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此心安处是吾乡——原居哈尔滨的犹太名人

罗锦程 以色列计划 2020-02-17

 关注✡以色列计划✡—你的以色列及犹太百科全书!

历史上曾经有两万多犹太人为摆脱迫害、歧视而定居哈尔滨。哈尔滨人民以中华民族特有的博大胸怀善待犹太人的历史事实是世界人道主义的光彩记录。——【美国著名犹太裔外交家】亨利·基辛格

以色列前总理奥尔默特祖父母与父母

19世纪末,欧洲的反犹浪潮此起彼伏,大批的犹太人从欧洲来到中国哈尔滨定居,以色列前总理埃胡德·奥尔默特(Ehud Olmert)的祖父母与他们的儿女也在其中。

以色列前总理埃胡德·奥尔默特(图片来源:Wikipedia)

 

20世纪初期,犹太复国主义运动高涨,散居世界各地的犹太人希望回到故土以色列地(Land of Israel),恢复犹太民族的生活方式,重建真正属于犹太人的国家。为了积极响应世界犹太复国主义运动,1929年,埃胡德·奥尔默特的父亲莫德卡·奥尔默特(Modka Olmert)于哈尔滨创建了犹太青年组织“贝塔(Betar)”。


当年莫德卡·奥尔默特曾劝他的父亲一同离开哈尔滨前往以色列地,但其父却坚持不愿离开中国,并劝莫德卡·奥尔默特同他一起留在中国。但莫德卡·奥尔默特依然强烈要求回到以色列地参与犹太复国主义运动。由于莫德卡·奥尔默特的父亲不给儿子提供前往以色列的资金,莫德卡·奥尔默特只能一路上靠打工赚钱攒路费,最后才得以在1932年回到以色列,成为首批犹太复国组织的领导人之一和农业专家,并在后来当选年轻的国会议员。

埃胡德·奥尔默特的父母在哈尔滨留影(图片来源:news.cri.cn)


埃胡德·奥尔默特的祖父母则一直留在了哈尔滨,其祖父于1941年辞世,被安葬在哈尔滨近郊的皇山公墓,其祖母也被安葬在那里。据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院长曲伟介绍,哈尔滨皇山公墓保存着远东地区规模最大的犹太人公墓,也是保存最为完好的犹太人公墓。

哈尔滨皇山犹太公墓(图片来源:news.cri.cn)

 

曲伟院长在访问以色列期间,奥尔默特曾与他谈到:“我们家族曾经讨论过是否该把祖父母的遗骨迁回以色列。我的祖父母与中国人友好相处,中国人也善待我的祖父母。因此,我们家族一致决定尊重祖父母的选择,让他们继续安眠在哈尔滨。他们也属于中国,属于哈尔滨。对于我的祖父母来讲,中国哈尔滨是最理想的地方。”


据以色列驻华使馆官员介绍,奥尔默特的父母也都在哈尔滨出生,并在中国长大。奥尔默特的父亲还毕业于著名的哈尔滨工业大学,因此他父母常在家中用带哈尔滨口音的汉语交谈。尽管后来回到了以色列,但奥尔默特的父亲仍然十分地怀念哈尔滨,经常给年幼的孩子们讲述那里的故事。


2004年6月24日,作为原居哈尔滨犹太人后裔,时任以色列副总理的埃胡德·奥尔默特带着寻亲的梦想,第一次踏上哈尔滨的土地。他一下飞机,就向哈尔滨各界朋友表达了激动的心情:“我非常高兴来到我的第二故乡哈尔滨,更十分感谢在我们犹太人最困难的时候给予同情和真诚帮助的中国人民。”


奥尔默特在哈尔滨皇山公墓祭祖(图片来源:news.sina.com.cn)

 

奥尔默特在2004年访华期间曾表示:“记得父亲经常向我们讲到他在哈尔滨的日子。他还总是引以自豪地说起他曾经在一所学校与他的中国学生讲中文的经历。直到在88岁高龄去世时,他留在世间最后的话还是用中文说的。虽然我听不懂那是什么意思,但我知道他的心始终牵挂着中国,牵挂着他在中国的故乡——哈尔滨!”


