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新书试读丨《文史交融——中国古代文学创作论》

冷门文史哲


本文节选自《文史交融——中国古代文学创作论》,

商务印书馆2020年7月出版。



论辛弃疾词

叶嘉莹



辛弃疾不仅以其全部心力投注于词之写作,而且其志意与理念在作品中得到了本体之呈现。辛词中之感发,原是由两种互相冲击的力量结合而成的:一种力量是作者内在的“感物之心”,另一种力量是外在环境的“感心之物”。辛词之感发的本质,虽以英雄失志的悲慨为主,然而辛词在风格与内容方面却又表现出多种不同样式与不同层次的变化。


辛弃疾一向是我极为赏爱的一位词人,不过多年来当我撰写论词的文字时,对于辛词却一直未敢轻易着笔,其主要原因有二:一则辛词之数量既多,方面又广,如此则在论评之时,势必极难加以概括之介绍,所以,乃迟迟不敢着笔;再则,辛词之各种好处与特色,大多警动鲜明,昭昭在人耳目之间,前人之称述评介辛词者,既已有甚多之著作,所以我也就不想做出狗尾续貂之举。故多年来我遂未尝一论辛词。但现在我与四川大学缪钺教授合撰之《灵溪词说》一书,则在对个别词人加以论说之外,更希望在编排次第方面能具有一种词史之性质,如此则辛弃疾这一位两宋词人中之大家,当然就在必须加以论说之列。本来缪钺教授在多年前已曾写过一篇《论辛稼轩词》的文章,收入于其《诗词散论》一书之中,但此次分配《灵溪词说》之撰写工作时,缪先生却坚意要我承担撰写论辛词之任务,此自为前辈对后学加以督奖之意,所以我也就只好勉为其难,对辛词尝试一加论述。


辛词之传世者,共有六百首以上之多,为两宋词人中作品数量最多的一位作者。至于其内容的方面之广与风格的变化之多,则早在南宋时代,辛氏的一位友人刘宰在其《贺辛待制弃疾知镇江》一文中,就曾经对其词有过“驰骋百家,搜罗万象”(刘宰《漫塘文集》卷15 )的赞美。而较辛氏时代稍晚的另一位南宋词人刘克庄,在其所写的《辛稼轩集序》中,对于辛词也曾有过“大声鞺鞳,小声铿铿,横绝六合,扫空万古。……其秾纤绵密者亦不在小晏、秦郎之下”(《后村先生大全集》卷98 )的称誉。自兹而后,对辛词之称美者,可谓代不乏人,直至近代,对辛词之研究致力最勤、成果最丰的一位学者邓广铭先生,在其《略论辛稼轩及其词》一文中,于论及辛词时,亦曾谓:“就辛稼轩所写作的这些歌词的形式和它的内容来说,其题材之广阔,体裁之多种多样,用以抒情,用以咏物,用以铺陈事实或讲说道理,有的‘委婉清丽’,有的‘秾纤绵密’,有的‘奋发激越’,有的‘悲歌慷慨’,其丰富多彩也是两宋其他词人的作品所不能比拟的。”(邓著《辛稼轩词编年笺注》)面对这样一位伟大的作者,我自己固深恐才力浅薄,对其多方面之成就难以做周遍之介绍,则势将不免于“以有涯逐无涯”之叹。因此就颇想做一次将“万殊”归于“一本”之尝试,将辛词之丰枝硕果姑置不论,而尝试对其所以形成此伟大之成就的本质之根源略加探讨。


