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展览预告 | 园游会 —— 一树ARBRE的艺术实践

Arbre的小树 一树Arbre 2024-04-15



园游会

一树ARBRE的艺术实践


艺术家 / Artist

常城 / 范诗磊 / 金楚玲 / 赖雨青 / 梁嘉欣 / 廖玮婧 / 刘颖真 / 罗晴 / 王敬瑜 / 王叶子 / 王誉羲 / 姚明峰 / 张永基


主办 / Host

深圳市至美术馆

Zhi Art Museum

策展 / Curator

一树ARBRE

Arbre Art Centre


开幕 / Opening 

2022.04.16 周六/SAT 15:00


开幕活动 / Opening Event

15:00 – 19:00


展期 / Duration

2022.04.12 - 2022.05.31

10:30 - 18:30

(免费开放,逢周一闭馆)


地址 / Venue

深圳市宝安区松安路宝安全至科技创新园2号楼




至美术馆位于沙井,离一树Arbre所在的园岭新村36.8公里,但这场即将发生在至美术馆内的展览,将串起这两个性质不同的机构,用「游戏」的方式呈现一个独立艺术空间在过去三年内的艺术实践。在这场展览中,至美术馆邀请一树Arbre带领「艺术旅行团」穿越深圳,将作品们安置在美术馆的各个角落中,并发起一场「园游会」。



前言

Preface
 
「园游会」是一树Arbre艺术空间三年来于园岭新村的艺术实践的一次整理。

「园」既指「园岭」,也意指整个展览场域,观众于其中「游览」甚至「游戏」。「游戏」是一树Arbre艺术实践的核心之一,每年一次的「一树屋邨」项目以房地产为模板征集作品,用轻松有趣的方式呈现正经严肃的内容。这次展览由现时「一树屋邨」3期「伴生」征集的作品,和过往曾在一树Arbre展出的艺术家的作品汇集而成;相「会」于新的语境下,仍能创造出新的对话与张力。

展览分为三个部分。首先进入「社区故事」,两位艺术家用不同的方式在园岭进行采样,王敬瑜关注社区内浮现的隐约痕迹和空间结构,张永基则将自己身体作为《扫描》工具,为我们展现社区内的风景。如果说这些风景显示出了某种特殊性或地方性的东西的话,那么与之相对,王叶子的《非场所》系列所展示的,则是失去了这些意义的空间。人类学家马克·奥吉将「非场所」定义为「不能被定义为有特征的,合理的,且具有历史意义的空间」。在城市高速发展,逐渐均质化与扁平化,「非场所」蔓延的今天,「社区故事」也更值得我们珍惜。

当我们深入社区,展现在眼前的是鲜活的生活场景,五彩斑斓、丰富多彩、辛酸苦辣的「生活图景」。这部分的作品展示了艺术家对日常生活的观察与洞见。「我们每天度过的日常生活,其实也许是连续发生的奇迹」。王誉羲用相机捕捉下生活日常的「奇迹」瞬间,《有风的夜》朴实地记录梁嘉欣与父亲在乡间夜晚的一次冒险。《老年健身宝典》戏谑性地描绘了生活喜剧且可爱的一面,刘颖真挪用的街头灯牌则展现了生活唏嘘但坚强的一面。

走进生活,随处可见的是琐碎物件,是一片「物质森林」。在一树屋邨3期的征集中,一树Arbre为艺术家提供了命题的创作材料 —— 水晶,范诗磊、金楚玲和罗晴三位艺术家以此的创作,与位于一树arbre艺术空间内12位艺术家的作品遥相呼应。围绕着它们的则是过往屋邨住户的居住痕迹,所创作的「物件」(装置艺术)。这些物件散落于空间各处,穿梭其中,如同漫步于树林之中。

在这些「游玩设施」(作品)的另一侧,是一树Arbre三年成果的一次梳理,游戏的同时不忘严肃生产内容的态度。播客、工作坊、Zine,这里是空间存在的基石。「园游会」不只是回顾,也是一次新的实践,希望这次「园游会」大家玩得开心。



每次造访园岭新村,进入点都不尽相同。回廊叠楼,恍如初识。尤其是那些连接楼宇及公共空间的环形楼梯 —— 如同构成躯壳的骨架 —— 即便排布甚密,也各各被时间养育出不同的肌理。这些加诸闯入者的路痴天性,便映射出一副迷局。它陌生且美妙,似欲无限延展。人群与事物流变其间,更使其内蕴丰厚 —— 这迷局于焉变作一个设计精微的迷园—— 我便循其上升下落的小径,辗转其间。

《非场所》这一系列作品展示了一组不具有身份认同,缺失历史特点,无法辨识准确地点的非理想化景观。图像中的数字/字符作为特定的符号,对场所进行标记,形成可读性线索。用真实的车窗当作载体,把这些在运动场景中的静态风景,以及被压缩的时间和空间扩展到现实,构造一个临在感和非场所的平行关系


身体的行动作为图像生产的工具,将图像工作者不可以见的劳作显现,同时,也是对商业上衡量图像好坏和评判图像价值标准的抵抗。

《老年健身宝典》的灵感来源于偶然在网上刷到的公园硬核健身老人视频,他们真挚又努力的动作间隙中传递出来的是幽默和诙谐的人生态度 —— 这也是我选择给他们绘制「武林秘籍」的原因。


