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名人堂 | “读懂孩子”是解决师生及亲子冲突的正确打开方式!

2017-09-02 王晓霞 刘昌 中国网教育频道


 

全文共4255字,预计9分钟读完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v0544xso47s&width=500&height=375&auto=0


他们伤害了你,你爸和你妈,虽然不是故意的,但的确伤害了你。——诗人菲利浦·拉金



北京师范大学儿童家庭教育研究中心主任边玉芳教授做客《教育名人堂》

请输入标题     bcdef

这首诗可以说反映了大多数孩子的心声,家长们倾其所有,给予孩子们最好的,可孩子们依然认为这种“爱”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了“伤害”。


我相信家长听了这句话会有一点失落,但也会自我反省,到底如何读懂孩子呢?我们非常荣幸邀请到《读懂孩子》系列丛书的作者——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健康与教育研究所所长、北京师范大学儿童家庭教育研究中心主任边玉芳教授。

请输入标题     bcdef

Q

中国网:边教授,对于6~12的孩子来说,沟通是非常重要的。老师怎么和学生有效地沟通?怎么建立这种良性的师生关系呢?


边玉芳:我觉得老师和孩子之间,在孩子6~12岁建立一个良好的师生关系,对于大部分老师来说都是没有问题的。


刚刚入学的孩子,对学校和老师都有无限的向往和崇敬之情,这是老师可以利用的地方。当然,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到小学高年级的时候,他慢慢也会认识到,老师和自己一样也会犯错误。


对于一个老师来说,怎样给孩子留下一个良好的第一印象,这是非常重要的。


另外,我们也会讨论“什么样的老师更受孩子欢迎”,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喜欢的老师有一些共同的特点,比如说“爱关心孩子”,“温和”,“该严厉的时候严厉”,“会玩”,“幽默”,“善于为大家想办法”等等。


所以,老师要想建立这样一种师生关系,首先自身的品质得是孩子们所喜欢的,比如我刚说到的亲切、温和、幽默等等。


边玉芳做客中国网《教育名人堂》


另外,我觉得也要学会一些沟通的技巧,什么叫沟通技巧?说白了,就是“你听我讲,我讲你听”。你怎么讲孩子愿意听,你怎么听孩子愿意把心里话讲给你,这里面其实都是有技巧的。


我们家长也是一样的,如果唠里唠叨的,或者从这个问题扯到另一个问题,不就事论事,这样的说话方式都会引起孩子的反感。当然了,老师也要一视同仁,不要说对某些孩子好,对某些孩子不好,这些都是老师在沟通中要去注意的问题。


其实我们的家长和老师都要知道,孩子虽然年龄小,但是他们都是天生的心理学家。你所有的心理活动,你对谁好,对谁不好,你内心是怎么想的,孩子们都能够感受到。


这也就是“皮革马力翁效应”,你觉得没有告诉任何人,但是当你脑子里认定了这个孩子,你平时的眼神,你非语言的交往模式,都会对孩子造成很大影响。


Q

中国网:《读懂孩子(6~12岁)》这本书里其实非常详细地介绍了怎么和孩子进行沟通,怎么倾听。我们第四季伴读也会伴随大家一起阅读具体的一些方法


接下来谈谈12~18岁的孩子,我们知道这个时候孩子已经进入了青春期,他们进入了情绪上的“急风暴雨期”。可以说,家长和老师们都束手无策,好像不知道该怎么办了。孩子为什么突然有了这种叛逆的心理?


边玉芳:叛逆是一个好的开始,当然有的时候也会引起误解。这时候家长和老师要帮助孩子,让他们安然地渡过青春期。他们虽然是从叛逆开始,但是要能以接受自己、建立自我同一性作为一个好的结束。


刚刚讲到情绪的问题和叛逆的问题,实际上这个阶段的孩子有这样一些问题都是可以理解的,因为伴随着青春期的来临,会带来生理和心理上的变化,这个时候的孩子一定是追求独立感,追求成人感的,他们希望自己被当作成人来看待。


刚刚你说的一个特点就是多变,你会发现孩子的情绪是“狂风骤雨式”的,前面风平浪静,但是突然就发作了,然后过了一会又无影无踪了。这跟大脑的发育有关系,在我的12~18岁的这本《读懂孩子》里也有讲到,孩子识别情绪的脑区叫做杏仁核,在青春期就已经发育完备了。


但是他们控制自己情绪的脑区叫做前额叶,前额叶要到青春后期才发育完备。一个发展得快,一个发展得慢,所以外面的一点点风吹草动都会导致他们情绪的变化。


也就是说孩子特别敏感,能够轻易识别风吹草动,但是又控制不了自己,所以情绪的表现就会非常多变,就会有“狂风骤雨”这种感觉。所以这个时候孩子的情绪和行为特点,以及他们的各种各样的表现其实是生理、心理发展到这个时期的必然现象。

中国网《教育名人堂》节目主持人 王晓霞


Q

中国网:我们了解了青春期孩子的特点就能够理解他们为什么叛逆,为什么突然就来情绪了。这个阶段家长怎么正视和孩子之间的这种亲子冲突呢?


