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今年是“心理学阅读年”、做一根会思考的芦苇……看看龙岗老师们的读书笔记吧


——读书到底有没有用?

——阅读能够给我们的心境带来什么变化?

——有什么样的好书推荐?


这个读书月

龙岗教育的老师们带了诚意满满的读书心得

他们在读书笔记中写道:

“把2020年定为‘心理学阅读年’”

“读书总是会自觉地发现现实中存在的问题,不知不觉中让自己成为一根会思考的芦苇”

“读书是我的生存法宝”

……

他们邀请各位大小伙伴

一起阅读经典,见贤思齐,且读且思


读书笔记

——第21届深圳读书月

01

穿越书籍成古今

叶德卫 龙岗区教育局副局长


(上下滑动可查看全文)

阅读对我来说,早已是一种习惯,一种生活方式。


工作初期主要读教育、文学和哲学书。后来范围不断拓宽,阅读了大量管理学、心理学和学习科学方面书籍。近些年来又读了大量历史著作,特别是世界史、思想史和文明史等。所有读的书都在共同作用于自身。当然,不同方向的书所起作用各不相同,但又汇成了共同的力量。


2020年,疫情搅动社会、经济和政治,也搅动了人心最深处和最黑暗之种种,在大局和宏大叙事中也汹涌着无数个体的经历和命运。青少年学生们,一个个孩子们,在这样的洪流中,大多随着这起伏的岁月安全度过来了。不幸的是,也有一些人在这样的动荡中因某些因素结束了生命。如果没有这疫情如蝴蝶扇动了翅膀,那引起他们内心绝望的念头就不至于冲出。每听到这样不幸的消息,就会困惑,我们的教育应该在日常中给予孩子们什么样的力量,才足以使他们对抗来自社会、来自家庭、来自其他无常暗势力的冲击呢。教育,在人们热衷于议论的成绩和学校排名的背后,有着太多的复杂性。而这复杂来自于人的复杂和社会的复杂。


读心理学吧,可更了解人的复杂,也就更理解教育,能以更人道、更专业、更持久的方式支持教育中的群体和个体。于是,我把2020年定为“心理学阅读年”,开始了以心理学专著为主的阅读,以实现读书与工作目标、读书与读“人和社会”的结合。


自2016年9月以来,我每天都会抄读一首唐诗并写几句读诗笔记,至今已坚持了1443天。这段时间一直读韦应物的诗,读多了也就感受到了千年前这个人的饱满和细微,也就感知到了:今人与古人是多么相同,又是多么不同啊。


读历史,由之形成了自己时间观。如《BBC世界史》,这部世界史是大历史格局的写法,选取了七个有代表性的主题和时刻,着眼于人的选择和人的力量如何塑造了世界。它和之前已读过的杜兰特《世界文明史》、基辛格《世界秩序》、西蒙·蒙蒂菲奥里《耶路撒冷三千年》等几本书,共同对我的认知产生了明显影响。它们告诉了我今日世界是从哪出发,经历了什么样的路径和过程,才走到现在这个样子的;它们帮助我超越繁芜现象、具体问题、片段言行和琐碎事务,建立起了历史感、整体观、系统意识和未来意识。


睡前,看的是轻松的、不怎么消耗心神脑力的书,例如《三联生活周刊》《南方人物周刊》等杂志。还有偶尔发现的有趣之书,如《地理大发现的故事》。哥伦布、达·伽马、麦哲伦、库克当年的航行历程,叹其惊险,叹其勇气,叹其对人类社会和世界格局产生的影响。这本小书全面叙述了七条发现世界的航行大线路的过程,读时联系到《国家为什么会失败》一书中关于殖民者如何采取各种手段甚至极端手段汲取美洲、非洲、太平洋群岛国家的财富,又不免感触颇多。


《我们何时去火星》让人的视线投到宇宙中,和地球相隔一段距离,有另一个星球,比月球更遥远。人们已探究到月球不适合人类居住,又通过种种方法,研究出了火星与地球有诸多相似之处,例如在宇宙中同时产生、当时有相似的环境。这些年来,许多国家竞相着要把人送上火星。人类对荣誉、金钱的追求,天性中的争强好胜和好奇心,就像当初着眼于美洲一样,现在用在了火星上。


在读书中,成就“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02

儒家文化史上的高峰

张劼 龙岗区教师发展中心副主任

(上下滑动可查看全文)

《四书章句集注》非常有名气。它是中国近千年的考试教材,无数学子从背诵、问对到作文,对这本书烂熟于心。我们整个民族的性格形成很大程度上也系于这本书。所以,不能仅仅把它当作一本学术著作。这本书非常深远地影响了后世的政治,从而也影响了社会的方方面面,比如文化、经济、艺术、科技,等等。


