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口述校史|郑予捷:我与母校的四十年

口述校史的 成都工业学院 2023-06-30

郑予捷简介:

#郑予捷

    管理学博士,教授,受聘西南交通大学硕士生导师。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第三、四届四川省政府专家评审委员会成员,首届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联盟常务理事。主持国家重大项目子项目、省部级项目15项,获省部级优秀成果奖10项,有30余篇论文发表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办的《管理世界》等期刊,在高等教育出版社等主编出版教材5部、专著3部。其中独著《学生特质评价及培养模式研究——以新常态下的需求导向为视角》入选当年教育部文库。


# 编者按

    上世纪八十年代,郑予捷来到了成都无线电机械学校,从踏入学校大门那天起,她的生活就深深与之相连,再没有分开。她在这里学习、工作、生活了整整四十年,见证了学校每一次华丽转身,以下为郑予捷教授的自述,让我们走近郑予捷教授,一起聆听她与母校的情缘故事!



    在母校110年华诞之际,过往的点点滴滴一幕幕浮现,她几乎承载了我全部的成长历程,让我在前行的路上保持最初的守望和初心。回首过往,在母校这片沃土,与老师、学生和校友们结下了深情厚谊,留下了太多美好记忆,我永远铭记和珍惜。



·起于“缘”·



    那是四十年前的秋季,黄花正年少。背着行囊、怀揣梦想、青涩单纯的我,来到了成都无线电机械学校,从踏入母校大门那天起,我的生活就深深与之相连,再没有分开。无论顺境,抑或逆境,还是面对时代的风雨变迁,母校始终以优雅的身姿、从容的气度和温暖的胸怀接纳来自四面八方的学子,让每个学子都濡染了她的气质,并将这份气质带到生命所在的各个时间和空间里。直到今天,我依旧写不出星章月句来表达自己对母校的那份眷恋,那份深情。



▲八十年代管理系教师合影

    回想那时在校的学习和生活,总会想起那些对学生视如己出的老师们。他们燃烧自己的热情与生命,给了我们人生启迪和帮助,让我们在人生得意和失意的时刻都不会失去前行的动力,让我们用更加豁达的心胸去了解这个世界和世界的变化,也让我终于明白一个道理:许多俊才未必都来自名牌大学,重要的是须拥有自信和追求。带着这样的执着,我在母校给予的丰富资源和平台中如饥似渴地学习,期期获奖学金,获“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并成为当时二年级唯一学生党员。我的母校,在我人生的起点赋予我昂首前行的自信与力量。



成都无线电机械学校首届人民奖学金获得者

    毕业分配时,我面临两个选择:一是去国家改革开放的前沿——80年代的深圳,在更广阔的天地里发展;二是留校,为学校发展作贡献。对母校的感情教我选择了留校,而且一干就是近四十年。




·尽于“责”·



    为了回报母校对我的培养,也为了精进学术,在教书育人的道路上更匹配。我先后攻读了电子科大的大专、四川大学的本科、西南交大的硕士和华中科技大学的博士学位。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回望这一路学习进修的岁月,这中间虽然有许多别人无法知道的艰难,但看到一本本证书和奖状,我欣慰地感到:这一切是母校对我克服重重困难的厚重奖赏,是母校对我在人生道路上不懈追求精神的肯定,更是母校给我前进道路上不断加油的鼓点和号角。

    我特别想说,我希望我们的理想服从于我们的价值观。在我们的心里,能够燃烧起熊熊火焰的,并且给我们的一生以指引和动力的,是我们对于自己认为最美好的那些价值的追求。

    回想人生的一步又一步,从1990年底开始作为最年轻的中干,担任管理系的副主任、团委书记、学生处副处长,从做学生工作再到做7年离退工作,我亲手平安送走50位老人,从来没有出现过事故,为后来的工作奠定了基础,得到了大多数老同志的认可,到现在还有老同志年年给我发祝福信息和电话拜年,我也备受感动和鼓舞。无论是做学生工作期间,还是与离退处的老同志相处,再到和组织部的同事的美好与艰难,都让我们结下深厚的友情,而这些深厚情谊,既是我后来工作期间的强大动力,也是我人生中深深铭记的珍贵宝藏。感谢组织给我的历练,感谢同事们与我共同成长。▲立德树人:学生工作点滴

