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成果展示】教育案例:我可以有一颗玻璃心吗?

郑小艳 成都德育教研 2024-04-23


我可以有一颗玻璃心吗?


龙泉驿区航天中学   郑小艳


国庆假前,根据学校安排,我们接下来要连续九天持久作战,宣布消息时,我看同学们情绪有些低落。怎么办呢?坏情绪是魔鬼呀!我想,能不能在放国庆假的前一天下午,我们全班集体去电影院观影,即能给同学们这几天的持续学习带来安慰,也是一次难得的集体活动。于是我把想法告诉了同学们,教室里立即炸开了锅,“左邻右舍”们开始讨论起来,一张张笑脸像绽放的花朵。我开始指导学生们自己设计活动方案,比如看什么电影?如何购票?如何到达影院?课程如何协调等等,最后还要去向年级报备,获得许可了才可以去。同学们便开始立即自觉行动起来:成立项目中心组,通过小组讨论,电脑查询策划方案的撰写方法,用投票表决的方式达成细节的共识,好不热闹,一天就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集体观影策划方案。


第二天下午,学生沮丧的告诉我,方案被年级领导否定了,理由是疫情防控不能松懈。我立马安慰学生说:“领导的考虑是周全的,我们要顾全大局,在我们看来很有意义的事情,换个角度和高度认识就不一样了。”学生当即表示理解和支持,但我从他们的眼神和脸上看出了心有不甘。


晚上,几个学生又兴致勃勃地来找我,说还是想看电影,只是换了一个方案,就在教室用多媒体看,选一部经典的影片来看,说课程已经用自习课跟其他老师的课换好了。同学们高兴,我当然是同意的。


又过了两天,我发现教室前书柜上放着一件校服,便询问同学们这是谁的?同学们埋头写着作业,仅有几个同学抬头看了我一眼,又埋下头继续写作业。我于是又问了一遍,这时一个男同学才抬起头来说:“这是我在操场上捡的,我以为是我们班同学的。”我不得不再一次发出询问,教室里依然安静。我断定这件校服应该不是我们班同学的,我于是又问:“那怎么办呢?丢掉校服的同学应该会很着急,我们要不再成立一个项目组,研究如何送校服回家?”此时,我脑子里想象着:同学们热情地讨论、设计方案,用最快的速度,成功的帮助校服找到了失主。可是现实是,回应我的只有让人发颤的冷漠,没有一个同学说话,甚至抬头。我尴尬地站在讲台上,不知如何是好,只觉得心里凉凉的,最后很无奈地离开了教室。


眼看国庆一天天近了,我着急起来,长假一放,“案发”时间越久,就越不容易“破案”。我利用下课时间再次走进教室,我站在讲台上提高声音说:“有没有同学自愿参加校服回家项目?”我扫视了教室,写作业的,说笑的,走动的,各忙各的,根本没功夫搭理我,我像空气一样的在教室里存在,我的心降到了冰点,仿佛被冻在讲台上,我几乎都记不清自己是怎样逃离教室的。


我带着一颗破碎的心回到办公室,心情糟糕极了,什么事都提不起精神来。这究竟是怎么了呢?前后不过间隔几天,同学们的热情和态度为什么会截然不同呢?我试图去寻找答案。是“项目”的问题?还是我的方法问题?还是同学们的认识问题?或是大家对我这个班主任极不满意,不想与我“合作”呢?抑或是以上情况都有?我简直不敢往下想。我自觉平时待同学们不错啊!我时时处处都是为他们着想,平日里也帮同学们办了不少实事,嘘寒问暖、指导学习也没少花功夫啊!这样越想就越委屈,不免伤心的流下泪来。


离放假就剩一天了,每次走进教室,我不敢往书柜上看,总有一种想要逃离的感觉,而同学们呢?依然如故:“老师,我要借一下你的电话”;“老师,你帮我看看我的答题卡吧”;“老师......”。我表面风轻云淡地帮同学们解答各种问题,心里却五味杂陈。


终于放假了,我在我的公开日记里对同学们说:“大家的冷漠真让我失望。”不一会儿,就有同学发来信息:“我们不想让老师失望,我们只是觉得一件衣服是一件小事,我们好像没有时间去做,我们也不知道去做了会不会有结果,大家对这个项目好像都不感兴趣的样子。”这不是典型的利己主义吗?怎么引导学生才好呢?该讲的道理都讲了呀,我一时找不到办法。


国庆假返校后,一个同学来办公室找我说:“老师,我的饭卡掉了。”我看了看他,假装冷冷地说:“我知道了。”他怯怯地说:“你能不能帮我问问,有没有其他同学和老师捡到。”我又假装疑惑的看着他,不说话。时间仿佛凝固了一般,他满脸通红,说:“老师,对不起,我之前错了。”我笑了笑看着他,仍然不说话。他又说:“老师,那我现在还可不可以参加校服项目?”我点点头,说:“那就去做吧。”说完把早已被其他同学捡到并交到我这里的校卡递给他。


又过了一天,他领着几个同学兴高采烈的来办公室。“老师,回家了,回家了。”“什么回家了?”我问道。“校服啊,找到家了。”一张张笑脸上写满成就感。我趁热打铁:“真好,那你们能不能跟全班同学分享一下你们的做法呢?”几个同学欣然答应了。在分享交流时,我看到许多同学都把头埋得低低的。我最后总结时,引用了鲁迅先生的“无数的人们和无穷的远方,都与我有关”这句话,与同学们共勉。


校服回家的消息总算是让我被乌云笼罩已久的心亮了起来。过程是令我难过的,但结果是美好的。有人说,每个孩子都是一粒种子,成长有快慢。是的,不是所有的教育都能立竿见影的收到预想的效果,不是所有的浇灌都能让种子开花结果。做为班主任,我们需要认清这一教育的真相,学会一边自我治愈,一边依然纯粹地去帮助、关心学生,而不是拥有一颗容易受伤的玻璃心,接受现实与履行教师的职责更不能混为一谈。有人说,每个孩子的心中,都睡着一个好孩子,教师的职责是找到唤醒学生心中好孩子的那个时机,而不是试图时时都去唤醒。一边帮助,一边治愈,依然热爱,这就是我期待自己的模样。


【成果展示】治班策略:站起来、跑起来、伴随祖国飞起来

【成果展示】教育案例:警惕成绩拔尖学生的心理围城现象

【成果展示】参赛心得:爱心,恒心,赏心和细心

【校级教研】提升素能优化德育功能    激发潜质提高专业水平——记成都外国语学校(初中部)首届班主任技能大赛

【市级教研】“把好脉”“开好方”,做好班级顶层设计——记“成都市班主任工作坊”第二批第五期培训活动



信息来源:郑小艳

一审:郑小艳

二审:郭静

三审:袁成

终审:吕红霞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