朱熹一生用功于这本书,据说临终前三天还在对其中的一条批注进行修改。书中的每一字、每一句都有讲究,不少我们耳熟能详的经典语句也出于此。我所读过的朱熹对于古书做的注只有《诗集传》和《四书章句集注》,但是能够明显地体会出朱熹作注的风格:简洁、洗炼,注重义理阐发;在训诂上,没有刻意冗长的解说。最重要的是,充分利用儒家的经典,阐发理学的理论,以史说今,以旧证新,充分发挥中国文化中文以载道的传统。


儒家有一个顽固的理论底色,就是今不如古,认为后世的各种制度、文教都应该回归古人的经典。在儒家学者心目中,周代是儒家的治世,孔子认为自己衰老的标志就是久不梦周公了。但即使不用现在的高标准,只看宋朝甚至之前几百年的历史,也有很多时代从文明程度上远远超过了周代。这个巨大矛盾要求后世儒者不断修正儒家经典,使其更加适应后代社会,从而客观上证明周代的典章礼乐确实有社会顶层设计方面的优越性。汉朝以后理论的主流从“我注六经”慢慢蜕变为“六经注我”,朱熹对四书的重新整理就是在这一理论发展大背景下所取得的辉煌成就。


朱熹通过《四书章句集注》对儒家发展做出的巨大贡献包含几个方面。


首先,重建了儒家的道统。构建了一个从尧舜禹到文武周公再到孔孟的古代道统,用二程学说延续。整个体系比韩愈当年的说法更加丰满、更有说服力。


其次,重新梳理了古代的经典。尤其是把《大学》《中庸》和《论语》《孟子》并提,构建了一个由简而繁、不断发散的理论体系。鉴于《大学》中有些文字已经不传,朱熹亲自写了一些文字,并且把篇次重新调整,使散乱的古代经典能够更好地为后人所理解,也能够更好地为他认为正确的儒家理论服务。


第三,吸收了不少其他理论。朱熹所处的年代早已没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尊荣了,道教的养生之学、佛教的遁世之说都有很多拥戴者,其中不乏帝王重臣。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暗中使用了不少“异端外道”的理论和用语,使儒学更有普适性和弹性。理论只有在兼收并蓄中才能历久弥新,这恰恰是以朱熹为代表的宋儒的重要贡献。


第四,提出了一条理论主线贯穿始终。通过对经典的注释、对注释进行选择性地收录和进一步阐发,朱熹用“存天理、灭人欲”这一理论重构经典,甚至把古代经典的原文反过来变成了当时理论的注解。正因如此,朱熹奠定了自己的学术地位,程朱理学也成为了后世的显学。


不论如何解读,朱熹和《四书章句集注》都是中国文化史上一座不可企及的高峰。





03

读书的目的

吴向东 龙岗区教师发展中心教研员

(上下滑动可查看全文)

读书的根本目的不在于获取丰富的知识,而是锤炼良好的思维方式,获得独立思考和发现的自由。得出这个结论与我自己读书的经历和长期做科学与批判性思维教育有关。


自1986年我在武汉大学附属小学工作伊始,面对三四十位学生,充分感受到班级管理是个大问题,感觉自己对儿童心理把握不够。于是,我从普通心理学和神经生理学开始,一步步了解儿童与人类心理和生理的本质,参加了中科院心理所设在华中师范大学的函授班,系统学习心理学。期间还写了一点感受性的文章,发表在《函授通讯》上。大约在上世纪80年代末,钱学森倡导系统科学,我于是请教武汉大学哲学系自然辩证法研究室的陈克晶副教授。他说:“要学系统科学,必须先学逻辑学,不然看不懂。”然后还询问了我一些学习的情况。当时我只是中等师范体育班毕业,所学甚少,虽然在校期间看了一些大学教材,比如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等,但毕竟只是中师水平。当陈老师知道我学了一点《形式逻辑》,又看了我发表在《函授通讯》上的短文后,说,你还是有点基础,可以看系统科学,并借给我一本通俗易懂的入门书籍。我无比珍惜,摘录了很多要点,并反复阅读和理解。遇到不懂的自然科学知识,就去进一步翻阅相关书籍,尽可能搞明白是怎么回事。


系统科学在当时的读书人中比较流行,父亲看到了我读的这本入门书,也拿去认真学习,我们还经常交流讨论。一旦感觉有点入门,我就一发不可收拾。其后几年,基本上把读书活动锁定在系统科学上,如老三论、新三论、自组织理论……不仅如此,我还把大学的逻辑学教材、辩证逻辑学等拿来看,同时花了不少时间学习灰色系统基础方法,希望用不太复杂的数学方法、BASIC编程解决一些教育问题。但是很可惜,功底太弱,干不成啥事。


