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烙印丨王小玲:提起写简历填成分,我们都十分紧张

关注本号☞ 新三届 2023-12-15
一个转身,光阴就成了故事
一次回眸,岁月便成了风景
作者简历

本文作者

王小玲,1952年生,甘肃师范大学附属中学67届初中毕业生,1968年11月去甘肃省康乐县八松公社插队落户。当过矿山女电工,纺纱女工,1977年考入西北师范学院中文系。现在是兰州城市学院退休教师、


原题
关于成分的回忆




作者:王小玲



提起成分,我们老一辈的人,你们一定会记忆犹新,我们中的一些人至今提起此事会泪水盈眶,成分对我们心灵的伤害实在是太深了!

我第一次填成分是在小学一年级,师范毕业的优雅的女班主任杨泽莲老师让我们填家庭成分。我回家问母亲:“咱家什么成分?”“地主”。我是十分不喜欢这个成分的——地主剥削人,地主是大坏蛋。这让我怎么填呢?老师让每个人把自己的成分写在纸条上上交。我听同学说,富农就是地主,好强的我没填地主,而是在纸条上歪歪扭扭地写上了“父农”两个字。

谁知没过几天,杨泽莲老师又让大家填成分。同学们又说”富农是富农,地主是地主!“我不情愿地在纸上写上了“地主”二字,这个成分从此放在了我的档案里,它像幽灵一样影响了我的一生。当然这一切是后话。

一九六六年,当北京来的“红卫兵”穿着褪色的黄军装来到甘肃师大附中时,成分就显得更加地重要。我亲眼看到我校一个出身不好的高中生在教室外面的地上用小木柴棍垒成了“众人拾柴火焰高”的字样,被教室外的北京“红卫兵”看见,他们给地上的小木柴字拍照。他被揪到教室里去做检查。他顺从地上台去,开口便说:“我出身于资本家家庭,我没有改造好世界观……他的检查被“红卫兵”的口号声打断,“老子英雄儿好汉!老子反动儿混蛋!要是革命就跟着毛主席!要是不革命,就滚他妈的蛋”!这一幕,成为我心中永远抹不去的一幕。

一九六七年,学校来了农宣队、工宣队、军宣队,有“红五类”子女戏称我班农宣队员为张贫农,工宣队员为王工人,军宣队员叫什么记不清了。身板结实,带着粗大眼镜框的张贫农让我们填成分,班上一个女生的爷爷是地主,好胜的的她不愿填,说成分是职员,张贫农说没有这个成分,这位女生与张贫农僵持了约半个小时,最后哭着说:“是地主‘’。张贫农说:这才对了嘛!” 十四五岁是最敏感最好胜的年龄,我们被当做了“狗崽子”。“ 关于“狗崽子”的称谓,十四岁的我曾钻牛角尖地想:“狗崽子的崽应该是儿子辈,!我是地主的孙辈,恐怕不应算狗崽子吧!”

由于家庭出身不好,一九六八年我被学校分配到甘肃省康乐县插队落户。尽管我在校时,在初二年级斗私批修会上作过与家庭划清界限的公开发言。在写发言稿时,我不会写残渣余孽的孽,我问前排的女生,她写了一个大大的孽字,看到这个字,我感到深深的耻辱。即使划清界限,狗崽子”终归是“狗崽子”,你不插队谁去插队呢?

在乡下呆了一年八个月,靖远煤矿的来招工,我与另一个出身地主兼资本家的女同学被招上,感谢招工的工人师傅不在乎成分,只在乎我们个头是否高挑,我十分顺利地成了一名矿山工人。到了矿上分工种,又依成分分,起初我被分到充电房给矿灯充电,第二天就要宣布工种了,一位不认识的靖远东升公社的老工人来找我。因为我家当时随师大家属下乡落户到靖远东升公社,他听招工的李师傅说招了一个他们公社的老乡,特地来认老乡。我告诉老乡,我才十八岁,我想学技术。老乡帮忙,我被分配当电工。在人生的关键路口,这个老乡给我带来好运气。太感谢他了!他若建在,大概有八九十岁了吧。

我在电工组工作很勤快,肯吃苦,但由于出身不好,入团的申请没有被批准。在那样的年代,我是从初中起就十分羡慕团员的,当时师大附中高中班给初中班任辅导班,高二甲的邓晶珠、严明等团员给我们上团课,教歌,在我这个初中小女生的眼中,觉得她们光彩照人,类似完人。不批准就不入了。感谢机电连的兰州人李指导员,他把女团支书训了一顿:“有的同志表现很好,为什么不发展她入团?”“那她本人要更努力一些!”“你们的工作做到了没有?”

