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重磅 | 真正的商业领袖,应该怎样的特质?

2016-04-26 请点蓝字> 慎思行

文章作者 | 麦肯锡公司:马文·鲍尔,慎思行采编个人微信 | hello_SSX
“命令与控制”管理模式的缺点越来越明显了,领导们被划分成多个等级,上级通过命令其下属已达成他们的诉求,这种等级制度很久以来一直是公司管理的主导模式。但如今许多企业已经意识到现有体系的缺陷,也一直在质疑自身是否管理得当。他们力求更高效和弹性的组织,以此应对未来快速变化、日新月异的竞争环境。
我认为传统的指挥命令式的模式必须更换。仅仅改善这种模式不是最佳的选择,我的观点是,“权威”应该被“领导力”所取代,这不是指一家公司应该被唯一的领导者经营管理,而是应该由一群分工明晰的领导者所构成的领导层来管理整个组织,领袖和领导团队共同合作来经营企业,这比“命令与控制”等级制度森严的管理模式更行之有效。
领导者是怎样炼成的?
研究领导力的学者这样定义领导者:领导者必须能够设定引人入胜的目标,并有能力获得那些有着同样远大目标的人们的拥趸。最重要的是,领导者必须要获得信任和受人尊重。领导者和下属之间的相互信任使他们能够顺畅沟通,才可能将共同目标最终变成现实。 任何想当领导的人必须拥有某些品质和特性。“品质”是指一种人的要素,或者说是一种属性,通常难以学习(但并非绝对不能)。当一个人进入一家公司时,他的品质就已经体现出来了。“特性”,从另一方面来说,更像是种技能,因此更容易学习掌握。可喜的是,对领导力来说,人的“特性”远比“品质”重要。
诚实守信
研究领导力的学者几乎一致把值得信赖作为领导者的首要品质,可信是一种行为上的一致性。1938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Pearl S. Buck如是说:“诚信的品质贯穿于一个人身体和大脑的每个纤维,在思想上和行动上都体现出诚实的品质。我之所以将诚信放在了第一位,因为这是领导力中最为关键的组成部分。” 任何想成为真正领导者的人都应该一直说真话,只是因为这样更加简单。杜邦公司已退休的前主席Richard Heckert这样说:“如果你一直说真话,你就用不着记住所有你说过的话。”我发现,我最信任的高管都是对一切无论重要或者不重要的事情都十分诚实的人。他们对小事,甚至对于纠正一些无关紧要的措辞等都“吹毛求疵”。高标准诚信是一种获取信任的极佳方式,而这种品质正是成为优秀领导者的标杆。 休博莱恩公司前主席、高露洁集团董事长Ralph Hart,谈到一件在他自身职业生涯早期发生的事。那时他受雇售卖计算器给小商店,他没受过任何培训,仅仅是提供给买家样品,然后就直接发到买家所在地。一开始的时候,他紧张到不敢进入第一家店。天色渐晚,他决定等到第二天早上再重新开始,然而第二天他仍旧紧张不安。结果,商店快要关门了,他才走进一家店找到了店主,而店主对计算器毫无兴趣。“我问:‘能麻烦您至少看看吗?’于是店主开始问我各种各样的问题,而我只能一直回答:‘我不知道,但我会找到答案的。’最终店主居然同意购买一台计算器。我自己都迷惑不解,我问他为什么最后同意买下一台机器,他回答说:‘一个像你这样诚实的推销员,卖的一定是好产品。’这件事是发生在我身上的最棒的事情之一。因为它告诉我一个永不能忘记的道理——诚实,说真话。”
公正客观
