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传达室书单08

一致通过的陈老师 传达室 2023-06-03

推文开始前,我想请大家先支持一个。

最近公众号做了一次改版。如果是没有被读者加星标的号,不仅推文的封面会默认为小图展示,而且推文也不易在第一时间被刷到。

这很影响我室的传达工作嘛。

所以只好手动求个星。如下图。大家进入传达室主页后,先点右上角那三个点,在底部弹出的菜单里,点击“设为星标”。谢谢家人们。

以下是传达室的第八期书单。

这期的主题,姑且就叫它“看世界”吧。

较于其他国家,中国人对外部世界有着超乎寻常的关注度。这可能跟从小的教育要“胸怀祖国,放眼世界”有关系。纵论天下大事,分析国际局势,是许多朋友的兴趣爱好。

但是,你也发现很多人的说法,存在着明显的常识上的谬误、逻辑上的缺陷。

我不是一个国际问题专家,但见得太多了。比如,动辄某某正在崩溃、某某日薄西山。

很多言论最后就变成了“胡侃”,显得有点油腻。

其实,看世界是个有意思的事。相较于发泄情绪、假想阴谋,或者盲目自嗨,花一点时间,了解一些历史背景、文化差异,甚至第一手的见闻,都更有趣,也更有收获。

今天这份书单,涉及了世界上主要的几个国家和地区。

跟以往的选书一样,他们首先要好读,因为我们毕竟不是搞学术研究;其次要够权威。当然,又权威又好读,那就是最好的。

比如,第一本,书名就叫《看世界》。

01

这本书的全名叫《看世界:百年变局下的挑战和抉择》。它的作者相信不用多介绍了,傅莹大使。


看世界这个系列,它有1和2,我图片放的是2,我觉得也可以从这本读起,因为时间离得近。

书虽然是作者演讲和文章的合集,但围绕了一个核心主题,即耳熟能详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那么,这个大变局的含义是什么,影响有多大,对国家的生存发展会带来哪些挑战。傅莹大使从一个资深外交官的视角,做了很多生动、深刻的观察。

这本书你们可以自己看。

我这里另外想提到的是,傅大使前不久写的一篇短文,叫对2023年慕安会的三点印象》。网上有,你们可以搜出来先感受一下。

我觉得,相较于对外交官或咄咄逼人、或严肃刻板的印象,傅莹大使确实很擅长,以公众听得懂的方式,阐释复杂的外交问题。

比如,在这篇文章中,谈及美国和欧洲对中国的态度有什么不同。她就引用了一个说法:

让美国焦虑的不是中国在做什么,而是中国的存在本身(who you are);让欧洲焦虑的,则是中国在做什么(what you do)。
因此,对美对欧需要有不同的策略。而欧洲是我们可以积极争取的对象。傅大使在文章中说:中欧需要沟通。

这个就是深入浅出嘛。

遵循读者的建议,这次我把一些容易找到的书的购买链接,放在书单里。不是带货,可以方便你们了解。

02

如果说《看世界》是现实角度,那接下来这两本书,就是历史角度。

一本是《美国十讲》,一本是《欧洲文明十五讲》作者分别是资中筠和陈乐民,他们是一对夫妇。夫人是中国社科院美国研究所的老所长,先生是欧洲研究所的老所长,都是各自领域的大家。

两位学者都出生在1930年代,出身书香门第,早年做过外交官,后来转入学术研究。

这两本书虽然是出自学者,但是非常通俗,是很好的入门读物。读他们的文字,有两个感受。

第一,脑子很清楚,说话有理有据,有条有理;第二,他们语文一定很好,书里虽多用“大白话”,但一说就懂,恰到好处。

比如,资先生说美国的建国,是这样说的:

我们比较容易理解“枪杆子”里面出政权,即所谓打出来的国家。但还有一种谈出来的国家,美国最为典型。

我相信他们的有些观点,当下的好多人是不赞成的。但不要紧,多看看不同观点不是坏事。

关键是,这两本书,都不是心浮气躁的书。

03

紧跟欧美的话题,这本书是非常有意思的,《从红墙翻译到外交官:冀朝铸口述回忆录》。

冀朝铸是谁呢?先给你们看一张著名的照片。尼克松1972年访华时,跟在周总理后方的翻译员,就是冀朝铸先生。

多年受周总理的教导,冀先生的水平得到了提升。他后来当了驻英国大使、联合国副秘书长。

他有个特点,儿时是在美国长大并接受教育的。既念过哈佛,也上过清华。因此,他不光能说中英两种语言,还可以用两种语言思考。

在这本回忆录里,他不仅回顾了满世界走遍的经历、自己的坎坷的职业路程,以及出使西方的种种见闻。

正如这本书封面的文字:冀朝铸是了解中国过去40年发生的大事的人。

04

从欧美出来,我们来到了中东。

这本书放在这里有点突兀,因为只有它是外国人写的。但它却是关于一个很小但很重要的国家,以色列。书名叫《我的应许之地》

在2019年下半年,我曾计划去以色列旅行。突然间,我发现我对这个国家的名字十分熟悉,但对它的历史几乎却一无所知。

当时我找了两书,一本是大名鼎鼎的《耶路撒冷三千年》,一本就是这个。

很惭愧,《耶路撒冷》我尝试了数次,都没有看进去。但这本《应许之地》我打开便一气呵成。

这是一本典型的以小见大的书。

作者以家族记忆带出国家记忆,中间加入了文学的笔调,有些段落非常震撼。虽然多少有点抒情吧,但看完之后闭上眼睛,你发觉就对这个国家有了一个鲜明的印象。

书已经读了好几年了,但以色列还是没去成。前几天我又读了几个篇章,便更想去了。

05

接下来的一本书,《中苏中俄关系亲历记》。

作者周晓沛先生当过驻俄罗斯公使、驻乌克兰的大使。他的职业路程,就是反映中苏(俄)关系的一个侧影。比如,1991年苏联解体后,中苏关系到中俄关系,是怎么过渡的。

乌克兰是当下的热点。

因此,我特别感兴趣其中关于这个国家的章节。

新闻里说乌克兰土地肥沃,本是“欧洲粮仓”。周大使在书中,描述了他第一次在基辅郊区,见到黑钙土的场景:

那是一种油黑、松软的土壤,有一米多深,最适宜种植农作物。据许多乌克兰人说,德国人曾用整列车皮将这里的黑土运回德国。

我想,如果不折腾或者不被折腾,这是多好的一个国家啊。

06

最后一本书,是《战略对话:戴秉国回忆录》。如果关注新闻比较早的话,对他应该不陌生。

外交系统的领导,退休后出版回忆录似乎有个传统。

自钱老的《外交十记》之后,此类书都遵循一个范例,即选取各自外交生涯的若干重大事件,记述成书。

这些书既是史料,有研究价值;也是故事,有阅读价值。

人不管后来走到多高的位置,受过多好的教育,他的出身和经历,总是不经意地影响着他的态度、价值观,甚至决断。

秉国同志从贵州的大山里走出,从寒门子弟成长为高级外交官。跟着他的视角看世界,又会有独特的感受。


关注这个传达室
并且设为星标🌟
才容易收到我的消息
识得唔识得啊?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