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安徽外交故事 | 我心目中的以色列

俞爱民 外交官说事儿 2022-07-19


作者简介 /  俞爱民

1982年毕业于安徽大学外语系英语专业,退休前曾任安徽省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礼宾处处长,曾荣获外交部“全国资深地方外事工作者”荣誉称号。

现任安徽省翻译协会顾问、安徽大学外语学院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校外兼职导师。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与以色列国建立外交关系三十周年。记忆中,在上世纪末到本世纪初,安徽省与以色列的交往活动十分活跃,有滴灌农业、奶牛养殖、医疗卫生、气象科学、通讯技术合作和志愿者组织管理等各类人员的技术培训,以及以色列古迹图片展览、扶贫衣物捐赠等交流活动,件件务实且硕果累累。

中以安徽奶牛生产技术培训班

“以色列古迹图片展”在安徽省博物馆举办

(2001年4月)

2001年4月,我非常荣幸地作为以色列外交部的客人,应邀前往以色列学习和实地考察了一个月,这给我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

01

志愿者事业

展现出的无私奉献精神

2001年是跨入本世纪的第一年,也是联合国宣布的“国际志愿者年”,以色列外交部国际合作中心(简称“莫沙夫”)于2001年4月22日至5月18日,在地中海东岸的美丽山城海法市举办了《信息科技时代志愿者组织的管理》专题研讨班。此次研讨班使用的语言是英语,我作为来自中国的唯一代表,能够与来自亚洲、非洲、东欧和拉丁美洲共20个发展中国家的25名学员代表一起学习和交流,深感荣幸,为此,我特别感谢以色列驻上海总领事馆给予的这次难得的学习机会。

早在上世纪60年代初,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就号召我们向雷锋同志学习。雷锋精神就是无私的志愿奉献精神,就是将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在以色列期间,我借交流的机会向20个国家的学员代表介绍了我国“希望工程”的实施情况及安徽省青年志愿者协会开展的爱心工作。各国学员也从不同的角度分享了各自国家的志愿者组织结构、服务项目和开展的活动内容等。

作者向20国学员代表介绍我国的“希望工程”

在此次专题研讨班期间,莫沙夫安排以专家讲座为主,理论结合实际,同时配合了丰富多彩的实地考察和参观活动。在耶路撒冷,我们参观了以色列最大的提供医疗设备、康复疗法指导的志愿者组织“YAD SARAH亚德·萨拉”。参观时,大家还自愿亲自动手,安装了残疾人助力推车,无偿地为残疾人献出了爱心。

图为作者在耶路撒冷安装残疾人助力推车

在特拉维夫等地,我们还参观了“老人日托所” “为特困人群分配食物的救助站” “志愿者服务组织保护协会” “困难青年俱乐部” “英语居民协会”和“残疾老年人救助热线”等许多志愿者帮扶机构。

图为作者参观以色列“老人日托所”

以色列的许多志愿者组织都是自发的,其数量之多且管理之先进也是世界上罕见的,或许与该国犹太移民来自世界各地密切相关。志愿者事业的本质就是爱的奉献和无私的付出,是一项推动人类社会不断进步的崇高事业。

专题研讨班在以色列海法市的毕业留影

02

基布兹中

践行的共产主义理想社会

在以色列期间,莫沙夫还特意为我们全体学员组织参观了两个基布兹(Kibbutz):玛沙贝·萨德(Mashabei Sadeh)基布兹和杰斯里尔(Jesreel)基布兹。我们还在第一个基布兹的集体食堂用了晚餐并在其旅店住了一夜。

图为作者在耶路撒冷参观时的留影

(2001年5月)

基布兹的建立和发展过程历史悠久,上世纪初俄国社会主义革命思潮对其发展有着深远影响。

基布兹在以色列是一种非常有特色的人类生存形式的小社会,有人理解其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性质的集体庄园或社区。我是带着十分好奇的心态参观基布兹的,参观时也提出了一些疑问,也得到了基布兹成员的耐心答复。基布兹“各尽所能,各取所需”的基本原则使我想起小时候喜欢唱的儿歌《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

我们所参观的基布兹里,高科技产业、工厂、农场、农业企业、商店、医院、学校、幼儿园,集体食堂、公用洗衣房和娱乐设施等也一应俱全。基布兹里的一切财产和生产资料为全体成员所共有,基布兹成员的衣食住行、医疗和教育等全部免费。基布兹内部没有金钱往来,工作没有报酬或工资之说。所需物品在基布兹内买不到的,可以取钱到基布兹外面购买。