在我当顾问的几年里,收到最多的匿名投诉就是抱怨老板待人不公。为了完成一些事情,老板滥用权力。而在下属的眼里,老板想要的东西毫无必要,难以实现甚至绝无可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的。 在美国,一个被评价待人不公的老板会身败名裂,“待人不公”甚至暗示了一个人的性格缺陷。相反,一个苛刻但很公正的老板是受人钦佩的。在字典里,“公正”的涵义很多,包括了平衡、无成见、不偏不倚、冷静以及客观。无论“公正”被如何定义,可能是由于美国人十分爱好体育运动的原因,他们很早就意识到什么是公平,而什么是不公平。他们能原谅很多事,但他们很少原谅不公正的现象。一个CEO处事不公正是尤其严重的,因为他/她给公司里的每一个人做出了示范。 公正和守信,应该是齐头并进的。不仅CEO要公正守信,而且整个公司的领导层都应该拥有这样的品质。此外,如果公正和守信成为公司文化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那么这些品质将会蓬勃发展并带动所有人,对公司是大有裨益的。
为人谦逊
自负、傲慢、以自我为中心对领导者是极其有害的,但是领导者也决不能一直假惺惺地谦卑。领导者要为人谦逊,唯有学会谦逊,首席执行官们才能够为下属树立榜样。 美国电话电报公司(AT&A)前管理研究主任Robert K. Greenleaf给那些为人谦逊的领袖创造了一个有用的术语——仆人式领导。在他自己的书《仆人式领导》里,他间接讲述了一群重要人物在仆人的陪同下到荒野中长途旅行的一则德国故事。一行人迷路了,陷入了巨大的困境。此时这个仆人挺身而出并带领大家重拾方向,此后他成为了这群人的领袖。他的主人们决定相信他,是因为他在帮他们摆脱麻烦时,体现了自己的价值。于是他,一个仆人,便成为了一群重要人物的领袖,而他们则成为了他的跟随者。 “仆人式领导”的思维方式可以使CEO们更加聚焦于公司业绩、下属的需求这些问题,而不是关注自己的表现和个人形象。CEO们明白公司状况良好时自己会受到奖赏,而公司表现不佳时则会遭到谴责。CEO明白自己的绩效一直是被公司里所有人密切观察着的,因而会全心全意地引领管理层共同改善公司的整体表现。 成功的领袖在他们自己营造的周围环境里保持谦逊而低调务实,和他们平时表现的一样。随性和不拘礼节促成了这种“领导力文化”。在一些成功的高科技企业里,每个人的打扮都不那么正式,举止也很自然随性,这正是企业文化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如果所有公司的领导者都为人谦逊,便容易营造自然随性、不拘礼节的风气,这就使人自然而然融入到这种“领导力文化”中去。
善于倾听
倾听看似是一件不怎么重要的事,但我多年的经历使我确信事实恰恰相反。在一项调查中,有受访者表示:“坦白来讲,我从未意识到倾听是如此的重要。但既然现在我意识到了,我觉得可能之后我80%的工作取决于我倾听别人说话,或者是别人倾听我说话。” 我发现,在指令型的企业里有很高比例的CEO不会真正地倾听,他们甚至会无视提供重要信息的人。他们一次简单的漫不经心可能就打击了别人,使别人下次不愿再来汇报更有用的信息,因为CEO们几乎完全不听别人的想法。对他们来说,开始倾听就是一个极大的转变。从滔滔不绝到侧耳倾听,这样的转变会使下属受宠若惊,而且我敢保证,这种转变反响会很好。 会议讨论时,CEO们常过早表达自己的观点,也就放弃了聆听他人想法、从中学习收获的机会。我认识一位世界级海外公司的CEO,他一直这样“先声夺人”。他的同事们得出的结论是:潜意识里他一直在炫耀他的才华。他的这个习惯,以及别人由此对他的畏惧,切断了他面向重要事实和谏言的视线。主动倾听可以让对方知道,有人正在聆听、试图理解自己的想法。这不仅包括密切关注对方,还有简短、非引导性的提问,这些都传达出一种对对方的兴趣和理解,并不一定意味着赞同。 需要注意的是:世界各地有不同的倾听方式。我认识的一位美国高管要去英国结盟谈判,他成功了,但盟友关系被证明是毫无价值。事后想起,他懊悔地说:“我真希望我能早点知道,大多数英国人点头时只是意味着‘我理解你’,而并不是‘我赞同你的观点’。” “在所有领导者需要的能力中,倾听是最有价值,却也是人们最难意识到的一种能力。大多数行业领袖只能做到有时倾听他人,所以他们只能作普通的领导者。但一些伟大的领袖,永远都在倾听。他们倾听成瘾到时刻警惕的地步,工作时、玩乐时、用餐时、就寝时他们都竖着耳朵在听。他们听取顾问的建议,听从客户的希求,听任内心的声音,听着敌人的行动,听一切的风云变幻,这就是他们在所有人之前看到隐患、看到机遇的秘诀。”
