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重庆燃气事件后,国企要怎么改革?

古原 古老板的老巢 2024-04-27
大家好,我是老古。
我将花一年的时间,为喜欢经济学的朋友做一件事,那就是改写十本以上的奥派经典读物,目的是让经济学读物读起来更轻松。
第一个改写的是米塞斯在1956年在阿根廷的《奥派六堂课》非常精彩,当下正在美洲地区热销。
读完这些书,我可以保证,你的经济学水平会超过国内90%以上的经济学家。
链接如下:《奥派六堂课,震惊南美!

昨天的文章引起了不少的争议,今天继续谈这一个话题。其实这一次争议的核心 问题,是在于自然垄断型国企(甚至与是否国企无关)的问题。
我为什么不批评重庆燃气事件
重庆燃气事件中,我们可以进一步来厘清国企问题。
我们先来把国企分为几种类型,从恶劣程度上进行排名:
1、政府型国企
这是最差的一种国企制度,他存在于计划经济时代,这个时代的国企,不是企业,因为没有价格,也有利润表,他们只是根据上级的生产计划进行生产,他们的收入也来自于上级的划拨,因此,这种国企就是政府机关,国企工人,其实是公务员,他们一切仰仗于上级政府的重视程度。
因此,这个时候的国企老总们,天天跑到上级那里去诉苦、要拨款要生产任务就是一个常态。
既然无法核算利润,也就不存在亏损,国企老总是否胜任,完全由上级官员个人喜好决定。
这种国企最大的问题在于,胡乱生产,因为不面向消费者生产,而是面向国家计划生产,完全由官员拍脑子计算,因此,他的生产大多数是无效的。
在这种国企为主的时代,一切民生用品都是稀缺的,因为政府大多数生产计划总是围绕着政府需求来进行,比如军工。
因此,他不是企业,只是政府的配套生产机构,是政府职能的一部分。它存在的每一天,都在消耗税款(民众的产出)。
2、政府补贴型国企
这种国企,部分收入来源于消费者,但由于长期处于亏损状态,他的存在完全依赖于政府补贴。
这种政府补贴来源于政府税款、特权低息信贷等,本质上来源于全民。
企业既然长期处于亏损状态,那么,企业也无法考核利润。他往往不面对利润进行生产,而是面对政府计划进行生产,他非常接近于政府型国企,但由于有部分收入来源于消费者,所以与之有一定的区别。
最为典型的就是过往的铁道部、铁总。
现在改造成为了铁路股份有限公司,开始有部分有了企业的职能,也即开始有部分企业围绕着消费者需求生产。比如京沪高铁。
但哪怕只要有了一部分围绕消费者需求的生产,也使得他在边际上优于第一类型的国企。
3、行政壁垒型垄断型国企
这一类国企,主要指那些通过建立壁垒阻止民营企业、外资企业与之竞争的国企,主要指的是电信、移动,中国烟草等,还有要求外资必须与他合资的国有汽车企业等等,只要放开壁垒,那么民营企业可以迅速占领市场。
这类的企业,其收入来源主要来自于消费者,其生产,也主要围绕着服务于消费者。
这时,这个国企虽然是垄断的,但就比第一和第二类型的企业要好得多,因为他开始为消费者生产了,并且,不怎么拿税款补贴了。
比如,中国移动每年都有高达千亿的利润,烟草公司也没有什么补贴。
这种国企,就同时存在于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行政垄断,第二个问题是国企体制。
那个问题更为严重呢?国企体制更为严重。
我们假设民企得到行政垄断地位会怎么样?历史上美国铝业就是一家有行政垄断权的民企。
在1886年,一位年轻人查尔斯·霍尔发现了用电解的方式能够生产单质的铝。过了三年,1889年他获取了专利。在这个专利保护下,他开始能够设厂批量生产铝了。至1934年时,美国铝业一家公司他的产品占了美国铝市场的90%。

而他之所以能保持这么高的市场份额,因为专利保护,别人不能用他的方法生产。而专利保护就是动用政府权力进行的一种行政禁入手段。所以美国铝业其实和中国烟草是同一性质,都是因为行政管制形成了某部分产品的独家供应。

行政垄断下的美国铝业是如何定价的呢?

