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蹲点天角潭,寻找坝上党旗红的奥秘

海南发布 2023-07-04

开篇语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深入一线调查研究,是获得真知灼见的源头活水,是做好工作的基本功。


当前,海南全省上下正在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各部门各单位积极推进调查研究,推动主题教育走深走实。我们推出“蹲点记”融媒报道,通过挖掘鲜活案例、典型故事,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展现海南自贸港建设给企业和群众带来的真实变化。敬请关注。 



天角潭水利枢纽工程

位于儋州市境内的北门江干流

是国务院确定的172项

节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之一

也是保障儋州市及洋浦经济开发区

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水源


距离天角潭水库下闸

蓄水的日子越来越近了

库区的移民安迁工作进展如何?

鱼儿们的洄游通道恢复了吗?

饱受季节性干旱困扰的

儋州北部地区将发生哪些改变?


近日

记者在天角潭水利枢纽工程

进行蹲点采访

记录那些与天角潭相关的人和事

在党旗飞扬的大坝之上

写下《天角潭蹲点记》


汤专员入户

 4小时解决4个月的“疙瘩”


离开高速公路之后,车子驶入一大片橡胶林,在林间小路穿过好几个岔口,才来到儋州市国营西庆农场35队。


“头几次根本记不住路,走得多了,自然也就记住了。”汤之飞记不得这是第几次走过这条路,走进35队时,路边的狗温顺地摇着尾巴,不像以前那样狂吠了。


水库很快就要下闸蓄水,即将搬迁的移民们准备得怎么样了?作为海南省水电集团天角潭项目的征地移民专员,汤之飞要去移民户的家里看看。


“都收拾好了,要搬新家,很高兴!”陈瑞华的母亲已经87岁,对于移民搬迁,她是同意的,“我们支持国家建设。”


这份支持由来已久,附近的南正山一带是革命老区,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当地群众做过很大贡献,群众基础好。


总库容1.94亿立方米的天角潭水利枢纽工程,事关海南西部地区的工业、农业用水,是国家重点工程,征收土地23546亩。截至5月16日上午,500余户移民户之中,90%以上已签署移民搬迁协议。


总库容1.94亿立方米的天角潭水利枢纽工程。新海南客户端记者 郑光平 摄


然而最初时,有些移民并不理解。


“之前,我不太愿意搬,40年前,我们一家就是从外面搬到35队的。搬来搬去很麻烦。”陈瑞华52岁,家有橡胶林,闲时做厨师,倒也自在。 


搬迁动员期间,一批批干部来到陈瑞华家,介绍安置后的新房——就在十公里外的南正西苑,一色的小洋楼。


新房子,陈瑞华当然满意。不过他看得更远,“搬了之后,我们将来靠什么养家?”


家里几十亩橡胶林,都是一家人打拼的成果。行情好的时候,陈瑞华每天能有几百元进账,一个月下来,可是上万元的收入。


“到了南正西苑安置小区,我还能干什么?”看见汤之飞,陈瑞华又忍不住发问。


移民户陈瑞华(右一)向记者介绍搬迁情况。新海南客户端记者 郑光平 摄


汤之飞赶紧找出最新的生产安置方案,耐心介绍垦区移民搬迁入住新房后,海垦集团制定的生产安置措施。“未来将建设农业种植基地,移民户是主要招工对象。”除了农业基地,还会对移民进行技能培训,让移民实现就近自主经营和创业。


陈瑞华这才放心。可是,他还有一个疙瘩没解开。


去年12月,陈瑞华清除了自家的橡胶林,之后的4个月里,青苗补偿款一直没有到位,爱人总是唠叨。


眼看着更晚签署协议的邻居们相继领到了补偿款,陈瑞华也犯了嘀咕:“小汤,这笔钱什么时候能到位?”


作为业主单位,海南省水电集团已把补偿款转给征收单位。“款项已到位,为何没能发给被征收群众?” 汤之飞拿起手机,一连打了好几个电话,直接联系到负责西庆农场35队青苗征收的工作人员。


“陈瑞华。对,就是陈瑞华!”汤之飞与工作人员一同梳理陈瑞华的青苗补偿协议和个人信息材料,终于找到原因——陈瑞华填写的个人身份证号字迹不清,财务审核未能通过。


工作人员与陈瑞华重新核对材料,4个小时之后,审核通过。第二天,补偿款发放到陈瑞华的银行账户。


急难险重 红旗班组上


52米!坝顶距地面。


张雷祖和李吉鹏顾不得那么多,上了吊篮从坝顶垂直向下,边下边检查坝体表面。


仰视,两根缆绳挂在吊篮两侧,人在风中摇晃;俯视,仿佛悬崖峭壁,人在高处悬空。


眼看就要下闸蓄水,身为天角潭水利枢纽工程建管部副经理的张雷祖和现场代表李吉鹏很忙,他们要完成下闸蓄水前的九大项检查工作,忍受着接近40摄氏度的高温,在主坝和副坝之间来回穿梭。


