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传承红色基因 培育时代新人”座谈会召开

人民教育 人民教育 2024-04-05


编者按

11月24日,中国教育报刊社与江西省委教育工委、江西省教育厅在景德镇陶瓷大学联合举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传承红色基因 培育时代新人”座谈会,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深刻理解其精髓要义与创新突破,把握这一重大思想对教育事业提出的新要求,更好承担起传承红色基因、培育时代新人的使命担当。中国教育报刊社党委书记、社长张文斌出席会议并致辞,江西省委教育工委委员、省教育厅副厅长汪立夏主持会议。中国教育报刊社副社长余慧娟,《人民教育》杂志总编辑刘琴参加会议。来自江西省委教育工委宣传部、省教育厅社政处、景德镇陶瓷大学等高校和部分市县教育局、学校有关负责人在会上发言。现将座谈会精彩观点予以摘编,与读者分享。


担负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

着力培养时代新人

中国教育报刊社党委书记、社长 张文斌

人是传承和创造文化的主体,也是教育的主体和对象;文化是教育的重要内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要坚持立德树人、以文化人,传承好红色基因,坚定文化自信,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要聚焦“一个目标点”。以培养时代新人为根本目标,实施好“时代新人铸魂工程”,发挥红色基因的育人功能,确保青少年一代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有坚定的文化自信,始终不渝地听党话、跟党走。


要打通“两个贯通点”。一是要贯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将这三种文化形态融通于文化育人工作之中,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沁润心灵、启迪思想;以革命文化的昂扬力量弘扬光荣传统、赓续红色血脉;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神内核引领新实践、写好新答卷。二是要贯通大学、中学、小学教育,完善大中小学一体化的文化育人体系。遵循文化育人的长周期规律,将其贯穿于大中小学教育,循序渐进式开展。


要抓住“四个关键点”。一是要做到“神形兼备”。“神”是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形”是创新育人形式与方法,用文化的力量切实提升宣传思想工作和思政工作成效。二是要做到“内外兼修”。统筹校内校外、课内课外、网上网下,以全社会的红色文化资源支撑学校文化育人,形成一体联动的红色文化育人体系。三是要做到“师生兼顾”。在面向学生做好文化育人的同时,更要加强教师文化素养,培育更多的“文化名师”。四是要“软硬兼施”。“软”是润物细无声的文化沁润,“硬”是意识形态工作的硬规则。既要以无形的、隐性的文化滋养学生心灵,又要以有形的、显性的教育夯实学生的价值基础。


赓续千年文脉 传承红色基因

江西省委教育工委委员、省教育厅副厅长 汪立夏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脉。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江西教育系统应主动担当作为,积极助力文化强省、科教强省建设,让千年文脉展现岁月之美、绽放时代光彩。


一要提高政治站位,深刻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大意义、核心要义和实践要求。全省教育系统要坚持学习好、宣传好、贯彻好习近平文化思想,切实增强做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要加强高校的智库功能,加强对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学理化研究和阐释。要坚定文化自信和教育自信,以正气、锐气推进教育创新,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谱写当代江西教育的华章。


二要强化历史担当,推动赣鄱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全省教育系统要立足江西文化特色优势,主动发掘研究阐释赣鄱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和时代价值。要发挥好教育系统的学科优势和理论优势,以现代化的理念和技术,让文物活起来、古风火起来,让优秀传统文化结合现代生活、融入百姓日常,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要坚持大中小学一体化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让青少年争做优秀传统文化的践行者、传播者。


三要传承红色基因,全面推进时代新人铸魂工程。坚持把红色文化融入“大思政课”综合改革试验区“五项改革试验”(教学内容、备课方式、资源整合方式、教学方法、师资培养),实现红色文化常讲常新。要充分发挥全国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联盟作用,大力弘扬革命精神,完善红色文化育人模式,浓厚红色文化育人氛围。


以江西鲜红底色激活强大基因密码

江西省委教育工委宣传部、省教育厅社政处牵头负责人 王宣海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文化思想,全面推进时代新人铸魂工程,全力推进“大思政课”改革示范区建设,江西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围绕提升红色基因铸魂育人功能,聚焦关键课程、重点改革、示范引领、实践育人等四个方面持续发力,常态化推动红色基因传承。 


聚焦关键课程,把牢红色文化铸魂育人阵地。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江西把握 “教材、资源、教学、研究”四个关键环节,一体推进大中小幼红色文化课程建设,常态化开展红色文化课程集体备课、听课、评课等活动,推动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体系,使红色基因渗入血液、注入灵魂。


