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课堂效果不好,只能抱怨“老师的性格不适合带班”?【CK47谈课堂积分卡】

2017-04-30 CK47 校长运营圈

各位校长好,我是校长运营圈专栏作者CK47。


最近我在思考一个问题:我们对我们的教学产品做了各方面的标准化规范,如用教材和课件规范教学内容,用教学七步法规范教学管理,用授课七环节规范授课流程,那么,我们课堂的标准化程度很高了吗?


实际情况并没有想的乐观。通过听课和学生反馈我们发现,不同老师的班上,虽然授课内容和流程几乎一模一样,但是课堂效果差别很大。有的班整节课气氛活跃,学生作业完成质量也很高;而有的班,感觉老师在唱独角戏,即使老师提问,也是应答者寥寥,作业完成情况也是不理想。原因很简单,老师的性格特点及表现力是有差异的,而这直接影响教学效果


为弥补这块短板,我们在备课的时候,会有意识的让主备人给大家准备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段子,并在教学服务中增加一些激励学生的话术等,但实际效果并不太理想。一个教研员有次和我说,大家都是成年人,性格特点定型了,逼没幽默感的人装幽默,没激情的人装有激情,其实最后的结果都是尴尬癌…


一个授课效果好的课堂,一定是包含了“目标、激励、压力”这三要素的。有没有一套类似“授课七环节”的标准化作业系统,让老师去操作,从而不太依赖老师的表现力也能较好的实现课堂三要素呢?


如果这个目标实现,过程一定是“去课堂教师中心化”的,即教师不再是传统课堂中学生精力聚焦的中心,而变成授课过程的引导员,把控课程方向和进度,刺激学生进行主动学习探究。


学习游戏化,我想是实现这个目标的可行方案。


说到学习游戏化,可能大家脑子里立刻闪过各种设计花哨的答题闯关网站,但事实证明这玩意儿是从头失败到尾的,因为想通过一些视觉刺激闯关成就感抵消学习行为的反人性程度基本不太靠谱。学习游戏化的内核,绝不是什么愚蠢的视觉刺激或闯关,而应该是一套受大家认可而且吸引大家参与的竞技规则。


学生得闲的多蛋疼才会去玩这种东西?


基于以上讨论,我觉得线下教学场景反而更适合学习游戏化的改进。青藤小学、初中部从去年开始实行“集卡换礼品”的活动,老师会在课上对答对题或作业做得好的孩子发我们特制的卡片,学生集齐一定数量的卡片就可以去前台换礼物。其实这就是最初级的学习游戏化措施。为了测试实验效果,我还特意带了一个5年级的班。结果是,“发卡”这么简单的一件事,对我课堂的影响大大超出我的预期。


校区的礼品柜,每次课前总有来得早的学生围着礼品柜看,并数自己的卡距离自己心仪的礼物还差多少张


现在在我的课堂上,经常爆发出学生答对题目的“耶!”以及“发卡!发卡!”等兴奋的喊声,我要做的根本不是活跃课堂气氛,而是压制气氛以防隔壁班打过来。而且,很多家长反馈孩子完成作业的积极性更足了(因为第一个交作业有卡啊),孩子的学习兴趣得到了非常大的提升


于是,我们计划在这个暑假,各个年级全年推行升级版积分卡制度,将学习游戏化进行到底。升级版的积分卡制度,将考虑不同年级段学生的特点,针对“目标、激励、压力”三个方便进行更细致的设计。


全文共计4500字,建议阅读时间15分钟

目录

一、目标vs激励vs压力

二、升级版积分卡制度

三、积分卡的设计


目标vs激励vs压力


1、目标

学生学习动力不足,无非是两个原因,一是没目标,或目标太远、太模糊,刺激不了现在的行为;二是因为曾经的失败经历对学习目标产生畏惧,甚至抵触。所以,给学生设立清晰的、有吸引力的、高频的小目标是非常有必要的。并且,如果学生对学习目标产生畏惧或抵触,一味的说教是没有意义的,不妨从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刺激开始。


另外,一个很有效的树立短期目标的方式,是引入竞争和比较。人类的攀比和嫉妒心是写进基因的,战胜对手带来的快感要远远高于自我提升的快感。所以,与其给一个完成任务,或提升自我的目标,还不如给一个打败对手的目标更刺激。