边玉芳:刚刚提到了一个概念叫“自我同一性”,这个阶段随着孩子生理、心理的成熟,他一定会去考虑:我为什么要到这个世上来?我以后到底要过什么样的人生?他开始考虑这样一些非常哲学化的问题。当他能够知道为什么要在这个世上,未来要做什么的时候,其实就已经达到了自我同一性。


他在追求自我同一性的过程中,一定会去尝试各种各样在你看来是不正常的行为,比如偷偷地去抽烟,穿奇装异服。他都是要证明:我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有我存在的价值,我是有别于他人的。所以家长也要理解孩子们的一些表现。


亲子冲突的另外一个原因,就是这种关系在孩子心目中发生了变化。可能在刚出生时,爸爸妈妈是最重要的。到了小学之后,师生关系又变得尤其重要。到了这个阶段,另外一种关系会慢慢地来替代这两种关系,就是同伴关系。他们为了让同伴知道他很厉害,不惜跟爸爸妈妈起冲突。所以家长不要担心,亲子冲突也是一个很正常的现象。


但有一些亲子冲突,可能是由于家长不了解孩子这一阶段的特点所造成的。比如,孩子要跟一个成绩不好的同学交往,家长出面阻止,这时候孩子真的是不会买你的账。另外有一些冲突,我觉得其实是没有意义的,比如他不想穿这件衣服,但你一定要他穿这件衣服。


12~18岁其实问题是最多的,其中有很多问题是在孩子0~12岁的时候累计下来的。亲子冲突不可怕,他的青春期过去了你就会觉得没关系,静待花开就好。但如果是家庭教育本身出现了问题,家长还是什么都不改变的话,这个花估计也很难开。


边玉芳做客中国网《教育名人堂》


Q

中国网:在这里我们也要提醒家长们,当孩子进入青春期,面对亲子冲突是比较难解决的,需要家长在更早的时间,在0~10岁之前就建立好非常好的亲子关系,这样可能到了青春期的时候,家长们就不会有那么束手无策了。


边玉芳:我们在《读懂孩子0~5岁》里特别提到了安全感的问题,安全感其实是亲子关系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成果。如果你是陪伴孩子成长的,孩子肯定是比较有安全感的。有好的亲子关系,孩子的成绩也可能慢慢就会变好。我在这里要提醒家长朋友们,无论任何时候,一定要把亲子关系的建立当成一个重要的任务。但是亲子关系的建立不是去讨好孩子,双方应该是一种健康的关系。


Q

中国网:刚才边教授提到了孩子的学习成绩,我也知道这是家长们最关心一个话题了。采访中您也提到了,孩子内在的动机是非常重要的,那么家长如何激发孩子的学习动机呢?


边玉芳:这是一个非常好的话题,我一直在讲让孩子学习成绩好没错。我也很希望我的孩子成绩好,但是我们现在追求孩子学习成绩的时候确实有一些不正确的方法。


孩子取得好成绩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尤其不能损害孩子的内在动机和学习兴趣,不能为了一点点的成绩就把这些牺牲掉。


家长要认识到,培养孩子的兴趣是很重要的。首先在追求孩子的成绩时,不能破坏内在动机。他到底对什么感兴趣,怎么样去发现孩子的潜能,这些都是我们的家长朋友们需要去做的一些事情。



Q

中国网:所以伴读第四季的时候我们会阅读边教授的《读懂孩子》,到时会有一些关于如何激发他们学习动机的具体方法,我们会和大家一起分享。


最后我想谈一个关于“陪伴”的话题,我们知道当今社会父母们都非常忙,给予孩子更多物质条件的同时,他们也需要非常拼命地工作。在中国,其实父亲对孩子的教育参与度非常低。父亲对孩子生命的重要影响是什么样的?


