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发现太原南丨那些年,汾河水流过我的村子……

郝妙海 小店通 2022-04-04

水是生命之源,所以有了母亲河的说法。汾河就是山西人尤其是太原南部地区人们大小意识中最重要的一条河流。日前郝妙海先生在编写《吴家堡村志》时翻到一些旧材料,打算就吴家堡当年的水利利用说说整个太原南部对汾河水的一些旧事,看看有你们村没——


明代


编撰于明嘉靖三十年(1551年)的《太原县志》“水利”一节,就有“汾河十一渠”的介绍。这十一渠分别是:南关等都渠、马村北渠、东桥等都渠、苜蓿等都渠、晋阳南等都渠、旧县都渠、丰泉都渠、嘉节都渠、凤中都渠、苜蓿东渠、河下都渠。可见,早在明嘉靖年间,引汾溉田在当地己很普遍了(参考:明清之际的太原南,看看有没有你们村——)。就在同一本县志中,编者也说“本县水利,比之邻邑最广,所系甚众。”其“最广”之说,当不止指晋水,也包括汾水。


         近七十年后的天启六年(1620年),《太原县志》又作补修。其中卷一中介绍“汾河渠一十一道。知县屈钟岳天启三年重经画旧渠,更新开一十九道,今并志焉。”至此,引汾溉渠己增至三十道,分别是:南关都渠、凤中都渠、武家庄渠、丰泉都渠、西寨村西渠、晋阳西渠、苜蓿都渠、西寨村东渠、苜蓿村东渠、晋阳东渠、广济渠、勋南都渠(二道)、马村都渠、嘉节都渠(二道)、旧县都渠、小店渠、巩家堡渠、东桥村渠、贾家寨渠、大村渠、孙家寨渠、梁家庄渠、三贤都渠、蒲村渠、草寨渠、洞涡村渠、里獬村渠、洛阳都渠。在这三十道渠中,与吴家堡村有涉的,又增加了二道。它们是“西寨村西渠”和“西寨村东渠”,都为“看河楼取水,灌本村”。在西寨村,村民中传言,西寨渠为马朝阳(字子升,号旭堂,西寨村人。明万历五年(1577年)进士,官至陕西左布政使。生卒年不详,享年78岁。)为浇灌自已花园而开。而从上述县志的记载看,该渠应开浚于明天启三年,且独浇西寨本村,上述传言确有可信之处。

清代


至清雍正九年(1731年),重修的《太原县志》“渠道”一节中,共记载了三十六道泥渠,其中有三十三条源自汾河。分别是:丰泉渠、凤中渠、县东渠、西寨西渠、苜蓿西渠、西寨东渠、苜蓿东渠、勋南渠、旧县东渠、兴隆中渠、旧县西渠、嘉节渠、晋阳西渠、晋阳东渠、永利渠、任碧渠、大村渠、永盛渠、梁家庄渠、蒲村渠、通义渠、孙家寨渠、流涧渠、北格渠、陈王渠、柳林堡渠、既济渠、里解渠、广济渠、通济渠、仁义渠、晋汾渠、西贾渠(后三条均注“壅塞多年”)。其中第一次出现了“县东渠”,即当地人俗称之县渠。至此,吴家堡村志资料中牵涉到的六条古泥渠己全部见诸志书(参考:发现太原南 | 你们村以前有过“城墙”吗?)。在道光六年(1826年)重修的《太原县志》中,此六条渠道与雍正九年县志所记无异。具体如下:

        丰泉渠,灌武家庄、董茹村、牛家营、北阜村、城北村、小营村、南阜村共七村地亩。

         县东渠,灌南阜村、贾家庄、东关村、碱地渠(原文如此)、盐堡村、河下村、鹅归店、五府菅共八村地亩。

         西寨西渠,灌吴家堡、西寨村、北阜村、南阜村共四村地亩。

         睦俗(旧志作苜蓿)西渠,灌古寨村(旧志作姑姑寨)、西寨村、木厂头、东城角村、贾家庄共五村地亩。

         西寨东渠,灌吴家堡、西寨二村地亩。

         睦俗(旧志作苜蓿)东渠,灌古寨村(旧志作姑姑寨)、木厂头、庞家寨、旧寨村、东城角共五村地亩。

         上述六条泥渠,均“自阳邑看河楼取水”。与明代两本志书相比,一是渠道名称中的“都”属尽去,二是详列了各渠所溉村庄的名称。通过村庄名,即可大体推知各渠的流向和流域面积。

民国以后


手头还有一份复印自晋源区北阜村郭福东老先生处的“太原县河道表”手稿。该手稿未标注日期,但从表后的“附记”中可推知该表应编写于民国七年之后的民国年间。据郭福东介绍,该手稿似为刘大鹏先生所编。表中登录了县域内汾河灌渠共二十九道。其中河西成渠八道,废渠一道。河东成渠十九道,废渠一道。分别是:丰泉渠、凤中渠、县东渠、西寨渠、睦俗东渠、睦俗西渠、晋阳东渠、广济渠、兴隆渠、嘉节渠、永利渠、永盛渠、任碧渠、大村渠、贾家寨渠、孙家寨渠、蒲村渠、梁家庄渠、流涧渠、柳林堡渠、北格镇渠、通义渠、龙首渠、陈王渠、秃尾渠、老东渠、老西渠、晋阳西渠(筹开)、里解渠(筹开)。从上面的渠名可以看出,总体与清代变化不大。流经吴家堡村的六条,除西寨村东渠因离汾河太近被河水冲刷而不存外,其余五条都仍在使用。不过西寨村西渠因东渠已不存而直称西寨渠。这五条渠,表中登记的内容有以下一些:

         丰泉渠。深八尺,宽三丈,长十里;大王村东北取水;流经吴家堡、武家庄、牛家营、城北、南阜村、北阜村六村;溉田二千亩。

         县东渠。深八尺,宽三丈,长三十里;南屯村东取水;流经南屯村、吴家堡、北阜村、南阜村、贾家庄、东关村、东关厢(原文如此)、南河下、北河下、五府营十村;溉田四千一十五亩。

         西寨渠。深一丈,宽三丈,长十五里;南屯村南取水;流经南屯村、吴家堡、西寨村三村;溉田一千二百亩。

         睦俗东渠。深一丈,宽三丈,长二十里;吴家堡村北取水;流经吴家堡、西寨村、古寨村、庞家寨四村;溉田一千五百余亩。

         睦俗西渠。深一丈,宽三丈,长二十五里;吴家堡村北取水;流经吴家堡、西寨村、木厂头、贾家庄、古寨村、东城角六村;溉田一千八百余亩。

         根据上面河道表的统计,民国年间,流经吴家堡村的五条引汾泥渠,可浇近二十个村庄的上万亩土地,几乎流域内的平川村庄都可受益。然而,从表中也可看出,经多年的淤塞,这些明清两朝原本从阳邑看河楼取水的渠道,其取水口己全部下移至吴家堡村北、南屯村东一带。

        上世纪五十年代,太原市人民政府修建了北起上兰村,南至清徐铁板堰,全长约六十公里的石砌西干渠,上述泥渠相继废弃或部分改造为西干支渠。而随着土地的集体化,西干渠配套渠系也更加完善。由于当时汾河水源十分充沛,西干沿线的村庄纷纷引种水稻。吴家堡村也从六十年代初引进水稻种植技术,最多时种有上千亩稻田。

从河东到河西

(@张志峰 摄)

在吴家堡村观音堂正殿廊檐西侧,平放着一块“永例河河租碑”。其碑文云:

         ……村之东南,旧有永例渠一道。自乾隆五十九年始入口渠水,而旧道无存,皆耕为地。从此挖地成渠,讼端突起。后蒙县主罗公断案,自入界以至斜道,渠境所佔无论长短广狭,每年作租钱九吊,始得彼此情平而讼于是乎息。但所佔之地不一家,分资不一人,众口纷纷,滋扰实甚。于是众议将此钱归约充公,以为定例,自嘉庆元年书以木牌。恐年远逮坏,至道光十一年始得刻之以石。庶本末可纪,而历久不敝矣。是为记。

         兹于民国十五年,吴家堡村长吴三益,小店镇村长王汝麟等,因此碑文剥落,日久难稽,事关河务,不得不重新修理。是以仍照李超凡翁之旧文,重新刻石于此,留作永久之证云。

        ……

        中华民国十五年十二月

        据碑文可知,旧日,流经吴家堡村东南地界的,尚有一条永例渠。永例渠,在清雍正《太原县志》中写作永利渠。该志记载“永利渠,灌小店镇、巩家堡两村地亩,发源自本县吴家堡东北取水”。不过,在正文中提到的似为刘大鹏先生手书的“太原县渠道表”中,该渠取水处记为“殷家堡村西”。殷家堡与吴家堡,一在河东,一在河西,两村隔汾河而相望。其所记之取水处,似仍为县志所记之处。只是因为永利河是一条汾河东岸的灌溉渠道,改写殷家堡村西,更好理解一些(参考:九十年前的汾河两岸)。

        为什么一条开凿于河东,浇灌河东地亩的渠道,会佔用了河西一个村庄的土地呢?这是因为早期的吴家堡,本就是一个河东的村庄。从该村村民保存的几本《鱼鳞册》中可知,该村第一大姓一一吴姓,原先都为“马村都四甲”所辖,与大马村、小马村、殷家堡同属一个都,是紧邻家。在《吴家堡村志》的相关资料中,尚有这样的记载:“(明)正德十六年(1512)汾水泛滥,河床在一夜之间从吴家堡村西改流村东。其后嘉靖十五年(1536)太原县令金励修整河道,正式将吴家堡从河东划到河西。”也就是说,由于历史上汾河的一次改道,本在河东的吴家堡村,从此便移到了河西。而原属吴家堡村的部分土地,却仍留在了汾河东畔。河东人要沿河开渠,必须从这些土地上通过,向吴家堡作一定的补偿,自是必然。

        到了今天, 汾河水源逐渐枯竭,西干渠渐渐失去了农用功能,这一带引汾河水溉田的历史便彻底结束了。随之而来的是满足人们休闲需要的汾河公园正一步一步向南而来……


推荐阅读:

太原南的那些谚语,你有多少还记得?

风流总在太原南丨老王家的那些事儿~

太原城当年到底被赵光义完全烧毁了没有?




人生最值得投资

是对自己要好一点

来这里喝一杯


↙↙点「原文」发布个人信息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