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激发创造力 | 湖畔大学教务长曾鸣:从组织创新视角看第四次革命

2017-08-14 刘成军 造奇智能

有态度 | 有深度 | 有力度的原创型产业新媒体 


【编者按】:今天继续展开解读曾鸣老师的思想,本文对应的章节是《创造力革命:第四次组织创新》,发掘那些不会被人工智能等科技所替代的、人类独有的能力,让你不会在技术变迁中异常慌乱。


【商业新知系列:曾鸣“智能商业二十讲”】

湖畔大学教务长曾鸣在[得到]第一讲,“互联网本质的是什么”

湖畔大学教务长曾鸣:数据智能三步走,数据化、算法化及产品化

湖畔大学教务长曾鸣:新商业为什么商业越来越要求精准和智能?


文 | 刘成军,造奇智能产业新媒体创始人兼主编,智能产业深度观察,价值阅读倡导者 




首先值得提醒的是,如何要突然提出这个话题?

 

曾鸣在[智能商业二十讲]中的前几个章节,都在关注新时代条件下的互联网把本质、数据智能、精准商业等课题,同时当下人工智能火热之后带给人们的深思:数据智能(沿用曾鸣老师经常使用的观点)那么强大了,当数据智能在更多的场合取代人的时候,人到底该怎么办?人的未来在哪?



正如上图所提示的,曾鸣的理解正是创造力(创意)!未来人生存的核心(能力)在于创造力。因为只要是能够被结构化的知识,都会被机器取代。理解创造力革命,是理解应当如何应对我们看到的商业大变革背后所需要的组织大变革。

 

为了理解创造力的稀缺性这件事的深远意义,我们有必要回过头来看过去历史的演变。曾鸣发现最有价值的一个思考框架,来自工业时代最深刻的观察者和思考着德鲁克,把过去200年的组织创新总结为三次革命

 

1、  第一次是工业革命,核心是机器取代了体力,技术超越了技能;

2、  第二次是生产力革命,大致从1880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核心是以泰勒制为代表的科学管理的普及。工作被知识化,强调的是标准化、可度量等概念,公司这种新组织随着科学管理思想的发展而兴起;

3、  第三次是管理革命,知识成为超越资本和劳动力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和体力劳动者相比,知识工作者是否努力工作,很难被直接观察和测量,相应的管理的重心也从可度量的结果考核转向激励,特别是动机的匹配。期权激励是这20年高科技企业大发展最重要的组织创新。

 

曾鸣由此总结道:沿着这个思路,他把我们正面临的时代大变革称之为第四次革命,创造力的革命。

 

也就是说,无论是组织创新还是社会发展方面,创造力将成为最重要的驱动力量。


奠定发展的基石,一方面体现在:核心价值创造因素;另一方面:稀缺性的存在。[造奇智能产业新媒体]主编曾在线上交流时表达过,可以从能源驱动力视角去理解四次工业革命:“把第三次工业革命界定为能源革命(基于能源作为驱动力),与机械动力、电力推动第一次和第二次工业革命也能在逻辑上呼应起来;而当下有一股力量认为,数据将成为下一步的‘能源’,也将作为驱动力形成进一步的接力棒。”

 

所以,如果以上两大基石中其中一个发生动摇或者被消解、被替代,那自然就会对驱动力量和驱动机制产生相应影响。

 



在阿里研究院崔瀚文研究员分析来看,以往“人”被誉为创新的核心要素,但是,当前不可否认的现实是,将“人”笼而统之的称为创新要素,已经不能反应现实情况:一方面,人本身,以时间和空间为单位,正在被结构和碎片化;另一方面,创新工作的特殊性,让以往很多组织的创新绩效考核存有漏洞。

 

于是,崔瀚文得出的结论是:在主体层面而言,创新要素正在从“人”逐渐转化为“注意力”。在笔者看来,这里的“注意力”也与创造力具有相同内核。

 

关于组织变革,横跨越商学院研究与企业经营管理的、北大国发院陈春花教授对此体察很深,并建构起自己的认识模型。


我们有必要认识到,“今年对竞争的议题变了,它不简单的是商业模式的创新,技术的迭代,顾客需求的改变,外部的所有的经济环境竞争要素的调整,更重要的是在人力资源战略的匹配上,战略不再是一个竞争模型和资源模型,它必须是一个能力的模型,只有这样才能面对你在市场上的竞争。”陈春花教授如是说。

 


 

如何应对第四次变革?

 

“创造力成为了这个时代最稀缺的资源,决定了整个社会将来的结构。只有把创造力提高到这个高度,我们才能更深刻地理解正在发生的变化,才能对未来有更好的准备,甚至是更积极的应对。”

 

公司和组织层面的应对:首先明确创造力成为这个时代最稀缺的资源,同时要有这样的认识,那就是“整个未来组织的变革核心,就是激发创造力”。在企业层面,“合伙人”的勃兴就是给予富有创造能力的人最有效的激励。另外,首席创意官、首席科学家、首席知识官等岗位的设立,也是组织层面更加重视的表现。



对人本价值的认可和尊重,并在组织架构和KPI考核方面要做出改变和调整。作为绝大部分公司组织,会存在不同类型的人,基于岗位本身的特点和技能要求,体力劳动者、技术/知识工作者及创意人才同时聚合在一起,因人施策,着眼于创造力和技能的发展,切不可“一套章法打天下”。

 

也就是说,随着社会越来越重视创造力的表现,个人与公司组织的关系也在同时发生微妙的变化,并逐渐从管控型向“赋能型”过渡。陈春花教授也提出了几个有价值的观点,值得深入思考:

 

1、效率来源于协同而非分工(适应新时代员工对“拥有能力、分享成长”的需求,分工的管理思维显得冰冷和僵化)

2、激励价值创造而非考核绩效(前者强调目标与关键成果的价值引导,提升组织绩效;而后者强调任务完成,按部就班,不做冒险,不尝试新的突破);

3、新文化(一般企业文化“都在强调内部的一致性”,而不允许犯错的企业文化,创造力何来?)

 

创造力会逐渐成为未来组织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但由于社会经济的复杂性和演进规律,技术、知识等要素依然会在相当长的时间起作用,在某些行业甚至起着中流砥柱的作用。基于趋势的发展,如果让自己及自己的孩子不至于太焦虑,建议多尝试些富有创造力的活动和工作。




更多独家观察和原创文章,造奇新媒体,为您奉献真知灼见。详见:截止2017年7月7日的历史[分类]文章链接

2017年中国国际大数据大会将在9月26-27日召开,点击二维码报名】







     

               【造奇智能产业新媒体】      



国内第一家正式成立并开展运营的智能制造产业新媒体机构,聚焦工业4.0与智能制造时代的价值创造,以“深度影响智能制造进程,守望智能制造产业成长”为使命,联接产业企业、大学、研究机构、政府、资本等产业核心力量,通过创新和融合力量,提供深度观察、行业洞见、丰富资讯于一体的原创型、产业新媒体平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