1889年美国铝业铝的日产量只是50磅,到了1937年,也就是48年之后,铝的日产量达到了100万磅。1887年每磅铝的价格是8美元,而到了1941年,也就是54年后,价格从8美元降到了1毛5分钱一磅。

这个帐很好算,50磅,一磅赚8美元,他也一天只能赠到400美元,但如果一天一百万磅,一磅只能赚一毛钱,他可以以赚十万美元一天。你是企业家,你要一天赚十万还是要400,当然是要十万。

如何达成十万呢?增加供应,降低成本,降低价格,增大市场份额啊。
也即,只要是一个以利润为目标的企业,哪怕他拿到了行政垄断权,他要赚钱,也必须努力迎合消费者。
我并非说行政垄断没有危害,而是说,他的危害远小于国企体制。
因为国企体制所有者缺位,他们不追求企业利润,只追求管理者、员工的个人利益,既然你不追求利润,你就不会努力生产和降价扩大市场,这就不利于消费者。
市场经济的核心是消费者主权,即消费者需求主导企业生产。你会看到美国铝业虽然没有竞争,依然在努力为消费者对物美价廉的需求进行回应,但国企体制,不受消费者需求主导,他可以不赚钱。
我都可以不赚钱了,为什么要关注消费者需求。
行政垄断的坏处是,消灭了竞争,本来消费者有可能有更多的选择,可能另一个企业,有可能提供更便宜的产品,你使得减少选择了。
但国企体制的问题比这个严重得多,那就是他占据了大量的资源,却不追求利润。
有人说,烟草企业垄断就是抢钱,他们就是税收的一种。
这话我不同意,准确地说,烟草企业建立时的厂房、资本金、土地,这些是一种税收,但是,当他建立以后,收入来源于消费者时,这时他的收入不是抢来的,而是卖出来的。
卖和抢,是有着本质的区别的。卖就必须受制于消费者的自愿选择。
这一类型的国企,更大的问题是占据了大量的资源,但不能产生更好的效益,不能更好地为消费者提供服务。这些资源放在民企手里,能得到更好的利用,能为消费者提供更好的产品。
所以,破除国企体制,比破除垄断机制,更为重要。
4、“自然垄断”型国有企业(或私有企业)
所谓“自然垄断”,指的是某一类的产品,往往不容易出现多家供应商。就比如燃气业务,即使有多家燃气公司,一个小区可能也只能进驻一家,你家的燃气管道及服务,不太可能可以随时切换成另一家。
比如一条铁路,他建成了,也很难有同类的竞争对手,竞争对手会认为,哪怕他建一条与你线路一样的铁路,也很难赚到钱。
中国电网,也是这一类型的企业,一个城市的电网系统,很难有多套系统。即使有多家电网公司,你住的小区,往往也只能接入一个。
其实微信也是这样的企业,那些天天骂微信的人,说我要卸载,但是,他做不到,因为不是卸载一个软件,而是卸载所有的朋友,微信是中国唯一的一个可以与所有朋友进行联系的互联网工具,你无法切换。
这个时候,你就会发现,唯一的服务商,就是一种常态。
中国的水务,其实已经有大量的民营企业在搞,燃气也是一样,我所在的城市,燃气公司也只有一家,就是新奥燃气,这是民营企业。
在四大城市燃气运营商中,昆仑能源是央企下属企业,华润燃气是国有控股企业;港华智慧能源、新奥能源是私有企业。
这四家企业中,民用气市场份额占比如下:华润燃气的占比最大23.7%;港华智慧能源民用气销量占比20%,新奥能源占比15.8%;昆仑能源占比为8%。
再来看利润情况,华润燃气去年利润47.3亿港元;港华智慧能源9.65亿港元;新奥能源至58.65亿元。昆仑能源至52.28亿元。
那此次风波中,民间痛恨的是什么?是这些“自然垄断”企业借着“垄断”地位,加价销售的问题,我们假定,这是一家民企,那又如何?
我们先假定就是在加价销售,那么,一家企业自己上调定价,难道不可以吗?他们没有定价权吗?正常来说,一个自由市场中,任何一家企业都应该有定价权,否则不叫市场经济。
我们再假设,你所在城市就一家民营燃气企业,他有没有逐利的需求?他肯定有,他就要将天然气价格翻一倍卖,你能接受吗?
就算有多家,但接入你小区的就一家,你无法更换,管道有这么容易换的么?能在小区再挖一条管道接入别家公司的气么,很难。
那你这个时候,是不是有一种鱼在砧板,任人鱼肉的感觉?
那么这个问题,依然回到了最为常见的,也是经济学最重要的理论问题,那就是垄断问题,只有一家供应商的情况下,是不是对消费者不利。
其实我昨天简单论证了这个问题:
我说:
第一、消费者会在价格上升后,减少燃气的使用;使得你提价增收的目的达不到;
第二,消费者有的是替代,不行就用电,更不行就用液化气,这些全部国营了,我可以用煤球,没有任何产品是不可替代的
很多人看到煤球就不爽了,我上哪买煤球去?
其实上哪买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对燃气的需求只会随着他的提价不停地下降,也即,即便是一家自然垄断企业,不管他国企民营,他在定价时,永远不可能通过随意调高定价来增加利润。
理解这一原理需要了解企业的利润来源的方式:
那我们就先举一个极端的例子吧。

