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正见民声 | 善于交流的人是幸福的

赵启正、吴建民 走近外交 2023-12-06



音频



正文


孤独是人生很大的悲哀

赵启正:一个人有交流的愿望,还要有交流的对象。不是随便碰上一位就能交流的,因此,有交流的网络很重要。每人都有自己的生活圈、朋友圈。志同道合的人一起休闲、聊天、讨论,有时一起过节、旅游,是很愉快的事情。您的朋友圈如何?

吴建民:搞外交的,朋友圈是比较广的。比如我在法国工作期间,企业界有一批朋友,政界有一批朋友,文艺界有一批朋友,新闻界有一批朋友。不同界别的朋友有不同的特点。大使要管的事情比较多,必须掌握各个方面的情况。在同这些人交流时,就要想办法懂得对方的特点,能够提出好的话题,否则,不会将交流逐步引向高潮。

赵启正:工作中的朋友圈是一类,可以分享有关工作的信息和观点。我也有很多朋友分别是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的同学,现在还保持联系。这些朋友中,当初共同学习时,一起淘气,一起用功,毕业后互相思念,特别是年纪大以后,对故友的思念越发深情。

2008年10月,中国科技大学50年校庆,赵启正(前排右四)与老同学返校庆祝并留影。

以前遇到返校日,我不一定去。近几年同学聚会,只要时间允许,我不远千里也要去,去感受一种无限亲切的回忆。这和年轻时一起用功的交流不同,是一种充分的感情交流,共同复述老故事,分别讲述新故事,那真是一种动情的享受!

吴建民:我也有同感,我到南京去,和老同学聊天,大家一起讲当年的故事、某人的笑话,真是很开心!

赵启正:工作圈的朋友,在你退休或岗位改变以后还能保留的,只是十之一二;对不能保留的,不能怪人家冷淡你,也不能说“人一走,茶就凉”,因为大家都很忙,没有工作联系了,就不经常往来了,是极其自然的事。我觉得如能保留十之一二,足矣!

吴建民:我赞成您的看法。我们每个人的朋友圈都会随着工作的变化而发生变化。随着你关注的问题不同、做的事情不同、兴趣不同,交的朋友也会不同。

赵启正:越是好朋友,越能充分地交流;朋友越多,你越不会感到孤独。有的人碰到事情想不开,甚至得抑郁症,我觉得固然有生理上的原因,但很重要的一点,他身边可能缺少几个知己,无处畅所欲言地说出自己的苦恼。因此,孤独是人生的一大悲哀。

《周易》上说:“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xiù)如兰。”即便是“同心之言”,也还是要在交流中传递的,交流多了,朋友就多了,不就是生活在“兰花园”了吗?所以我觉得,说交流为了提高也好,为了改变人生也好,都不够完整,交流本身是为了提高人生的质量

吴建民:您把交流的意义往前推进了一步。交流使生活更美好呀!

赵启正:真诚的朋友是思想交流和情感交流的产物。中国古人称敢于当面直言规劝的朋友为“诤友”或“畏友”。只在一起玩,难成“诤友”或“畏友”。明代名士苏浚在《鸡鸣偶记》中把朋友分为四类:“道义相砥,过失相规,畏友也;缓急可共,死生可托,密友也;甘言如饴,游戏征逐,昵友也;和则相攘,患则相倾,贼友也。”

吴建民:可见“畏友”和“密友”都是经过思想深度交流,才能达到“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才能成为真正的诤友。身为领导之人最需要几位能直言的“诤友”!