聚焦重点改革,提升红色文化铸魂育人质效。坚持把红色文化融入“大思政课”综合改革试验区“五项改革试验”,构建特色内容体系,建好主题实践资源,明确红色文化专题实践必修课时,推进教学方法改革,积极推广“双师同堂”“同步课堂”教学方法,把红色讲解员请进课堂,打造出《红土魂》《理想照耀中国》《青春里的歌》《光耀赣鄱》等专题艺术思政课,实现红色文化常讲常新。


聚焦示范引领,营造浓厚红色文化铸魂育人氛围。大力开展红色基因传承示范创建活动、以赛促教抓头雁带动、选树典型抓名师领航,引领带动全系统同题共答、协同育人。


聚焦实践创新,打造红色文化铸魂育人品牌。紧扣青少年学生身心特点,创新载体和组织形式,以舞蹈、话剧、音乐剧等形式打造了一系列红色经典剧目,形成了一系列红色文化育人活动品牌,深化开展“红色走读”,推进“追寻红色足迹”研学实践,让青少年学生在红色文化浸润中汲取信仰力量。


红色文化培根铸魂

“美术思政”启智润心

景德镇陶瓷大学党委书记 李良智

今年 10 月 11 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景德镇考察调研,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古至今从未断流,陶瓷是中华瑰宝,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名片”。作为千年瓷都所孕育的高等学府,景德镇陶瓷大学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用红色文化强骨、用陶瓷文化修身,推动红色文化和艺术教育相淬炼融合,形成了“一目标、五融入、促三美”的“美术思政”红色文化育人品牌。 


学校以培育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新时代好青年,作为“美术思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将“美术思政”融入课程教学,形成了“一课一品,知行合一”教学特色;融入第二课堂活动,孕育了“红砚社”等校园红色社团;融入典礼仪式教育,形成了沉浸式思想教育浓厚氛围;融入融媒体产品,构建了常态化大学生宣讲格局;融入校园文化建设,打造了“两堂两坛”育人品牌。


学校将红色文化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点,挖掘校史红色资源,成立“红承”“星火”“红瓷 保护”等红色班级,举办“校史中的红色印记”“重现光华——红色陶瓷作品修复成果”等主题展,编创《雨花台》《硬骨金丹》《陶大春秋》等话剧,实现育人的场景化呈现。同时, 设计建设一批体现办学传统和特色的文化景观,如中国陶业学堂创始人张謇、中国国画大师胡献雅的雕像,反映大国工匠精神的陶溪川陶艺墙壁画等,成为学习红色文化的生动教材,实现红色文化育人融入学习生活全过程和各环节。 


通过“美术思政”品牌建设,使学生从百余年党史中汲取智慧力量,形成“向美而生、与美同行、以美化人”的精神特质。近年来,广大青年学子自觉扛起传承红色基因的光荣使命,主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投身西部计划、乡村振兴,报名参军人数持续提升。


弘扬井冈山精神

构建以红色基因育人的“井大”模式

井冈山大学党委书记 胡春晓

井冈山大学始终坚持以井冈山精神办学育人,把“弘扬井冈山精神 传承红色基因”作为学校办学育人的最富资源、最亮品牌、最大特色,精心打造具有井大特色的思政育人品牌,培养“信念坚定、忠诚担当、勇于胜利、能堪大任”的井冈特质时代新人。


一是打造系列红色文化研究平台。学校以“井冈山研究中心”建设为基础,围绕井冈山精神和红色资源开展科学研究,根据新时代红色文化教育需求,2020 年底,新建了占地面积 2000 余平方米的井冈山精神博物馆,该馆已打造成为革命传统教育、思政课堂、党史研究、实践实训的优质平台。


二是开发系列井冈山精神校本教材和校本课程。学校自 2004 年开始,积极探索将红色资源融入教育教学的实践。编写开发了《井冈山精神与当代大学生》等系列校本教材,面向社会开放了井冈山精神教育在线慕课,实现了井冈山红色资源全面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 


三是拓展系列红色文化实践活动。学校将思政课堂拓展到剧场、舞台,借助音乐剧等方式让思政课从“平面”走向“立体”。学校与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同济大学联合创编的音乐舞蹈史诗《井冈山》,成为以艺术形式弘扬井冈山精神的典型案例。学校连续 9 年开展“井冈山的红色传说”采风社会实践活动,编辑出版了《井冈山的红色传说》等红色题材书籍,积极推进红色文化的传承创新。 


