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王其良:见证港澳回归的外交官

《留学生》 外交官说事儿 2022-07-19




岁月如水流淌,

但他依然风度翩翩。

他声音柔和,思维敏捷,

回忆起近30年的外交生涯时,

半是兴奋,半是柔情。

这是他对过去外交生涯的回顾与总结,

也是他对过去人在他乡思故乡的

回首与怀念。




一半民间外交 一半官方外交

60年代似乎是一个轰轰烈烈的年代,那时的社会氛围很狂热,人们很温顺。那时流行一句话:“我是革命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王其良也成为“革命一块砖”,但无疑,他是非常幸运的。

1965年,从华东师范大学外语系英语专业毕业后,王其良幸运地分配到国务院外事办公室,又幸运地由外办派往英国进修,先后在伊林技术学院和伦敦大学国王学院学习。原本打算留学3年,因“文革”,只学了一年半,就被召回国。



王其良大使

1941年8月生于江苏无锡。1965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1973年进入外交部工作。1998年9月至2000年1月任中国驻葡萄牙共和国大使。2000年3月至2002年8月任中国驻丹麦王国大使。


1967年年初回国后,由于国务院外办已停止工作,王其良先后在亚非作家协会北京执行书记处、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委员会、全国对外友好协会任英语翻译。这时他从事的是民间外交,参与接待过美国著名学者、“中国通”费正清夫妇以及因写《中国震撼世界》而受到毛主席赞赏的美国记者、作家贝尔登,也曾作为随团翻译陪同沈阳杂技团对美国进行了访问演出,实现了新中国成立后的首次中美文化交流。

从1973年起,王其良走上了官方外交之路。他先在驻澳大利亚使馆工作5年(后又回对外友协),并从1990年起,历任驻美国使馆参赞、研究室主任,驻英国使馆公使衔参赞、公使,驻葡萄牙大使和驻丹麦大使。他笑言,他的外交生涯分为两大部分:一半民间外交,一半官方外交。

在对外友好协会任职时,王其良的工作也开展得有声有色,成绩突出。他时刻谨记周恩来总理的话:“中国的外交是官方的、半官方的和民间的三者结合起来的外交,我们的外交是通过政府外交和民间外交两种形式来实现的。”

王其良认为,民间外交是同政府外交密切配合的,对于不同的国家,可以有不同的作用。对于未建交的国家,民间外交起着为建立外交关系开辟道路的作用,对于已建交的国家,民间外交则起着为正式外交关系充实内容、减少阻力的作用。




外交工作虽荣耀 也肩负重担

人们所见到的外交官,一般都是衣着光鲜、谈笑风生或与外国相关人士握手言笑,或在国际会议上慷慨发言,或出席一些盛大宴会,但这只是外交官生活中的一面,外交官生活中的另一面,是没从事过外交工作的人难以理解的。

王其良说:“外事工作无小事,一国派驻外国的大使是本国国家元首、政府的代表,一言一行都代表着国家。大使授权是有限的,国家在外国的形象、同驻在国的关系,都可以从大使的活动中表现出来。我们平时搞外事工作,一次会谈,一次宴请,甚至一次握手,都是有其意义的,是为了传达某种信息,达成某项共识,或就某件事情同对方进行协调,万万不能掉以轻心。”

外交官在身担外交重任的同时,自己的一言一行也要符合当前的外交政策、方针政策和工作对策。王其良回忆说,在70年代,他们外出时,都要三人同行,不能单独行动。既是为了自身安全,也是为了严格纪律。

自古以来,“弱国无外交”。在历史上,中国一直作为一个“弱国”受到外国欺负,而随着我们综合国力的提升,外交地位也在逐渐加强。作为外交官的王其良,更能深刻体会到这一点。




1993年“银河号事件”让王其良记忆犹新。当年7月,中国货船“银河号”从新港出发,经上海、香港、新加坡、雅加达等地后,向目的地科威特航行。“银河号”尚在途中,美国方面就无端指责“银河”货轮载有化学武器前体硫二甘醇和亚硫酰氯,称中国计划将这些化学武器运往伊朗,并提出由中方召回该船、允许美方人员登船检查等无理要求。