赵启正:有些想法可先向同事征求一下意见,有不妥之处就改了,所谓“家丑不可外扬”,先“内扬”一下,也就能避免错误“外扬”了。

吴建民:我的文稿常常先让秘书提意见,也算符合您的先“内扬”再“外扬”的建议了。

赵启正:说到秘书,那是朝夕相处的同事了,秘书应当是能给你提意见的人。我曾经遇到一位局长,在考核中被评定为“领导力较弱”。他说:“连我的秘书都不听我的,叫我怎么领导?”事实上,他不能够把他的思想变成他所领导部门的共同思想,就是领导力弱的表现了。

吴建民:换句话说,他即使有很好的思想,但是表达不出来,人家不信服,这也当不好领导。这就是为什么我讲交流能力是领导能力的一部分,是领导能力的基础。

赵启正:我们不妨把圈子再画小一点,讨论一下家庭内部的交流。我小时候,中国普通家庭还没有电视机,吃饭时与父母交流很多,这往往是一天中最愉快的时候;现在有了电视机,一边吃饭一边看电视,缺少了交流,而且近来往往一家有几台电视机,吃完饭各看各的节目,交流更少,家庭关系有点冷漠,这是我的忧虑,我也不知道如何去改善。

吴建民:现在与电脑、手机交流多了,人和人之间交流少了,这是一个损失。

赵启正:我们必须承认这些损失,现代科技带给人类的,不一定全部符合人的本性。人的寿命有限,一天的工作和生活时间有限,被电视、电脑、手机占据太多的时间,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就少了,我总觉得遗憾。也许我们可以少看些电视,跟孩子和父母多说说话。家庭内的交流使生活更温馨,包括共享喜悦、化解忧愁、填补代沟、得到心理慰藉等,因此可以说,善于交流的人更幸福。

吴建民:我很少看电视,包括自己做的节目也很少看,我想,讲过就讲过了,评论由人。我和夫人每晚散步50分钟,交流很多,天天如此。

赵启正:真是好!运动和沟通同时完成了。

吴建民:睡觉前散步很舒服,工作一天的疲劳和紧张就被消除了很多。

1999年10月,赵启正与夫人、女儿合照留影。

赵启正:幸福夫妻呀!现在我来北京工作也12年了,来之前夫人说:“你放心地去吧!”她在上海是航天专业的研究员,有自己的工作,还得照顾孩子,承担全部家务,很辛苦。我们是同时代人,都是工作第一、国家需要第一。对我的夫人,我真是有愧!

1971年11月,吴建民去联合国工作之前,与夫人、女儿合影。

吴建民:过去我出差,很少给夫人打电话,顶多发个短信:我到了。我总觉得没必要。现在年纪大了,不一样了,出差总要打个电话讲几句,夫人也说:“我感觉到你会来电话。”

赵启正:我那位会说:“我一猜就是你的电话。”

吴建民:她有什么感觉跟我说说,我有什么见闻也跟她讲讲。这样她就很高兴。

赵启正:正是“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李商隐:《无题》)。

吴建民:如果我不打电话,她忙了一天工作,总觉得缺点儿什么。

赵启正:我大体上从事科技工作20年,从事政府工作20年,并没有发觉自己的语言有点变了。我母亲就说过:“我觉得你还是有点官气。”我说:“何以见得?”她说:“比如,别人给你打电话说得长了,你就会说,‘好吧,今天就谈到这儿吧’。你哪能就这样把人家的话阻止了呢?”我辩解说:“我电话实在太多了。”我夫人也有类似的提醒。

吴建民:这样的话,您母亲、夫人会跟您讲,下级就不会讲。有时听听这些话是很有好处的。我夫人就批评我:“你不会跟人讲small talk,一讲就讲正事,什么聊聊天啊,都不会。有时工作中眼睛一瞪,显得你太厉害。这样不好。”

赵启正:我年轻的时候,夫人提醒过我:“有时候朋友聚会,你滔滔不绝,别人也不好意思打断你。”

吴建民:亲近的人能够给你提出别人不会提的意见,这也是交流,有利于改正自己没意识到的毛病。

交流,不要总是试图改变对方

  学生:梁洛  


两位老师好,我是上海戏剧学院研究生部编导专业的学生。

我看过一本《吴建民传》,里面提到,在吴大使处于人生低谷时,您的夫人施燕华大使与您互相扶持,令人称道、羡慕。

但是,现在我有个困惑:大家都说大学里的恋爱是没有结果的,这可能有很多原因,比如沟通不畅而产生隔阂。在这个我们通常渴望被肯定的年代,如果对方老想改变我,两个人在沟通和交流的过程中,障碍就会越来越多,沟通就没有效果。

还有一个原因大概是关心则乱,有很多人在这个过程中彼此还是关心对方的,但是最后却不得不分开。怎样沟通和交流,才能够起到一个好的效果呢?