四是凝炼了系列红色文化育人品牌。学校营造良好的红色环境育人氛围,在校园种植了象征革命精神的映山红三十多万株,倾力打造“映山红”党支部创评等“映山红”系列党建思政育人品牌 20 余项,以“讲、诵、唱、演、练”为基本形式,构建“五位一体”的实践课堂模式,凝练了“永远的井冈山”思政课品牌,构建了以红色基因育人的“井大”模式。 


深挖地方特色资源

打造文化育人工作品牌

上饶师范学院党委副书记 王玉皞

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做好立德树人、以文化人工作,要求高校深度挖掘地方红色文化资源和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发挥好地方文化资源独特的育人功能。上饶师范学院立足于上饶丰厚的优秀文化传统、红色革命文化和时代发展精神,依托方志敏精神与赣东北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朱子文化协同创新中心两大平台,将科研成果转化为育人资源,形成了方志敏精神育人和朱子文化育人两大文化育人工作品牌。


一是在“三位一体”中推进方志敏精神育人。学校围绕发扬“爱国、创造、清贫、奉献”的方志敏精神,形成了融“科研对接、教学融入、实践养成、文化熏陶、网络引导、榜样示范”于一体的红色文化育人新模式。在科研对接方面,学校的方志敏研究中心编纂出版系列著作、教材,获批多项课题项目;在教学融入方面,开设多门必修课、选修课和专题思政课,将方志敏精神教育融入入学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国防教育、劳动教育和各级各类培训等;在实践养成方面,把传承弘扬方志敏精神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和大学生文明实践。


二是创新推进“朱子文化+”传统文化育人。学校依托朱子文化协同创新中心学术研究成果,将以朱子文化为代表的地方优秀传统文化与学术研究成果转化为教育教学资源,培育青年学生民族精神和家国情怀。在实践中形成了“听得见”“看得到”“摸得着”的“朱子文化+”传统文化育人模式:“听得见”即进教材、进课堂,“看得到”即研学走读,“摸得着”即实践体验。打造形成的“朱子文化寻踪之旅”研学活动,成为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品牌。


潜心培养“强国复兴有我”的优秀艺术人才

南昌大学艺术学院院长 郑璐

高等教育在传承文化文明、创新文化知识、引领社会文化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高校艺术教育工作者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切实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用情用力讲好中国故事,潜心培养“强国复兴有我”的优秀艺术人才。


坚持“三个统一”,更好地开展艺术创作。要坚持历史性与时代性的统一,在艺术创作的过程中,要体现历史的眼光和思维,体现新时代的风格、风范。要坚持民族性和世界性的统一,艺术创作既要具有中华文明的特质,又要有“国际视野”,能够感通世界。要坚持人民性与艺术性的统一,艺术创作要用人民的眼光来鉴定,作品既要让大众喜闻乐见、易于接受、达到共鸣,又要能提升人民群众的审美情趣和品位。以“三个统一”推动艺术创作守正创新,要坚守“艺理相通、道术相济、学养相成”的艺术传统,并积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基于“五个彰显”,提升艺术教育水平。要彰显文化自信,在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中,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艺术作品的题材内容和表现形式方面,必须表现中国精神、体现民族性。要彰显人民性,让受教育者掌握如何欣赏、表演、创作以人民为灵感源泉和表现对象的高水平艺术作品。要彰显核心素养,培养具有丰富知识和完整人格,拥有正确价值观与积极人生态度的高素质艺术人才。要彰显包容性,既坚守根本,又与时俱进,吸收其他民族或文化的艺术精华。要彰显科技性,抓住新技术、新方法,在科技革命和技术变革时代占领先机。


把红色基因有机融入学生学习实践全过程

江西省景德镇市教体局党组书记 何明旺

景德镇利用瓷都丰富的红色资源,传承弘扬革命老区优良传统,发挥红色基因的导向功能、形塑功能和涵养功能,教育引导青少年在学习与实践中厚植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情感。


一是把红色基因融入思想建设,筑牢红色教育主阵地。创建红色基因传承示范校,用好课堂教学主渠道。充分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防教育基地、经典红色景区和红色文化研学基地等红色教育阵地作用,建立馆校合作机制,扎实开展红色教育。


二是把红色基因融入课程教材,找准红色教育主抓手。成立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指导委员会,组建一体化建设联盟。协同景德镇陶瓷大学打造相邻学段省级“双师同堂”示范课、大中小学优秀红色文化课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优质课。