通过参观和了解,我感到“各尽所能,各取所需”的共产主义理想社会正在基布兹中践行。以色列是一个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我对其拥有的众多基布兹深感好奇,对基布兹在以色列的社会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也十分感慨。

图为作者在参观伽弗农耶稣城时的留影

(2001年5月)

我国外交一贯主张各国人民有选择自己发展道路和发展制度的权利。基布兹的存在就是一种选择,说明人们追寻美好的共产主义理想社会的理念是相当地深入人心。

03

安全形势

逼迫出的严密防范措施

只要提到以色列,人们都会不约而同地谈到安全问题。这个位于地中海东岸的十分独特而神秘的中东小国,周边确实是敌多友少。2001年春,就在我一切准备就绪,计划飞往以色列之前,我的家人和一些亲朋好友依然劝我不要去。

以色列政府对恐怖事件有着严密的防范措施,尤其是针对当时频发的炸弹爆炸事件所采取的积极的应对措施。

有一天,我与几位来自阿尔巴尼亚、罗马尼亚、保加利亚、格鲁吉亚和菲律宾的学员在海法市中心的道路上就遇到了一次疑似炸弹报警事件。以色列警方迅速封锁了这一地段,并使用先进的自动炸弹探测器开进一幢街边大楼内进行搜索,整个过程大约持续了一个多小时。当时,我也亲眼目睹炸弹探测器的出动,还用胶片相机记录了这一时刻。后来警方在确认没有炸弹的情形下解除了封锁路段。

以色列自动炸弹探测器

(摄于海法市中心2001年4月23日)

我印象中,以色列似乎是全民皆兵,警察的出动也挺神速,警车出现是司空见惯,警笛声不绝于耳。在以色列,几乎所有的办公大楼、商场等公共场所都安排有安全保卫人员,检查需要进入人员的证件、手提包和其他随身携带的物品。以色列外交部在我们全体学员代表参观考察时,也总是安排两名荷枪实弹的安全人员随行。

2001年5月19日,我离开以色列的时候,凌晨一点就提前到达特拉维夫本古里安国际机场,发现机场大厅内外有不少荷枪实弹且手扣扳机的士兵。该机场要求乘客至少提前4小时抵达,排队等待打开托运行李安检。

记得那天我正在办理乘机手续时,突然机场通知所有人员立即撤离现场,所有的手提和托运行李必须放在原地不许移动,气氛十分紧张,要求现场所有人员等到通知后再回原位。安全人员进行了疑似炸弹探测和仔细排查。约40分钟后,机场大厅才逐渐恢复了正常秩序,让我体验了一场令人惊魂的虚惊。

04

懂得感恩的民族

一定是伟大的民族

我在安徽省外办亚太处工作期间,时常应邀赴沪参加以色列驻上海总领事馆举办的以色列“独立日”的国庆酒会和莫沙夫联谊活动等。以色列驻上海的历任总领事在每次讲话中都会提起二战时期中国的有识之士救助犹太难民的往事。

据史料记载,二战时期的上海是全球唯一向犹太难民敞开大门的大城市。从1933年到1941年间,上海市先后接纳了3万多名来自欧洲的犹太难民。除了其中数千人经上海去了第三国外,仍有2.5万左右的犹太难民把上海当作他们的临时家园,与当地的民众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今年1月,以色列驻华大使馆在纪念中以两国建交三十周年的短视频中,再次播放了这段历史:“为了逃避纳粹的屠杀和迫害,大批犹太人远渡重洋,从欧洲来到上海,上海接纳了他们,为他们撑起了一艘东方‘诺亚方舟’。”这段历史往事深深地印在犹太人的脑海里。

中华民族和犹太民族都是历经磨难、懂得感恩、勇于创新和充满智慧的民族。中华民族和犹太民族间的传统友谊可谓是源远流长,这在2001年出版的《犹太人在中国》一书中有着详实的记载。

以色列驻沪总领事马亦良赠送给作者的图书

《犹太人在中国》

我喜欢以色列,对以色列丰富的世界文化遗产十分着迷,古老的希伯来语也是我非常感兴趣的语言之一。

作者在耶路撒冷与犹太儿童在一起

(2015年9月)

2015年9月,我陪同安徽省文化代表团再次访问了以色列,深感亲切。我欣赏犹太民族的智慧和创造力、自强不息的坚定意志和感恩的心。中国和以色列两国作为老朋友一定会继续推动务实合作,开启新的征程。

- END -


文字 | 俞爱民  

图片 | 作者提供,部分来源于网络

编辑 | “外交官说事儿”合肥工作室 橙子

更多精彩

敬请关注“外交官说事儿”


外交书屋

滑动查看更多  点击了解详情

倾听外交

滑动查看更多  点击查看大图

联系我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