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名人堂 | 郭永福谈课改:每堂课都让学生有兴趣不仅是科学,更是艺术

2017-09-14 中国网教育频道


 

全文共4198字,预计8分钟读完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p0549hhuc0g&width=500&height=375&auto=0

教育的发展是从低级到高级的运动过程,一个不断完善提高的过程,一个渐变的过程,积累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



郭永福,中国教育学会原常务副会长、创新人才教育研究会顾问。

请输入标题     bcdef

目前新一轮课改正在以迅猛之势在全国推进,广大教师在不断更新自己教学理念的同时,也在不断地变革着教学实践,使一批创新型的学校、开拓型的教师和健康型的课堂脱颖而出。


我国为什么要对课程进行根本性的改革?我国基础教育在取得成绩的同时,又有哪些困惑需要解决呢?

请输入标题     bcdef

Q

中国网:课改走过了十几年的历程,对于目课改现状,您怎么看?


郭永福:这次课程改革大家都很关注,广大教育工作者付出了大量的心血、汗水和智慧,应该说涌现了一大批教改的先进典型,有了丰富的经验。课程改革不能说整个教育改革,它离不开整个国家的改革,所以它不是一个孤立的问题,它需要方方面面的配合。改革需要有个过程,改革永远在路上,成绩很大,但是也还有一些问题需要在改革当中不断地加以解决。


郭永福(左一)做客中国网《教育名人堂》


Q

中国网:“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这是千百年来广大教育工作者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总结的规律性的认识。对于这十二个字,您是怎么理解的?


郭永福:我认为这十二个字是对教育方法的一个高度全面的概括。它包含了三层意思。首先,强调教学是有方法的,要依照方法来教学,不能胡来;第二,又强调教学没有固定的方法,要从实际需要出发,因课、因人出发,不要固守一种方法;第三,最关键的要得到适合教学需要的方法。


我认为每一种教学方法、模式的提出和应用都有一定背景、条件和环境,我们在学习借鉴这些经验时,首先要学习敢为人先、乐意改革的精神和先进的理念。至于具体的方法应该因人、因地、因课制宜,不能生搬硬套。一堂课是先学后教还是先教后学,应该从实际出去,如果学生具备了自己阅读和思考的条件,就可以先学后教,如果学生不具备这种条件,那就应该先教后学。


比如汉语、外语的发音,唱歌,还有体育课的技巧运动,这些不好先学后教。不能认为先学后教就是以学生为主体,就是开放的,先教后学就不是以学生为主体,就是保守的。


还比如,老师一堂课讲多长时间也不应该做硬性规定,如果这课需要多讲,或者老师讲得很精彩,就应该让他多讲。对老师的“讲”严加限制,不利于教师功能的发挥。满堂灌不好,满堂问、满堂念、满堂动、满堂讨论就好了吗?我觉得不见得。


中国网《教育名人堂》主持人  王晓霞


Q

中国网:您刚才提到的“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可以说是教育界的普遍共识,您认同这样的说法吗?


郭永福:我认同这种说法。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只有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获得成功。学生既然是学习的主体,就要尊重他们的主体地位,激发他们的主体意识,促进他们自我教育、自我发展能力的形成。为他们自我实现创造条件,满足他们自我实现的要求。具体地说就是要在教育工作当中让他们积极参与,在参与当中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成为学习和生活的主人。


强调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并没有否定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主体性的弘扬与教师主导作用的正确发挥是密切相关的。当然,教师不应该是课堂的主宰者、是非的裁判者,而应该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是学生发展的引路人,教学是教与学,交互作用的双边互动,是师生双向反馈的教学相长的过程。


Q

中国网:对于教师来说,您认为什么样的课是优质课?


