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如果当年我去读中师 / 作者:罗坤麟

蘭亭问柳 教师文苑 2021-07-13
点击“教师文苑”关注我哟

愿与您携手建设教师朋友的最温馨家园!欢迎赐稿!本刊栏目:教师文学|一代中师生|教育教学|留守儿童问题  



如果我去读中师,我就会成为我们那里最后一批包分配的中小学老师。可我选择了读高中。


县里的中等师范学校,就在我读高中的一山之隔的地方。为了找一个我能读的学校,我填了三次志愿。为了读书,中考后我参加了县中等师范学校的招生考试。考试后十天,放榜。我没有去县城看。父亲接到通知,很高兴。他说我考了全县第二名。


但父亲希望我去读大学,虽然我的中考总分过了普高线好多,但够不着重点高中的录取分数线。我想,我应该是能上大学的人。


父亲说:“虽然我只读了一个襄阳师范学校,但也有编制和固定工资。我和你妈妈尊重你的意见。读中师,目前国家包分配。读高中考大学再找工作,好难。想想看,你要做什么?”我觉得,路在那里,有很多条,关键是“你要走到哪里去呢”。


单位上的职工的娃娃,多半都没有竭尽全力读书,以至于国家不分配工作了,就没有固定的工作岗位。尤其是教师的娃儿们,不是每个人都有出路的。这怨不得谁。老师一般都教不好自己的娃。可能是教师待遇不好,没有精力和钱来给后代打下坚实的基础。我不怨爹娘,他们尽力了。


父亲想把我放到市里的重点高中,专门去求他的老师。可是我的分数不够,严重不够。交再多的编外费用,也无济于事。何况家境贫寒。


母亲找舅家借了一千。父亲向远在宜城的姑妈借了三千。请县一中的老师(他的学生)说情,就交了两千多的编外费去读高中。


那几年,我读得很吃力。因脑袋确实不灵光(聪明),功课一直跟不上老师的节奏。睡得比其他同学晚一两个小时,比室友早起一个半小时。


早上跑到那个一眼可以看到中师学校全貌的小山头,我喘气,我也曾后悔。但我没有想过放弃,我没有任何理由,也找不到什么籍口放弃自己选择的路。


后来,站在异乡的讲台上,我读美国诗人弗洛斯特写的《未选择的路》的时候,我想起来故乡的那条路,我不曾选择的路。


那条路上洒满父辈的欢乐、青春,饱含辛酸的骄傲,以此对抗数十年如一日的清贫。


写此小文,致我已逝去的父亲!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罗坤麟,笔名梦蓝。原籍襄阳,现居丽江。做过大学老师、客房、物管,目前在中学教语文和信息技术。以前喜欢写日记,当下,在多个平台上写了些诗歌、散文。

本期编辑:茶言闲语;稿酬说明:请联系主编领取。具体参见本刊《征稿启事


感谢阅读!欢迎转发分享!

往期精选(点击蓝色字体可阅读):《教师文苑》征稿启事英语48个音标发音(附详细图解+视频) 1990年,我考上了民权师范 / 文:醉卧籣亭【中师生-专栏】记我永远的母校“永登师范” / 满庭奎【教师文学-专栏】浅谈贾母的性格特点 / 作者:焦彩霞 招考遇冷:没人愿意当老师,民族的香火谁来传承?!
 不难为教师,不打扰教育,就是对教育最大的贡献【校园霸凌事件-专栏】女儿在学校被同学打了两个耳光

编者按:“我们曾是中师生】:

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开始,到1999年完成最后一届中师学生招生,据统计全国共培养有400多万中师生。毕业后,这些十八九岁的年轻人就像蒲公英的种子一样,散向中国最广大的农村,扎根三尺讲台,撑起中小学教育大半个天空。

“中师生”,共和国教育史上一个灿烂的群体,支撑起祖国基础教育的半边天,他们中的大多数如今都已过了不惑之年,甚至知天命的年龄。然而,如今大多数中等师范学校都已经停办或者改制,几十年后,'中师生"将成为绝唱!

为了重温当年的岁月,让更多的人了解我们这一代中师生群体,《教师文苑》特开设“我们曾是中师生”专栏,希望希望能成为咱们中师生的温暖家园! 

各位曾经的中师生师兄师姐师弟师妹们,我们拥有共同的“中师生”身份,怀揣共同的“中师生情结”,欢迎大家踊跃来稿,分享自己当年的中师生活以及毕业后自己的人生故事。


【主编简介】醉卧蘭亭(yf476800): 男,70后,1993年毕业于民权师范学校,做过三年乡村中学教师,现供职于南京某高校。

欢迎中师生朋友加入: "我们曾是中师生”交流群

欢迎教师朋友加入《教师文苑》交流群:

欢迎广大英语爱好者朋友加入《英语教师》交流群。入群请联系主编,并注明“入**群”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