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市县动态 | 襄阳市城市数字公共基础设施试点项目

数据湖北
2024-09-16



襄阳市城市数字公共基础设施试点项目


肖茂林  陈建军 马 超


襄阳市数据局



一、建设背景

针对城市数字化转型发展中普遍存在信息化覆盖不全、数据标准不统一、信息系统碎片化、数据共享程度低、智能感知能力弱、智能算法支撑少等问题,作为国家城市数字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以下简称“数公基”)试点城市,襄阳市政务服务和大数据管理局探索治本之策,定标准、建机制、搭平台、汇数据、促应用,加快搭建统一的城市数字公共基础设施平台底座,建立体系化、标准化应用服务,打造数化襄阳的“万能插座”,为统筹城市规划建设治理,统筹信息化、数字化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建设内容

按照住建部和省“数公基”专班建设要求,襄阳市构建了“一个底座、五大能力、三大支撑、N类验证(153N)”的“数公基”总体框架,积极搭建CIM平台、“一标三实”系统、编码赋码系统为核心的基础平台,全力推动部门应用体系化标准化建设,创新工作机制,形成系列标准规范,达到了试点工作的预期成效,为全省“数公基”建设贡献了襄阳经验,为推动襄阳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高站位建立“33445”工作机制。建立了领导小组总统筹、研究机构总咨询、国资平台总集成的“三总协同”工作机制,采用了“专家+专班+专业力量”的三专联动模式,组建了“领导小组+工作专班+部门专班+基层力量”的四级组织架构,搭建五级培训体系,推动我市“数公基”建设工作高效化、规范化、常态化。

图1 “三总协同”工作机制


2、高起点搭建“数公基”基础平台。按照住建部标准规范要求,完成CIM平台7大功能模块建设,具备各类基础设施数据汇聚、管理、查看、分析和共享等能力。以CIM基础平台为核心框架,融合编码赋码、“一标三实”系统,形成数据动态流转机制,建成基础平台二三维可视化电子地图,实现电子地图向“一标三实”数据采集治理赋能,“一标三实”数据在生产源头与建筑白模挂接,确保“一标三实”数据上图精准。统一三大平台UI界面设计规范,形成基础平台统一展示门户,已向各部门逐步开放服务能力。截至目前,基础平台已汇聚图层数量590个,入库数据总量约557万余条;全市完成城市管理对象编码557.10万个,形成各类服务接口572个,各部门累计调用CIM图层服务30.9万次。

图2 已建成的襄阳市城市数字公共基础设施基础平台


3、高标准建立数据动态更新机制。创新“三先三后”的基础数据治理路径,即“先‘一标’、后‘三实’”“先城市、后农村”“先门牌楼栋、后户室人口”。5月初,在全市范围开展门楼牌清理,解决街路巷、门牌问题8841个;6月以来,实行“楼栋切入、警网对接、考核驱动、内外协同”工作机制,有力攻克楼栋数据“地址不清、坐标缺失”难题。截至目前,核验楼栋房屋12.5万栋、关联户屋65.3万户、人口162.1万人,统一标准地址覆盖6个区。同时,针对实有单位特别是个体工商户治理难题,创新“社会信用代码绑定标准地址”的治理模式,开发数据核采小程序,通过“两次扫码、五步操作”(社区民警扫地址码、拍门面、选楼栋、填地址,网格员扫码绑单位),实现个体工商户与对应标准地址关联绑定。

图3 已建成的“一标三实”管理平台

图4 创新“社会信用代码绑定标准地址”的治理模式,解决个体工商户治理难题


4、高质量编制“数公基”配套标准规范。围绕基础平台、数据共享、分级分类、安全管理、管理运营等开展标准规范编制,积极配合省专班完成1本行业标准和4本湖北省地方标准立项,深度参与省专班工作指南编制工作,编制《襄阳市城市数字公共基础设施基本属性导则》《襄阳市统一标准地址管理工作规范(试行)》等各类标准规范42个,明确了“数公基”的工作机制、工作路径、建设内容、注意事项等内容,为全省“数公基”建设贡献了襄阳做法。

图5 市政数局配合省工作专班完成的5个行业标准和省级标准


5、高要求推进部门应用体系化标准化建设。深入52家市直部门梳理完成应用系统287个,关停31个系统,减少合并19个系统,形成了部门应用系统“一本账”。编制完成19个部门的管理对象分类表、管理对象属性表、应用系统台账、应用体系框架图和应用系统整合改造建设方案(即:“两表一台账一图一方案”),实现住建、自规、城管、市监、交通、政数、政法等7个部门的10个应用系统与基础平台完成对接,推动交通、城管、住建3个部门的应用系统进行整合改造,各相关部门应用系统向基础平台推送公路、桥梁、路灯、井盖等城市管理对象数据20万余条。