接受意见
多年来,我遇到过许多固执己见、不愿接受别人想法的CEO。作为一个顾问,我承认我对这种短处很敏感。如果你自己思路封闭,不愿接受别人的发现,那你雇顾问来有什么用处呢? 关于为什么CEO不愿接受他人观点,我想过很多。我觉得主要归咎于“命令与控制”管理系统,无所不能的CEO们坐在至高无上的地方,大多数时候居高临下地管理着员工。员工们不怎么质疑CEO,也很少反对他们的观点。于是CEO成了自己的信徒、其他人的司令官,这还真是个想想都令人兴奋的事,而且这种事还越想越兴奋、得意。 自信可以算是一种附加的优势,但过度自信会逐渐以自我为中心,甚至骄傲自大,然后必定导致不愿接受别人意见、刚愎自用,我曾亲眼见这样的事发生过。 如果一个领导者有了一个想法——比如说收购,而且领导者本人对无论赞成或反对的看法都乐于接受,那么这个团体里其他人就不会感到拘束,就能随时说出正面以及负面的看法。相比之下,一家“命令式”公司的CEO提出关于收购的想法时,可能就不希望听到关于这件事的任何负面信息,如果人们普遍认为这个CEO不是个乐于听取意见的人,就不会有人提出负面意见。于是当有些事情拿不定主意时,这种“命令式”公司里的员工宁愿保持沉默。 言论开放的领导者总能做出更明智的决策,不断学习他们所需要的知识,他们和下属及拥趸之间建立其更积极、更正向的联系。在一家没有等级制度、人们可以自由谈论公司现状以及改善方法的“领导力驱动型”公司里,员工生产力会更高。公司里有一个广开言路的CEO和其他思想开明的领导者是一种巨大的竞争优势,这使公司里所有人都会乐于接纳意见,并仔细思考,如果他们认为这些想法是正确有用的话,他们就可以把这些想法融入到工作之中去。 当下属意识到他们的领袖确实对各种意见都采取开放的态度,他们在提供观点以及参与自由充分的思维碰撞时就会信心满满,而交换想法的过程可以当成一场极为高效的头脑风暴,甚至是想到的零星思绪都是很有价值的,有时星火燎原,小思绪便能发展成一个很重要的创意。领导者可以轻易控制头脑风暴的持续时间,当领导者想结束讨论时,下属能察觉得到,然后去做其他的事务。 一旦认同了集思广益的价值,那么做到广开言路并不是件很难的事。而对于那些正学习去接受他人意见的人,下面的原则可能会有所帮助。永远不要立即说“不行”,当然,你肯定要给一个答复,但你应该说:“我考虑好回来告诉你。”然后花至少一个夜晚的时间仔细思考一下,这时你做的决策多半会比当场做的决策要好。无论你决定了什么,别忘了给你之前答应过的人你一个答复,尤其要注意的是,以书面形式回复时,表达要谨慎细心。
待人敏锐
大多数研究领导力的学者把这种特质称为“和人打交道的技巧”。对我来说,对人际关系的管理甚至说是一种巧妙的操控,这种滋味就似乎是领导者在开发各种机械方法,或者形成自己的待人接物风格。此外,如果把这种特质当作一种能力来培养,领导者便会深入内心、发自肺腑地体会他人的想法,而不是仅仅外在地帮助、劝慰他的下属。 现实情况是,一个完全不懂别人在想什么的领导者根本做不到激励、劝服别人。除非领导者总能提前知道他的下属脑子里在想什么(通常这并不现实),否则领导者们只能努力去辨明下属的想法和感受,这就是为什么我更愿意把这种重要的特质称为“对人敏锐”。 49 31618 49 15791 0 0 2059 0 0:00:15 0:00:07 0:00:08 3814 49 31618 49 15791 0 0 1764 0 0:00:17 0:00:08 0:00:09 2986n>一个领导者在猜测人们的想法的过程中,也在提升自己的竞争力。