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这位犹太人80年前从天津投奔八路军,究竟为什么?(下)

天津广播 外交官说事儿 2022-07-19

往期精彩 点击阅读

这位犹太人80年前从天津投奔八路军

究竟为什么?(上)

针灸治疟建奇功,聂荣臻介绍入党

1943年,晋察冀边区流行麻疹、疟疾等传染病,傅莱虚心向当地中医求教,寻找到了用针灸结合西医治疗疟疾的方法。他还教战士和老百姓用缝衣针做针灸,有效控制了疟疾病的传播,受到毛泽东、朱德和聂荣臻的赞扬,并得到全军通报表扬。他也因此成为我国中西医结合的一位先行者。

在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中,傅莱更加坚信,唯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带领人民走向光明。从1942年开始,他连续三年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1944年11月,经聂荣臻司令员介绍,傅莱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时任中共中央组织部负责人的彭真同志亲笔签署了批准傅莱加入中国共产党的通知书。“傅莱成为一名共产党员后,曾对同志们说,‘共产主义事业是没有国界的。由于我在奥地利有反法西斯的革命经历,所以我在八路军的队伍中要求加入中国共产党是顺利成章的事情,是我深思熟虑的结果。’这是他发自肺腑的真诚表白,也是他革命历程的真实写照。”河北省委党史研究室编研三处处长阎丽这样评价道。

奔赴延安,窑洞里研制初制青霉素

在晋察冀边区工作期间,傅莱目睹边区伤病无药可治的严重情况。当他得知特效药青霉素已在英国用于临床,美制青霉素也已大量用于盟军各地战场后,他暗下决心,要把青霉素研制出来。于是,他以救济中国总会晋察冀代表的身份,请美国援华委员会帮助,向英美有关部门索取青霉素菌种和相关资料。不久后,傅莱便收到菌种和早期研究资料,但其中并没有涉及青霉素的生产工艺。

1944年,傅莱被调到当时位于延安的中国医科大学开展教学和医疗工作。1945年初,在报陕甘宁边区政府批准后,傅莱带领两位助手,在延安当地自己动手建起土法生产的小作坊,开始研制初制青霉素。

没有培养细菌的恒温设备,傅莱和助手就利用附近山坡上的一处窑洞,建造了一台“特大型土制恒温培养箱”——没有不锈钢发酵罐,就用小口玻璃瓶代替;没有搅拌器和摇床,就用人工抱着发酵瓶振摇;没有空气压缩机,就用打气筒人工打气……就这样,1945年5月,在经历了50多次失败后,傅莱和他的两位助手终于开发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批外用的初制青霉素。

研制出药品那一天,傅莱迫不及待地连夜将药品送到部队的野战医院。2007年,江国珍就亲自访问过一位当时接收药品的医生。“这个人叫张业胜,现在已经99岁了。张医生当时说,他就按照傅莱所说的那样,给受伤的战士用上,结果第二天伤口就没有溃烂了,明显地药起了作用。”

在延安期间,傅莱不仅在教学和科研方面做出了贡献,也通过治病救人,和当地老百姓结下深厚的情谊。2007年,江国珍在延安寻访期间,在山上偶遇一位耄耋老人,谈话中得知,傅莱竟然还救过这位老人一命。原来,当时这位村民肚子疼得在地上打滚儿,后来老乡们找来了傅莱医生,给他服下几片药,他的肚子很快就不疼了。“没想到50多年以后,这位老人还能记得有一个叫傅莱的医生给他看过病。”江国珍感慨道。

▲江国珍在傅莱研制青霉素的窑洞前留影

在这位老人的带领下,江国珍还找到了丈夫傅莱当年在延安当教员时居住的窑洞,以及研制青霉素的窑洞,并留下了珍贵的照片。

抗日战争胜利后,傅莱奉命从延安来到张家口,任华北军区卫生部顾问,一边教学,一边继续搞科研。

解放战争时期,在解放天津和太原的战役中,傅莱又带着听诊器和X光设备,再次担负起战地第二线的医疗救护任务。

加入中国国籍,担任全国政协委员

伴随着解放战争的节节胜利,傅莱从华北来到大西南,在重庆与江国珍相识并结婚。1953年4月,傅莱加入了中国国籍,从一位中国人民的友人,成为中国人民的一份子。1962年,傅莱从重庆调往北京。此后的岁月中,他又开创性地建立了我国第一套大型医学文献计算机检索系统,先后担任第六至第九届全国政协委员,与党和国家领导人、各族人民代表一起共商国是。

