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第零 · 夜话|王冲:观看的嬗变——朱羿郎实验作品解读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





N/A 朱羿郎实验作品展

N/A Experimental Works Exhibition of Yilang Zhu



学术主持:吕品晶

Academic Support:Lv Pinjing

策展人:王冲

Curator:Wang Chong

出品人:王海英

Producer:Wang Haiying

展览总监:李裕君

Exhibition Director:Li Yujun

主办机构:《雕塑》杂志社、第零空间

Organizer:Sculpture Magazine,Zero Space


开幕|Opening:2021.7.18,4:00pm

展期|Duration:2021.7.17-7.27


地点:798第零空间

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路2号798艺术区红石广场B01

Venue:798 Zero Space, No.B01, Hongshi Square, 798 Art Zone, No.2 Jiuxianqiao Road, Chaoyang District, Beijing






02



雕塑的物态性决定了它的空间维度存在以及它的材料物质性本质。当雕塑放弃了台座将空间彻底开放,并在尺度上扩大了人或者超过人的尺度,雕塑与建筑就走到了一起。反之,当建筑放弃了人的要素,放弃了为人而设定的尺度,建筑也就与雕塑走到了一起。剩下的也无非是空间维度的可游性和建造材料的实在性。从这个意义上来讲,雕塑造物几乎是一致的。


朱羿郎作为建筑与景观艺术家,在近期的创作中,试图想尽量搬走建筑创作中关于人、关于社会、关于经济意志的三座大山,实验在纯形、纯空间、纯造物的游戏中看物态到底是一种什么东西。于是他就在作为建筑师和雕塑家之间来回切换,获取了巨大的创作愉悦。


雕塑是三维的实体艺术,观赏雕塑一定要在展览现场进行身临其境的体会。欢迎建筑师、雕塑家、艺术爱好者到现场观展。谢谢大家!







现场效果图














观看的嬗变——朱羿郎实验作品解读

王冲/策展人


我们常听到这样一些对雕塑的评论,比如“完整地物化艺术家内心的价值观和情感”,“设计灵感源自历史叙事中的遥远意象”,“作品触及灵魂、塑造了人格”……然而这些却不适用于朱羿郎的N/A实验作品展,作者所强调的实验要素与之迥然不同。


朱羿郎的实验作品以OOO(Object-Oriented Ontology,即以物为导向的本体论)为理论基础,反对人本中心论,也就是说,作品的物性并不被创作者的情感或其他价值取向所驾驭,而是表现为自足性,复杂性及其背后规律,颇有“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东方意味。


更进一步,当人和物的等级鸿沟被解构,它所营造的平等交流体现为叙事的瓦解,羿郎拒绝为作品命名或提供介绍,所要规避的正是“叙事”“图表”(diagram)这些我们司空见惯的“泛滥”工具,对作品物性本身的消弭,避免使观者远离真实的空间体验,误入“话术”的歧途。


让人费解的还不止是作品体现出的前卫性和实验性,甚至我们还难以界定这些作品是雕塑还是建筑,朱羿郎建筑师、景观设计师和雕塑家的多重学术背景使其作品不囿于实体造型,而是充满对空间塑造的敏感,这些可以在奇里达和野口勇的作品中发现共鸣。


回溯雕塑变迁的历程可见,人本中心论逐渐瓦解。康德认为人类心灵范畴之外是不可知的,20 世纪现象学的主流派别也认为人体感知范围之内的物(对象)才是真实的,以此为基础,从古典雕塑到超现实现象,似乎任何艺术品都可以也需要以某种概念或想象进行解释。


然而这些却是OOO禁忌,这一激进而充满想象力的哲学启发了近年来的艺术届,如哈曼所说,“世界不是人类所见的世界;超越我们的想法去思考现实不是胡说八道,而是必须的。”艺术品的物性应独立于其他事物,超出人类的感知却具有吸引力。


在物性的辩证历史中,我们可以看到朱羿郎实验作品在历史中的锚点,这是一种中间状态,既摆脱了人本主义的观念束缚,而又并非以物为中心的虚无偏执。人和物以平等的方式共存,通过人们的感知,让作品本身说话而非主动传递寓意,这并非是一种自谦,而是物性的彰显,物的开放性构筑了其前卫实验感。


在这一背景之下,朱羿郎的实验作品又是如何独特地去“造物”呢?