本来就诗歌之创作言之,在中国之传统中固一向以言志抒情为主,故首重内心之感发。所以我在《王国维及其文学批评》一书中,于论及《人间词话》境界说与传统诗说之关系时,便曾提出说:“感发作用实为诗歌的主要生命之所在。”因此内在作者的感物之心的本体之资质,以及外在感心之物的生活中的现象与遭遇,自然便是形成诗歌中感发之生命,以及影响其质量之深浅厚薄广狭高下的两项重要因素。先就作者感物之心的资质对作品风格之影响的重要性而言,早在刘勰的《文心雕龙· 体性》篇,便曾说过“贾生俊发,故文洁而体清;长卿傲诞,故理侈而辞溢;安仁轻敏,故锋发而韵流;上衡矜重,故情繁而辞隐”的话,将作品之风格与作者之品质,一一做了相互之印证。所以王国维在其《人间词话》中,于论及辛词时,便也曾提出说:“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又说:“无二人之胸襟而学其词,犹东施之效颦也。”就把苏、辛二家词之风格,与苏、辛二人之品质襟抱也做了相互结合的品评。可见把作者的感物之心的资质作为基础,来从事诗歌的品评,在中国文学批评中原具有悠久之传统。这种品评的基础,当然是不错的。只不过我以为在这种品评的标准中,还须做出一点重要的分别,那就是作品之风格中所显示的作者之性情襟抱,原来还可以分别为偶然之反映与本体之呈现两种不同的层次。举例而言,即如北宋初期词坛上之晏殊及欧阳修这两位重要的作者,我以前在论述此二家词时,就曾经提出说,晏殊词中所表现出的“圆融的观照”,与欧阳修词中所表现的“豪宕的意兴”,固皆为其性情襟抱之一种流露和反映。只是像晏殊所写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及欧词所写的“直须看尽洛城花,始共春风容易别”诸词句,就其情意言之,却实在只不过是一种伤春怨别光景流连的偶发之情而已,而并不是晏、欧二人之性情襟抱中之志意与理念的本体之呈现。可是在中国诗歌之传统中,则第一流之最伟大的作者,其作品之所叙写者,却往往也就正是其性情襟抱中志意与理念的本体的呈现。即如屈原作品中之高洁好修的向往追求,陶潜作品中之任真自适的信念持守,杜甫作品中之忧国忧民的忠爱缠绵,他们所写的诗歌,无论是任何题材和内容,都往往表现一种与其生命相结合的性情襟抱的本体之呈现,而并不仅只是流连光景的偶发之情而已。这也就正是最伟大的作家与一般作家的区分之所在。盖以一般之作者不过以其性情才气为诗而已,但真正伟大之作者则其所写乃并不仅为一时才气性情之偶发,他们乃是以自己全部生命中之志意与理念来写作他们的诗篇,而且是以自己整个一生之生活来实践他们的诗篇的。



好书推荐


刘培 编

ISBN:978-7-100-16281-4

开本:32开

定价:70.00元




内容简介


本书选录《文史哲》创刊以来到现在的古代文学研究创作论方面的代表性文章,计有20余篇。选文兼顾学术价值、文化价值与历史价值,我们希望通过本书能让读者对中国文学研究的发展历程和实绩有一个概览式的了解,对古代文学研究的重点问题及其聚讼所在有一个深入的认识。这其中包括重要研究家的代表性作品、在文学史上产生一定影响的作品,也包括反映特定历史时期的作品。选文涉及中国古代文学的各个时段,涉及建国以来各个时期的学术研究专家,既有高亨、萧涤非等老一代著名的文史研究专家,也有董志安、张可礼、龚克昌等在20世纪70年代以来就活跃于研究界的专家,而且出生于1950年代以来之学人的研究也是本书编选的主体。


作者简介


刘培, 山东大学文史哲编辑部教授,博士生导师,山西应县人。1994年毕业于南开大学中文系,2002年毕业于山东大学文学院,获文学博士学位。2002—2004年在南京师范大学博士后流动站工作。主要科研成果:专著有《北宋辞赋研究 》(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9年,另有两部专著与他人合作。在《文学评论》、《文学遗产》、《文艺研究》、《北京大学学报》、《南开学报》、《文史哲》、《江海学刊》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60余篇。



延伸阅读

特别策划丨12本适合文科老师读的书


我知道你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