这段经历让我充分感受到了思维方法的重要性,享受到了思辨的乐趣和自我成长的成就感——具备比普通人多一点的逻辑和系统思维的能力。我还用系统的方法把普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等学科中的主要概念重新梳理了一遍,理清了结构脉络。这为我从事教学实践和研究打下了较好的基础,更为之后研习学习科学理论、革新教学模式、形成教学成果,真正发挥了作用。


有了还算过得去的思维方式作为基础,看待事情和解决问题的方式自然就不同了。这个不同让我不会那么容易随大流,有些“大流”正面冲过来了,会因油然而生的社会责任感而产生强烈的批判冲动,甚至批判完了还会去寻找新的解决问题的出路。有些路数很“大胆”、对权威具有否定性,但又能干成并影响一些人,因此我得到了不少朋友,却也失去了一些朋友。但是,我收获了思考和创造的自由,也收获了行动的自由。


悲观点说,读书人是“问题儿童”;乐观点说,读书人幸好是个“问题儿童”。读书总是会自觉地发现现实中存在的问题,不知不觉中让自己成为一根会思考的芦苇。




04

读书会心小记

张怡春 龙岗区教师发展中心教研员

(上下滑动可查看全文)

读书贵在会心,每有会心则“于我心有戚戚焉”。今年暑假小读,有几处印象特别深刻,写出来以博一笑。


1.子甚宜其妻,父母不说,出。


暑假终于把《礼记》全本读完。正如《左传》所言“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礼记》里有关吉礼、凶礼的篇幅相当多,说老实话不太好读,而我终于把它读完了,不能不为自己鼓掌。《礼运》里的这句“子甚宜其妻,父母不说,出”简直让我心花怒放,因为它让我马上想到《孔雀东南飞》,解开了心中多年的疙瘩——焦仲卿与刘兰芝的悲剧到底原因何在。学界一般看法,刘兰芝被休有所谓刘不生育说、焦母妒忌变态说等,不论哪种看法都有其合理的一面,又都有其见肘之处。《礼运》这句话则告诉我们,按照当时社会的“礼”,焦仲卿再怎么认为自己的媳妇好都没有用,一切得父母说了算,只要“父母不说”,“出”!也就是说,这首乐府诗的作者(们)是看出了当时社会之“礼”不合理的一面,但不敢明确反对(克己复礼是一贯传统),只好借助这首诗来委婉表达自己的看法,“启发式教育”,让大家尤其家长在对待孩子婚姻上要多包容一点。所以诗的结尾说“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这“后世人”恐怕说的是父母。这样看来,《孔雀东南飞》有“善意”指出当时社会之礼不合理、有待改进的一面,不仅有文学价值,而且有社会“改良”的意义。从历史长河来看,中国人自由爱情的获取,是经过了多少代人的努力才成功的,实在来之不易!


2.夫作事者必于东南,收功实者常于西北。


《六国年表第三》里的这句话倒是揭示了中国历史的一个略带规律的现象。不说别的,革命圣地延安就曾改变了中国的命运。李零先生也曾说过,中国西高东低的地势特点,导致了由西北统治东南的便利,所以历代定都北方的朝代历史都比较长。当然,地理环境只是其中一个因素,人心向背才是根本原因。


3.张夫子问褚先生曰:“《诗》言契、后稷皆无父而生,今案诸传记咸言有父,父皆黄帝子也……”


读《史记》时不时会有新的发现与感悟。难为了司马迁,话不能说得太畅快,你得从字缝里去与作者会心。《三代世表第一》里的这句话则告诉读者,中国后世历代帝王,都是黄帝子孙。说白了,中国历史上的改朝换代,其实就是黄帝家族里的事。



05

寻找久违的共鸣

张武进 龙岗区教育局规划办工作人员

(上下滑动可查看全文)