事物在闪光灯下呈现出的清晰轮廓线,既冷静又热烈,无一不令我分外着迷。日暮日出莫测神秘,街头的种种摆设充满怪诞的情绪,让人醍醐灌顶又心生神往。在我一抬头一弯腰的霎那,天地间的颜色在顷刻间转瞬即逝,而我能做的只有连连摇头恍然自然的无穷。


记得某日我抬头偶遇雨后的夕阳,当下心中竟顿时冒出「末日乐园」四个字,并突然感到一阵狂喜 —— 那种神奇的、整个人也像燃烧起来的、无边的福乐一般的狂喜。我在路上不禁跳了起来。它那么浓厚又那么易逝,我当时都不敢呼吸了,生怕把那些金黄与粉紫吹散。无论是充盈或是空洞,捕捉眼前所见的时刻都是一种完全摒除了思想和身份,而只剩当下感存在的纯粹状态。摄影的当下之于我,便是一个个比瞬间持续更长的时间。在这样一段连续的时间中,我感受到浑身充满坚定信念的深厚心情。而如果拥有许多这样的瞬间,我们就不必介怀生命的长度。

《有⻛的夜》以第⼀视⻆记录了⼀个⼤⻛的夜晚,⽗⼥在乡间的⼀场游戏式的夜晚探险:意外地发现了⼀只死去的⻦⼉,挂在树上摇摇欲坠。这件录像既是对此刻现实的投射,也是⼀次在当下特殊时期的历史记录。亲密关系,个体的脆弱,⽣命的⽆常,以及对危机的沉思,是录像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环保是当今一个热门话题。玻璃、纸、铝、柏油、金属、塑料、轮胎、织物和电子产品,皆可作为可回收资源被再次利用。那是否在一些什么地方、什么时刻,我们也能够抵押我们的痛苦、回收我们的焦虑、维修我们的人生?


无酸装裱

当地海水测量酸碱值并在PH试纸上标记取样坐标,用样本海水在无酸纸上按比例绘制该地域消失的海岸线,同时将试纸与酸碱值色卡进行拼贴并整体无酸装裱。


绝对构造:N 22°29'07.3″ E 113°56'53.5″

将建筑材料钢板按照围填区域的形状与比例进行切割与锻造,并在钢板上标记相关海岸线信息,同时将填海所用的岩石与海岸线形态的雕塑相结合,构造一组对话


内容的反复,是动作的反复。脑海中不断地拟人或拟物,将种种欲望全部缩写,尝试着让它们的展现两两不同,但最终貌似变成了流水线生产下的工业产物。流水线生产是具有神性的,在同一个模具下不停歇地生产出每一个个体,犹如大地对于森林的神性一般。最终,个体在空间中的紧密排布,让空间趋于稳定。「return」在这种情况中被定义为「倒退」更加贴切,倒退到一个无需过度思考的情境,每一个行为都只是反复训练下的肌肉记忆。


Oblivion这个词在英文裡被用来形容一种状态,在那个状态里,人对于自己正经历的事物是无意识的,对于自己的意识是无觉知的。


这个装置引用了尼采 《囚徒》里的一段话「谁曾被锁链缠身,谁将到处听见锁链叮当」这引起了我关于如何看待过往的思考,包括过往对当下的一个影响,尤其是伤痛的记忆,及人对于过往的态度。是遗忘,是共存?而我们的未来,又有多大程度是建立在重複过往而不自知?在这个艺术装置里,模糊的镜像,打破了过往,现在,与未来的边界。过去的,现在的,未来的,自己的,他者的,全部交融在一起,相互映衬。

这次的艺术实验带着「探索画布绘画的材料和/或结构的未开发的组合」的研究目标,并且带着一些问题发展而来:雕塑与架上绘画结合有新的形式吗?当它自己站在地板上而不是挂在墙上时,它还是油画吗?当侧面的面积比正面大得多的时候,这还是一幅油画吗?在架上绘画的语境下,如何超越观众的期待/假设?如何在被观众认可为艺术的前提下最大化作品的表现力和表现性?它们在多大程度上偏离了艺术标准,仍然可以被视为艺术作品?


《文明》是以水晶、水晶蜡和牙齿共同组成的一个透明立体金字塔形状装置作品。作品通过使用直观的象征意义,并考虑当下生活与社会的现状,通过与我在不同文化中的感受进行了这个创作,并将有迹可循的历史和当代生活的荒诞与虚无展现出来。这部作品渗透了作者对当下文化工业的体验,集中体现「无」的概念,将当代的手法与装置的视觉语言相互结合。

在当代艺术的语境中,受资本主义与全球化的影响,艺术品的商业属性值得重视。这是一件反艺术本体的作品,试图摒弃艺术机构与相关从业人员,矛盾点在于展出时依然依托于传统美术馆空间,艺术家尽力拥抱无文本的商业化的非专业艺术市场机制。




开幕活动

Opening Event


15:00 - 16:00:展览开幕及策展人导览
16:00 - 17:00:艺术家对谈
17:00 - 19:00:天台派对



特别鸣谢

Special Thanks






正在展出




一树过往展览 Previous Exhibition



请扫码预约来访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