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历史回顾:邓公“到处点火”

一致通过的陈老师 传达室 2023-12-25
当人们说起改革开放的历史,总是会想起一段春天的故事。故事里的老人在南方画了一个圈,还写下过诗篇。
其实,春天的故事同样可以发生在秋天,地点也不见得都是南方,北方也可以嘛。不过,来到北方的老人,就不是写诗了,而是“到处点火”。
这是一把怎样的火呢?
01
时间来到了1978年,中国正面临着一个破和立的问题。具体说来,就是破了之后立什么的问题。
当时,对“四人帮”的揭批已经持续了两年,总不可能一直这样子批下去吧。接下去该干点什么,大家暂时还没个统一的认识。
虽然认识没得到统一,但想法和看法已经浮出水面。
所谓的想法,就是大家开始认真地讨论,实践到底是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而所谓的看法,就是,我们真的派了好些同志出去看了看。
上半年,中央派出了四个高级别的代表团,几位年纪大同志当团长,许多年纪小的同志当团员。他们有的去了东欧和西欧,有的去了日本,最近的也去了港澳。
他们这一看,看到了我们和发达地区存在着的巨大差异。这种差异有硬件的、技术上的,还有软件的、脑筋里的。
譬如,时任上海市委书记的林乎加同志带队去到了弹丸之地的澳门。回来之后,他向小平同志汇报说,在那里看到了一对做服装生意的父女,他们也没什么尖端技术,就是到世界各地搜罗时髦的服装款式,回来之后用普通的白坯布印染,制成后一件衣服可以卖几十块钱。
而内地当时出口一块原始的白坯布,只能卖上一块钱。
这个案例让小平很受刺激。那时候,诺大一个中国,全年的出口额才139.7亿人民币(1977年数据),而日本当年的出口额是810.8亿,并且还是美元。
1978年9月12日,正在朝鲜访问的小平同志谈到经济发展的问题,他说:
最近我们的同志出去看了一下,越看越感到我们落后。
02
从朝鲜回来之后,小平同志顺道来到了东北,沿途不停地讲,用他自己的话来说:
我是到处点火。
我理解这个“点火”的内涵,就是三句话:发动舆论、统一认识和凝聚意志。
这是邓公领导艺术的极重要的一个点。他平素在生活中少言寡语,可当他决心完成一个大动作时,便不会再吝惜自己的语言,甚至会一反过去举重若轻、只管大事的风格。
比如,他先来到辽宁的本溪,这里的本钢是中国历史最悠久的老牌钢铁企业。可他没有下车,只是在车站稍作停留。对赶来汇报的干部们,他不讲什么路线方针政策,而是来了一句:
我们有的企业太脏,管理不好。日本管得好。人家首先是抓卫生。
第二天在大庆油田,他又直截了当地说:
罗马尼亚钻机不好用,你们可以买美国的,要快。
如果当地的干部不了解内情,恐怕会觉得一头雾水。老人家也不是采油专家,怎么忽然说起钻机的问题了呢?还点名要美国的钻机。
实际上,在那一年许多出国考察团的报告里,都提到了一个建议:搞一点拿来主义,即大胆引进外国的资金和先进技术,来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服务。
按说,这其实是一个常识:既然看到自己落后了,就要奋起直追;既然看到别人领先了,就要向人家学习。
可是,如果思想不解放,常识也就变成了禁区。
思想禁锢了人,人就不愿意抬头看,就不愿意起来行动。破解这两个问题的最好办法,都是“点一把火”。火一点,就能照得见路;火一烧,人的屁股也就坐不住了。
这是小平要强调企业卫生和美国钻头的原因:要让大家找到差距,认清现状,赶紧动起来。

图为小平同志与大庆油田职工。


03
他这一路上的讲话,后来被学界称为“北方谈话”。这个谈话没有像“南方谈话”那样,整理成一篇完整的文章。但贯穿其中,还是有一句高频而且关键的话:
实事求是,开动脑筋。
为什么说这个话呢?
原因就是很多地方没做到实事求是,更没有开动脑筋。他们不是大刀阔斧,而是亦步亦趋在做事。
例如,那些年轰轰烈烈的“工业学大庆”运动,大庆本来是应该学的,它们曾经创造了很多好的精神。
可是,在学习的过程中,有的地方就逐渐走偏,大庆从一种榜样,变成了一个模式。有的领导甚至还大大方方提出一个口号:大庆怎么迈步,我们就怎么走路。
这句口号虽然很押韵,但如果大庆不迈步,那我们就不走路了吗。显然是一句问题口号。来到大庆的小平,说了一句话:
学大庆有这个问题,照搬不行,要教育所有干部开动脑筋,实事求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实事求是的表现,就是要讲实话。即便是大庆油田,也不是没有问题嘛。小平同志就提出问题了:
工人的工资太低了,应该提高。
说来,这也是让人唏嘘的一个场面。在大庆,小平曾观看了一位职工的技能展示。那是一位仓库管理员,她有一个绝活叫“蒙眼摸料”,意思就是,把眼睛蒙上之后她照样能准确无误地拿取物资。而像这样素质的职工,一个月只能拿到四十多块钱的工资。
几天之后,小平同志在长春还对当地干部感叹道:
我们太穷了,太落后了,老实说对不起人民。
04
要说“北方谈话”的一个重要意义,就是代表着邓小平明确地将目标,聚焦到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建设上来。
他关注到工资,也是因为工资关联着生产力的发展。
他不是突发奇想的。在这次谈话的一个月前,小平同志听取文化工作的汇报。要说文化离钱相对较远嘛,但他还是引申到了工资问题上。
他说,希望至少能有五千万人,拿到80元以上的工资,这相当于七八级工的水平,在当时算高的。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呢?
这样消费需要就不同了,这些人要看戏、看电影,需要艺术品装饰他们的家,他们柜子要有东西放。这样反过来就会刺激其他行业发展。
在东北,他就更近一步提出:我们一定要根据现在的有利条件加速发展生产力,使人民的物质生活好一些。
当时,吉林省委书记王恩茂问邓小平,揭批“四人帮”、真理标准大讨论结束之后干什么呢?
邓小平答道:
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要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王恩茂说,听了小平同志的谈话,一下子就开窍了。
几个月后,“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成为了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成果,全国人民就都开窍了。
今天说起这段历史,是因为四十五年前的今天,三中全会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中。

抚今追昔,希望邓公当年点起的这把火,和改革开放的精神,能永远带给人力量。


参考资料:

邓小平年谱第四卷,中央文献出版社

中国共产党大事记1977年,共产党员网

邓小平“北方谈话”:党的工作重点转移的先声,光明日报

1978邓小平点将,环球人物杂志


关注这个传达室
设为“星标”
更容易看到我的推送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