吴建民:这个问题提得很好,就是人和人交流的问题,特别是男孩子和女孩子之间的交流问题。你刚才提到想改变对方,根据我这一辈子的经验,改变对方是很困难的,改变自己是容易的。

西汉时期有个著名的政治家叫贾谊,他写了一篇文章叫《退让》,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过去有两个诸侯国,一个叫楚国,一个叫梁国。

这两个国家都是在边界上种西瓜,楚国的瓜不浇水长得很不好,梁国的瓜天天浇水长得很好。楚国人就很嫉妒,晚上跑过来把梁国的瓜秧连根拔了,瓜就死掉了。

梁国人知道了就很生气,这也太坏了!于是,就跟梁国的县令上报。梁国的县令叫他们不要报复,相反,晚上派人去帮楚国人浇水,并且不要让对方知道。

久而久之,楚国的瓜也长得很好。

后来楚国人发现了,我们的瓜长得这么好,原来是对方不仅没有报复我们,而且想办法帮我们浇水啊,就很感动。

楚国的国王亲自跑到梁国去赔礼道歉,两国就和好了。

这就是退让的美德,它说明了一个道理:改变自己更容易

两个人交流时不要总想着改变对方,你越想改变他,他就越想反抗,不如先改变自己。

人与人相处很奇妙,如果对方感觉你很体谅他,他会很感动,做出相应的行为,就像楚国人看到梁国人这样子。

再举个大的例子,中国改革开放,就是首先改变自己,然后世界也变了,向中国敞开怀抱,各国企业家也到中国来了。改变了自己以后也就可以改变对方。这是大例子和小例子的结合。

1979-1983年是我人生的低谷,是我一辈子最清闲的时候,也是最潇洒的时候。我的夫人当时做翻译,却是非常忙。如果这个时候她有一点瞧不起我,那么这个关系可能很快就完了。但她很体谅,出去有什么事情都跟我分享。我那个时候把家务活都承担起来了,给孩子做饭,打扫房间,这样的相互补充,关系就和谐了。

如果这时老想着改变人家,是不行的,国与国之间也是这样。你刚才讲到人家不愿意理你,如果你强迫他理你,他显然也很困难。但是,如果你在什么事情上帮他一下,他就觉得你这个人很好,他就愿意理你了。

所以我认为,换一个角度处理人生当中的问题,可能效果会完全不一样。说大学里面的恋爱是苦恼的,也不一定,我经历了也观察了大半辈子,我认为,任何事都不要公式化,天下没有那么多公式。

赵启正:你们两位的“交流”,当初是你主动的吧?(众笑)

吴建民:我比她高三届,是我主动的,但我是看到她愿意跟我好才主动的,要不然我也不愿意碰钉子,这是人和人相处时感觉出来的。人们往往太容易表现得强势,国家间也是一样,现在我们稍微强大一点,不能就觉得中国人应该举起拳头而且要改变人家,那自己会头撞南墙的。(众人鼓掌)


- END -


文字 | 《正见民声》赵启正、吴建民著

图片 | 网络    编辑 | 走近外交 鹏鹏



/阅读前文/


1

一篇讲话改变人生

2

我们的第一次演讲

3

如果30岁时能有40岁的智慧

4

交流不过关,空负一身学问

5

交流是一门艺术

6

克服“交流障碍症”

7

我绝不多看他一眼

8

从与父母的交流做起


关注我们 /



“走近外交”订阅号

带您揭开大国外交神秘面纱



“吴建民公益基金会”服务号

扶贫济困 助学育人 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