▲傅莱在出席全国政协会议时留影

鞠躬尽瘁,长眠于中国大地

2004年11月16日,傅莱在北京病逝,享年84岁。按照傅莱先生的遗愿,家人在他逝世后,将他的部分身体器官捐献给了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用作医学研究。他的骨灰则被安葬在晋察冀烈士陵园,与他的战友白求恩、柯棣华为伴。

▲傅莱曾经获得的勋章和用过的物品

傅莱在中国期间,曾有两次出国探亲,他的一些亲人、朋友也曾劝他回奥地利,但他却坚持留在中国。“他是真的离不开解放区,他的根扎得很深,大家对他跟亲人一样。所以人家劝他回去的时候,他就说:‘中国才是我的家,我不可能再回到奥地利了。’”江国珍说,曾经有记者问傅莱:您的信仰是什么?傅莱这样回答道:“他说我信仰马列主义,从根本上说,就是要解放全人类。全世界每个国家都有劳苦大众,共产党的目的就是要解放全人类,世界大同。”

▲图片来自《国际共产主义战士傅莱》

傅莱去世后,江国珍在整理丈夫的遗物时,发现一份打印稿,上面写着“告别前的留言”,这是1999年10月25日傅莱写的。这则留言回顾了他为何来到中国,以及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之间建立的深厚感情,字里行间流露出他对中华大地和人民的热爱与不舍。

传承国际主义精神,共筑人类命运共同体

虽然傅莱去世已有17年,但是这位国际共产主义战士的故事,却在津门大地默默流传着。

自从2013年傅莱的旧居被找到,退休教师许君辉就经常接待来自四面八方的访客,他们追寻和感受着傅莱在这里的生活印记,而许君辉则从对傅莱一无所知,到现在几乎成了“义务讲解员”。跨越历史长河,同在一个屋檐下的这份奇妙缘分,让许君辉对这位国际主义战士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我觉得他真是把所有的力量都使出来,心里装的全是怎么治病救人,怎么为中国解放做出他200%的贡献,我觉得这个人真称得上伟大。”

▲傅莱夫人江国珍与天津文史专家金彭育(左)、许君辉(右)在傅莱旧居留影。

天津河西区档案馆至今珍藏着傅莱先生在天津留下的一些珍贵影像资料。前不久,档案馆请来江国珍女士和专家学者,开了一场座谈会,深入交流傅莱的事迹。天津河西区档案馆馆长郑文才听后深受感动:“在党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像傅莱先生这样的国际友人,确实为我们新中国的建立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也为我们后辈人做出了非常好的榜样。”

▲天津河西区档案馆馆长郑文才接受傅莱夫人捐赠给档案馆的珍贵照片。

在同样有着近百年历史的天津第二十中学,原英国文法学校旧址,全体七年级学生在大礼堂聆听了江国珍女士的主题报告。七年级四班学生马宇韬说:“当时他制造青霉素的时候,环境那么恶劣,一没技术,二没有设备,他制造出来这些药是很伟大的。我们要学习这种精神,为祖国做出贡献。”

从傅莱先生的身上,我们可以学到很多国际主义精神。我们要引导孩子们放眼世界,具有一种更宽广的视野,为世界人民做出更大的贡献。”天津第二十中学副校长简冬生在深入了解傅莱的事迹后说。

▲江国珍在丈夫傅莱曾经拍摄合影的同一位置留影

在天津期间,江国珍不仅参观了丈夫傅莱的旧居,还寻访了丈夫曾经工作过的天津德美医院和马大夫医院。如今,德美医院所在地已经成为一座酒店。而马大夫医院所在地则成为天津口腔医院,但建筑还基本保持着原来的面貌。

在江女士即将离开天津之际,天津广播记者根据傅莱在马大夫医院工作期间的一张合影,和江女士一起找到了傅莱当年拍照的地方。江国珍也站在同一位置拍摄了一张照片,并向丈夫傅莱深情告白:

傅莱,你离开我已经十七年了,在这段日子里,我每天都在想念你。今天我来到马大夫医院,这是你走上中国革命道路的地方,我在这儿也照了一张相,留作我对你永远的思念……

江国珍无法忘记丈夫傅莱,中国人民也不会忘记这位来自异国他乡的国际共产主义战士,中国人民的一份子。

- end -

图文来源 | 天津广播

编辑 | 外交官说事儿 青岩

阅读延伸

敬请关注“外交官说事儿”

外交书屋

滑动查看更多  点击了解详情

倾听外交

滑动查看更多  点击查看大图

联系我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