当然有一点要注意,当对手太多的时候,这个效应就会减弱,因为对手的概念泛泛了,形象不具体了,对手对于自己情绪的影响力就降低了。所以当人数比较多的时候,分组对抗可能是更好的方案。


而且,人是群体性动物,每个人在群体中都会有比个体时更强烈的安全感和认同感,当这种群体情绪被调动起来的时候,大家的目标感会相当一致,每个人在这种气氛中都会迸发出空前的团结性和更强的战斗力


2、激励

在很多老师眼里,“激励”只能是精神层面的,对表现好的孩子进行表扬,从而刺激其他孩子也能产生相同的行为。但是,这种“精神鼓励法”往往只对小学生有用,随着学生年级增高,一句鼓励,一朵小红花再也不能对大家产生有效的激励了。


但我一直坚持一个观点,就是在教育过程中,可以采用“交易”的方式,即不再空谈情怀、未来,而是实打实的告诉他:小子,你只要做到XX,我就给你XX奖励。有人说这种教育方式太物质,容易让孩子失去精神追求,但我认为,告诉孩子付出就有回报是没错的,告诉孩子靠自己的努力去赢得自己想要的东西也是没错的,不要总告诉孩子,学习是你的义务


可能有的人会质疑,高年级的孩子,会被这些“套路”激励吗?其实每个人都会被物质激励,没有被激励只能说明激励还不够诱人


据称在学而思的双师班,表现好的学生整学期获得的奖励加起来差不多能抵消其下学期的学费,核下来每节课能有一两百块(学而思的逻辑是双师课堂的尖子生不要钱或者少要钱)。这样的激励,你觉得即使是高中生会无动于衷吗?


3、压力

给学生的压力是什么?是“做不完作业给你妈打电话!”或者“放学别走!”吗?这样的压力,就像止痛片,短期有效,长期免疫,结果是时间长了学生死猪不怕开水烫。真正的压力,一定不是外部的而是源于内心的,一定是可以持续转化为动力的。


学生的压力一般有两个来源,老师周围同学环境。但是这两个来源都有问题,老师的压力是不稳定的,毕竟一个老师教这么多学生,也不能天天盯着你;周围同学的压力倒是长期的,但缺少监督,结果是考砸了哭着学两天,两天后忘了疼,发现离下次考试还远,先玩会再说吧。 


所以,给学生引入新的压力来源是必要的。这个来源,是愧疚。偷懒的人很多,但总亏欠别人还不以为耻的人不多。当你发现你损害了集体的利益的时候,这种愧疚会让你在未来更玩命的投入努力弥补大家的损失。这就是为啥足球踢点球不进输球的人总哭,但一个跑步输了的人就没有那么多哭的。


所以,引入团队机制,让每个人处于团队其他队员的压力之中,会比“放学别走!”更加有效。在这推荐一部德国电影《浪潮》,大家可以体验下团队中的成员如何把压力转化为动力的(就事论事,本人不同意电影中教育模式,不喜勿喷)。


2008年 《浪潮》


升级版积分卡制度


基于以上讨论,我对新的积分卡制度设计如下:

1、教师给学生分组,每组最多6人(保证组内组员能迅速认识、充分接触,同时学生在小团体中的退课率更低),自己命名队名,队徽。分组必须严格按照学生成绩均匀分配,防止出现强强联合的“人民币玩家”,屌丝队就没法玩了。


2、教师对学生课前测、上课问题回答、作业情况三个环节进行发卡奖励。不同的环节可以有不同的奖励方式,比如课前测奖励团队(鼓励团队课前互帮互助复习),上课回答问题部分奖励团队、部分奖励个人,课后作业奖励个人(鼓励学生独立完成作业)。


3、奖励要高频,反馈要及时,比较要刺激性强(让赢得爽,输的受刺激)。激励是能上瘾的,上瘾后终止激励效果只能变糟,所以奖励要高频发生。另外,大家的表现要迅速公布,并且形式尽可能新颖可视化强


新东方双师课堂每道题答对后的荣誉榜


4、注意分配个人奖项与团体奖项权重,某人个人奖项不应超出其总奖项的50%,否则会降低其参加团体比赛的积极性


5、增加团体对抗性,如互相出题攻击,或答对自己不得卡而给对方扣卡。


6、增加奖励不确定性。当奖励变得流程化,大家的参与热情会逐渐降低,这时可以适度增加不确定性,如现场随机抽签,抽中同学如答对题是其他同学奖励的两倍;或者允许额外领取任务完成以获得更多的奖励。


