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现场直击 | 上海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国际性博物馆长这样!

Archiworld ArchiWorld世界之旅 2022-04-21

9月23日《走进》系列15站,再次选择上海 。本次邀请到来自华东建筑设计研究总院副总建筑师、建筑创作所所长杨明,为大家亲自讲解由他们团队设计的上海世博会博物馆。


©邵峰


经过五年多的设计建设,世博会博物馆于今年5月1日正式对外开放。它是国际展览局全球唯一授权的永久性世博会官方博物馆和文献中心,也是上海目前为止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国际性博物馆。


项目位于上海世博会文化博览区域内,南邻黄浦江,西接卢浦大桥,北靠龙华东路城市次干道。建筑的主入口和后勤服务分区分别位于场地东西侧,避免了两者在空间上的相互干扰;结合场地周围交通及景观优势的特征,公共服务区和行政办公区分别位于场地的南侧和北侧。



杨明以《理智与情感》为主题,分为投标阶段、深化阶段、实施阶段三部分进行了项目大背景的解析。他说:“作为一个建筑师,在任何一个建筑的创造过程中理智和情感的纠结平衡永远伴随左右”。


世博会博物馆项目以“永恒的瞬间”作为理念,以世博记忆城市体验两条主线作为空间设计主题。每一届世博会都是平行辉映的关系,都有自己的精彩。像烟花绽放一样,一瞬而过,但在150年里却有积淀着人类对于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世博会博物馆既要成为凝固时间、记忆快乐的容器,也要成为当下城市精彩生活的客厅。



设计团队希望整个博物馆呈现出永恒与瞬间的对比变化。建筑形体由代表历史、冥想、永恒的“历史河谷”和代表未来、开放、瞬间的“欢庆之云”意象叠合来演绎。


“历史河谷”部分,建筑外观采用铜铝复合板和天然石材构成的内外区幕墙。铜材质会因时间天气的变化而呈现不同的光影痕迹,与稳定一贯的石质表情呼应,得以体现时光流转、记忆永恒的主题。



“欢庆之云”部分位于水平铺展的建筑形体中部,通过空中廊厅连接了陈列展览、公共服务和屋顶花园等功能区。它运用了罕见的高空受力结构体系——“悬浮钢结构外壳体”,采用全数字技术生成。结构形体是由底部三根“云”柱扭转展开逐级向上,轻轻托起一朵曲线流畅的“祥云”(特展厅)。整个造型由三千多块大小不一的三角形折面拟合而成,通过使用工业机器人来制作钢结构框架构件,确保加工精度。对每块三角形折面外覆的幕墙玻璃进行编号,确保正确拼装,最终才呈现出如此柔和的状态。



通过“历史河谷”与“欢庆之云”二者的有机组合, 世博会博物馆建筑形成了丰富独特的室内外活动场地,为上海增添了一处高品质的城市空间。关于什么是好的公共建筑杨明认为,好的公用建筑能够提供好的公共交往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建筑提供的的话题和思考吸引人们形成真实的参与互动,并由此产生高质量的公共交流。



最后,杨明总结道:“建筑的魅力来自于它基于满足人的使用所具有的复杂性。好的公共建筑能够提供触发公共交往质量的环境,并且能够提供可感知的设计善意”。


本站活动结束后,大家收获满满:


@YG:通过这次活动,深受杨老师身上那种作为建筑师的责任和对细节追求的态度,深深折服。


@Younker:此次有幸参加世界建筑之旅《走进》第15期公益活动令我受益良多,活动期间杨明老师提到了关于建筑设计的复杂性、多样性等关键词。交流中,杨明老师结合自己丰富的从业经历,对行业里的一些热点话题,比如建筑评论究竟要做什么、建筑文化如何表达、未来建筑可能的趋势等发表了独特的见解,并对青年建筑师和建筑系同学寄予了鼓励和期盼。在这个迅疾变化的时代,建筑已经成为了我们这个时代的见证者,希望未来会有更多具有时代性的建筑作品问世,带领我们走进新时代、走进新世界。


@头文字X:建筑最大的敌人是火,第二大的敌人是消防。



伴随着淅沥的小雨,告别杨明老师,大家带着答案与思考结束本次上海之行。



-以上-

编辑/Monster 图文/Mosnter

本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联系公众号后台。


*往期活动:

《走进》系列第1站:Gensler

《走进》系列第2站:凤凰国际传媒中心

《走进》系列第3站:家琨建筑设计事务所

《走进》系列第4站:张永和与非常建筑

《走进》系列第6站:中信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走进》系列第7站:北京APEC国际会展中心

《走进》系列第8站: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

《走进》系列第9站:魏春雨及地方营造工作室

《走进》系列第10站:建筑师罗隽的传奇人生

《走进》系列第11站:原作设计工作室,这个充满岁月印痕的场所里发生了什么?

《走进》系列第12站:鼓楼7号院,徘徊于新旧之间

《走进》系列第13站:北京旧胡同里的茶室——曲廊院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