一个黑社会,用暴力手段获取了当地砂石矿的资源,从长期来说,他就会因为他的市场独占地位提高价格吗?

他首先受到供需曲线的限制,供应价格越高,需求量就一定会减少。

也就是说,他卖的越贵,买的人就一定越少,从长远来看,价格高只不过是单位利润率高,并不是总利润更高。

如果追求赚更多的钱,那是必须懂得一个基本公式,那就是,利润率×销售量=利润。

你价格涨上去了,但销量下来了,你的利润不一定出现了增长。

所以黑社会还会干什么事呢,就是强卖。用暴力威胁你必须买够多少销售量的产品,那这一行为就不是市场独占地位带来的,而是直接的抢劫了。

前面所说的美国铝业,不也是一家市场独占企业吗?但为什么降价呢?因为追求总利润的升高。
也就是说,即使你真的构成了市场独占,企业依然有动力降价。
我们进一步地分析,哪一类的企业才能帮助我们把价格打下来,我告诉你,正是这一类所谓的“自然垄断”企业。(排除行政垄断)
和人们的想象完全相反,价格下降不是竞争带来的,而是所谓的“垄断”(市场一家独大)带来的。

人们经常用生活经验来思考问题,这家早餐店卖2块一个包子,那家卖一块,我就行使消费者主权,我去买一块的,最后卖两块的被迫降价,两家相互竞争,于是价格越来越低,所以只要商家越多,价格就一定越便宜。

这完全是一种错误的直觉想象。

供应产品的商家分散,数量多,就会带来价格竞争吗?

小农生产就符合这个特点啊,无数个小农生产产品,他们竞争的结果会导致价格下降吗?不会!

农产品价格大幅下降是因为大农场的出现,也就是产业更加集中了,才导致价格下降。

价格下降不是竞争让利的结果,而是效率提升的结果。效率是如何提升的呢?

这就要提到奥派的迂回生产理论。

奥派先驱庞巴维克1889年提出迂回生产理论。

迂回生产理论就是先生产生产资料(或称资本品),然后用这些生产资料去生产消费品。

也可以理解为先制造生产工具,再生产产品的“迂回生产”办法,更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因此,生产工具和资本品制造行业的出现和发展也就成为分工深化的必然要求。

资本品生产越多,迂回生产程度越高,生产效率就会更高,最终的消费品就会越便宜。

企业家首先思考的是如何扩大销售量,而扩大销售量就必须提高生产率。

在无数个竞争商家中脱颖而出的企业不是他愿意让利,而是他的资本积累能力强,不断向上游延伸生产资本品,加深迂回生产的程度,这样他才能将产品成本降下来,最终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

这一过程,哪怕他没有竞争对手,他也会持续进行,因为任何时候,生产效率的提高,价格的下降,都会带来更多的销量和利润。

如果企业的销售量越高,他就有更多的资本积累来进行迂回生产,就能形成更高的效率,从外面来看,就是“垄断”导致价格在不断下降。

IT行业,很多产品的市场份额是高度集中的,比如INTEL的芯片,曾高达九成的市场份额,但他的单位算力的降价速度是非常惊人的。

台积电也是生产型超高市场份额企业,但从单位算力来说,他生产的芯片算力是越来越便宜的,几十年下来,是以百倍千倍的价格在降价。

原因是什么,是因为竞争吗?是因为潜在的竞争吗?不是!!

