阅读量、转发量在走。
这是将思想当作市场的必然。
试想一下,改革开放以后,那些要福利的声音哪来的?那些三免费的声音哪来的?
是民间自己发明的吗?当然不是,就是那些大V们宣传的结果。那大V们为什么要宣传呢?因为可以增加自己的声望。
在报纸时代,他们能成为各种报纸喜欢请的明星专家,在微博时代,他们能成为具备有超级影响力的大V,甚至可以四处讲课。
理记和烧伤超人阿宝,最近被人揭露出来是黑公关,利用所谓自媒体大V的力量,在为特定的利益团体平事。
在越来越庞大的利益驱使下,观点对错,一点也不重要。
司马南真信他自己说的那套吗?我看不象。他自己也办企业,自己老出国,一边在海南享受奢侈度假生活,一边痛骂民众们浪费买奢侈品带坏社会风气,一边在国内天天煽动民族主义情绪,一边自己在美国买小房子,送儿子出国留学。
但,你得承认。他就是成功的“思想市场”营销者。
他抓住了民众们对很多社会问题的不满,并虚构了一个敌人,得到的评价是什么?正义的使者,人民的救星。
当然,他也因此赚得盆满钵满。
甚至我可以说,这个世界上的绝大多数关于时政方面的媒体、记者,都不值得信任,不管他是在哪一个国家。
原因很简单,他们都是市场化的时政媒体,都以迎合用户为目标。
在现代媒体管理的规则中,有一条规则叫“采编与经营分离”。这一规则是为了防止,记者们只为了利益,就帮助某一方说话,不能客观公正。
但这种规则,虽然能够一定程度地隔离广告主的利益对内容的影响,但是他阻绝不了记者们想成名的欲望。
记者们想要成名,他依然会追求迎合消费者的价值观念。
在工商社会出现后的媒体,还有一个规则,叫采评分离,那就是记者只能调查客观事实,评论需要另一群人做,并且,评论要找两派不同的观点,这样才是客观的。
但这样的规则依然没有什么用。
因为记者们依然可以在事实上“造假”,最常见的方式就是选择性的报道事实,用来迎合用户。
这样的报道方式 在全世界媒体中,都是常见的。
用评论者,往往是各领域专家,他们依然有对于名气的追求,他们也一样会用迎合市场的方式来塑造自已的声望。
无论如何,只要人们能从时政观点传播中获得利益,那么,消费者主权就会发挥作用。在一个战争情绪爆棚的国家里,你要是说反战的话语,是没有市场的,反而会连累报社销量下降。
自媒体时代看起来好了一点,一个人的观点可以完全独立,不怕被报社总编以销量和广告收入为目标而把文章换掉。
但是,并非独立的观点,就不会追求市场的利益。
在今天的时政自媒体市场,博主们并不避讳谈变现这两个字,并且认为能变现的才是英雄,认为这就是市场经济。
但思想,不是产品。
以追求市场为目标的时政自媒体,必定是这个社会的毒瘤。不要天真地以为,思想市场化,正确的思想就一定战胜错误的。
想想老马吧。想想社民主义全球化吧。
在农夫山泉事件中,胡锡进下了一个判断,这个网络舆论狂潮,不是某个大V挑动的,就是无数小个体推动的。
这些小个体的思维从哪来的?不就是那些以市场为目标的大V们带来的结果吗?不就是司马南播下来的种子吗?
因为,思想传播,必然带来外部性,并影响整个社会,而不是和卖一件衣服一样,你穿得好不好,不会影响这个世界。
也因此,我并不在乎有人取关我。
甚至没有人看我的文章,我也不在意。不会因为没人看,这篇阅读量低了,我就不爽。我不看数据,不根据数据写作。
我也不控评,评论一律放出,只要不直接人身攻击,或会导致留言区不在,哪怕观点与我相左。精选后消失了,是AI干的。
直接说,我写这些经济学的内容,就是一个爱好,就是我个人的一个消费,我没指望他有产出,能赚钱。
那些历史上的大师,米塞斯,罗斯巴德,哈耶克,霍普这些人,哪个写书是为了卖钱呢?以经济学为主题的,迎合市场是不可能的。
有人打赏我高兴,这是对我的认同。但评论区一片骂我的,我也不难受。
比如,我不在巴以问题、俄乌问题上站某一方,很多人就与我割袍,天天说三观不合,取关。那只能说,与我无缘。
这不会影响我的态度,不会让我服从于他们的观念,因为,取关我,我没有任何损失。当习惯了消费者的很多人,可能不习惯吧。
我会直接告诉他,想听站队的言论,满足你的情绪价值,让你爽,有大把的号在迎合你,但我不会。
我不指着赚你钱的时候,我根本不在意你同意或不同意我的观点,我不为你写作,我为我自已。
当然,喜欢看我文章的人多,我一样会高兴,人都希望得到认同。有人打赏我,买我的文章,我也开心。
我已经很满足了,三年来,我至少让一些基本的市场经济常识,影响了几百万有阅读习惯的知识群体,所有文章阅读量,加起来,也有几千万。
我也随时准备断更,我在我的会员群里一直说,这个号写没了,我就不写时政了。干点赚钱的事去。但我要赚钱,不会去卖思想,我能卖的东西多着呢。
别忘记了,搞商业才是我的本行,写经济学,只是我的爱好。
因此,各位,以后,要取关,悄悄地,不要再通知我了。
我准备了一个备用号,一个月只能写四篇的服务号,万一,这个号有一天没了,我就偶尔写点安全的。
就下面这个,愿意看的关注。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