当我的已故合伙人Zip Reilly说服我不要用命令而去尝试采用劝说的方式时,我就知道,如果我明白人们在考虑什么,我就能更好地说服他们。然而,这就意味着我不得不开始天天关注每个和我打交道的人,我不能继续认为他们做的事都是理所当然的,我得调动洞察力、直觉、感知力以及同理心,尽可能弄清他们的想法,最终我找到了诀窍,我建议所有决心成为领导者的人都去这样做,去体察别人。 人们总有一个刻板的印象:女性的直觉比男性更加敏锐,我自己的经历也能论证这个观点。在麦肯锡,工作时我们经常进行团队合作。我注意到,当我在一个全男性团队里工作一段时间后,一个女性顾问地加入通常能够使这个团队变得更富于想象力,会产生更多更好的点子,也更能揣摩出客户们的想法。在建立领导团队时,一定要牢牢记住这点。 对人敏锐也意味着领导者要对情绪很敏感。领导者应该是礼貌、体贴和善解人意的,还要注意言辞不能打击他人,除非打算提出批评。领导者,尤其是CEO,也千万小心不要被偷听到和别人评判另一个人的工作表现,这种老生常谈的话却经常被人忽视。
对事机警状况都是人们自己造成的,因此也就必须由自己解决。任何一个公司领导者要解决争端或分歧时,必须要仔细分析事实,同时也要对相关人员的感受和心态保持高度的敏锐。 分享一个案例:一家垄断型的食品生产商为了增加其市场份额、提高利润,正采取收购其他食品公司的战略。一个小型特别工作组成立,并在全国范围内搜寻潜在的收购对象,并最终选择了一家快餐连锁企业。工作组仔细研究了该企业,并建议他们的总裁和CEO收购它。收购如愿完成了。可是几年后,这家企业艰难的经营状况拖累了整个集团的利润。仔细诊察后,CEO意识到,快餐连锁是一种完全不同于食品生产商的业务。快餐店经营成功的关键因素在于选取合适的地理位置,服务人员的挑选与培训,就好比是生产型企业中所涉及的包装、分销、广告、有效促销等要素。最终集团转售了这家快餐连锁店(讽刺的是,他们卖给了另一个食品生产商),从营业收入冲抵了一大笔开销,于是集团总裁被解雇了。 如果相关人员进行了更彻底、更敏锐、更直观的调查,公司的这种不幸本来是可以避免的。在那样的“命令与控制”式的企业集团里,特别工作组的成员们期望得到一个成功的调查结果,来使他们升职;总裁期望通过完成一次成功的收购,使他赢得晋升为董事长的机会。因此特别工作组和总裁都由于自己的野心而丧失了客观性,总裁为自己的错误判断付出了丢掉工作的代价。他的失败在于没能在授权收购之前,察觉到应该对特别工作组的调查客观性提出更严厉的质疑。但实际上,这应该是CEO的过失。
主动出击主动是领导者所拥有的最重要的特质之一,同时主动性也很易于习得,多思考一下,做事前先判断,然后放手去做就行了。最重要的是,要时时保持警惕,把握机会。 美国的CEO们基本都不欠缺主动精神,否则董事会绝不会推选他们做CEO。董事们都知道CEO要负责把事情做起来,而且还要持续做下去。即使如此,“命令与控制”的管理方式也约束了人们的主动性,尤其在要把事情一直做下去的时候。 但细想一下:在一个网状结构的领导层管理下充满活力的“领导式”公司里,所有的领导者颇具战略性地被安置在公司的各个职位上,警惕地寻找每一个机会。他们的员工受到领导者们暗示,也积极主动起来。我已故的朋友Bob Greenleaf曾说:“如果不是由于人的主动精神,世界上什么都不会发生。”他的观察强调,在一家“领导力驱动型”公司里,采取行动的机会一直对公司里每个领导者和员工开放,这些特点都能促成公司建立巨大的竞争优势。