事实上,坝体表面检查并不需要太高的技术要求,一般的技术人员也可以进行。但是对于立志拿下大禹奖——中国水利优质工程奖的参建各方,对于已经创下多个第一的天角潭水利枢纽工程,再小的细节,也要付出百分百的努力。   


身为红旗班组成员,这样的冲锋在前,并非首次。


天角潭水利枢纽工程是全国第一个在热带地区取消坝体冷却水管碾压混凝土的重力坝。其实,他们原本并未打算取消冷却水管的埋设。


俯瞰建设中的天角潭水利枢纽工程项目。新海南客户端记者 李昊 摄

海南夏季气温高,混凝土浇筑完成后,内部由于水化热产生较高温度,内外形成温差,经过热胀冷缩,混凝土表面会产生裂缝,给后期大坝的正常运行留下安全隐患,因此需要在混凝土内部铺设冷却水管,保证混凝土内外温差平衡,防止裂缝产生。


可是,由于实际坝体条件限制,主坝混凝土仓位施工有效面积相对狭小,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机械化施工效率,导致主坝碾压混凝土浇筑过程中,每一层的铺料和覆盖时间较长,而冷却水管的铺设,无形中也延长了仓位混凝土的铺设和覆盖时间,高温天气下极容易产生混凝土结合面初凝,影响大坝混凝土浇筑质量。


难题,摆在天角潭水利枢纽工程建管部经理王浪的面前。可是,这样的难题不止一项。


被开挖的山体出现岩壁裸露,接近90度的坡面不利于植被生长,工程复绿困难;工程将北门江干流截断,包括花鳗鲡、台细鳊、锯齿海南䱗在内的多种鱼类没有了洄游通道......


问题一个接一个到来,总得有人出来解题,总得有人带头,啃下这些“硬骨头”。


王浪组织建管部临时党支部的22名党员,以工程建设部位为单位,一个个红旗班组、党员突击队相继成立,“关键时刻到了,党员必须扛起红旗。”


王浪主动担任主坝混凝土浇筑红旗班组组长,定下工期,联系专家研讨,与李吉鹏等参建各方的组员一起,寻找解决主坝混凝土浇筑机器施工效率低下的办法。       


针对碾压混凝土铺设冷却水管的利与弊,通过多次调研和内部监测温度数据分析,红旗班组的党员们提出一个大胆的想法——干脆取消冷却水管,采用降低混凝土入仓温度,浇筑过程中加强仓内喷雾和降温,浇筑完成后洒水养护至下一仓混凝土浇筑等措施。


这一招,在国内水利建设行业可不常见。


红旗插上主坝工地,开干!


他们通过冷水降温的办法,降低混凝土出仓温度。经过反复试验论证、温度监测数据分析,降温效果良好。


接近90度的边坡复绿,作业人员绑着安全绳,冒着烈日和高温,在近乎垂直的坡面打下锚杆,放置木条,一遍遍喷土,植入草籽。2万平方米的裸露岩壁,如今变成一片青草茵茵。


被截断的洄游通道,在工程草图上一遍又一遍修改。一条2.3公里的鱼道,连接北门江与大坝,水流平缓,便于鱼儿繁衍,人与自然也将找到新的平衡点......


天角潭水利枢纽工程生态鱼道。新海南客户端记者 郑光平 摄


坝上田间党旗红的三个奥秘


“感谢项目参建各方的工作人员,解决了我们移民户的很多实际困难,我们相信,以后的生活一定会越来越好。”陈瑞华的话发自肺腑。


他说,在项目参建各方工作人员的身上,在项目建设的过程中,他真正看到“一个项目造福一方百姓”的故事。


俯瞰建设中的天角潭水利枢纽工程项目。新海南客户端记者 李昊 摄


这也是我们此次蹲点采访,想要解答的问题——一项大国工程,与人民群众之间,因何产生联系、取得共识?


