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帐号已被封,内容无法查看 此帐号的内容被自由微信解封
文章于 2021年2月19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微信屏蔽
其他

民声III (33) || 子欲养而亲不待

园地作者 一枚新园地 2021-02-19


(2020年9月19日北京圣泉花海。图片来自作者)


知道母亲时日不多,才意识到自己将失去最重要的亲人。那种感觉,就像包裹着自己的一层保护膜即将被剥离,有一种失去爱抚和依靠的凄凉。



子欲养而亲不待


江澜声 | 文



一、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这句话我以前看到很多次,竟一次也没和自己联系在一起。我天真地认为,自己可以先忙眼前的事,日后有的是时间和机会,再去孝敬老人。


可惜这样的时间表不由人计划,老人的生命犹如风中之烛,子女有时来不及反应过来,烛火就瞬间熄灭。


二、


母亲从确诊到离世,只有短短的九个月。之前没有任何预兆,当时主治大夫委婉地对我说:“这病有的存活时间能达到五年!”


现在回想起来,她的这句话更像是安慰,可是即使这句含有水分的安慰,我当时也难以接受,因为没有心理准备。


我不甘心,抱着很大的希望,专程找一位专家朋友帮忙诊断,心里想着也许诊断有误或者会有更好的治疗方法。朋友看着母亲的骨髓片,很直接地跟我说到:“很不好,我感觉也就一年半左右……”


生命本无常,不知什么时候会画上句号,更何况古稀老人。我只能怪自己大意,对老人的晚年生活没有足够重视。


知道母亲时日不多后,我才意识到自己将失去最重要的亲人。那种感觉,就像包裹着自己的一层保护膜即将被剥离,有一种失去爱抚和依靠的凄凉。

除了悲伤和心痛,内心还交织着悔恨。后悔自己把太多的精力都用在陪伴孩子和工作上,只知道关注下一代,却忽略了陪伴老人。


这些年,一到周末和节日,我更多的时候都会去看孩子,对孩子的未来充满期待,从高中到大学,孩子的事都变成家里的头等大事,担心孩子关键时期如果有失误,会影响一辈子。

对于母亲,我却不是总能时常想起。


三、


其实,孩子来日方长,而老人却已是风烛残年,能共度的时光屈指可数。而且过多呵护孩子未必是好事,即使经历挫折,也是孩子成长的一部分,然而,我们一心关注下一代,忽视了老人,却是一个普遍现象。


老年人是容易被忽视、被牺牲的,这是一个庞大群体。据统计,进入老龄化社会以来,中国老年人口呈迅猛增长态势,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数的比例,已经从1999年末的10%,上升到了2018年底的17.9%。


从1999年中国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到2018年,这19年间,中国6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净增了1.18亿,达到了大约2.5亿,成为了目前世界上唯一一个老年人口超过2亿的国家。


人老就意味着孤独,进入老年后,生活圈子逐渐缩小,曾熟悉的群体日渐疏远,子女要忙的事越来越多,往往对老人无暇顾及,愿意听老年人倾诉内心情感的人也日益减少,致使孤独感常与老年人相伴。


这种孤独感很多时候子女并不能切身感受,而且越是有爱心的老人,越牺牲自己,成全儿女,尽量不给子女添麻烦。


很多老人即使儿女双全,也难免会有年轻时的辛苦,年老时的孤独。


四、


母亲出生在上世纪四十年代末。她曾经告诉我,在她记忆中最深刻的,是六十年代初饥荒时期,那个缺吃少粮的年代。


母亲说,最困难的时候,姥姥住的那个村子,每天都有人饿死。为了充饥,人们到处挖野菜,甚至扒榆树皮。母亲的小弟弟,我的老舅舅是那期间出生的。小小婴儿,家里能拿出的最好的食物,就是把煮熟的萝卜给他吃。


经历了饥饿,母亲对粮食格外珍惜。她看到浪费就会心疼,说在“瓜菜代”的年月,这些都是宝贝!