图6 襄阳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应用体系化规划框架图


6、高效率推动算网融合基础设施建设。加快5G基站建设,已建成5G基站9759个,实现中心城区、热点区域5G重点覆盖和偏远地区4G网络基本覆盖;加快“双千兆城市”建设,千兆光纤到户覆盖率达到100%,基本实现“千兆到户、万兆到楼、T级出口”;加快算力中心建设,云计算机柜总量近7000个,服务器达到15万台,存储容量超过500P,目前三大运营商总投资23.1亿元的云计算和算力中心项目正在加快建设,将新增机柜9350个、容量590P;加快车联网建设,我市成功创建全国第5个国家级车联网先导区,着力打造以襄阳为支点,辐射鄂西北的智能网联产业中心,目前已引进链上企业6家,完成产值7000万元;加快工业互联网建设,2家企业获评国家级工业互联网平台,5家企业获评省级5G全连接工厂,8个项目入选今年7月公布的湖北首批150个数字经济典型应用场景,累计获评数字化领域国家级试点示范18个、省级试点示范254个,并获评首批省级数字经济示范城市。

图7 襄阳市车联网运营管理中心


三、创新应用

1、赋能职能部门政务应用。已向市直相关部门业务系统开放“一标三实”接口服务,日均调用2万余次。助力教育划片招生,市教育局运用实有人口、房屋和标准地址成果提升教育划片招生质效,辖区热点学校全面消除大班额,冷门学校招生显著提升,为教育部门廉洁阳光招生赋能助力。助力运输企业监管,市交通局对登记的1.8万条运输企业信息与标准地址和实有单位数据进行比对,发现疑似问题企业1074家,“点对点”推送网格员实地核验,有力解决交通运输企业虚假登记逃避监管问题。助力便民服务导引,市城管委运用统一标准地址库及实有单位信息,使钥匙店、修理店等生活设施信息更完善、定位更准确,助力打造“15分钟便民生活圈”。

图8 襄阳市义务教育招生平台大数据看板


2、驱动流动人口精细化管理。以“一标三实”管理平台的人口数据为基础,搭建数据模型,分析实有人口全生命周期汇聚的房产、社保、教育、医疗、工商登记等数据,快速统计出我市中心城区实有人口数据162.1万,供领导决策参考。同时,聚焦人员密集、出租房屋、智慧小区等重点区域流动人口管理,探索了“固定场所流动人口管理”“流动人口自主申报”“智慧小区实有人口动态管理”三类场景模式,为不同类型流动人员提供了多元化的管理模式。

图9 襄阳市高新区余岗社区智慧小区管理平台


3、助力大型公共赛事顺利举办。2023襄阳马拉松赛事期间,通过基础平台赋能,我们搭建襄阳马拉松线上指挥平台,将比赛线路、全马半马参赛运动员芯片、AED自动体外除颤器布点、移动公厕点位等各类信息实时上图呈现。通过“一张图”实时掌握9个计时点位选手通过情况,直观查看赛事整体进程和各个点位资源保障情况,为赛事安全顺利举行保驾护航。

图10 襄阳马拉松线上指挥平台


4、助力公安“打防管控服”提质增效。制定出台《襄阳市统一标准地址二维码门楼牌规范》,将电子二维码门牌与i襄阳、鄂汇办等平台对接,企业和外来人员能够通过扫码即时上报动态信息,拓宽数据采集更新渠道;在公安专网同步搭建完成“一标三实”管理系统,实现政务外网与公安专网“一标三实”数据实时同步,有序推动“一标三实”数据融入接处警、执法办案和政务服务等工作中,增强“地址、人、房、单位”多维度分析精度和深度,提升公安“打防管控服”质效。5、助力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基于实有人口治理成果,整合运营商信令数据、地理信息数据、网络数据等,实时掌握襄阳地区人口和人流信息,对古隆中、唐城、北街、华侨城等各旅游景点客流进行实时动态监测,助力景区加强对景点旅游态势的感知,提升景区数字化管理能力,促进文旅产业的数字化转型。以热门景区“盛世唐城”为例,通过分析比对,我市“五一”期间累计接待游客超百万人次,其中,外地游客以武汉市、河南南阳市、十堰市来源为主,超过50%的游客选择了2日内的短期行程。

图11 襄阳市唐城景区人流数据分析看板


四、推广价值

1、创新建设路径,形成可复制的基础成果一是融合统一三大基础平台。构建了“城市信息模型”“统一编码赋码”“一标三实服务”“信息基础设施”四个版块为一体的统一门户,建立平台间数据动态流转机制,在CIM基础平台中融合展示编码赋码情况、“一标三实”情况,实现了对接入数据的实时监测和质量评估。

图12 襄阳市城市数字公共基础设施基础平台门户


二是定制互联网地图。开发上线互联网地图,通过脱密处理和坐标转换,将行政区划、建筑物构筑物白模、水域河流等数据上图展示,为管理对象精准定位、数据采集提供技术支撑。目前,已在公安、城管、交通、住建等部门推广使用,互联网地图调用次数累计达到 600 万余次。比如,市住建局利用移动端互联网地图已采集全市窨井(井盖)10.93万余个,其中中心城区已采集8.31万个,有效帮助住建局摸清井盖情况,为窨井(井盖)设施采购、更换提供数据支撑。