与此同时,美方还在公海上对“银河号”货轮采取军舰跟踪和军用飞机拍照等非常行动,干扰货轮的正常航行。美方还向“银河号”预计停留的港口所在国家施加压力,阻止“银河号”按计划进港和卸货。对于美国这种“强权政治”的行为,中方进行了多方面、各级别的严肃斗争。其时在驻美使馆任职的王其良,也曾多次与美国务院中国处处长进行过多次交涉。




为了澄清事实,尽早结束事件,经过一番艰苦的谈判和外交斗争后,中方决定允许美方上“银河号”核实情况。而美方在翻箱倒柜之后,却没有发现任何他们此前发誓一定存在的化学武器,最后不得不向中方道歉。

王其良说:“以前我们说的话,别人不理睬,不当回事。随着我们的国际地位提升,话语权多了,分量重了,也被人另眼相看了。”

作为外交官,王其良也有遗憾之处,那就是与家人聚少离多。但他说:“一个国家,总有一部分人要从事外交工作,总需要有人做出这样的牺牲。如果我们的辛苦,能换得国家的平安,我们与家人的分离,能换得天下人的团圆,这就值了。”




在当事国见证港澳回归

回顾从前,王其良说,他的外交工作一直比较顺利,只是挑战不断。而幸运的是,他在当事国参与了香港回归工作。

王其良于1995年到驻英国使馆工作,其时离香港回归只剩下两年多时间。他回忆说,经过十几年的艰苦谈判,中英已解决了香港回归的大部分问题,但英方依然在香港的驻军和政治问题上设置障碍,使馆的任务是做好了解情况、沟通信息、宣传介绍、增进理解的工作。

在大使带领下,各级外交官根据各自职责,做好各项工作,为香港顺利回归尽一份力。王其良说,在此期间,他也会见了不少英方人士,到各种场合作了不少报告,介绍有关香港回归的情况,还以“顾问”的身份参加了中英联合联络小组的几次会议,为香港回归尽了绵薄之力。




1997年6月30日下午,驻英使馆大厅的电视机早早就被打开,馆员聚集在一起收看香港回归仪式的实况转播。

伦敦时间下午4时(北京时间午夜12时),当雄壮激昂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响起,鲜艳夺目的五星红旗冉冉升起的时候,使馆每一位人员无不欢呼雀跃,热泪盈眶!

3个小时后,使馆举行了庆祝香港回归的盛大招待会,英国各地华人华侨、留学人员、中国机构代表,英国官员、友人,以及外国驻英使节济济一堂,盛况空前。王其良说,此时的心情是难以用语言和文字表达的。




1999年12月澳门回归祖国前,王其良作为驻葡萄牙大使,也参加了有关外交谈判工作。较之香港回归,澳门回归的谈判工作要相对平稳顺利一些,一是因为可以借鉴香港回归的经验,二是葡方比较合作。

王其良说,1999年12月19日,是又一个令人难忘的日子,经历了446年风风雨雨之后,澳门终于要回到祖国的怀抱了。使馆人员照例聚在招待会大厅收看了回归实况,也照例举行了庆祝澳门回归的招待会。当外国友人纷纷向他表示祝贺时,他再次感受到了祖国的伟大,感受到了作为一个中国人的荣耀。

王其良自豪地说,香港和澳门相继回归,是中华民族的盛事,是中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他能躬逢其盛,且能参与其中,并能为之做了一点微不足道的工作,这让他感到无比荣幸,也是他终生难忘之事。




王其良最敬佩的外交家就是周恩来。他说,周总理光辉的外交思想、丰富的外交实践、精湛的外交艺术和坦诚的外交风格,永远值得他学习。

外交官要有外交官的形象,要有中国外交官的风度。第一,热爱祖国,忠于党的外交事业;第二,要不卑不亢,有理有节;第三要真诚交友,善于沟通;第四,一言一行要代表国家形象,一切以国家利益为重。

如今再次回顾30年的外交生涯,王其良只用八个字总结“问心无愧,无比欣慰”






- END -

文字 | 《留学生》

图片 | 网络



更多精彩







敬请关注“外交官说事儿”



联系我们

倾听外交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