后来,虽然基本不再挨饿了,但是日子仍然过得艰辛。我记得在我小时候,有一次,她一个人拉着一大车草,到距离二十里远的镇上赶集去卖。满满一车草,花了一整天的时间,最后只卖了两毛钱。


也许是因为经历了那个食不果腹的时代,后来即使物质丰富了,她还总是是舍不得吃,舍不得花。

然而母亲却总似乎显得乐观。她很少跟我们讲起那艰难的过去,更多的,是向往着未来。


(母亲。图片来自作者)


然而,仅有乐观的心态却远远不够。乐观,不是压抑自己的不良情绪,有苦闷和受到冷落时无人述说。老年人需要物质保障,也不能缺少精神上的关爱,如果没有人倾诉,围绕他们的会是孤独和无法排解的郁闷。


我和母亲之间,似乎总缺少倾诉与倾听。小时候,我说的话总会被母亲当成耳旁风,成为无关紧要的鸡毛蒜皮。她在厨房忙碌时,如果我凑到她跟前,她会嫌我碍手碍脚,让我离开,我就知趣地走开。

渐渐地,我在她面前变得越来越沉默寡言。


后来家里有了电视,有时候我看她看电视似乎很入神的样子,不禁心里酸酸的,觉得自己,是不是在她眼里还不如一台电视?


现在回头看,其实,母亲不是不关心自己的孩子,她有爱心,也肯为孩子吃苦和付出。只是她不认为认真听孩子说话是很重要的事情,也不明白那是孩子感受到爱的一种方式。在她眼里,孩子能吃饱穿暖,听大人的话就行。


沟通技巧的缺失和表达的匮乏,造成了我和母亲两个人孤岛式的亲情模式。原本应该亲密的母女关系中,充满着陌生和隔阂。我们都想为对方付出,让对方高兴,但是对方并没有能感受到我们的爱,得到真正的快乐。


我与母亲之间不擅长表达,不善言语。即使打电话,也只是最简单的语句。


我这边问,“你怎么样?”


母亲那边回答,“挺好的,甭惦记。你忙你们的!”

我就不知道下面该继续说些什么了,会有短暂又尴尬的冷场。


有时候,如果我想对她说一些苦闷的事,刚开口,她就会立即对我说,“别计较!”

我又不知道该如何往下说了。其实我是想在跟她的诉说中捋清一些事,倾诉自己的困惑,但是,她这样立即否定了我的情绪给我提建议,顿时让我没有了再往下说的欲望。


每次都是这样,简短的问候,笼统的回答。我们也许可以分享一些快乐,但是无法倾诉烦恼。这样的交流有种封闭的感觉,中间仿佛有一层隔膜,双方都把自己包裹起来。

亲人之间,似乎每个人都是在独自面对冰冷和痛苦,失去了慰藉对方和得到对方慰藉的机会。


现在,我深深体会到,家人之间有爱心、肯牺牲固然重要,但彼此之间,更需要有倾诉,有倾听。


五、


老人的生活相对寂寞,对一些人情冷暖非常敏感在意,如果他们低落的情绪能被周围的人及时倾听理解,那些不开心的事情会较早释怀,不容易在心里留下阴影。


可是忽视情绪的危害在老年人群体中却非常很突出。

不少老人常常会无视或者忽略自己的情绪,并没有意识到如果不能照顾好自己的情绪,会阻碍自己的生活。那些在表层被他们隐藏、掩埋的负面情绪,并没有消失,如果一直积累,很容易在某个时刻爆发。


这也是很多儿女容易忽视的地方,就像我。

后来,当母亲躺在病房时,好像才想起来和我聊天,我也才学会静下心来听她。


她说起了自己的病:“刚开始,我感到浑身没劲,走到小区大门口就要歇一歇,我很纳闷自己这是怎么了,跟一起散步的人说,那人冷冰冰地回了我一句‘你怎么还不如我了!’以前她对我可热情,老远见了就打招呼的!这次却对我这么说话。”


