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我的书单、选书标准与读书习惯 | 学习骇客

LeoChanXY 学习骇客 2022-11-23
用技术和心理学改善学习 第169次


微信公众号:学习骇客

雷欧(LEO)以专业(心理学)和工作(教育信息化)作为出发点,将自己的读书主题限定在教与学上。据此选择了二三十本书,计划用很长一段时间(三年或五年)将这些书读多遍。实际上,在过去三五年里有些书已经读了多遍,在此一并分享出来。

因为我发现,随着我的已有知识过往经验的变化,同样的书同样的内容,当我再看时,总会有许多新的思考。我还发现,就像《考试脑科学》里说的一样——奇特的学习方法并不一定就是优秀的学习方法,反而是那些从过去流传下来的“常识”却意外地正确,因为“常识”是前人经过千辛万苦的反复试错后才得出的结果

我也认准了不需要什么新颖炫技的崭新知识,要做的只是在恰当的时机遇到合适的提示,帮助我解决困惑并持续提升学习能力。相比于一般性的领域知识(如经济学知识之于经济学专业的学生),方法类的策略知识(如心理学知识之于其他专业的学生)不需要或短期或长期的高强度学习,需要的是像摄入维C一样,养成习惯定期摄入便可。

为了节约时间和减少焦虑,几乎不被动地刷知乎、B站等网站,也很少看AI推荐的资讯,只看自己多年来订阅的一些公众号和网站,在一个私域范围里专注学习。虽然这些书已经囊括了我所需要的大部分知识,但也要关注一些更新(每年增加若干本优质新书),以便适当拓展自己的边界,避免故步自封和路径依赖(将来的决策过度依赖之前的认知和习惯)。


微信公众号:学习骇客

微信公众号:学习骇客

书架上的常读之书

以下是雷欧自己经常读的书,也是在和学生交流时经常引用的书,这些书我都买了纸质书放在书架上。

  1. 《认知天性》 作者是彼得·布朗,出版社为中信出版社;

  2. 《学习之道》 作者是芭芭拉·奥克利,出版社为机械工业出版社;

  3. 《科学学习》 作者是施瓦茨,出版社为机械工业出版社;

  4. 《学习心理学(第6版)》 作者是奥姆罗德,出版社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5. 《教育心理学理论与实践(第10版)》 作者是斯莱文,出版社为人民邮电出版社;

  6. 《为什么学生不喜欢上学》 作者是威林厄姆,出版社为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

  7. 《考试脑科学》 作者是池谷裕二,出版社为人民邮电出版社;

  8. 《大脑之美》 作者是卡哈尔,出版社为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9. 《认知神经科学》 作者是葛詹尼加,出版社为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10. 《剑桥学习科学手册》 作者是R.基思·索耶,出版社为教育科学出版社;

  11. 《概念图》 作者是诺瓦克,出版社为人民邮电出版社;

  12. 《教的更少,学得更多》 作者是吴金闪,出版社为科学出版社;

  13. 《卡片笔记写作法》 作者是阿伦斯,出版社为人民邮电出版社;

  14. 《研究是一门艺术(第4版)》 作者是布斯等,出版社为新华出版社;

  15. 《聪明教学7原理》 作者是安布罗斯等,出版社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6. 《学习这回事》 作者是莱特纳,出版社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7. 《记忆的魔术》 作者是吕超等,出版社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8. 《人是如何学习的》 作者布兰斯福特等,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 《有效学习》 作者是伯泽尔等,出版社为中信出版社;

  20. 《认知心理学及其启示(第7版)》 作者是安德森,出版社为人民邮电出版社。

还有一些可能也很好,但由于读过的时间比较久了,暂时给不了清晰的判断,也就先不在这里公开了。还有一些买来还没看过,也暂时不公开。后续再通过文末评论区补充吧。


微信公众号:学习骇客

微信公众号:学习骇客

选书的标准

我在选书时,也有一些自己的标准。虽然不一定都能满足,但如果有某个方面较弱(如作者权威性不够突出),则需要其他方面较强来弥补(如知识实用性较高),这样的书才会进入我的书架。

主题契合度(高中低):在这个信息过载、注意力涣散的时代,如果自己没有一个主心骨,很容易被别人牵着走。今天看这个新颖,明天看那个厉害,久而久之却又毫无积累,正如古语所言“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而通过所学专业和所从事的工作去确定一个主题,这样的主题不会轻易动摇,同时学习和实践交替,理论知识会因为实践经验而得到充实,实践活动会因为理论指导变得明智。反之,如果所学内容是没有机会实践的知识,那知识就极易沦为空谈。