立面的误会


立面是建筑学中常用的词汇,相较于反映任一面视图的“elevation”,“facade”则专指建筑正面,在西方语境中有着特定的含义,有着“门脸”、 “门面”的意味。当我们面对西方古典主义建筑或雕塑时,总免不了“正立面”的视觉经验。如莱辛所言,其立面“必须选择最富孕育性的那个瞬间,最能表现前因后果的那个瞬间”,从而构成叙事,将最富感染力的风格特征传递给观者。


当最初看到朱羿郎的1,4,10,14和20号作品时,隐约会有这样的感受,饱满的色彩和粗犷的图形似乎构成了让人直视的正立面,象征着充沛的感情,如同抽象表现主义的符号和图腾,然而OOO理论看来,立面是一种面具,图像化饱含意义,明确无疑地传递了创作者的价值观和情感,而这些正是朱羿郎所要避免的。



01


04



10



当我们围着作品绕开脚步,可以发现立面性瞬间消失,前一秒的视觉经验被完全取代,先验被瓦解,唯有从不同的方向窥探,才能同时得出个人解读,这正是创作者津津乐道的“魔术”:一种辩证的诗意,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物需要开放性而非完全的控制。


这些多维度体块具有不透明性,一眼难以理解全局,尽管同样是采用几何化语言和工业材料,但构成主义由内而外,从中心出发的分析逻辑并不适用,创作者并没有寻找一个具有生成能力的核心作为原点,来建构物体。


这种分离感让人想到大卫·史密斯或迪·苏沃尔的雕塑,没有任何视点赋予作品连续性及因果的关联感。但有所不同的是,这种分离感并非体现为雕塑实体的离散,而是呈现为一种建筑空间化的围合,如作品1,8,9,10,13,17所体现的那样,分离的单元又围绕大大小小的多个中心聚合,构成新的体量关系。



08


09


13


17



零度的废园


在 OOO 环境中,对象不限于艺术品,还包括观众、画廊空间、文本、照明以及构成环境的无数成分,这些都是物。既然在这里众生平等,人的主体性就被瓦解了。


伴随着主体瓦解的还有叙事和意义,当艺术家不再表露情感,不再赋予作品意义,教化和隐喻的通道被截断,在OOO 环境中,现代抽象雕塑的出口之一是让众多的物发生关联。


作品3,5,6,7,16,19,22,23中,卷曲和倾斜的线面之间产生着张力,它们拒绝横平竖直,介于建筑和雕塑之间,回避着奇里达口中诅咒的几何学,让人好奇于复杂性背后的规律。



03


05


06


07



尽管雕塑的物由人创作,但OOO作品甚至提出了一种悖论,它更感兴趣的是“想象”物如何存在、行动和“生活”,尤其是超出人类感知的领域,我们肠道中的细菌又想要什么?这件作品想要什么?


我们注意到前述作品像浮雕一样面对着观者展开,和墙面之间并未直接连接,底座/场地犹如贾科梅蒂《悬浮球》的“牢笼”,与现实世界保持距离,这种疏离感使作品遁入自足的情境,为我们开启了另一重体验:人类无法进入的领域。


这些奇异的体块在缩微的尺度中互相发酵,物体似乎隐藏着超出我们理解的能力。它们如同废弃的神秘花园,抛却了清晰的功能,失去了历史文脉的联系,摆脱了标准的形式。作者的意图或心理,表征与情感这些“人类中心的狂妄自大”统统消失,零度的废园开始建立。


作为需要创造力并不断迭代的艺术门类,雕塑每每面临创新的瓶颈,需要以一种看似“不靠谱”的方式破局,超现实主义以荒诞的情境潜意识碰撞现实,杜尚用“现成品”刺破艺术的维度,创造新的语境,阿尔普为自然界增加新的有机体物种,野口勇盯上了不那么“艺术”的儿童设施……然而开拓者的创新也成为后来者的桎梏,在当下,OOO理论可以打破人和物的思维界限,设定新的条件,激发想象力,我们有理由期待朱羿郎的“废园”中产生更多的奇趣。



16


19


22


23


12







关于艺术家




朱羿郎


男,1984年7月出生于四川成都

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注册景观建筑师

中国文化产业促进会公共艺术委员会常务副秘书长

美国景观建筑学会(ASLA)会员

中国雕塑学会会员

北京美术家协会会员



学习与工作经历


2002年9月 — 2007年7月  就读于天津大学建筑学院,获建筑学学士学位
2007年9月 — 2009年7月  就读于天津大学建筑学院,获建筑学硕士学位
2009年8月 — 2010年7月  就职于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任建筑设计师
2010年8月 — 2012年6月  就读于美国南加州大学(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建筑学院,获景观建筑学硕士学位(Master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2012年8月 — 2016年8月  就职于美国Famous Garden景观事务所,任景观建筑师(Landscape Architect)
2017年5月 — 2019年9月  就职于北京城市学院艺术设计学部,环境设计专业助教
2019年9月 至今  中央美术学院博士生(建筑艺术研究方向)在读