“以前她对您热情,可能是因为那时到医院看病会用到我,现在我不在那个医院了,用不到我了,态度就冷淡了。”我不知道自己这样解释是否恰当。


母亲没有吭声。


老年人成为被冷落的无缘社会的人,当人们无法回避人性的凉薄,社会层面的尊重被功利取代,家庭的温暖就成为老人精神安慰的最后一根稻草。


(图片来自作者)


六、


随着我国逐步进入老龄化社会,老人的精神健康问题也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和重视。


2012年的10月10日是世界精神卫生日,宣传主题是:“精神健康伴老龄,安乐幸福享晚年。”


当时有专家指出,老年人精神健康不容忽视。在记者对十位老人的采访中,有七个人表示他们时常感觉孤独寂寞。

幸福的晚年也许是相似的,然而,寂寞老人各有各的寂寞。


这些老人或者子女不在身边、或者是丧偶,独自与孤单和疾病相伴,缺少关爱,精神空虚,辨别能力差,甚至成为容易被诈骗的主要人群。


这是一个孤独群体的缩影,用无奈和沉默,演绎着生活的真实。


美国一位著名病学教授曾说过,保持长期友谊对维持快乐心情和身体健康大有好处,而仅仅通过打电话与人聊天,就会让老年人的血压有所降低。


七、


母亲没有什么文化,小时候因为要照看她的大弟弟,也就是我二舅,早早就辍学了。这件事对她来说是一生的遗憾。


后来,在解决家属工作时,她虽然离开了农村,但因为文化程度低,只能去做车间那种粗笨的工作,又劳累又危险。有一次加工零件,她的大拇指被砸骨折了。


文化程度低,也限制了她老年生活的丰富。天气好的时候,她有时候会和邻居阿姨在楼下打扑克。在家里时,她就看电视,她喜欢看和健康有关的节目以及访谈类节目。


从前,每次我看到楼下晒太阳的老太太,就会想也许有一天,等母亲像她们一样老了,也会坐在那里晒太阳。

然而我错了,那里,已经不会有我母亲的身影了。


幸福的晚年生活除了老年人自身,家属和子女的关爱和照顾也是维护老年人精神健康的重要途径。多与老人沟通,常回家看看,常和老人一起吃饭,主动邀老人出去走。这些和老人有益的互动,现在想起来,我都做得太少了。


母亲得病后不久,病情就以不可逆转的趋势迅速下滑。在她屈指可数的最后日子里,她每天都挣扎在死亡边缘。那是一段全家里人都提心吊胆的日子,不停地住院、转院,隔三差五的输血、输血小板。我们疲于奔命。


而我,从没有料到母亲会得病,到接受也许需要两年的治疗期,再到母亲随时都有可能离世......母亲在世最后的日子里,一次次,我不得不突破自己能承受的底线。


到最后,我不得不承认自己的渺小和无力,尤其是,当面对失去亲人时......

人逝去时毫无痕迹,就像秋风扫落叶,只有记忆里存留的温馨片段,会不时在心头浮现。


记得有一次我和她吃涮羊肉时,她坐在桌子的另一边,火锅里散发出的热气,模糊了她的脸,看着她津津有味地吃着,当时我感觉时间仿佛凝固了,那个场景一直深深地刻在我的记忆里。


还有一次,阳光照在病房里母亲的床头,她高兴地跟我说,昨晚我给她做的地瓜发面饼,她一个人吃了一整张,夸我做得真好吃。

从住院部到门诊楼做检查,要经过二楼连廊,母亲从病房出来走了十几米远,就虚弱得走不动了。最后,我搀扶她坐在连廊边的座椅上,从住院部借了一个轮椅,让她坐进轮椅,我推她到了门诊楼。

那是母亲第一次坐上轮椅,然而,从那以后,她便只能以轮椅代步了。


(作者的母亲和女儿。图片来自作者)