阅读《论语》,是疫情期间对世界审视的一种自觉。虽然有些实用理性与功利主义的味道,但还是希望能从古籍经典中寻找到一些方法、慰藉、经验、原则及道理。


《论语》在中国家喻户晓,部分内容对中小学生来讲甚至能诵读及记忆,但我觉得它更是一本成年人的书。此次阅读,让我感受更深的是它的生活性、情感性及哲理性。


《论语》的生活性。生活性的外在直接形式就是对话,师生对话、人人对话,围绕为人与为学,通过政、仁、义、礼、道等,让我们仿佛看到当时社会生活的场景与形态。而生活性的内蕴则是生活与事业很难区分,甚至相融,日常生活之礼与邦国君臣之礼并无二致,小中见大,大中显小,对今天仍具有现实启迪。如《论语·颜回》:“樊迟从游于舞雩之下……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亲,非惑与。”《论语·季氏》:“孔子曰,君子有九思……忿思难。”不同篇章谈到同样问题,即人在情绪中处理问题,会被情绪所牵引。但人又是情感的动物,怎样才能不被情绪掌控而处理好生活及事业呢?书中没有告诉你方法,而是告诉你会产生的严重后果。因此,对有生活阅历或丰富经验的成年人来讲,它展现得更加立体。


《论语》的情感性。孔子被称为圣人,《论语》被奉为经典,人与书的整体基调是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但读完之后,你会发现孔子的七情六欲、爱憎智勇,有牢骚吐槽,更有淡定从容;你会看到孔门弟子们的血肉形象、人格特质;你会发现书中其他人都有独立个性,且有自我见解。有二则内容,让我对孔子情感外露印象深刻。《论语·雍也》:“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再如《论语·乡党》:“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论语》虽记言为主,但仔细阅读感觉更在记人。记人,虽没有传奇故事,却从微言素辞之间展现人的情感与心灵。人的喜怒哀乐、生老病死、吃穿住行都在书中有丰富的情感彰显。


《论语》的哲理性。一个故事、一本书、一种思想能够被多数人阅读而流传,更多是因其哲理性存在。书中许多章节,不管是警示性格言或类小品式的短篇,都蕴含着一种中国文化所特有的诗性哲理而非思辨哲学。这种哲理思考是对身处其中的人的精神结构的描述与总结,是对日常生活与心灵世界的提炼与体验。不管你认同或批判、接受或拒绝,都会有一种穿越千古而久违的共鸣,让我们警醒而审视。


作为成年人,作为教育工作者,读《论语》,我想把孔子的教育之道归纳为在生活、重情感、善启迪,更重要是引领人在实践理性中生命自觉。




06

读书:我的生存法宝

刘洋

龙岗区外国语学校(集团)星河学校教师

(上下滑动可查看全文)

作为一名教师,我几乎每天都和书打交道,“读书是我的生存法宝”这句话准确地传达了我对书的感谢。


真正使我对书有强烈的渴望是在来深圳从教六年后,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帕夫雷什中学》《育人三部曲》第一次进入了我的阅读视野,我有了追求偶像的想法和思考。我第一次发表在省级以上刊物的文章就是《帕夫雷什中学》读后感。学生时代的读书经验虽然不够丰富,但我却懂得读书要直奔经典。《四书章句集注》《史记》等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第一次在我眼前打开,就展现了它们迷人的魅力,我对它们一见如故。


开始阅读后的头三年是我读教育名著和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最专注、笔记最丰富、用力最深的三年。最深刻的美好记忆是和李大永老师用一个夜晚、一瓶白酒畅聊孔子和庄子不同的精神境界,神侃历史上的风云人物,阔谈要过一种怎样的人生。“不知东方之既白”,何其乐哉!


为了弥补语文理论修养的欠缺,大学教授孙绍振和赖瑞云老师的文本解读类书籍是我最重要的参考书。王荣生的《语文科课程论基础》虽然非常难啃,但我还是愿意挑战自己的学习力,最终让自己对课程教学的理解更有学理的依据。


教育教学本是融为一体的,教育类书籍一直没有离开我的视野。《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静悄悄的革命》《教师的挑战》是我最近几年读得最认真的四本书,每本至少完整地通读了两遍,也做了不少读书笔记。随时翻开,我都能感受到这些教育家对我的叮咛。


李政涛和李希贵老师每出一本新书,我都会第一时间购买。读他俩的书,我经常会不由自主地大声朗读。是他们,让我看到了当下中国理想的教育样态和前进方向;也是他们,带给我找寻相同价值观的愉悦感。


还有好多书让我着迷,《红楼梦》《史记》《苏东坡传》《道德经》……回忆着这一本本书,是它们给了我站立讲台的勇气,并激励我永不止步。如果我前进的方向是在一步步告别浅薄,如果我的生命还没有堕落,那都将归功于读书——在读书中生存,在读书中热爱。



来源 | 南方教育时报


往期精选





深圳龙岗:打造特区教育高地,助推城市高质量发展





深圳龙岗教师招聘·重庆站 | 跋山涉水,只为遇见最美的你





深圳龙岗教师招聘·武汉站 | 英雄城市募英雄,龙岗让你梦成真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