三是把红色基因融入教师队伍,打造以文化人新引擎。重点打造两项思政学科省级重点课题。建好市级中小学(幼)思政课、红色文化等专业教师专家库。组织各学段思政课参加课堂开放月活动,评选、组织一批思政精品课巡讲、“送教下乡”。


四是把红色基因融入学校德育,培育红色传承主力军。紧扣青少年学生身心特点,改变传统说教式、灌输式教育形式,创新推进“一系列竞赛、一系列演出、一系列活动”相融合的红色文化育人模式。把红色基因传承有机融入学校教育教学、学生评价、社会实践全过程。培养少先队员成为红领巾讲解员,让学生从倾听者变为讲述者,在讲好红色故事的过程中增长党史知识、增进情感认同、增强文化自信,成为新时代红色文化的传播者。


建好主阵地,拓展新渠道,加强红色文化传承

江西省上饶市委教育工委书记、教育局局长 毛志方


上饶是一片红色土地。近年来,上饶把红色文化传承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教育引导青少年学生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


一是突出引领一体化,强化政策支持。把红色文化教育纳入中小学德育工作、教育系统党的建设重要内容。印发《上饶市加强新时代中小学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等政策文件,为全面加强中小学思想道德建设、传承红色文化指明方向和路径。


二是突出课堂主阵地,强化课程育人。深入挖掘各学科红色教育资源,灵活运用上饶丰富的红色文化,开设“跨越时空的方志敏精神”等具有本土特色的思想政治课程,与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结成“家乡‘四史’联学共建单位”,共享思政课课程资源;积极创建红色文化“第二课堂”,扎实推进红色文化实践教学;常态组织教学比赛,扎实推进《红色文化》教学。


三是突出拓展新载体,强化活动育人。“学”红色历史,组织开展主题教育活动;“读”红色经典;“看”红色影视,开展“红色经典电影进校园”观影活动;“唱”红色歌曲;“讲”红色故事;“做”红色少年,引导学生开展红色志愿服务实践活动。


四是突出创建“示范校”,强化文化育人。指导学校结合校园文化建设,开展以“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为主题的文化布置,因地制宜创设红色景观,争创红色基因传承示范学校。推动学校加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和国防宣传教育,争创国防教育示范学校,营造浓厚的爱党、爱国、爱军文化氛围。


融合课程思政与红色教育

唱响“学、思、行”三部曲

江西省赣州市委教育工委副书记 胡敦祥


赣州把红色教育作为立德树人、培根铸魂的重要抓手,充分发挥赣南红色资源丰富、革命旧址众多、红色文化底蕴深厚的育人优势,大力弘扬赣南苏区革命传统,引导师生学习红色文化、寻访红色足迹、传承红色基因,唱响“学、思、行”三部曲。


一是聚焦校园阵地,推动红色基因薪火相传。创建“1个学校”,开展红色基因传承示范校创建。融入“1个课堂”,创新德育课堂,将红色文化融入各学科德育目标,推动课程思政与红色教育的相融互促。开展“1个活动”,创新推动“五红”培根铸魂活动,即红色教材“班班学”、红色歌曲“天天唱”、红色故事“人人讲”、红色活动“月月有”、红色文化“校校浓”。


二是抓住左右两翼,打造红色文化育人品牌。培育红色研学品牌,创建国家级红色研学实践教育基(营)地,遴选红色研学线路、研学课程;积极打造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桥头堡,推动赣州、深圳两地红色教育深度合作。打造思政教育品牌,构建5大片区8个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联盟体;制定任务清单,明确一体化建设7项任务70条措施;开展“行走的思政课”系列主题实践活动,引导大中小学师生到各类红色革命和客家文化旧址“打卡”并拍摄短视频。


三是加快内涵发展,推动红色教育行稳致远。进一步加强思政教师配备,组织思政课教师开展“我的思政故事”演讲比赛、晒课活动,评选思政精品课。新建5个思政方面的名师工作室。1项思政课题获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2022年度项目立项。


创新德育方式

循序渐进推进红色文化进学生头脑

江西省九江市教育局党委委员、副局长 邱玉林

九江市把红色文化融入立德树人全过程,坚持用红色基因铸魂育人,不断创新德育工作实施途径,拓展红色文化教育阵地,打造红色文化教育品牌,积极推进红色文化进课堂、进教材、进学生头脑。