中国籍犹太裔国际主义战士——伊斯雷尔·爱泼斯坦

1915年4月20日,伊斯雷尔·爱泼斯坦(Israel Epstein)出生于波兰华沙的一个犹太家庭。他的父母是信仰社会主义的犹太人,是反对沙皇组织——犹太劳动同盟成员。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取得了胜利,爱泼斯坦一家人原本打算先在哈尔滨会合,然后再一起坐火车回俄国,爱泼斯坦和母亲先期到达。爱泼斯坦后来回忆道:“父亲来接我们时,西伯利亚内战切断了铁路线。几年后铁路恢复,可是父亲所属的犹太劳动同盟与布尔什维克的关系越来越糟,我们只好留居中国。”年幼的爱泼斯坦随后便与家人一道居住在哈尔滨邮车街和炮队街(现名通江街)的交叉路口处。

 

1919年,幼年爱泼斯坦与母亲索妮娅在哈尔滨(图片来源:cclycs.com)

 

爱泼斯坦在哈尔滨接受了一生中唯一的一次俄语教育,那时很多犹太人都有意识地学习俄语以反抗沙俄的统治,他们都是通过俄语认识了普希金、托尔斯泰以及俄文译本中的雨果、卢梭还有马克思。年幼的爱泼斯坦虽然对当时的政治气候浑然不知,却在字母卡片上学会了“孟什维克”、“布尔什维克”这些单词。


1920年,爱泼斯坦一家最终在天津定居下来,爱泼斯坦也从此结下了与中国的不解之缘。


1937年,中国爆发了全民族抗日战争,爱泼斯坦作为美国合众社的驻华记者随战局变化先后到上海、南京、武汉、广州等地进行采访工作,亦在抗日战争中与美国合众国际社以及一些西方新闻社一道参与了掩护中国平民的行动。1938年4月,爱泼斯坦亲自奔赴前线采访报道了著名的台儿庄战役。1939年,爱泼斯坦出版了第一本著作《人民之战(The People’s War)》,向国外真实报道了中国人民奋起抗日头两年的战绩。1944年,中国的抗日战争进入了第七个年头,是年5月,爱泼斯坦作为美国《联合劳动新闻》《纽约时报》《时代》杂志的记者在延安以及晋西北地区进行了深入地采访,他采访了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领导人和许许多多为抗战而奋斗的中国军民,撰写了十几篇的通讯稿并在国外重要报刊上发表,向全世界报道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抗战的真实情况。

爱泼斯坦在延安(图片来源:qdda.gov.cn)

 

1951年,爱泼斯坦应宋庆龄之邀,回到中国参与杂志《中国建设》(后改名为《今日中国》)的创刊工作,并一直担任《今日中国》总编辑直至70岁退休,为这本杂志的不断改进与发展倾注了大量心血,退休后的爱泼斯坦依然为该杂志的名誉总编辑。1957年,经周恩来总理的批准,爱泼斯坦如愿以偿地加入了中国国籍,正式成为一名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1964年,爱泼斯坦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


在改革开放新时期,爱泼斯坦当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常委。除了参政议政以外,爱泼斯坦还积极开展各项国际友好交往活动。


1985年4月20日,为祝贺爱泼斯坦70大寿以及感谢他半个世纪来为中国做出的突出贡献,人民大会堂为他举办了庆祝活动,邓小平等中央领导人亲临祝贺。1995年,当时的中央领导人江泽民、李瑞环也亲临祝贺爱泼斯坦80岁寿辰。 

爱泼斯坦与邓小平(图片来源:xinhuanet.com)

 

2005年5月26日上午11时,爱泼斯坦于北京病逝。在他的一生中,曾先后被周恩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所高度赞扬。2005年6月3日,爱泼斯坦安葬于北京石景山区的八宝山革命公墓,包括时任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等中国政府官员出席了他的追悼会,爱泼斯坦被中国官方誉为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杰出的国际主义战士。


爱泼斯坦曾说过:“大约两万名犹太人先后在哈尔滨生活了几十年。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他们在中国人当中从来没有遭遇到别的国家那种反犹主义倾向。中国人从来就没有让他们感受到反犹的暴力和痛苦。所以原来在哈尔滨生活过的犹太人,无论他们到了地球上的哪一个角落,都自称是哈尔滨人”。


