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走进贵州大山,南大“小猪老师”孵化焕然乡村!

南大招生小蓝鲸 南大招生小蓝鲸 2023-12-30


怀揣理想

参与扶贫项目,为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尽绵薄力

到祖国和人民需要的地方去

不畏艰苦,扎根基层

 

坚定信念

 投身支教工作,助贫困山区教育资源“奔小康”

用“奉献”书写青春的篇章

有一分热,发一分光

 

他就是——

南京大学年度人物提名奖获得者

2022级历史学院硕士研究生 高豫来




高豫来,历史学院中国近代史专业2022级硕士研究生,中共党员,被评为南京大学2020年度优秀共青团员,南京大学历史学院 2022 年度学生榜样人物。2017-2020连续三年获人民奖学金,2022 年获南京大学栋梁奖学金优秀奖。南京大学第23届研究生支教团红湖中学分队长,现任校团委宣传与新媒体工作部部长,“南大青年”负责人。曾获中国大学生知行计划全国铜奖、南京大学优秀共青团员等荣誉。自愿放弃学术保研资格赴贵州支教一年,教学成绩保持第一,牵头团学改革,策划“支点微课堂”,设立“峻德奖学金”,项目“贵州省优秀研究生支教团” “中国大学生知行促进计划” 全国铜奖,获中国青年网等媒体报道30余次。组建家乡大学生团工委,疫情期间率青年先锋队坚守方舱医院,获评防疫工作优秀志愿者,个人事迹获市级日报报道。编写南京大学“青年纽扣课堂”、高校党组织示范微党课等,成果登载于“学习强国”“共产党员网”“新华云课堂”等平台。




理想与现实:大山内外的落差

……


2018年暑假的长三角四校支教活动,标志着高豫来志愿活动的开端。对于那时的他,志愿扶贫、支教活动更接近于一种“炫酷”的遐想。而回到黔东南县城的学校支教,对于本就生长于贵州的他,更有着无限的吸引力。


既能做一件很酷的事情,又能我的家乡做一点贡献,那岂不美哉?


一个小小的声音在他内心中呼喊。也许在那个瞬间,高豫来已经决定将志愿服务变成自己理想的一部分。即便因为种种原因未能成行,这次经历依然成为了高豫来宝贵的积淀。


进入大学以后,亲眼见证东西部发展差距,高豫来更加渴望为西部地区的教育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虽然没有经历过贫困,但“贫困”二字对他来说并不陌生:他知道贫困地区的孩子有多需要知识,也知道志愿服务正是消除贫困的道路之一。


高豫来也坦言,“支教保研”的政策也是他考虑参与支教活动的因素之一。但是出于支教的兴趣和实地考察的渴望,即便后来自己已经在学术保研名单中,他依旧选择了放弃,并且支教一年再读书。


和平坝红湖中学的孩子们的初见


当然,“炫酷”的外表只是暂时的,在走近贫困地区的教育之后,困难与阻碍都接踵而来。开始支教之后,高豫来发现大部分学生的基础知识远比想象中的要薄弱许多;因为当地教育资源的匮乏,许多高中的学生甚至都不会拼音,错别字问题在学生中间更是无比常见。这样的问题让高豫来被深深的无力感包围,“任凭我一个人如何努力,又怎么能够让他们走出大山,实现阶层跨越?”


在这种情况之下,高豫来担忧之余,更对孩子们产生了一种“怒其不争”的心态。但是,当他逐渐了解孩子们的家庭环境之后,便深深地理解了孩子们——比起教育资源、硬件设施的匮乏,许多孩子的家庭条件问题更甚。“在学生中,有超过30%的孩子来自单亲家庭;有超过40%的孩子的父母至少有一方在外打工。另外还有不少孩子是来自织金、纳雍两县的易地扶贫搬迁户。”高豫来讲述道,“他们中的许多人需要花大量时间照顾弟弟妹妹,更多人因为经济压力大,比起学习,更想快点打工挣钱养家。”这些孩子的家庭学习环境,远比我想象的恶劣,在恶劣的学习环境下,他们很难保持学习的状态和积极性。


高豫来在进行家访


于是高豫来决定放下支教老师的“身段”,给学生提供适合他们的教学:他适当放慢教学进度,讲授学生更能接受的基础性的知识,还根据学生特点特别编订一系列的基础强化练习。同时对学习困难的孩子进行重点关注,提供“开小灶式教学”。与此同时,在课下,高豫来也用各种方式了解学生——沟通谈心、家访……


和没有按照要求完成作业的学生谈话


很快,打牢基础的策略取得了成效。孩子们连续在语文考试中取得同层次班级第一名,厌学、不交作业的情况也大大减少。这对于高豫来来说,已经是再好不过的事情。


坚持恒久远;“孵化“新乡村

……


如果说最初参加支教扶贫志愿活动是机缘巧合下的选择,那么在认清扶贫攻坚工作的艰苦之后仍然能坚持下去,靠的便是高豫来的拳拳真心。


扶贫攻坚的工作中,高豫来不仅是只身前往黔东南乡村,还要面对艰苦的驻村居住条件、落后的基础等种种现实困难。面对这样的境况,高豫来依旧坚持下来了,与其他扶贫干部一起,助力当地脱贫攻坚事业。