由此,女团支书多次找我谈话,动员我再写一份申请。快批准时,女团支书让我再写一份申请。一九七三年五月五日,我成了一名光荣的共青团员。宣布那天,女团支书比我还激动,她动情地拉着我的手说:“小王,要继续努力呀!”由于出身不好,武装基干民兵没我的份,电工同事小路子是武装基干民兵里的文书,因为她出身好。而我仅仅是基干民兵里的文书。上级给武装基干民兵发枪,基干民兵不发枪。这样的区别对待,当时自己心里很不爽。几十年后聊起这些往事,有些微不足道,但在当时的年代,对我们是一种不公和歧视。

在填成分这件事上,我二哥比我胆大多了,他从未填过什么地主的字样,所以文革时他加入了毛泽东主义红旗兵,当他神气地带着红袖章出现在家门口时,曾有邻居不服气,他怎么能当红卫兵?

在那样的年代,一提起填简历,我们都十分紧张,怕填成分,怕填父亲的历史问题,尽管父亲已作过历史清楚的结论,但装在档案里的成分一直在影响着我们的前程。

2020年8月24日

外一篇
我和我的学生们




作者:王小玲


我出身于教师世家,祖辈几代人以教书为业,外祖父和父亲都是数学老师,我从小看到父亲像对待儿女一样对待自己的学生。他生活简朴,但学生经济有困难时,他都尽力给予资助。从我记事起,逢年过节,总有学生到我家来,母亲总会做出可口的饭菜来招待,彼此相处得如亲戚一般,提起自己的学生,父亲如数家珍。父亲已去世十五年了,但他的敬业精神给我极深的影响。

翻开学生的信件,这是我从教二十八年来与学生交往的记录,多年来,一直舍不得扔掉,它似乎是我心灵的财富,有空时翻出来看看,体会着写信人真挚的感情,检查着工作中的失误,告诫自己以后怎样把事情做得更完美一些,因为把一件事做精做细是我的习惯,我曾遗憾地想,给大多数学生没顾上回信,他们可能很失望,因为我太忙了——每周十二节课,带两至三个班,有时一个班近六十人,每学期四次作文,曾当过五年班主任,十年教研组长,学生第二课堂活动多:

演讲、诗歌朗诵会、钢笔字比赛、手抄报展览、文娱演出、运动会等,每学期都忙忙碌碌。一个女同志,既要好强地把工作搞好,又要照顾好丈夫和儿子,真难为我了,十八年就这样过来了。我将自己的教学体会写成论文,在省级刊物上发表,其中《塑造良好的个性——谈在语文教学中优化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获甘肃省中专语文课程组2002年论文交流会一等奖。论文《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点滴体会》获全国石油中专首届语文学科会议优秀论文三等奖。我曾多次获校内

“双文明先进个人奖”,曾获“优秀班主任”、省石化工会“优秀教师”称号,并参与了国家级3+2高职《语文》教材的编写工作。

娟秀、整洁的字迹映入眼帘,往事像过电影一般在心幕上浮现:一个很沉静的男生,作文写得好,作文讲评课上我让他上台念自己的作文……有一阶段我发现他情绪有些低落,讲《威尼斯商人》时,我让大家分角色朗读课文,让他扮演正面角色安东尼奥,他们几个都十分投入,赢得了全班同学热烈的掌声,我表扬了他们。他工作后来信说:“在培校的教师中,对我影响最深的要数王老师您了,您的关怀伴我度过最有意义的三年。我之所以感激你,也许您不知道,三

年里,我几次产生轻生的念头,是您的表扬和赞赏让我感到了生的乐趣,除您之外,谁会和一个自尊心极强,又很敏感、孤傲的人交往呢?”我想起《心理学》里的一句话:“表扬是一种最廉价,最易于使用且最有效的,但也是最容易被人忽视的激发学习动机的方法”。同时我也进一步体会到:一个教师在学生成长路上的重要作用,一句褒贬的话,一个动作,一个眼神都会给学生的心灵带去影响。作教师的真是要慎之又慎啊……!

一位脸红朴朴的农村女生,我推荐她的作文参加了全省作文竞赛,后来还获得了奖励,她在油田工作后来信说:“我们在兰州过的第一个中秋节是您组织的,班里的每个同学都分到了月饼,有的同学拿着月饼都哭了……”。我回忆起我给他们班当班主任,学生一进校,我一一报出他们的姓名,学生很奇怪:老师没见过我,为啥认得我?我笑而不答。他们哪里知道,我已看过档案,已大致记住每个人的特点。为过好他们到校后的第一个中秋节,我精心做了准备,列出购买清单——苹果、梨、瓜子、月饼各买几斤,让班干部去买。在晚会上,我为大家朗诵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位学生在信中也提起此事。

一位在某油田党委办公室工作的男生在信中说:“王老师,一棵歪才在您的修剪浇灌下茁壮成长,回首自己成长的历程,发现您对我们的教育是那样的珍贵和必不可少。”我记得他一九九二年年发起成立了“青春方阵”文学社,我义务为文学社辅导了十六年。二零零二年我和同事们一起创办了《培黎青年》报,开设“校园新闻、感悟青春、精神家园、知心姐姐信箱”等栏目。他经常来信询问文学社的情况,并说自己已经在报刊上多次发表文章,当他拿着印有自己作品的报纸时,“高兴得又蹦又跳,欣喜若狂,这时候我就想起了您,我的语文老师,我的恩师……一日为师,终生为父,何况您七百多个日日夜夜的教诲,为我们的成长付出了那么多的心血,您是我们的良师益友,您的心永远是年轻的。”