原居中国犹太人协会会长——特迪·考夫曼 

20世纪初,沙皇俄国境内反犹主义浪潮盛行,大约六百万俄国犹太人普遍遭受到了歧视甚至是驱逐与迫害。尽管拥有瑞士名校伯尔尼大学的医学学位,特迪·考夫曼(Teddy Kaufman)的父母还是由于自己的犹太人身份而无法在沙俄的各大城市立足。


1912年,为了逃离沙俄对犹太人的迫害,考夫曼的父母同许多年轻的犹太人一起离开故乡来到毗邻沙俄的中国东北哈尔滨市定居。1924年9月2日,特迪·考夫曼出生于哈尔滨市内一个颇具规模的犹太社区。


1939年,年仅15岁的考夫曼当选犹太复国主义青年运动“马卡比(Maccabi)”的书记,两年后又担任哈尔滨地区犹太复国主义组织的书记。考夫曼在哈尔滨期间还曾经作为哈尔滨地区首席拉比基谢廖夫(Chief Rabbi A.M.Kiselev)的私人秘书,架起了不同地域犹太复国主义者沟通的桥梁。此外,考夫曼还被任命为俄文周刊《犹太人生活》的总编辑并在犹太移民工作委员会任职,为当地犹太居民回归以色列做各项准备工作。


二战期间,特迪·考夫曼的父亲亚伯拉罕·考夫曼(Abraham Kaufman)博士曾经协助安置两万余名为逃离纳粹大屠杀而来到远东地区的欧洲犹太人,他们当中的大多数都暂时居住在了日本神户和中国上海。考夫曼父亲同时还利用所学的医学知识治病救人,是哈尔滨当时的名医之一。


1948年5月14日,以色列国正式成立。次年12月,考夫曼举家回归以色列。考夫曼在以色列军队中服役时还被官兵们亲切的称为“中国小子”,后来这一称呼一直伴随着他几十年。退役后,考夫曼在特拉维夫市政府供职。在长达三十多年的工作期间,考夫曼仍然十分关心中国犹太社区遗产的保存以及中以两国之间关系的发展。

特迪·考夫曼(图片来源:news.hexun.com)

 

1951年,考夫曼与其他16位原居中国犹太人成立了原居中国犹太人协会(Association of FormerResidents of China),这一组织中的成员大多来自当年旅居在中国哈尔滨、天津、上海和大连的犹太人及其后代,协会创立初期就拥有5000多名会员。尽管这些原居中国犹太人在职业、性格、祖籍等方面千差万别,但他们与中国难以割舍的感情又使得他们重新聚在了一起。从1972年起,考夫曼担任原居中国犹太人协会主席直至逝世。考夫曼曾说道“勿忘历史、教育后人”是原居中国犹太人协会的宗旨。在中以正式建交前,该协会还致力于促进中国和以色列建立正式的外交关系。让考夫曼倍感欣慰的是,不少原居中国的犹太人后代也经常会向长辈们打听中国的情况,并且愿意去中国寻根问祖。


1949年至1952年间,大约有8500名原居中国犹太人回归以色列,原居中国犹太人协会为这些犹太人回归以色列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此外,原居中国犹太人协会为加强中国和以色列两国之间的友好关系也做出了大量的工作,在促进中以两国经贸发展、教育、媒体交流等方面起到了极为突出的作用,为促进中华民族与犹太民族的友谊做出了卓越贡献。今天的以色列原居中国犹太人协会已经成为联系以色列和中国的一条强韧纽带,为中以关系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桥梁作用。


1992年,中国与以色列正式建立外交关系,考夫曼于同年成立了以中友好协会(Israel-ChinaFriendship Society)以深化中以两国之间的沟通交流以及各方面合作。以中友好协会在中以之间人员友好往来、高校交流合作等领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原居中国犹太人协会会长考夫曼(中)、副会长克莱恩(左)与会员福库尔斯基(右)

(图片来源:news.cri.cn)

 

2012年7月15日,原居中国犹太人协会会长特迪·考夫曼与世长辞,葬礼于以色列谢莫纳沙乌尔墓地举行。考夫曼去世后,中国驻以色列大使馆发来唁电,称赞他为促进中以关系的发展所做出的突出贡献。