边玉芳:这个也是一个很有意义的话题。大概是前段时间,我专门写了篇文章叫《什么是高质量的陪伴》。首先时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没有时间就没有陪伴。


但是我们也会发现另外一个现象,就是有些全职妈妈投入的时间也很多,但效果却不一定理想。所以陪伴和时间有关系,但也不是一个绝对正相关的关系。关于父亲参与家庭教育这个话题,我想重点讲讲这个话题。


这不仅仅是中国存在的现象,其实全世界父亲的陪伴孩子的时间都是比妈妈要少的。全世界可能都觉得妈妈教育孩子是理所当然的,这可能跟分工也有关系。


但是在这里,我们要呼吁父亲,一定要重视他的陪伴,因为这对孩子的成长有着重要的价值。


我们经常说一句话叫做“母爱如水,父爱如山”。水给人的感觉就是温柔的、温润的。其实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两个人的角色是不一样的,任何一方的缺失都会是一个非常令人遗憾的事情。当然也可以弥补,但是弥补往往会事倍功半。


边玉芳做客中国网《教育名人堂》


比如孩子在谁的教育下能够更勇敢呢?我们怎么样让孩子去探索那些未知的领域?我们知道孩子在爸爸的教育下可能会更勇敢,因为有些危险性的游戏,妈妈可能不太敢尝试。但如果要说分工的话,可能爸爸是理科的、妈妈是文科的;爸爸是科学的、妈妈是诗情画意的,是人文的。父母之间的分工还是不太一样的。


我觉得爸爸的参与会给孩子在科学探索、体育精神、人格健全、性格乐观向上这些方面起着妈妈所不能替代的作用。如果说妈妈更多地是给孩子讲《灰姑娘》的故事,那爸爸可以多读读名人传记。如果妈妈更多地陪孩子逛逛街,那爸爸可以跟孩子爬爬山,做一些科学探险活动。这样的话孩子的教育会更全面。


当然还有一点,爸爸愿意参加教育活动时间的长短,和婚姻质量有一定的关系。也就是说,假如你更爱太太的话,你也更愿意去教育孩子。当然了,这是国外的一个研究,国内是否也是这样,我们也可以再去做一个研究。


边玉芳做客中国网《教育名人堂》


Q

中国网:我们从常识去理解,如果夫妻之间相爱的话其实是给孩子最好的爱。



边玉芳:当然了,我们在家庭教育中一直强调一个观点,就是关系大于教育。亲子关系在某种程度上比家庭教育还重要。但实际上,我还有一个观点,就是夫妻关系优于亲子关系。   



Q

中国网:对,所以父母之间如果感情很好的话,孩子就会觉得非常地稳定和安全。


《读懂孩子》这本书不仅是一本家长必读书,同时也受到了广大教师的热捧,他们从中受益了很多。节目的最后,边教授要向镜头前的家长和老师说些什么吗?


边玉芳:我希望我们广大的老师和家长能够读懂孩子,科学育人,让我们的每一个孩子都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


结束语


感谢边教授接受我们的专访。


在《读懂孩子》这本书的序言里,北京师范大学董奇校长曾经有过这样的评价,他说,单一的经验往往具有偶然性,教育孩子个别的成功案例难以被千千万万的家长所复制,只有遵循了孩子成长的普遍规律,才能具有真正的生命力和可迁移性。


我们与边教授的交谈中了解了孩子从0~18岁的成长特点,我相信会解除家长们很多困惑。


那么9月1日开始,中国网教育频道伴读第四季,将和大家一起阅读边教授的《读懂孩子》,希望大家能够得到更加具体可行的家教方法。我们希望通过老师、家长的共同努力能够促进孩子健康成长。


伴读第四季,我们不见不散!



主持人 / 文字编辑:王晓霞

视频编辑:刘昌

排版:王诗悦

拍摄:刘昌

中国网教育频道出品

转载请注明作者及来源,违者必究

小编推荐

名人堂 | 北师大边玉芳教授告诉你,读懂孩子不可不知的心理学常识!

名人堂 | 卢勤的教育箴言:快乐人生三句话,幸福人生九个字

名人堂 | 卢勤:分享中长大的孩子爱人爱己,独享中长大的孩子自私冷漠

名人堂 | 孙云晓:为孩子种下“主动性”和“自制力”两颗种子

名人堂 | 美国大山一家:隔代教育观念冲突,要把握爱的“界限”

名人堂 | 王文湛:权威解读核心素养、素质教育、综合素质的内涵

名人堂 | 对话朱永新:和美好相遇的过程,就是教育的过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