    无论申本的艰难,还是后来前后两次分管学生工作,我们一道风雨同舟、昼夜奋战、向险而行,抗疫路上无一学生感染。我始终认为我们只要是身在学校,无论校长、院长、教授,老师是我们的第一身份,关爱学生是第一责任。一所合格的大学要把教育教学搞好;一所好的大学更要注重学生的人格培养。我作为一位老校友,在做好工作的同时,一路研究和实践下来,大力推进探索以学生特质培养为核心的教育教学改革,将“特质”概念引入人才培养,构建了符合需求导向的大学生特质模型与评价指标体系,首次搭建了大学生特质培养创新中心,培育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具备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素质和关键能力,种下成都工业学院基因,力争为学生打上成都工业学院的特色烙印。人才不仅要培养,还需要在好的机制里激发潜能,身为老师要擅长创建并不断完善好的机制。这些年,我和同事们探索形成了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选拔严格化、培养专业化、管理科学化、发展多元化的“四化”机制,一起探索建立了敬业乐群团队,开创了一个“顶层设计+问题导向+理念提升”的共同学习机制。我真切地希望,母校能持续地有更多的老师和部门协同育人实现学校的根本任务:立德树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共同成就母校发展。









▲大学生特质培养创新中心的教学和科研

     我永远不会忘记,与大家一道携手面对各种挑战。每每想起,与省厅领导沟通,给予我们招生指标最大支持(连续多年全省增量第一)的场景;每每想起,与同事们加班加点搭建大学科技园、无人机、首届创新创业基地等省级平台,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从零的突破到连续不断有申报成功而高兴的场景;每每想起,同大家一起在校史馆陈毅纪念园重新改造及甲工楼等建设工地一起检查、一起督促的场景;每每想起,随着学生规模的不断扩大,疫情的多次反复,与学生系统的同事在暑假招生的繁忙、就业率不断的冲刺,开学、毕业季的异常忙碌等场景;每每想起,与同事们面临新任务新领域,如师生服务中心、创新创业学院的新创办,校园开发,无人机等平台的建设、扶贫攻坚、校园规划与基本建设和后勤工作等领域的探索和磨炼;每每想起,为学校申办本科、合格评估以及工会冲刺获得省工会三个先进表彰大满贯等工作中与同事们共同的奋斗历程。这一幕幕,记忆犹新,历历在目,难以忘怀,总带给我无穷的动力和巨大的鼓舞。我和大家一样,因为母校,总是感到无比自豪和骄傲!


▲与同事们的奋斗历程

     2006年省委组织部来我校首次试点海选副校长,在大家的信任和支持下,我从2007年3月开始任电子高专副校长。十几年来,分管过学生工作部(处)、招生办公室、就业指导服务中心、团委、科技处及协同创新平台(省级大学科技园、无人机研究院、首届省创新创业基地等)、图书与档案信息中心(图书馆、档案馆、校史馆、陈毅纪念园)、学报编辑部、校园规划与基本建设处、校地合作(校园开放)、校友联络、扶贫与对口支援、后勤服务集团、师生事务服务中心、创新创业教育、体委、工会等,先后联系5个二级学院(系),取得的每一个成绩都与同事们的共同努力分不开,这是大家的功劳、集体的智慧,更是大家对我的包容与支持,因此,我非常珍惜与同事们结下的深情厚谊,我再次特别感谢在这些年一起奋战、帮助和关心过我的领导和同事们!当然,作为母校一手培育成长起来的我,无论身在何方,一切有利于推动学校发展的事,一切有利于师生员工的事,我一定义不容辞、全力以赴。




·藏于“情”·



    走在成工院绿树成荫的小路上,我的思绪不由地飘向了当年的校园:那时,我们每天早上要早起做早操。尽管当时好多学生想睡个懒觉,不愿做早操,甚至盼望下雨,但许多优秀校友总是情不自禁地对我说:学校一定坚持这个好校规,学生今后绝对受用一辈子!于是,在电子高专时期我坚持对新生要求做早操;再回想无机校,在午间和晚饭后,校园新闻广播和优美的背景音乐,时常伴着我们的轻松脚步,这时候我们会相约去自习,或者去操场运动,黄昏时分那个挥汗如雨充满着呐喊声的足球场,总是让人难以忘怀。运动后,我们结伴去食堂就餐,那是一种很惬意的享受。无机校的馒头非常蓬松好吃,在花牌坊街赫赫有名,周边的商铺老板经常兑换学校的饭菜票,主要就是冲着学校的馒头。

▲家国情怀:忘年交,母校情,爱国情

    视线落在了眼前的美丽校园。校园里除了常规的设施外,还有拱桥,有池塘,有凉亭,有廊道。在这个新的校园中,我对一草一木都是那么熟悉:不算宽敞却挺有情趣的小径;谈不上华丽却朝气蓬勃的教学楼;标志性建筑的图书馆;单独的专业、基础实验楼;曾经亲自参与建设的甲工楼和新改造的陈毅纪念园、校史馆;还有被我们称为“红楼”的行政楼,那唯一老校区异地搬迁给我们留下的念想,曾经是我那么熟悉的教室,她收藏着我们的刻苦勤奋,收藏着老师辛勤的汗水,更收藏着我们心中对校园无边的爱恋。她是可爱的,在我的印象中她也永远是快乐的,现在又成了我的办公地点——我心中的一片美丽天空。一根脐带把我和母校紧密相连。留校的我,可以跟随母校的脉搏,感受母校的每一次呼吸;而今,学生就是我的孩子,新校区就是我的家,身处这样宁静、诗意的校园环境,我的心因此而变得明亮而踏实!