考夫曼生前在接受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国际在线记者采访时曾说:“和中华民族一样,犹太民族的历史也饱含苦难,唯有生活在中国的犹太人感受到了中国人民无私的爱,无论是为了躲避纳粹大屠杀而逃到上海的犹太人,还是为了躲避沙俄迫害而移居东北的犹太人,都在陌生的中国感受到了人间真情。与在欧洲的惨痛回忆不同,曾在中国生活过的犹太人更加愿意谈论这段历史,也更愿意重新踏上中国的土地。随着中以两国交往的日益密切,两个民族之间血浓于水的感情正在不断延续。原居中国犹太人协会的宗旨是在现代社会中继续铭记犹太人在中国的历史,促进两个民族和两个国家人民之间的友谊。如果我们忘记过去,就不会拥有未来。”


以色列本-古里安大学原校长,资深外交官——约瑟夫·特科安

约瑟夫·特科安(Yosef Tekoah)1925年出生于波兰,为了躲避欧洲各国对犹太人的迫害,在特科安五岁那年随父母一道迁往哈尔滨定居。然而好景不长,1932年侵华日军占领哈尔滨,哈尔滨沦陷,特科安又举家辗转到上海以维持生计。特科安在上海震旦大学(Aurora University)完成学习,获法学学士学位,后来获得美国哈佛大学文学硕士学位,并于1947年至1948年间在哈佛大学担任国际关系教员。

约瑟夫·特科安(图片来源:Wikipedia)

 

特科安于1948年移民以色列,次年开始供职于以色列外交部,担任法律顾问至1953年。1960年至1962年间,任以色列驻巴西大使。1962年至1965年,担任以色列驻苏联大使。1965年至1967年,被任命为以色列外交部副部长。1968年至1975年,担任以色列驻联合国常驻代表。1975年至1981年,特科安担任以色列本-古里安大学校长。


特科安通晓希伯来语、英语、俄语、法语、葡萄牙语和汉语,是一位名副其实的语言天才,也是以色列首任总理大卫·本-古里安(David Ben-Gurion)的得力外交助手。


1991年,特科安因心脏病发作在美国纽约与世长辞。

 

除了奥尔默特父母、爱泼斯坦、考夫曼外,在哈尔滨生活过的犹太名人还有著名的以色列民族英雄约瑟夫·特鲁姆佩尔道(Joseph Trumpeldor),他在日俄战争中受伤被俘,获释归国途中在哈尔滨生活了一段时间,并在此成立了“巴勒斯坦工业合作社”,为后来以色列建国打下了坚实基础。

约瑟夫·特鲁姆佩尔道(图片来源:Wikipedia)

 

中国人民的忠实朋友,堪比白求恩的犹太裔中共特别党员,奥地利医生雅各布·罗生特(Jacob Rosenfield)在1946年至1948年间也曾在哈尔滨工作,任东北民主联军第一纵队卫生部长,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

罗生特医生(图片来源:cssn.cn)

 

德国柏林爱乐乐团原首席犹太小提琴演奏家赫尔穆特·斯特恩(Helmut Stern),也在哈尔滨度过了他难忘的童年时光。

赫尔穆特·斯特恩在演奏(图片来源:mt77.com)

 

时任以色列驻华大使海逸达博士(Dr. Yehoyada Haim)曾说:“许多历史学家认为,儒教并非宗教,而是一种社会秩序;中国也曾有过自己的宗教。或许正因如此,在中国历史上未曾出现过由于宗教而受迫害的现象;相反,忍让是中国人一贯遵循的基本原则。犹太人在中国的开封等地和平居住了数百年,中国也是世界上为数较少的不存在对犹太人迫害的国家之一,并为寻求庇护的犹太难民提供无私的人道援助。成千上万的犹太人为躲避迫害而从沙俄和东欧逃离,来到中国的哈尔滨重建家园,在那儿他们真正体会到了人道主义的意义所在。”


猜你喜欢

生命守护者 | 以色列红大卫盾会

犹太文化万花筒——五花八门的Kosher产品

以色列计划 

长按二维码关注


专注于以色列与中东及中以关系!

Israel Plan Organization | Related with Israel

中以联合的以色列专业非盈利机构

文化 | 经济 | 旅游 | 军事 | 历史 | 科技 | 信仰 | 艺术


点击标题下方“以色列计划”一键关注

投稿:tg@israelplan.org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