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19年第3期要目 | 法宝期刊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 Author 学报编辑部

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已加入“北大法宝”法学期刊数据库,请登录www.pkulaw.com查看期刊全文。“北大法宝”法学期刊库已收录197家期刊,其中核心期刊84家,非核心期刊49家,集刊57家,英文期刊7家。截止2019年5月31日“北大法宝”法学期刊库共收录了79398位作者的221360篇文章。诚挚邀请更多法学期刊入驻“北大法宝”,广泛传播,服务社会,共塑品牌。

联系邮箱:journal@chinalawinfo.com。信息请点击“阅读原文”。


《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19年第3期要目


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宪法界限

韩大元;许瑞超(38)

程序性违法的量刑补偿机制研究

吴宏耀;赵常成(49)

被害人个人隐私信息保护的理论证成与体系化建构

朱福惠(69)

职务犯罪案件监检衔接问题研究

苗生明;张翠松(84)

监狱检察的三种模式

李奋飞;王怡然(100)

持有型犯罪立法动向及其正当化根据

阎二鹏(116)

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根基、困惑与走向

吕泽华;杨迎泽(128)

合同解释的三原则

崔建远(141)

消费民事公益诉讼请求的类型化分析

姚敏 (151)

日本民事审判的IT化和AI化   

[日]小林学(著);郝振江(译)(162)

【主题研讨·宪法与刑事诉讼视域中的权利保障】


编者按: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强宪法实施和监督,推进合宪性审查工作,维护宪法权威。”这为宪法学与部门法学的进一步对话和交流提供了政策上的指引和强有力的政治保障,部门法的宪法化正在从理论走向实践。伴随刑事诉讼法的修改,宪法学与刑事法学的互动从宏观转向微观。围绕刑事法具体问题,我们选取三个维度:认罪认罚从宽、程序性违法的救济制度和被害人隐私权保护,探讨基本权利保障在刑诉法领域的具体化。宪法思维的引入,为审视这些具体制度提供了新视角。


1.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宪法界限


作者:韩大元(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许瑞超(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


内容提要:认罪认罚从宽制度具有优化司法资源配置与保障人权、体现国家保护义务等宪法意义。同时,认罪认罚从宽制度存在与个人罪责原则相冲突,自愿性保护不足等问题。为此有必要把人权保障作为认罪认罚从宽制度合宪性控制的基础,并将法治原则作为自愿性的判断标准,从而确保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认罪认罚是在保障辩护权、知情权的基础上进行。在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与人民检察院的协商过程中,应确保协商双方的对等性、协商程序的正当性。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展开,应符合宪法关于法检公三机关相互制约原则,合理协调法检公三机关在认罪认罚从宽制度中的不同功能。


关键词:认罪认罚从宽制度;宪法界限;人权保障;法治原则


2.程序性违法的量刑补偿机制研究


作者:吴宏耀(中国政法大学国家法律援助研究院);赵常成(中国政法大学,国家法律援助研究院)


内容提要:在我国司法实践中,作为违法取证行为的程序性制裁手段,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并没有取得预期的实践效果。对此,研究者多将其归因于外在的体制因素。但是,也必须承认,在适用上,因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具有“全有抑或全无”的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裁判者诉诸该项制裁手段的积极性。在各国司法实践中,为弥补以非法证据排除规则为代表的程序性制裁机制的内在缺陷,对于不甚严重的程序违法行为,更倾向于将从轻量刑作为程序性违法的救济方式。这一替代性救济方式允许裁判者根据个案违法情形灵活调整救济的幅度,从而有效缓解了“程序性制裁成本过高”的心理压力。因而,从轻量刑已经逐渐成为一种世界各国普遍接受的司法实践。作为一种实践理性,从轻量刑不仅能够实现救济体系的“梯级化”,而且有助于提高法官诉诸程序性制裁的积极性,激发被告人寻求程序保护的动力。在理论上,从轻量刑的司法实践体现的是一种兼顾程序正义与实质正义的量刑补偿机制。这一机制在法理基础、功能主义、刑罚效果三个维度上均具有正当性,存在进一步进行制度化建构的理论与实践价值。


关键词:程序性违法;程序性制裁机制;从轻量刑;量刑补偿机制


3.被害人个人隐私信息保护的理论证成与体系化建构


作者:朱福惠(福建师范大学、福建省党内法规实施评估中心、厦门大学法学院,中国法学会宪法学研究会)