这是关于工程如何做、怎样干的问题,作为国务院确定的172项节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之一,作为保障海南西部地区工业、农业用水的大国工程,天角潭给出了三个答案。


第一个答案,在天角潭水利枢纽工程的坝上被找到。答案在于党建引领,在于党员冲锋。


去年5月15日,汛期如约而至,根据往年水文监测,天角潭水利枢纽主坝必须建到38米高。可是,此时的主坝还有很多区域没能建到38米,差距最大的区域,足足差了5米。


一旦主汛期来临,这5米的差距,有可能被洪水漫过,危害下游群众。为了完成建设任务,当年5月24日,主坝混凝土浇筑红旗班组正式成立,班组成员李吉鹏和同事们一起,顶着烈日,定下工期,白天黑夜连轴转,终于在一个月之后,主汛期来临之前,把主坝建到了38米。


人晒黑了好几度,那一个月里,李吉鹏只回过一次家,“我是党员,急难险重必须要上。”


以具体施工项目为单位,成立的红旗班组和党员突击队,不止出现在天角潭,在海南省水电集团参与建设的迈湾、红岭、南繁等水利枢纽工程现场,都能看到飞扬的党旗红。


一个个基层党组织,成为攻克项目难关的战斗堡垒。党员冲锋在前,树立榜样,也在传递着“为人民服务”的奉献精神。


第二个答案,在更多水利枢纽的工程现场被找到。一次次党课,是精神洗礼,也是加油站。


梁轩玮曾在南繁基地水利设施建设工程项目工作,项目地处荒野,忙碌一天,回到临时驻地,已是满身疲累。“身体累,精神却很空虚。”日复一日,梁轩玮觉得迷茫。


直到项目上开起党课,梁轩玮有了新感悟,“听着宣讲老师讲红军在井冈山的艰苦岁月,突然发现,我们也有共同点。”


党课分为两部分,前半部分是宣讲,后半部分是讨论。大家聊着一天的工作,讨论着施工难点,有人说,这项工程建好之后,大家都是南繁种业事业的参与者。


“那么崇高的事业,一下子离我们很近,工作突然就有了动力。”在梁轩玮和同事们的努力下,一条条灌渠保障南繁科研育种基地的供水,提高防洪排涝能力的同时,实现节水治污、优化海水,与天角潭、红岭等水利枢纽一起,成为“六水共治”生动样板。


党课,也出现在其他工程项目现场。在天角潭,建管部经理王浪给同事们上党课,从主题教育说到项目施工,既凝聚大家的思想,也交流一天的业务。“很受用,党课提高觉悟,交流促进业务,大家感觉很充实。”建管部副经理张雷祖体会颇深。


从坝上到田间,在千百万亩农田上,我们找到了第三个答案——党建共建,如同水流四方,汇聚起强大的能量


今年3月,北门江下游水量减少,周边的峨蔓、光村等乡镇出现季节性缺水。当时正是插秧季节,通过与当地村党支部的党建共建交流,项目方得知农户希望进行临时供水。


可是,临时供水将会影响施工进度,增加供水成本。“如果不进行临时供水,农户田地用水如何保障?”王浪组织建管部临时党支部开起了讨论会,出乎意料的是,明知会耽误工期,党员们还是一致同意临时供水。


施工暂时停下,装上两根临时供水管,设置5台抽水泵,开始为期一个多月的临时供水。


曾经龟裂的土地开始湿润,旱田变回水田,秧苗插上了,农户的生产得到保障,项目方却因此直接增加50多万元的成本投入。


在海口市三门坡镇文岭村,红岭灌区田间工程临时党支部通过与文岭村党支部开展党建共建,了解到乡亲们希望田间工程能充分保障小龙虾养殖的用水需求,同时完善当地水利设施。


经过与设计单位沟通,重新完善设计方案。一个多月之后,一条条管、渠、沟穿越农田,回应了乡亲们的诉求。


天角潭水利枢纽工程开始征迁动员时,来自各单位的150多位党员共同展开细致工作,就连移民户中的党员群体也被发动起来。


73岁的西庆农场移民户羊文德,带头签署搬迁协议,凌晨3点排队,第一个选房,“我是老党员,当然要起带头作用。”


羊文德主动成为移民户群体中的临时“动员干部”,做起邻居们的思想工作,“我们不缺水,可是有很多人面临用水不足,我们也应当为他人着想。”


5月18日,天角潭水利枢纽工程移民开始乔迁新居。新海南客户端记者 郑光平 摄


当集中搬迁仪式结束,陈瑞华搬进新家,曾经的瓦房彻底成为过去;当南正西苑有了烟火气,儋州北部地区的季节性缺水困境,将随着天角潭水利枢纽的下闸蓄水,同样成为过去。


“一个项目造福一方百姓”的故事,在阳光灿烂的海南西部,照进了现实。



来源:新海南客户端、南海网、南国都市报、儋州市融媒体中心

记者:胡续发、贺立樊、梁振文、羊文彪、牛伟

编辑:陈浩、王莹

内容审核:林英翠

值班主任:林晨音

推荐阅读



海南与南太平洋岛国首次通航


三亚上榜“六一”亲子游目的地榜首!热门景区→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