八、

女儿出国留学临行前,去病房给母亲理发。病房里的其他人都交口称赞,“您外孙女是专业理发师吗,头发理得真好。”

母亲笑容满面地说,“不是。”我能看出她心里美滋滋的。

女儿告诉母亲,等自己放假回国时,还来给姥姥理发,母亲很痛快地答应着,很有信心地说,“我一定等你回来。”

然而, 二十天后,母亲就永远离开了我们。

母亲去世后的一天,我又从门诊楼和住院楼的二楼连廊经过。那里已经没有了座椅,换成了宣传栏。然而,在我的记忆里,总还是看到她坐在连廊座椅时的情景。

九、

我们怎样对待老人,也是在怎样对待自己,每个人都有老去的那一天。

如果我们无法阻止亲人衰老与死亡的脚步,能不能在这个过程中做得好一些呢?

家人之间的交流,没有重要不重要之分,鸡毛蒜皮,事无巨细,都是重要的。

不交流,难亲密。亲情纽带的疏松,会导致老人孤独,精神空虚,更不利于老人疾病的早期发现。

由于两代人价值观的不同,经常我们与父母之间的交流越来越少。在这样的情形下,如何倾听老人,成为了我们更需要提高的功课。

前几天,我的一位朋友在读了园地作者柏拉图的玫瑰写的有关美国养老院见闻的《尊严地老去》一文后,由衷地向我感叹道:“咱们国家要是也有这样的机构就好了!”

我在文中看到,老人所在的养老院里,除了宽敞明亮的室内环境和良好的物质条件外,更有对老人精神的滋养,在尊重的氛围中的愉悦交流。

我想,如果我们一时在社会层面做不到那样,也许可以先从家庭方面有所改善,重视老人的精神健康,陪伴老人,倾听老人,在家庭中形成尊重的氛围,家人之间可以愉悦地交流。

优质的老年生活需要物质保障和精神满足。细细想来,有时幸福的愿望,其实很简单,一家人坐在一起,吃一顿可口的饭,叙叙家常,就是幸福。我的母亲走了,简单的愿望变成了再也无法实现的愿望。

有时我会想,如果再给我一次机会,如果再给我长一点的时间,如果时光可以倒流。

只是,没有如果。

 


【作者简介】江澜声,医务工作者,一枚园地耕耘者。


一枚园地最新开辟了“一枚园地II”,并新开辟了“一枚园地III”(近日将推出开篇新文)。敬请扫码同时关注:



一枚园地III

我手写我心


一枚园地II
聆听良知,坦鸣心声


一枚新园地
我手写我心

(防止失联,请同时关注。)


谢谢大家一起帮忙点“在看”和转发,帮助更多读者找到我们的新家。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所诉观点与平台无关


征稿:


《民声》、《说事儿》、《武汉故事》,欢迎您投稿。


投稿邮箱:yimeiyuandi@163.com

编辑微信:anranrodai (请注明“投稿”)


(本文编辑:安然以待)


点击阅读更多

竹林漫步:板蓝根是一块红布
老院士小惠全大体,板蓝根断货有根据
大灰羊:橡皮脏了,怎么也擦不白 ——也谈板蓝根、刺梨治新冠

说事儿(25)|| 南宫踏舞:重阳节,想起最爱我的人
说事儿(24)|| 乡村“哭星”民声III (32) || 汉水伊家:重阳节里话养老
民声III (31) || 重阳节将至,也谈尊严地老去
民声III (30) || 我一生都没有理解自己的母亲
民声III (29) || 救救孩子,不如先拯救自己
民声III (28) || 谢刚博士:我为什么还活着- 谈青少年自杀

园地精彩回顾(1)|| 最美 :方方日记接力MV最终版
园地精彩回顾(2)|| 竹林风影:大姐
园地精彩回顾(3)|| 竹林风影:我从小说假话
园地精彩回顾(4)|| 柏拉图的玫瑰:尊严地老去





一枚新园地

我手写我心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