一是深挖红色教育资源,落实红色教育主渠道。加强顶层设计,将“推进红色基因传承”纳入《九江市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将红色教育特别是九江“抗洪精神”作为中小学校德育重要内容;将“开足开齐红色文化课程”纳入对县(市、区)党政领导干部履行教育职责督导评价工作重要内容。打造红色教育基地,培养宣讲骨干,加强青少年“红领巾讲解员”和思政课教师队伍培养。


二是厚植红色教育情怀,当好红色教育排头兵。抓住关键点,每年通过特定节日组织全市中小学开展各种红色主题教育活动。守牢主阵地,充分利用每周一升旗仪式、晨会、班会、团队会,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创建示范校,用3年时间面向全市中小学幼儿园创建红色基因传承示范学校120所。


三是激活红色基因血脉,吹响融合创新集结号。强化活动育人。组织开展百场党史宣讲进校园活动,中小学幼儿园红色、绿色和古色“三项文化”教育活动,爱国主义教育主题读书活动等。强化课程育人。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认知水平,科学设计红色文化课程教学内容和目标,螺旋上升地推进红色文化进学生头脑。强化思政育人。围绕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精选52名首批参研队伍,搭建交流展示平台;鼓励各校创新方法,多形式开展符合新时代需要的思政课。


“三主三辅”推动红色基因传承纵深发展

江西省南昌市东湖区委教体工委书记、区教体局局长 冯玉成

南昌市东湖区教体局以创建红色基因传承示范校为契机,探索并实施了“三主三辅”模式,将红色基因传承与学校教育、社会实践深度融合,持续推动红色基因传承向纵深发展。


一是以“学校为主阵地”,强化顶层设计,细化任务分工,优化平台载体。构建相关部门统筹协调、各尽其责的工作格局;建立联系挂点制度,重点督查指导红色基因活动开展情况;各中小学校结合自身实际,科学制定方案并创建及申报红色基因传承示范校。


二是以“课堂为主渠道”,开足课程课时,深挖本地资源,注重协同育人。聚焦《红色文化》系列课程,充分以课程意志实现红色文化“入脑入心”;运用校史中鲜活的历史文化资源,推动红色校史资源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深入推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延伸开发出“红色+思政”“红色+研学”等特色课程。


三是以“教师为主力军”,组建红色文化课“区教研员+学校教研组长+骨干教师”的教科研团队加大课程开发,组织编写江西省小学一、二年级《红色文化》教材;提升教师素养,教师走出去进行研修培训,“道德模范”等请进来开展宣讲。 


“三辅”分别是以“校园活动”“社会实践”“线上互动”为辅。以校园文化为载体,打造集红色文化、优秀传统文化于一体的校园景观,让校园处处充满红色精神,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传承红色基因;利用红色场馆开展红色研学实践、缅怀祭扫等活动;积极探索“互联网+红色基因”教育形式,发挥南昌“八一”品牌优势,将红色文化资源以全方位、可视化、立体式的方式展现出来。


“一二四”工作法:“基因红”带动“教育红”

江西省上饶市弋阳县教体局党委书记、局长 毛健文

弋阳县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围绕“传承红色基因,树立教育新风,全面提升质量,培育时代新人”的工作思路,推行“一二四”工作法,让“基因红”带动“教育红”。


明确一条主线,为红色基因传承铸魂。以传承和发扬“方志敏精神”为主线,筑牢阵地强基础,明确党组织全面领导学校工作的各项职责;薪火传承强引领,开展“方志敏精神弘扬月”等活动,领会方志敏精神深刻内涵和核心要义;打造品牌强载体,全县各级党组织围绕办学特色,打造特色党建品牌。


打造两支队伍,为红色基因传承强基。一是打造又红又专的党员教师队伍,全面开展“党员驻班”工作,扎实推进“五个一”活动:驻一个班级、上一堂党课、做一次交流、赴一次家访、办一件实事。二是培养能讲能演的学生宣讲队伍,形成以学生为主、人人加入的传承群体,建立健全传承人评价机制。


做足四项工作,为红色基因传承提质。在红色文化中传承红色基因,各学校结合文化特色亮点开展系列红色活动,大力提升文化感染力。在研学过程中感悟红色精神,全县扎实推进“旅游+”行动计划,开发富有参与性、体验性、教育性的红色研学线路。在思政课程中接受红色洗礼,着力构建“课堂+讲堂”一体推进的红色思政课程体系,通过“一师一优课”“青蓝工程”等各类活动推动思政教师专业化成长。在系列活动中推动红色传承,以“红色实事我来干、红色标杆我争当”为主题,采取“两形式”(线下巡讲和线上展播相结合)和“两步骤”(先集中学习后全面覆盖)的实施方式。


