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赣剧之父”石凌鹤

史俊 当代江西 2024-05-12

提及赣剧,便让人想起那位被称为“当代汤显祖”“赣剧之父”的杰出戏剧家石凌鹤。


前不久,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赣剧)传承人、南昌大学教授陈俐的《赣剧艺术鉴赏》课堂片段风靡全网,让人们见识了传统戏曲的魅力,也让古老的地方戏种赣剧着实火了一把。
在江西文化长河中,赣剧如同一朵绚烂的浪花,跃动着历史与艺术的双重魅力。
提及赣剧,便让人想起那位被称为“当代汤显祖”“赣剧之父”的杰出戏剧家石凌鹤。
石凌鹤与赣剧的情缘,犹如一段跨越时空的文化传奇,既深沉又炽热。
晚年石凌鹤
回溯赣剧的历史,那一幕幕动人的戏码,仿佛是岁月留下的斑驳印记。
赣剧是江西省有代表性的地方传统戏剧剧种,源于明代四大声腔之一的弋阳腔,后与各地民间艺术相结合,逐渐形成唱、高腔、弹腔、昆腔等多种声腔的艺术特色。
在江西这片热土上,赣剧曾有过辉煌时刻,也历经了沧桑与变迁。石凌鹤便是赣剧传承发展的重要推手。
石凌鹤(1906—1995),原名石联学,乐平市后港镇大田村人,戏剧家、电影评论家、诗人,新中国成立后江西新文艺事业的拓荒者、奠基人之一。
他曾说:“我一生不忘两件事:一是追随党,为人民谋利益,死而后已;二是搞戏剧创作,为祖国文化事业贡献一份力量。除此之外,别无他求。”
年少时,一次偶然的机会,石凌鹤观看了赣剧表演。那是他第一次接触赣剧,那独特的唱腔、古朴厚实的表演风格,深深吸引了他。从此,他对赣剧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石凌鹤深知赣剧的价值与魅力,也清楚它面临的困境。因此,他下定决心,要为赣剧的传承与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他深入研究赣剧的艺术特色与表演技巧,积极探索新的表现形式和传播途径。
担任江西省文化局领导期间,石凌鹤对传统赣剧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与创新。
石凌鹤遵循“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方针,将以古老的乐平腔为主的饶河调与广信调合并,定名为“赣剧”,并成立江西赣剧实验剧团(即江西省赣剧院的前身)。
在剧本创作上,石凌鹤注重反映现实生活,塑造不同时代的人物形象。
他创作了一批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剧目,如《方志敏》《南瓜记》《画皮》等,改编了一大批戏曲剧目,如《还魂记》《珍珠记》《西厢记》《西域行》《玉茗花笑》等,都堪称赣剧的经典之作。
石凌鹤的赣剧作品充满了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不仅是他艺术才华的结晶,更是他对生活的感悟和对社会的思考。
这些作品不仅深受观众喜爱,还多次在国内外戏曲大赛中获奖,它们以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展示了赣剧这一古老剧种的魅力与生命力。
石凌鹤对赣剧表演、唱腔、乐队、服装、道具进行了改革。在表演艺术上,石凌鹤注重吸收其他戏曲剧种的优点,融合创新。
他提倡演员要具备扎实的唱功和做功,注重声腔与表演的完美结合。在他的指导下,赣剧演员的表演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他培养了一批批优秀的赣剧演员和创作者,为赣剧事业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使赣剧逐渐成为一个大剧种。
石凌鹤还非常注重赣剧的传播与普及。他积极组织赣剧演出团队到各地巡回演出,让更多的人了解并喜爱上赣剧。他倡导利用现代科技手段传播赣剧艺术,如录制唱片、拍摄电影等,这些举措极大地扩大了赣剧的影响力。

石凌鹤故里——乐平市后港镇大田村

1959年,中共中央在庐山召开了一次重要会议。会议期间,江西省赣剧团为与会者带来了一场视听盛宴——《还魂记·游园惊梦》。
表演者用生动的表情和精湛的演技,将人物的情感和心理活动表现得淋漓尽致,成功地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使观众仿佛置身于故事之中,与剧中人共同经历着那些悲欢离合。
《还魂记·游园惊梦》是石凌鹤根据汤显祖的《牡丹亭》改编而成的赣剧大作。
石凌鹤在保持原作精神的基础上,以他对传统文化的深厚理解和现代审美的敏锐洞察,巧妙地融入了赣剧的艺术元素,使这部古老的戏曲作品在赣剧的舞台上焕发出新的光彩。
此剧一经上演,便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赢得了广大观众的喜爱。观众既被剧中杜丽娘与柳梦梅之间生死不渝的爱情所打动,又被石凌鹤精湛的表演所折服。
毛泽东观后更是给出了“美、秀、娇、甜”四个字的高度评价,周恩来还因此亲笔题写“江西省赣剧团”。
1961年中央工作会议在庐山召开,毛泽东亲自圈点石凌鹤新编历史剧《西域行·汉宫夜谏》。同年9月,石凌鹤改编的赣剧青阳腔《西厢记》在南昌公演。
香港一位画家观后,特送画题诗,诗曰:“会真翻作石西厢,胜似当年关董王。演到佳期甜绝处,莺莺始信在南昌。”此后,“石西厢”之誉传遍全国。
赣剧的传承与创新,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石凌鹤深知这一点,因此他始终保持着对赣剧事业的热爱与执着。
他的一生,与赣剧紧密相连,仿佛是为了让这门艺术绽放更加夺目的光彩而存在。他用自己的生命,为这门艺术谱写了一曲动人的赞歌。在他的带领下,赣剧逐渐走出了历史的尘埃,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赣剧《还魂记》剧照

在石凌鹤的影响下,一代又一代的赣剧人秉承着对艺术的热爱与执着,续写着石凌鹤与赣剧的情缘故事。
陈俐教授的赣剧课在网上突然爆火,让人看到了赣剧传承与创新的无限可能。陈俐的名字与赣剧紧密相连,成为了传统与现代交融的一个缩影。在她的课堂上,古老的赣剧不再是高高在上、遥不可及的艺术,而是变得亲切、生动,触手可及。
传承,是每一种文化艺术的根基。赣剧作为江西的文化瑰宝,其传承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单纯的传承显然已经无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于是,创新成为了赣剧发展道路上不可或缺的一环。
那么,赣剧如何实现创新性发展呢?
传承需要“接地气”。只有将赣剧融入现代人的生活中,让它成为人们日常娱乐的一部分,才能真正激发起大众对这门艺术的热爱与兴趣。陈俐的课堂正是如此,她身着戏服上课,把课堂变舞台,带领学生们舞水袖、挥折扇,让学生在一招一式中感受赣剧的魅力。
创新需要“守正出奇”。在保留赣剧传统精髓的同时,结合现代审美和科技手段进行创新尝试,是赣剧发展的关键所在。比如可以尝试将赣剧与现代流行音乐元素相结合,创作出具有时代特色的新作品;或者利用虚拟现实技术,为观众呈现沉浸式的赣剧演出体验等。
赣水悠悠,历经千年仍流淌不息。就如那古老的赣剧艺术,虽经历了风霜雪雨,却依旧在江西这片热土上绽放出耀眼的光芒。

来源:当代江西
原创荐读↘
《追风者》背后的“追风者”
艾米果里的人间情怀
于都:“衣”鸣惊人
“新农人”玩转“新农活”
问道狗牯脑

“暴脾气”强对流天气来袭,如何防范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