郭永福:上海杨浦高中名誉校长、著名语文特级教师于漪说过,课堂是神圣的育人的场所,课堂教学的质量影响孩子生命的质量,这堂课学生学到东西没有,思想感情受到熏陶没有,价值观受到影响没有,这是影响学生生命质量的。他说学校里最难的是上课,一节两节好课并不稀奇,每堂课都让学生学得有兴趣,学有所得,学有追求,学有方向,这不仅是科学,而且是艺术。它不是雕虫小技,而是用生命在歌唱。


北京二十二中是一所普通中学,但是这所中学出了一位非常著名的数学特级教师叫孙维刚。他既有很好的人格魅力,又有很好的数学魅力。他认为中学数学课学习时间太长,既使是智力平平的学生,一年半也足够了。他把中学教学教材都吃透了,能抓住要点,深入浅出地进行讲解。教学质量很高,学生负担很轻,三年的数学课半年多就学完了。他上数学课加进了哲学、美学、社会学、天文、地理、历史、艺术等知识,与其他学科融会贯通。因此他的数学课成了同学最爱听的一门课。


Q

中国网:在新一轮的课堂改革中,有很多学校实行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对这样的学习方式您怎么看?


郭永福:小组合作学习是这次课改当中出现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它对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互相启发、互相帮助是很有帮助的。但是它既然是一种方法,就要服从教学的需要,有些教学内容比较简单易懂,就不一定要通过小组合作学习。


我认为课堂教学应该动静结合,课堂气氛要热烈,但有时候也需要冷静下来,让学生做一些深入思考。教书育人是教师的神圣职责,教书和育人是相辅相成的,不能把它们对立起来,因此教师的教还是需要的。学生的讲代替不了教师的讲,否则还要教师做什么呢?叶圣陶老先生说过:教是为了不教。这个说法是对的,但是需要有一个过程,不教的前提还是教。


郭永福做客中国网《教育名人堂》


Q

中国网:多媒体及智能技术已经应用到课堂当中了,您觉得相对于传统课堂,现代技术的应用对教学有什么样的作用?


郭永福:多媒体和智能技术的应用大大促进了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促进了教育的公平和质量的提升。从宏观来说,它促进了优质教育之间的共享,而且这个共享不仅仅局限在一个学校,一个地区,一个国家,甚至可以全球共享。


从微观来说,它可以把很多抽象的东西形象化,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加深学习印象,提高学习效率。但是应该指出:多媒体和智能技术再发展,它也是一种术,在教学当中起辅助作用,不能喧宾夺主。


老师要提高信息技术的素养要学会运用课件来教学,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但也不能绝对化。有个物理老师外号叫四道,他空手进教室,一支粉笔打天下,滔滔不绝的一堂课,师生对答唱和,下课铃响,黑板上留下四道题,然后他就走了。不管教几年级,布置作业每次都不超过四道,所教班级高考成绩年年都名列前茅,学生因为这个老师而立志学物理专业的很多,他的课没有课件,你说他算不算优质课,我觉得应该算。


Q

中国网:走班制和走课制在课改过程中是一个新的探索和尝试,您如何看待走班制,它可以普遍推广吗?


郭永福:走班制、走课制并不是我们的创造发明,国外很多国家早已经实行了,现在大家都想推广这个做法,但是实行走课制需要创造各种条件。首先它就是要明确为什么要走课,不是为走课而走课,而是为了让每一个学生都能通过走课找到自己的兴趣点,形成属于自己的课程谱系。走课制在于发现学生的学习潜能和发展方向,唤醒他、帮助他。


第二,既然要走课,就要打破原来的行政班,取消班主任。这样学校沿着政治思想的一套系统可能就被打乱了,以班级管理为前提的管理模式就不在了。怎么构建全面育人、关注个人的新型育人模式,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发现自我、唤醒自我、成为自我,就成了变革的一个关键问题。

    

第三,需要创造一些具体条件,比如要有充足的水平高的教师队伍,教师能够提供各种辅资料的课程。还要有充足的教室,能够让学生流动起来。


第四,要有数据化的管理系统,因为编课程、编教室都是非常复杂的,需要有一个数据化系统。现在对于走课制也有不同的看法。国外也不是所有发达国家都是走课制的。我刚才说的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能不能采取这种方法,怎么样采取这种方法,还是要从实际出发,从自身条件出发。


郭永福做客中国网《教育名人堂》


Q

中国网:目前在课改的过程中涌现出了一些创新型的学校,无论是在发达地区,中西部地区还是农村,有很多课改名校。他们在课改过程中有什么样的经验,或者有哪些不足呢?