让每一名师生都成为优秀的红色基因传播者

江西省景德镇市浮梁县湘湖镇中心学校校长 陈郁


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恪守“诚信、健美、求真、创新”的校训,弘扬“敬业、爱生、博学、善导”的校风和“勤学、多思、乐读、好问”的学风,坚持以“德育为首,严谨治学、全面发展、特色鲜明”为办学目标,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一是营造红色氛围,感悟红色精神。积极营造校园红色文化氛围,运用多媒体播放党章、党史知识等;利用班会开展红诗红歌进校园等活动,使得校园内充满红色文化氛围,提高学生的红色文化素质;充分利用多媒体宣传革命传统,大力开展红色教育主题实践活动,不断提高教育效果。


二是组织红色活动,培育红色情怀。以红色文化活动为德育主要形式,组织“红色文化”文艺汇演、红色文化主题手抄报、“童声讲党史”等活动,观看红色电影,搭建红色文化传播平台。寓红色文化教育于形式多样的活动之中,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党的教育。 


三是开展红色共育,强化红色力量。充分发挥红色文化资源优势,定期组织学生去革命教育基地研学;在日常教学中充分发挥课程思政作用,把红色文化教育融入各学科教学当中,探索小学生德育新途径。 


四是彰显红色担当,传播红色基因。积极开展好国旗下讲话、红歌传唱等活动,组织红色文化宣讲,让每一名师生都成为优秀的红色基因传播者;充分利用校内外红色文化资源、入学入队仪式等有效载体,开展丰富多彩的红色文化宣传和系列主题活动,厚植爱党爱国情怀,激励学生争做新时代好少年。


以红色德育为抓手探索“红色育人”之路

江西省吉安市井冈山毛泽东红军学校党支部书记、校长 邹庄明


学校结合井冈山得天独厚的红色资源,探索出具有井冈山模式的“红色育人”实践之路,以红色德育为抓手,以形式多样的红色实践活动为载体,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擦亮红色德育品牌。 


一是润物无声,红色校园熏陶人。学校在教室、走廊等醒目的地方张贴具有革命色彩的格言警句和井冈山诗词;将各班命名为“红一连一班”“红一连二班”等,还开展了以伟人和英雄名字命名的优秀中队评选活动,如“润之中队”“雷锋班”等;师生在“东润公益图书角”阅读红色革命书籍,开展红色故事会、毛主席诗词比赛等;在教育厅的帮扶下学校修建了红军长廊,让红色文化浸润校园。


二是寓教于行,红色活动培育人。学校实现了红色活动系列化、特色化、社会化,坚持“一月一主题,一活动一特色”,同时以重大节日为契机,根据时间节点开展传承红色基因活动;学校党支部创建“党建+红色德育”品牌,结合实际,走出校门,积极开展“红色走读”“红色研学”等活动;积极开展“红色德育七个会”活动,调动多方资源,创建闪闪红星合唱团、小红军讲解员等社团,把红色教育真正融入校园生活。


三是创新课程,红色教材塑造人。学校做到了两个统一(统一课表、统一教材)、两个深化(用课题研究形式深化红色教育,邀请红军后人宣讲深化红色教育),组织编写了红色校本教材,开展《基于〈井冈红谣〉推广的研学旅行课程开发与实践研究》德育课题研究,还成立了“中小学红色德育名师工作室”,让学生充分体会、深切感悟,推动红色德育工作深度发展。



总策划

张文斌

总统筹

余慧娟

文字整理

《人民教育》记者 施久铭、陶玉祥、贾舒婷

《中国高等教育》记者 万玉凤、王弘扬

摄影

景德镇陶瓷大学党委宣传部 兰茜


微信编辑|陶玉祥 实习编辑 贾舒婷

推荐阅读

实现有效家访,家长要做好这三件事|家长慧
吉林省四平市举办首届中小学家庭教育论坛
北京西城:坚持义务教育扩优提质 办好老百姓家门口的学校|关注
湖北宜昌远安县:打造山区优质均衡发展新标杆|关注

欢迎订阅

①扫码订阅2023年《人民教育》杂志


②关注“人民教育”微信公众号并设置星标,第一时间获取精彩内容

欢迎分享到朋友圈↓↓↓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