7、个人奖励标准可以适当多元化。传统考试的问题就是评价标准单一,一些基础薄弱的孩子短期学习很难见明显效果,被一次次考试后打击的丧失的信心。我们增加的奖励标准,可以适当照顾表现较差的孩子。如给进步最快的孩子一定奖励,给先交作业的孩子一定奖励等。我上课进行奖励有个原则,尽量保证班里每个孩子每节课都能拿到卡,否则会比较打击信心。


8、奖励要在机构可接受范围内,根据学生年级进行合理设定,保证对学生有效刺激,而且不同的学生层次之间可以有区分。比如我们设计高中尖端班孩子前三分之一都可以获得较大的奖励金额(因为以前也有奖学金),而小学平均每个孩子每节课只有2块钱以内的奖励额度。


当然,在实际操作中,还有一些问题需要注意,比如:

1、老师信用非常重要,因为老师在这期间是一个裁判员的角色,裁判员不能让人相信这就太伤比赛者的心了。有一次我出了一个难题,以为谁也做不出来,就吹了个大牛,结果真的有两个学生做出来,我当时赖皮只给了承诺的三分之一,学生的表现是超出我预期的愤怒。



2、上文也说到,奖励成瘾,结果是我的班里孩子都超爱做题pk,但是要命的是我讲题型的时候大家的精力往往不能充分集中,有的还打哈欠犯困,这个问题,也需要适当的奖励及惩罚制度跟上,比如讲完知识让同学进行复述等。


3、各个班,发卡数量需要提前协商均衡。我们班孩子不止一次气呼呼的和我说,隔壁班谁谁谁几节课就得了上百张卡,甚至出现了私下买卡的情况。


4、团体中,肯定会出现问题学生,即对团体不上心,漠不关心或者闹矛盾的同学。这种同学不建议贸然转组,会引发多方不满及连锁反应,孩子本身也可能会受到更大的孤立。老师应重点关心,改变这些同学,否则这类同学退课风险极高


积分卡的设计


为什么发卡?发卡多麻烦,老师记录积分行不行?你要是看过小学生下课拿着卡到处跑,到处炫耀,没事数一遍看看自己离心仪的礼物还差多少,你就知道这不是积分能替代的。卡的设计,可以多花一些心思,取得更好的效果。


1、卡上要印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事物。我看有的机构卡上印的是公式和古诗我也是醉了。我们的卡印的是小学初中部的全体老师。孩子经常念叨,还差哪个老师就集齐一套了。而且孩子往往特别喜欢自己老师的卡,我的所有学生都以集齐我的卡的“王炸”(四张)为荣。让孩子熟悉其他老师是有好处的,我们暑假想推语文班,所有的孩子和语文老师虽未曾谋面,但都感觉很熟悉很亲切,扩科欲望就高多了。


青藤小初积分卡


2、每类卡,数量不要平均。我们小时候吃小浣熊都有类似的经历,所有人都是差那两张,吃吐了也集不齐。这当然是厂家故意设计的。所以可以设计几类卡数量特别稀少(如校长),引发孩子们的期盼和获得欲望


3、由于卡的发放贯穿整个教学过程(课前测、答题环节、作业),因此要注意各个教学环节分配卡的数量均衡。之前存在的问题是,卡比较贵,作业环节不能发太多,而答题环节发太少没法刺激学生多轮答题的积极性,结果就是学生不太重视作业了。所以每张卡的价值不宜太高,给各个环节的激励留出足够的数量空间。


CK47 说

经常有人有误区,认为上不起一对一的孩子才去上班课,这种认识显然是错误的,但班课的优势也绝不仅仅是反驳者一句“班课老师好”,或者“班课有气氛”那么简单的。


班课学习有很强的社交属性,如何将这种社交属性利用起来,达到更好的班课教学效果是我们教育人应该深思的。


另外,在教学内容标准化的大形势下,好老师的标准如果不是产生好的内容,那能是什么?我相信,未来这个标准一定更接近教育的本质,即——做好引导员的角色,改变孩子的学习行为和学习态度,而不是单纯的内容灌输


去年我们0元班续班工作进过哪四个坑?今年如何提升续班率?【UncleW 0元班服务流程】

教学七步法之授新课的标准流程【CK47】

继教学七步法提升了服务,我们要用课堂三要素来提升教学!【UncleW】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