一个九九级的男生,脸黑黑的,眼睛不大,但很有神,第一次见他,感到他很像九六级的一个学生,于是安排两人见了一次面,两人见面后的第一句话不约而同:“你怎么这么像我?”这位99级的学生是贫困生,父亲已去世,上学没有生活费时就混入民工群中给别人往楼上背瓷砖。他喜好文学,学习很主动,在校时通读了《史记》《孙子兵法》《曾国藩家书》《市场营销学》《哈佛公关学》等,他围绕自己未来的创业方向而读书,语文课课前三分钟演讲时,他一上台就滔滔不绝,不想下台了;上辩论课时他思维敏捷,表现活跃。我曾让他给文学社的学生上过课。毕业前夕,他写了《卧薪尝胆,徐图自强——写给即将毕业的同学们》,发表在《培黎青年》上:“世无艰难,何来人杰?我们的责任就是与困难做斗争。越是困难,便越要奋斗。……读书之道,贵在人格的建立,而不是作一架读书的机器。时间可以挤出来,知识全靠积累,而人格的建立更在于一言一行的慎重修养。……希望大家牢记:‘凡事不拼命的去做就等于没做’这句名言,根据自己的实际,选择适合于自己的工作。”

他先在国营企业干了两年与钢材有关的工作,两年后辞职,自己创业,卖起了钢材,他聘用本班同学,靠4部手机起家,在8年内买了车,买了房,娶了媳妇,他每次来母校,都有一个梦想,而梦想在一个个实现。在他的婚礼上,我见到了他的爷爷与母亲,大家相见,十分亲热,他们再三感谢我对孩子的关心。从这个学生成长的路来看,对学生的创业教育非常必要,有目的地读书非常必要,文学社的历练非常必要。谷歌公司总裁李开复说:“社团是微观的社会,参与社团是步入社会前最好的磨练,在社团中可以培养团队合作能力,沟通能力和领导才能,可以更好地发挥和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想起一些毕业后不去工作的“啃老族”,真是一个鲜明的对照啊。

每逢教师节、春节、元旦等节日,总有学生打电话,发短信送来祝福,甚至有的毕业生十几年后仍记得我的生日,有的毕业生不断地实现自己的一个个梦想,喜讯传来,自己觉得很满足。退休三年后,我不再上课了,有一次走进多媒体大教室,看着干净的大讲桌,台下一排排座位,想起自己上课的情景,觉得教师这个职业真好——学习新的知识,传授新的知识,日子过得很充实,整天和年轻人打交道,心理上很年轻。我作着一个普通教师应作的琐细的工作,是母校老师

教我这样作的,我由衷地感谢所有给我代过课的老师,是他们给我知识、人格和信心,感谢母校对我的教育,感谢西北师大良好的校风和传统。

明年我就六十岁了,教师生涯也许就结束了,若有来生,我还想当一名教师,因为与童为伴,与世无争,师尊生爱,惟学是进真是人生的理想境界。

2011年9月10日(教师节)

王小玲专列
假如那天他不去钓鱼,我不去散步
王小玲:兰州第一毛纺厂
一个车间飞出四位77级

王小玲:16岁的“洋学生”,

戴着白手套去打粪

矿山女电工,上电杆,下矿井
中秋夜没面下锅,试煮向日葵芯
刘老师,我为当年的麻木向您忏悔
我的妈妈,搡倒了也要再站起来

文图由作者惠赐本号分享

给老编续杯咖啡

就摁下打赏二维码吧


出身的烙印
高峰:喝隔夜茶的人
陈新民:“苦人儿”张东泉
罗维开: ''下放人家'', 
最尴尬是子女婚姻大事
张讴:遣返回乡七年,
14岁分宅基地盖新房
李光平:从地富子女到地厅级干部
王祥龙:右派父亲去世后,
母亲走过坎坷多难的人生
王祥龙:右派父亲走后,
我随了继父的姓
付晓峰:遣返山村后,
三姐嫁了目不识丁的庄稼汉
方芳:遣返老家密云,
却被遣送东北密山
朱今天:我爸是个资本家,
遣返老家送了命
冷文瑞:我家遭遇的文革遣返
王宗禹:我家的两次被遣返
田平疆:父亲是傅作义旧部,
我随父母被"遣返"原籍
陈原:祖母,你因何受难
蒋子龙:王爷溥佐下放的故事
赵雪:父亲被下放农村,
我“居家插队”
周裕兴:从无锡到盐城,
我随父母下放九年整
何蜀:母亲当过“下放干部”,
饿着肚皮劳动锻炼
陈敏:那十年,我被"下放"了两次
汤晓炜:我16岁下放农场,
度过8年农村生活
魏伟:下放八年,
三兄妹先后上大学

不想与您失联

请关注备用号
余轩编辑、子夜审校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