在黔东南的侗族村落驻村过程中,最让高豫来感到震撼的是和他一同工作的驻村书记。他不是当地人,而是省政协委派驻村的“贵阳书记”。“在人生地不熟的情况下,仅仅用驻村不到一年的时间, 他飞速结识了村里的所有人,并且和每一个人都相处得非常的融洽,就仿佛是亲友一般。”高豫来感叹道。在乡间小道上,在茵茵农田里,村民们看到他都会相互打招呼;这家有什么情况,那家贫困点是在哪,他都一清二楚。书记虽然不懂当地侗族少数民族使用的侗语,但他们紧密联系、共同奔向美好生活的冲劲深深感染了高豫来。


在这样的氛围之下,高豫来也热忱地投入了驻村扶贫工作中。他利用自己的互联网技能撰写公众号推文,建立完整的村公众号、集体企业公众号,通过介绍侗族民族文化、策划旅游产业,吸引外界资源。每一天,脱贫攻坚指挥所都会忙到深更半夜;但每一天,村民和高豫来的心中都充实、完满,充盈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待。


2020年底,高豫来收到了村支书寄给他的一盒鸡蛋——在他驻村期间,村里正在筹划成立的养鸡场如今已经落地,进入了正式运营的阶段。现在,几万只鸡每年出产的绿色鸡蛋售往全国各地,这个村庄也有了翻天覆地的新景象。


喜欢小猪的高老师&喜欢高老师的孩子们

……


从贵州通过国家专项计划考入南大的高豫来坦言,在研支团的执教之后,他更加深切的意识到西部的教育状况并不是十分乐观。西部地区的非重点中学,特别是乡镇的中学,教育资源仍较为匮乏,每年能考上一流大学的人数极为有限。反哺养育他的家乡,也是高豫来参加支教的心愿,他想要为更多的乡镇孩子传递自己的学习经验和应试技巧,“哪怕作用不是很大,能对当地教育状况有一定小小的改善,也总是好的。” 在支教的过程中,高豫来也一直在尽可能地站在那些孩子们的角度上去思考,调整自己的教育方式与理念。他不是为了“任务”去支教,而是真真正正地想要帮助贫困地区的学生,为当地教育的发展出一份力。


为了鼓励孩子们学习,高豫来总会在作业批语旁边画上一只简笔画的小猪。于是“高老师喜欢猪儿”成了孩子们中间的“公开秘密”。而在他生日那天,孩子们在黑板上画满了“高老师最喜欢的猪儿”,讲台上堆了厚厚一摞孩子们写的生日贺卡。“在我把知识教给孩子们的同时,孩子们也把‘喜欢猪儿的高老师’记在了心上。”生性内敛的高豫来在回忆时依然不住感慨。能做到这一切,同理心功不可没。


孩子们送给高豫来的生日礼物


高豫来生日和孩子们的合影


“这些孩子带给我的一个非常大的触动,就是要实事求是,而且要站到他们的位置上去思考,把他们当成平等的个体去对待。”高豫来认为,对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来说,他们需要的可能并不是实现“阶层跨越”“考上好大学”,而是先树立一个好的三观,做一个健全、正直的人。“基本能够满足他们生活需要的工作”“追求现阶段安稳的生活”,这些并不是对现状的无奈妥协,而是对他们来说触手可及,却又亟待争取的幸福。


酌水知源,实事求是;把心沉下,把事做好

……


当问到有没有什么给想要参加支教活动的同学的建议时,高豫来笑着说出了自己的经验:“实事求是,把心沉下,把事做好。”


马克思说:“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而高豫来则认为,扶贫和支教都是一种实践,通过实践带来的认识更精彩,成就感也更高,也可以让他更好地“感受世界”和“感受自己”。


在南京经济广播电台讲述支教故事的高豫来


回顾高豫来的各类志愿工作的经历,“实事求是,沉下心来,把事做好”是高豫来一向对自己的要求,是他实践一以贯之的准则。各种各样的志愿活动,从短期支教到长期支教、黔东南地区的扶贫工作到新冠疫情防控工作志愿者,高豫来确实做到了脚踏实地,每一次工作都达到了比预期更好的成效。这样的志愿服务不是空喊的口号,而是切实地为一方人民服务,为他们提供实实在在的帮助。


“在书里面看史料或是看论文,是没有办法直观地感受到这个社会最末端最基层的部分是如何运行的。”作为历史系学生,高豫来直言:


单纯的“纸上雕花”比不上亲身体验。只有真的到那个环境当中去观察去体验,才能对于这个社会有更加的具体、鲜活、真实的了解。


参与扶贫项目,为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尽绵薄力;投身支教工作,助西部地区实现教育资源“奔小康”。这就是高豫来的初心。而长久坚持,心念不改,正是高豫来用青春和汗水谱写的一曲华丽赞歌。




- 推荐阅读 -

科研竞赛达人or爱舞蹈的摄影师?南大商科学子的AB面,真酷!


南大年度人物 | 高研院驻院本科生,游历八国……她是恣意生长的创作者!


直博清华,“ISFP”学姐在南大的四年这样过!




采访丨夏尔陆

编稿丨夏尔陆 庄一帆

美编丨彭诗钰

责编丨李睿怡 滕亦君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