果敢判断John Gardner对这种判断力给出了如下的定义,这个定义的第一句话被每个领导者都牢牢记着,“判断力是一种能力:结合真实数据、可疑数据以及直觉猜测得出一个结论,且基于结论的举措事后被证明是正确无误的。行为判断力包括能有效解决问题、制订战略计划、设定事项优先级,保持理性判断的同时也要有敏锐的直觉。也许最重要的是,这种能力还包括对于同事和对手潜力的评判和预估。” 在公司经营方面随波逐流,通常只能折射出领导者糟糕的判断力。采用日本制造业的理念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一些美国生产商发现,这种经营方法在提高美国工厂的生产力方面远不及在日本有效。我还能想起很多体现薄弱判断力的案例:为了支撑盈利能力疲软(以及管理糟糕)的核心业务,而做出收购全新类型业务的决策。太多的兼并收购仅仅是出于CEO做大公司的心愿,这也是造成错误判断的主要原因。 那些被事实证明总是能做出明智判断的人是一种无价的资源。任何公司都可以从领导层网络中挑选出判断力出色的人,来提高决策的质量。此外,在一家员工可以畅所欲言的“领导力驱动型”公司,也能对提高公司决策质量和判断力有很重要的帮助。
心胸开阔在我的字典里,“心胸开阔”被定义为“能包容不同的观点”以及“易于宽恕无伤大雅的、偏离常规的行为”。这个特质和乐于敞开心扉接受意见、适应性强、灵活性好是密切相关的。心胸开阔的其他方面还包括不会被琐事惊扰,能忽略一些微小的差错,以及平易近人。 这可能同样是一种培养幽默感的良好方式。很难说幽默是一种特质,但幽默对每个人都是有用的。一个有幽默感的领导者必定能与所有人都相处得很好,领导者应为此而感到庆幸,并一直培养、提升自身的幽默感。
灵活适应乐于接受意见的特质能带来灵活的处事能力和良好的适应能力。当大多数人同意需要做出改变时,CEO和其他领导者们便自然地展示出他们对于改革的热衷和意愿。 当竞争环境要求做出改变时,我相信一个“领导力驱动型”公司总能做好准备。因为自CEO往下的所有领导者都保持了畅通的言路,以及对于持续改进公司各个部门的密切关注。在这一过程中,他们会学习到如何更早察觉对变革的需求,如何开始改革,以及如何适应改变。
慎思而行
在一个“命令与控制”式公司里,CEO独自做的决策是否合理,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她自身的思考能力及向他人寻求建议的能力。而在一家“领导式”公司里,由个人做出决策的情况,哪怕是CEO独自做出决策,都很少出现,大多数决策都会在CEO的要求或者有人自愿的情况下由他人核查。事实上,所有的决策都应该是高质量的,因为有如此之多的人可以畅所欲言、提出反对意见。 已故的卡夫食品公司的董事长Charles Mortimer的与众不同之处在于,他一直公开地展示其为改善自己的表现所做出的努力。在我们的一次聚会上,他给了我一本Robert Rawly写的小册子,书名是《Time Out for Mental Digestion》。他告诉我说,他一直诚心地按文章上写的做,然后发现他的决策能力有了大幅提高。从那以后,我也按着那本小册子上的内容,来改善自己,并获得了惊人的成功,也许会这本册子也会对其他人有所帮助。 这种方法的关键是“领悟”。对我来说,这些话比以前的说法“仔细考虑”更有意义,“考虑”隐含着对同一个想法仔细琢磨的意思,然而“领悟”暗示着把原先的想法移出脑海一段时间,至少花一夜的时间进行精神上的反思,然后几乎总能想到一些新的可选的选项。然而对于一些真正重要的事来说,一个晚上通常想不到新的选择。那么我可能会等到一两个星期之后,再一次把原先的想法移出脑海,然后每当我重新想到这个问题时,就又能想到一些新的选项,这就是所谓的“领悟”。 所有的领导人——尤其是CEO——必须意识到他们做决策的速度以及决策的质量将会为他人做出典范。我观察到,有很多忙碌的CEO看上去似乎优柔寡断,但实际上并非如此。他们可以做出很好的决策,他们只是没意识到拖延决策(或未能传达这个决策)不仅削弱了他们有效的表现,而且还引起了那些在等待决策的员工的不愉快情绪。CEO可以简单地通过设置优先级,或者要求助理提醒他们把决策贯彻下去,来纠正这种失误。 