作者权威性(高中低):关注正儿八经的科研工作者写的书,如斯坦福大学教育研究生院的课程改编而来的《科学学习》,又比如根据卡内基梅隆大学29年间学习咨询工作整理而来的《聪明教学7原理》。雷欧在和学生交流过程中经常引用的内容大多来源于这些在著名大学从事专门研究的科研工作者写的书,常常给人一种常看常新的感受。

知识密度值(高中低):选对了书,就不太会遇到知识密度值低的情况。有些书看似密度低,实际上可能是我们缺少把书读厚的阅历,解决这个问题可以从两方面着手:第一,积累新知(包括经验),化新知为已知,用不断丰富的已有知识去理解新知识;第二,参考别人的笔记,借鉴别人的思考角度。另外,减少书的数量,争取更多的时间多读几次,也能发掘更多的隐性知识(难以被直接发现和表达但含量极高又同样重要的知识)。

知识实用性(高中低):这一点和上一条有点类似,能否学以致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读者的已有知识和过往经验。如果不知道怎么用,可能是你积累的问题还不够多。在选对了书以后,及时记录自己的思考成果并复习,因为就像《教育心理学理论与实践(第10版)》里说的“事实性知识先于技能”,很多时候我们说“一看就会一做就废”,往往就是因为事实性的知识没有掌握好。就像如果你不熟悉Anki复习软件中筛选功能的用法,就不可能在冲刺阶段想到用它来查漏补缺。

新知已知比(高中低):新颖的观点并不是越多越好。一方面,就像前面所说的,经过前人反复验证过的常识才是最优秀的学习方法;另一方面,新知识如果占绝大多数,就很难调用足够的已有知识来帮助理解新知识(想象跨专业考研复习的初期)。警惕那些说某某书用一两句话就能概括的人,尤其是在畅销的广受好评的书上,一个人可以凭能力把书读薄,却不一定有足够的阅历把书读厚。

时代适应性(高中低):有些书虽然很有名评价也很高,但由于有特定的时代背景,不适用于当下;有些是因为新的研究层出不穷,推翻了或更新了以前的研究;有些则是因为作者特殊的人生经历和工作需要,他的著作内容过于片面。


微信公众号:学习骇客

微信公众号:学习骇客

改善读书效果的建议

可能会有人说“我读书都是三分钟热度,所以总是没有收获”,其实我也是这样,喜欢的书就一心扑上去,然后没多久就搁置一边了。但是我会坚持最小的有效学习的闭环,这个闭环就是“学习、思考、记录、复习”,并且一定尽量在当天走完这个闭环。如果时间充裕,就走完一个大闭环,如学习和思考2小时,记录1小时,复习1小时。如果时间紧张,就走完一个小闭环,如学习和思考30分钟,记录15分钟,复习15分钟。如果我只是读了书,没有记录思考,或者记了没有复习,过一个月回头看这样的努力也都是无效的。同样是“狗熊掰棒子”,掰着扔着就不会有积累,掰过的都存到仓库里才能有余。

从自己的所学专业和所从事工作出发去选择学习内容,为学习的知识提供了实践的机会,这是非常重要却也容易被忽视的环节。知识从来都不是力量,除非你把它付诸实践。在应用方面,我们很难一步到位,也可以说知易行难,所以需要有笔记。笔记在前期是克服工作记忆的局限(容量有限且保存时间短)并记录我们思考成果的载体,通过复习笔记我们能够对知识足够熟悉,之后才能在应用的时候信手捏来。到了中后期,笔记可以成为我们核对实践效果的清单,标记哪些已经做到了,而哪些又没有做到,哪些还需要加强理解,还有哪些需要继续尝试等等。有了这样“钉钉子精神”一般的习惯,还愁不能学以致用吗?

如何通过积累知识改善思考,可参考Anki如何提升使用者的智力改善思考的两个方法。为什么自己读书没有别人那么多的收获,可参考为什么看书学习没有别人那么多的收获。怎么记读书笔记,记那些内容,可参考用“卡片笔记写作法”读《卡片笔记写作法》


✄ ✄ ✄
☟ 第4代课程/7年打磨/5000+选择/100%好评 ☟
点击左下角 阅读原文 访问课程论坛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