内容提要:隐私权是指个人生活、私生活和家庭生活的信息不被知悉以及不受非法收集、利用和公开的权利,属于人格权和个人尊严的范围,个人隐私信息是隐私权的表现形式。我国宪法并没有直接规定公民的隐私权,隐私权率先在民事法律和司法实践中予以承认,但刑事法律到目前为止均没有明确规定隐私权,只是刑事诉讼法上有保护个人隐私的条款,并且通过司法解释将个人隐私保护具体化。然而,刑事诉讼法的个人隐私条款并没有确立隐私权的基本权利地位,被害人个人隐私信息保护被轻视。本文探讨被害人隐私信息保护专门化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被害人个人隐私权益弱化的观念因素,提出确立被害人刑事诉讼基本权利主体地位,确认隐私权为刑事诉讼基本权利,建立被害人隐私信息保护清单制度,对涉及到被害人个人隐私信息的案件应当适用侦查不公开和裁判文书不公开原则。


关键词:被害人;犯罪嫌疑人;个人隐私;隐私权;不公开


【检察专论】


4.职务犯罪案件监检衔接问题研究


作者:苗生明(北京市人民检察院第二分院);张翠松(北京市人民检察院第二分院第三检察部)


内容提要:监察体制改革后职务犯罪的内涵和外延进一步扩展,案件办理程序呈现“调查—起诉—审判”和“侦查—起诉—审判”二元双轨制模式。“调查—起诉—审判”模式具有“程序二元”和“证据一体”的特征,决定了在办理职务犯罪案件中的监检衔接包括了理念、程序和证据三方面问题。高效顺畅的监检衔接,要求双方秉持以宪法为根本遵循、以案件质量为生命线、以“三效统一”为最高标准的执法司法理念。从实践看,监检衔接总体顺畅,但在提前介入、退回补充调查、非法证据排除等程序和证据衔接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监检双方密切配合、加强顶层设计,健全完善相关制度机制,切实提升职务犯罪案件办理的质效。


关键词:监检衔接;程序衔接;证据衔接;提前介入;补充调查


5.监狱检察的三种模式


作者:李奋飞(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王怡然(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


内容提要:传统的监狱检察实行“派驻检察”模式,其常态进驻的运行机制建立在便利监督的理论基础之上,因独立性不足而面临着检察质效不佳的现实困境。以问题为导向,最高人民检察院启动了改“派驻”为“巡回”的试点,以“独立监督”为理论基础的“巡回检察”模式,面临着改革成本与成效的双重质疑。试点地区将传统经验与试点方案结合起来,选择了“派驻+巡回”的新模式。三种监督形态下,监狱检察也得以从形式层面进入到了强调有效检察的实质层面。以监狱检察的三种模式勾勒出来的监狱检察制度的改革之路,呈现出现阶段更加理性、务实的改革观。


关键词:监狱检察;模式;派驻检察;巡回检察;派驻+巡回


【法学专论】


6.持有型犯罪立法动向及其正当化根据


作者:阎二鹏(海南大学法学院)


内容提要:持有型犯罪独特之不法与责任内涵使其区别于传统作为与不作为犯罪,通过教义学中“危险犯”之法理可将持有行为的入罪根据解读为对法益侵害的抽象危险。我国关于持有型犯罪的立法传统是通过持有对象的特定性、关联犯罪之严重性以及与法益侵害实害结果的密接性合理划定持有行为犯罪圈,但《刑修九》所设立之“非法持有宣扬恐怖主义、极端主义物品罪”基本突破了立法传统。持有型犯罪特有之“堵截”犯罪构成功能在实现刑法之“法益保护机能”的同时,若适用不当,亦可能引发犯罪圈之非理性扩张。在法教义学视阈下,通过“情节严重”“主观故意推定”“最后手段性”的规范性限缩路径或可为其司法适用提供指引。


关键词:持有;堵截犯罪构成;非法持有宣扬恐怖主义、极端主义物品罪法教义学


7.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根基、困惑与走向


作者:吕泽华(中国海洋大学法学院);杨迎泽(国家检察官学院)