都是因为他们是规模足够大的企业,才有资本去投资研发,投资资本品。

三四十年前,生产计算机芯片的厂家,只能供应少数大型企业和军事部门的需要,现在在市场份额高度集中的产业下,这些工厂将计算机芯片让每一个家庭里可能都有几十枚。

换句话来说,今天我们能享受到越来越便宜的产品,来源于这些规模庞大的企业不断扩大市场份额追求利润的结果。
因此,真正为消费者带来利益的,正是企业追求利润的意图,利润机制是市场上伟大的机制,他必然受制于消费者主权,任何企业要追求市场份额的增加,利润的增加,只要是自由买卖,那就一定对消费者有利。
当我们批评重庆燃气为了利润提高售价时,这其实是在支持将这类企业国企化,甚至政府化,人们害怕市场独占型企业,认为他们会伤害自己,而政府机构不是一个追求利润的机构,他们因此推动将这一类自然垄断企业行政机构化的政策方向。
相反 ,我们需要推动的是另一个问题,那就是如何让国企拥有利润动力,那唯一方式,就是向着市场化的改革方向而去。
任何在边际上有利于国企成为一个有清晰利润目标的改革,都是正确的,不管是股份化、上市,还是逐步私有化,或是直接私有化,都是这个方向。
比如公立医院,不给财政支持,让其在市场中自负其责,让医生收入来源于市场,就会比全额财政拨款的公立医院强。
有人说,国资委都要给国企定了利润目标,这不就代表国企有了利润机制么?不对。
利润机制,不是官员能命令出来的,利润机制必然是由企业家以自己的私有财产为代价,面对消费者不确定的需求进行生产以达成利润的一种方式,他不可能由命令达成。
部分国企,现在在市场的竞争力也不错,不是因为国资委命令的,而是进行了部分的市场化改革,比如格力,董明珠就是拥有股权的。她的任何决策,就需要以个人私有财产为代价的。
在这些“自然垄断”领域,国企改革的核心,利润机制的形成,比破除垄断还要重要。而在其他的领域,比如电信,只需要破除垄断,马上就能看到繁荣的市场,会出现比中国移动市场占比更高的民营电信巨头。
深度思考
我们进一步思考这类事件背后的原因,你会发现,正是政府在搞限价,搞阶梯价格,导致这一类企业如果为了利润,有动力去突破这些限价规则、阶梯价格规则。
燃气产业中,充满着补贴,限价和管制。
比如,政府会对安装燃气的家庭进行财政补贴;
比如,燃气的价格是多少钱,需要公示,需要政府出面定价
比如,燃气的价格往往是阶梯式的。
这里有很多是违背市场经济规则的,比如,财政补贴就是从另一个人的收入转移到这一个人的收入,安装燃气的人,凭什么享受呢?也因此,使用燃气有了低成本。
燃气企业没有了定价权,这就使得企业的市场属性进一步降低。
阶梯定价更是可笑,消费得越多,怎么越贵呢?这种定价策略,不是企业定的,是政府定的,它本质上是要劫富济贫,让那些消费更多的消费者补贴消费更低的消费者。
但在这种限价和阶梯定价的管制下,企业有动力突破这种管制,既然你不让我涨价,那我就想办法涨,阶梯定价还导致消费者控制消费,使得企业利润受损。
我们进一步思考,各地煤气爆炸事件背后的经济原因,或许就与这些企业利润不足,投资不足,有很大的关系,也与这种政府限价有很大的关系。
很多人习惯了政府补贴、限价下的低燃气价格、低电价,认为这是民生产业,不能涨,进一步认为这种民生自然垄断企业,不能拥有自然定价权,试图将其政府化。
但这种结果,只会降低企业的服务质量,人为压制价格,不会带来好的服务,频频发生的这种爆炸事件,或许就是这种管制的恶果。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