艺术参展经历


2014年12月  雕塑作品《塌缩通道》入选参加“第十二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
2015年11月  
建筑速写作品《爱我家园》入选参加“北京美协第四届新人新作展”
2016年9月   雕塑作品《新生》入选参加“北京美协第十五届新人新作展”
2017年1月   雕塑作品《北风II》入选参加“近观——2017新加坡国际微型雕塑展”
2017年8月   雕塑作品《方圆互动》入选参加“低碳时代——2017中国首届混凝土与环保材料雕塑创作营”
2017年9月   雕塑作品《螭》获“汉文化与中国梦——兴汉城市百组雕塑方案国际征集大赛”二等奖
2017年10月  雕塑作品《五环汇聚》入选参加《凝固的运动——2017北京体育美术雕塑作品展》
2018年6月   雕塑作品《北风系列》获得《雕塑》杂志2017年度“原创雕塑入围奖”
2018年7月   雕塑作品《崛起》获得潍坊高新区全域国际化城市雕塑创意大赛三等奖

2019年8月   

雕塑作品《两扇门》入选参加“华日初上——2019青年雕塑创作营”


2019年12月  雕塑作品《屹》获得“中国姿态·视界未来”——第二届温州国际雕塑大展优秀奖
2019年12月  雕塑作品《门环》入选参加“时代新象”——2019中国·景德镇“陶溪川”公共雕塑国际大展
2020年6月   大地艺术作品《曲水流觞》入选“黄河文化·农耕文明”——2020首届中国·万荣黄河文化国际雕塑大展


向上滚动,了解更多




关于策展人



王冲


中央美术学院博士生

中央美术学院城市设计学院教师

东京大学建筑系硕士

曾就职于WOHA.CCDI






关于出品人



王海英

798第零空间 馆长






关于展览总监



李裕君

独立策展人、艺术评论及

媒体策划人


出生于甘肃兰州,毕业于西北民族大学美术学院艺术设计专业,2018-2019年于中央美术学院美术批评专题研修班进修。自2006年起开始从事艺术媒体编辑,策展及艺术评论写作、艺术机构运营等相关工作。


曾担任北京不同艺见艺术中心执行馆长、《美术关注》副主编、《Ai艺术》主编、《当代艺术播报联合体》首席主播、99艺术网副主编、《绝对艺术》编辑、策划总监等,发表评论及专题文章30余篇。近年来在北京、上海、深圳、重庆、三亚、温州、沈阳等地策划展览及艺术跨界活动30余场次。现工作、生活于北京。






关于展览助理


李瀚然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艺术学院在读硕士



朱玢瑶

北方工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大四学生






REVIEW



第零 · 展览 · 回顾

第零 · 预告 | 李秋实个展:“三个对象”

第零 · 开幕|李秋实个展「三个对象」开幕现场回顾

第零 · 预告|王波个展:「信物」

第零 · 开幕|王波个展「信物」开幕现场回顾

第零 · 预告|魏瑶个展:浸观

第零 · 开幕|魏瑶个展「浸观」开幕现场回顾

第零 · 预告|N/A 朱羿郎实验作品展



REVIEW



第零 · 夜话 · 回顾

第零 · 夜话|艺术史中的父亲图像

第零 · 夜话|王波的画与十四首诗

第零 · 夜话|魏瑶:写意才是画儿

第零 · 夜话|王波:逃离时空的重围

第零 · 夜话|这可能是最全面的NFT加密艺术入门讲解

第零 · 夜话|清明·踏青正当时《虢国夫人游春图》中的春日出游盛景

第零 · 夜话|本雅明:灵韵消逝中






出品人/王海英

学术指导/李裕君

统筹/陈雅琪、王雪娇、邢孟单

编辑/马蕊含





雕塑家陈宝国1996年入驻798,于1997年注册大库艺术中心,大库艺术中心主营公共艺术。2006年7月由大库艺术中心投资第零空间画廊和文韵时光咖啡厅,第零空间和文韵时光咖啡厅由王海英女士创建至今。第零空间位于798艺术区红石广场上,主体建筑在废弃的706厂电镀车间基础上重新设计建造,展览空间面积约300平方米。第零空间关注国内外当代艺术的发展动向和最新思潮,推动中国当代艺术与国际文化艺术的交流,支持包括视觉艺术、行为艺术、实验音乐以及跨媒介的新媒体艺术等多种艺术形式,积极发现、培养、推出年轻的新锐艺术家。同时,空间致力于以出版、发行以及组织策划国内国际间的艺术项目等方式推广当代艺术。


「“第零”是一个原点,它可以沿着坐标向所有方向延伸,表示它的发展是不受约束的,是自由的。

“第零”是我们对自己的苛求,我们虽然已经做过了无数的事情,但是所有的工作都还必须重新学习,重新开放,重新接受,重新联合。

“零”,看似一无所有,但是和一切关联。」


——— 朱青生



北京市酒仙桥路2号798艺术区707街B01

开放时间 Opening Hours:10:00-18:00

(周一公休 Closed on Monday)

电话 Tel: 010-59789121

E-mail: diling_798@163.com


微博:798第零空间

微店:798第零空间



关注我们的公众号,不错过我们的每一条更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