图13 襄阳市统一互联网地图


三是六级联动采数据。初步建立运营运维单位、网格员采集数据,街办(乡镇)、基层权属单位初审,县(市、区)直部门、市直部门复审的数据采集更新机制,推动中心城区1600名网格员、75个部门和运营运维单位3062名采集员一一对应、协同作业、捆绑考核,打通城市管理对象数据采集、核验、更新“最后一公里”。四是细化实体对象颗粒度。结合部门精细化管理需求,进一步细化城市实体对象颗粒度。比如,将道路由线性细化到断面,管理单元在网格的基础上细化到小区、单位等实体边界。2、在问题中求索,逐步形成可推广的工作经验一是规范标准,探索解决现状数据无法直接关联对接的问题。采取“分层统一法”(即:根据数据保密规则和使用情况,按照市域、城镇开发边界、试点片区等不同层级,分别统一数据精度。例如:在试点片区内,根据CIM建模要求,采取分辨率0.03米(优于1:500)精度进行数据采集,并利用采集结果优化现状基础数据),解决了“数据精度不一致”导致的关联对接问题。采取“两为两明确”工作法(即:在数据采集过程中,以二维图层为底图,以标准地址为依据,明确采集标准,明确坐标精度,实现了标准地址、北斗网格码和CIM模型的直接关联),解决了“数据采集标准不一致”导致的关联对接问题。二是压实责任,探索解决管理对象杂乱无标准的问题。按照业务归口将现有中类小类分类标准分解至各业务部门,组织各部门从数据归集开始,梳理“一数一源”数据清单,明确“一数一源”责任主体,实现数据溯源的标准化管理,还原整个数据关系目录链,形成“一数一源、多源校核”的标准化流程。

图14 襄阳市交通运输局管理对象属性数据分类分级表


三是分段赋码,探索解决新增建筑和房屋在各部门业务系统中“身份”不一致的问题。聚焦梳理建筑全生命周期管理流程,确定编码赋码的关键节点和内容,抓住工程规划许可、房屋面积测绘、竣工验收备案三个关键节点进行编码赋码和属性数据的更新完善,启动自规、住建、行政审批等部门相关系统改造,以此建立一套针对新增数据的全生命周期管理自动化、标准化流程,最终实现基础平台持续不断地为部门业务赋能。四是无缝对接,探索解决部门业务系统缺失导致”一标三实”地址管理流程不畅的问题。在“一标三实”平台增加民政地名地址管理模块,以流程规范民政部门前置街路巷命名,不需要再建新的地名地址管理系统。解决了部门系统重复建设问题和“一标三实”工作流程中街路巷缺失的问题。五是优化流程,探索解决部分业务主管部门职责边界不清导致管理缺位的问题。针对小区命名无主管部门认定的问题,协调住建、民政,明确部门联动流程:通过“一标三实”平台的小区名称审核备案模块,形成开发商命名、住建审核、民政审批备案的报批流程,解决了小区名与楼盘表不同步的问题。六是双向赋能,探索解决业务部门基础数据错漏的问题。针对地址生产部门系统数据不完整、质量不高的问题,与市委政法委建立数据救济机制,将网格管理系统与“一标三实”系统对接,建立错误、缺漏数据库,完成网格系统小程序适配开发,“点对点”推送网格员进行核验、补录后,作为数据基础赋能标准地址生产部门,实现两者之间双向赋能。七是协同配合,探索解决标准编制、编码赋码存在交叉重合的问题。针对标准编制中无法通过分类形成关联关系的问题,采取专班与部门共同编制管理对象基本属性表的方式,找到“要素名称”“坐标定位”等关键属性字段形成关联关系,实现多部门之间的业务标准通过21位统一编码互认共通。八是转化成果,探索解决缺少基础平台统一标准规范的问题。针对“数公基”建设中缺少标准规范统一的问题,围绕基础平台、数据共享、分级分类、安全管理、管理运营等编制了42个标准规范,明确了基础平台的服务能力清单、申请流程、数据交换、安全管理等规则,建立了基础平台与部门应用系统之间的数据共享交换更新机制,探索了“数公基”基础平台建、管、运、维一体化运维运营考核管理路径,即由市信息化领导小组负责统筹组织试点工作,市政数局负责项目规划、立项、审批、监管,国有平台公司负责基础平台建设运维,业务部门根据业务需求共享共用。目前,这些标准规范已在住建、民政、自规、行政审批等7个部门开展试用。九是找准抓手,探索解决部门繁杂海量数据资源整合汇聚治理难下手的问题。针对各部门生产数据种类多、庞杂无章、僵尸数据冗余的现象,以管理对象为牵引,以应用场景建设为重点,指导各部门从“三定”方案入手,梳理管理对象分类、基础属性、应用属性,制定分级分类、数据对接等标准规范,使部门的数据治理思路更加清晰,治理导向更加明确,治理效果更加显著。

来源:襄阳市数据局、中国智慧城市大会
编审:办公室
素材来源官方媒体/网络新闻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数据湖北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