    目光停留于学校大门——这扇我认为无比神圣,无比敬重的门。她从成都无机校到成都电子机械高等专科学校,再到成都工业学院,一路铺陈,渲染,她是骄傲恢宏的教育画卷。“手脑并用、学做合一”的校训,“严谨、朴实、勤奋、创新”的校风,让学子们不断地提升和修炼。110年岁月更迭,丰富的文化底蕴、光荣的爱国传统积淀起成工院的厚重。我怀着最虔诚的感恩之心——感恩我的母校,感恩我的老师们,同事们和亲爱的同学们!

    常为深爱含泪水,唯恐蹉跎误苍生。开国元勋陈毅元帅是母校的定海神针,他的大无畏革命精神永远激励母校一代代师生不懈前行。长期在组织教育、关怀下的我,始终真诚而坚定地认为:人生的意义在于奋斗,有志青年应把自己的志向和“中国梦”这个伟大目标和学校的发展目标联系在一起,在不断追求中实现自己人生的价值。回首四十年里,有欢乐,有痛苦;有迷惘,有深思。我学会了保持一颗平常心,用一颗平常心对待周围的事物。我要感谢生活中的一切,感谢一切让自己高兴、让自己激动、让自己悲伤、让自己迷茫、让自己坚定持续开拓的历程。

▲永恒的纽带

    白驹过隙,四十年朝夕相伴,我见证了学校的多次高光时刻,也经历学校由中专到大专、再到本科脱胎换骨般多个阶段。为了共同的事业和追求,我们同甘共苦,并肩战斗,共同谋划和推动了学校的深刻变化与重大跨越。尤其是升本10年来,我们以“等不起”的危机感抓申位合格评估;以“慢不得”的使命感抓应用型本科建设;以“坐不住”的责任感抓学校各项综合改革和规范管理;以“停不下”的紧迫感抓“十三五”“十四五”规划建设,出色地完成了各项任务。弦歌不断,薪火相传,母校百余年积历史之厚蕴;承前启后,继往开来,母校与我们始终在一起!




·诚于“愿”·



    一切过往,皆为序章。我们需要从自己的真实经验和经历出发,实实在在地把握现在。我想说的话很多,有美好回忆,有衷心感谢,更有诚挚的祝愿。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肩负着组织的重托,肩负着学校的期盼,有幸在母校过往的近四十年的激情岁月里,在这块充满希望的热土上,在这个温暖的集体里,与大家携手并进为学校作出了应有的努力。最难能可贵的是,我和同事们相互间建立了深厚感情。虽然目前我退出实职了,但我的心永远和大家在一起。

▲继往开来的成都工业学院

    人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年轻多么美好。有很多东西,当你不懂时,你正年少;当你懂时,你已迟暮。让理想变成现实,一定要多读书、勤思考、多实践。面对在校年轻人,我想说,人生最清晰的脚印,往往凝结在最泥泞的路上。学会为自己负责,学会担当、学会感恩,人生的路一定越走越宽。忙出意义,闲出情义;忙出成果,闲出雅趣。让岁月在忙碌和闲暇之间,开出拈花微笑的境界,便是我们人生最好的价值。

    2023年是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新征程的重要一年,也是学校建校110周年、实现内涵式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我深信,在新班子领导下,我们一定能开创新未来、再续新辉煌,再创学校更加美好的明天!

    我也深信,在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我们一定能够乘风破浪,扬帆远行;作出新贡献,谱写新篇章;人人都有新进步,事事皆能传佳音!

    40年很短,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只不过清泉一掬。40年很长,我的人生乐章在母校奏响,持久回旋,只因为她已融入我的生活,浸入我生命的机体中!

衷心祝愿母校越来越好!衷心祝愿在校师生、所有校友和离退休的老师们快乐工作,生活幸福安康!


    感谢所有在学校发展的历史长河中,默默耕耘、辛勤奉献,为学校发展建设作出积极贡献的人们!

校庆系列推荐

欢迎校友回家!快来申领专属校友卡!倒计时30天!成都工业学院教育发展基金110周年校庆捐赠指南成都工业学院建校110周年校庆月活动预告口述校史 | 李华志:潜心钻研深耕教育,静心教书用心育人▶倒计时20天!点亮成工,点亮祝福!校史拾忆|青春赛场,燃情岁月

-END-

 文字:郑予捷

编辑:周克强

责任编辑:张金凤

审核:冯瑛、程迪

成都工业学院 党委宣传部


点亮“在看”

一起为成工加油点赞!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