内容提要:认罪认罚从宽制度完善改革离不开刑事司法理念上的革新与发展:分配正义、宽严相济刑事政策、诉讼效率、诉讼认识论、实用主义等可为其提供理论、政策支撑;但也会产生与罪刑相适应、无罪推定、实体真实诉讼目的、反对强迫自证其罪等基本理论原则的冲突问题,并有解构诉讼构造、消弭法官独立调查事实的可能性;可从坚守罪刑相适应原则基本内涵,依靠罪刑法定、证据裁判、反对强迫自证其罪原则,确保审判中心主义改革要义等方面实现理论协调与发展。


关键词:认罪;分配正义;诉讼效率;审判中心主义


8.合同解释的三原则


作者:崔建远(清华大学法学院)


内容提要:合同解释,绝对意思主义不可取,应该以客观主义为主,以主观主义为辅,这是我国应采取的合同解释的原则。在当事人各方对合同用语理解不同的场合,法院应以一个理性人处于缔约环境中对合同用语的理解为准,来探寻合同用语的含义。在双方对某合同用语并未赋予特定含义的情况下,法院可以客观合理性标准来揭示合同用语的含义,而不是根据当事人的任何意图。体系解释不但是解释法律的原则,也是合同解释的原则,所谓体系解释非合同解释原则的观点不符合实际。在参照习惯和惯例填补合同漏洞时,应当注意如下几点:习惯和惯例应当具有一定普遍性,习惯和惯例应当是客观存在的符合其构成的行为规范,习惯与惯例必须适法,习惯与惯例应当是当事人各方已经知道或应当知道而又没有明示排斥者,只有在合同载有“疑义条款”时,才可以运用习惯作为解释工具。


关键词:合同解释;客观主义;主观主义;体系解释;交易习惯;惯例


9.消费民事公益诉讼请求的类型化分析


作者:姚敏(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法学院)


内容提要:消费民事公益诉讼的功能主要通过原告的诉讼请求实现。目前消费民事公益诉讼请求的类型不能满足制度目的和功能需求。诉讼请求的相互依赖性和救济的不可分割性可作为消费民事公益诉讼应处理的诉讼请求的判定标准。同类集合性的诉讼请求也应纳入其中。中国不妨借鉴并调整欧盟关于消费者集体利益保护的指令提案,扩宽消费公益诉讼中确认请求的范围;依照损害的性质对损害赔偿请求进行分类,允许原告请求公益性和私益性损害赔偿;谨慎对待集体惩罚性赔偿;在确认请求和损害赔偿请求的关系方面,可以采用并限制“两步走”的方案。


关键词:消费公益诉讼;集体救济;诉讼请求;确认请求;损害赔偿


【域外法治】


10.日本民事审判的IT化和AI化


作者:小林学(日本中央大学)郝振江[译](河南大学)


内容提要:日本推进民事审判IT化和AI化的目的在于促进审判的公正、迅速且易于利用,以提升普遍接近正义的程度。为此,2018年日本发布《迈向审判程序等IT化的总结:以3e实现为目标》的报告书,提出IT化目标是从诉讼提起至终结的全面IT化,具体路径是在民事诉讼程序中实现“e-提出”、“e-法庭”、“e-事件管理”,这三个层面的实现一方面需要逐步克服技术层面和法律层面的障碍,另一方面会迫使民事诉讼在基本原则上做出某些调整或变化。AI化是IT化的必然结果,但AI化主要是辅助法官进行审理或判断,要实现AI法官则存在各种现实的障碍。


关键词:民事审判;IT化;AI化;接近正义

《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系最高人民检察院主管、国家检察官学院主办的法学类综合学术刊物,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办刊定位,着力推介具有实践指导价值的学术精品和展现司法实务原貌的调研成果,努力搭建沟通学术与检察的思想平台。《学报》设有以下栏目:“主题研讨”,集中讨论法学理论和司法实践中的重点、热点问题;“检察专论”,刊发检察基础理论、检察业务实证研究成果;“法学专论”,刊发法学各学科具有理论创新和实践指导价值的理论研究成果;“法学讲坛”,选登检察官培训的精品讲座;“域外法治”,介绍域外法律制度及实践动态。《学报》是最高人民检察院确定的检察理论研究知名期刊,全国中文法律类核心期刊(2011年版)。系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国社会科学文摘》等刊物的重要转载来源期刊,《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

往期精彩回顾

百万法律人都在用的北大法宝详细介绍!

《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19年第2期

《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19年第1期 


欢迎扫码获取法宝介绍和试用



OUR VISION

爱法律,有未来

为法律人打造美好的工作体验

北大法律信息网北大法宝

北大法宝学堂

法宝智能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