一些领导者做决策太仓促了。一位曾与我共事过的CEO的连珠炮似地做决策使我感到非常惊诧。事实证明,他大学时曾当过棒球裁判员,把这种快速判断的习惯带到了工作之中。而一旦他意识到原因之后,他很容易就能让自己的速度慢下来,随之提高了他的决策质量。 在一家“领导力驱动型”公司里,可能完全不需要一个外来的人(比如我这样的顾问)来帮助CEO改善他的决策。在这样一种企业文化中,人们更乐于互相帮助,学习如何做决策。个体之间为晋升而产生的竞争易被人与人之间互相支持、互相帮助以提高公司业绩为目标的举动所取代。
激发他人John Gardner说的很明白:“比起其他任何特征来,这个特质是最接近领导能力流行概念的核心——一种敦促人们行动、说服别人、激发下属信心的能力。” 常常在所谓的现代管理学里,个人工作的动力来自于金钱奖励或者是内部给出的晋升承诺。这两种都是“命令与控制”管理模式的特征,但一个“领导式”公司不应该采用这样的激励方式。在一家“领导力驱动型”公司里,人们会感受到为公司作出宝贵贡献带来的日常满足感,感受到自己被公平对待、能拥有尊严,感受到公司体贴的关心,感受到榜样给予的激励。这些才是每天都能实实在在、回到家也能感受到的工作动力。而且,由于每个人都是股权持有者,要参与利润的分成,他们因此也会受到财务上的激励。 从长远来看,“领导力驱动型”公司里的人通过参与工作,生产产品或者提供服务来获取满足感。如果顾客购买产品或者服务,他们能收获更大的满足。对公司里所有人而言,仅是成为一家“领导力驱动型”公司的一份子这件事本身,就是极其令人满意的了。
保持紧迫目前倡导的一种“领导力驱动型”系统的改进方法,就是利用时间(也就是提升速度)来建立一种竞争优势。准时推出新型产品,迅速交付订单,比竞争对手们更快更早地完成工作。如果没有偷工减料实施的话,上述这些都是很有益的做法。 我在麦肯锡的职业生涯早期观察到,许多杰出的企业做任何事都有一种潜在的紧迫感——与其要么回应缓慢、要么反复无常的公司相比,这点区别使人耳目一新。我还注意到,一直是CEO先把握步调,然后整个公司迅速就跟上节奏。 当这种处事的紧迫感传遍了整个公司,那么在提高有效性和效率方面,这种紧迫感都可以起到很大的作用,同时这也使得在必要时加速活动进程变得更为容易。此外,人们乐意在一家“即将发生事情”的公司工作,紧迫感是“领导力文化”中很有用的一个部分。而且,紧迫感在“领导力驱动型公司”里很容易培养起来,CEO首先树立一个榜样,接着,公司里所有领导者都依次地给他们的下属做出榜样。
放手去做最终的规划是否能将公司从“命令与控制”式转变成“领导式”的公司呢?我建议公司CEO立即采取措施,成为一个“领导者”。无论现在公司是如何经营的,我能确定,这种从“管理下属”到“引导下属”的转变,肯定能使CEO更有效地运营公司。 CEO已经获得董事会的信任,可以向他们直接汇报。这时难关就在于说服公司里的所有领导,使他们相信这个CEO可以信任。为了达成这种信任并因此成为领导者,一些CEO需要坚持言行一致地坚持下去;而其他人可能会发现,他们将不得不接受一次行为上的彻底改革,形成拖得越久挑战就会越大的预期。
我的经验告诉我,大多数CEO将处于这两个极端之间。他们是天生的学习者,渴望尝试哪种方法能有成效。我确信的是,他们应该在这三个方面付出努力:会以开明的心态,积极地倾听他人;在所有往来中,对高度真实的绝对要求;以及在行为方面,变得更加谦逊、平易近人。结合这三个方面,这些基本的改变可能会使下属十分惊讶,然而他们几乎立刻就会做出积极的回应。当CEO实行这些改变时,他/她将能发现其他也这样做的人也可能会发觉的,其中的困难之处。
慎思行文章推荐(点击下面图片即可浏览)一个咨询合伙人失利的教训:当项目卷入公司政治如何改变企业主导型决策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