郭永福:新一轮课改有个亮点,有些农村学校师资森严,办学条件差,大胆进行改革从而改变学校的落后面貌,涌现了一批先进的教改典型,比如杜郎口中学、洋思中学、东庐中学等。我认为一种教改典型的出现主要能够促进教育公平和提高教育质量就应该加以肯定,宽容它、支持它,而不是苛求它,要求它有多高的理论基础,应该从中总结,得出规律性的认识。


当然这些教改先进典型也需要博采众长,不断丰富、提升和完善自己。在这方面,我赞成杜郎口中学崔其升校长的态度,他经常在公开场合说现在的杜郎口最多也只值五十分,这表明崔校长的谦虚,当然杜郎口的得分数不止五十,不止六十。但是杜郎口改革的路还很长,我认为他们的改革在全国的教育改革中只是微型,他们的做法比较适合农村学校,并不适合城市的优质学校。任何教改典型的先进经验不可能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


Q

中国网:中国传统文化中讲究中庸之道,但是我们的教育中存在一些小问题,大家容易把一件事情全盘否定,出现过犹不及的现象。比如说有个别地方为了课改而课改,甚至有些人提出传统课堂就要全部推翻,对这样的说法您怎么看?


郭永福:我认为教育的发展是从低级到高级的运动过程,一个不断完善提高的过程,一个渐变的过程,积累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要处理好继承与改革的关系,不能采取旧城改造,推倒重来的做法。有些同志喜欢否定过去,说中国的教育杀人,传统课程精心打造的悲剧数不胜数。我认为这种看法太偏激了。


首先否定一切不符合客观事实,传统课堂不是一无是处,比如课堂教学、学校制度是适应经济发展,特别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我们不能因为传统教育存在的一些弊端,就否定它所取得的成绩,也不能因为肯定成绩和贡献,就忌谈它的问题和弊端。


其次,这样做不利于正确的总结经验教训,选准改革的方向,容易把改革引入歧途。


第三,这样做把广大教育工作者搞的灰溜溜的,无所适从,不利于调动大家的积极性,投入到改革的洪流。


Q

中国网:五四运动以来,国人上下求索,不断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推崇实证主义精神。但实际上您提到的“教学相长”出自中国第一部教育典籍《学记》,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有非常优秀的教育理念,现代教育人如何在传承中进行创新呢?


郭永福:我国有悠久的教育历史,涌现了一大批杰出的教育家,我们的先哲提出的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教学相长,传道授业解惑等等,都是颠扑不破的真理,是伟大的教育智慧。我国尊师重教,重视立德树人,重视品德养成,重视智力培养,重视身心发展,注重前面发展教育,这些都是好的教育传统。所以不忘初心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的创新。


郭永福(左一)做客中国网《教育名人堂》


结束语


教育是让学生唤醒自我,认识自我的过程,一位好老师对学生的影响让其受益终生。正如郭老所说,教育不是万能的,不是个人或几个人能够推动的,还需要社会、家庭和学校的共同努力。希望教育人能够总结教育改革过程中的一些经验,反思不足,培养出更多优秀人才!


主持人 / 文字编辑  |  王晓霞

拍摄/ 视频编辑  |  刘昌

排版  |  周继凤

中国网教育频道出品

转载请注明作者及来源,违者必究


小编推荐

名人堂 | “读懂孩子”是解决师生及亲子冲突的正确打开方式!

名人堂 | 卢勤的教育箴言:快乐人生三句话,幸福人生九个字

名人堂 | 卢勤:一个孩子来到世界上,安全感和自信心最重要

名人堂 | 卢勤:一个孩子来到世界上,安全感和自信心最重要

名人堂 | 孙云晓:为孩子种下“主动性”和“自制力”两颗种子

名人堂 | 对话美国大山一家:隔代教育观念冲突,要把握爱的“界限”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