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吴建民谈公共外交 | 随中欧商学院游学瑞士和法国(中)

吴建民 走近外交 2024-03-01

  作者:吴建民

  1939 - 2016 


(向上滑动查看更多)

1959年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学院法语系;1965年到1971年曾为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国家领导人担任过法语翻译;1971年成为中国驻联合国首批代表团工作人员。

在50多年的外交生涯中,历任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团参赞,中国驻比利时使馆,驻欧共体使馆政务参赞,外交部新闻司司长及发言人,中国驻荷兰大使,中国常驻联合国日内瓦办事处和瑞士其他国际组织代表、大使,中国驻法国大使,外交学院院长,中国国际关系学会常务副会长,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副主任等职。



音频


前文


随中欧商学院游学瑞士和法国(上)


正文

4

6月17日晚上,瑞士信贷银行的亚太执行董事鲁道尔夫·埃舍尔设晚宴招待游学团一行。在晚宴开始前的酒会上,埃舍尔介绍了瑞士信贷银行成长的历史。他说:

瑞士信贷银行的出现与瑞士的变化密切相关。现代的瑞士始于1848年,当时英国的工业革命之风吹到了瑞士。

1852年,瑞士政府决定由私人公司来承建瑞士的铁路,这项决定影响深远。铁路是推动工业革命前进的开路先锋。瑞士政府决定在瑞士修建铁路,带来了铁路在瑞士的大发展。

瑞士信贷银行的创始人阿尔弗雷德·埃舍尔(1819-1882)敏锐地认识到,铁路是一个资本密集型的产业,需要大量投资。所以,他在1856年就创立了瑞士信贷银行。

刚开始仅有6名员工,是瑞士第一家商业银行。阿尔弗雷德·埃舍尔被视为瑞士工业化之父,他倡导修建了15公里长的隧道(瑞士当时最长的隧道),大大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现在瑞士信贷银行是瑞士第二大银行,资产达到9800多亿美元。

5

酒会结束后,中国企业家们举行内部晚餐,我和施燕华应邀出席发表讲话。施燕华先讲,她是这样说的:

我相信大家到瑞士的第一个印象,就是这个国家山青水秀,经济发达,治理有方,公民素质高。

瑞士是欧洲一个小国,面积41000多平方公里,略大于海南省,人口近800万。这么一个小国,山地和丘陵占国土面积的1/3,没有出海口,也没有矿藏资源。从发展经济角度看,毫无优势。

历史上,不少年轻人为了挣钱养家糊口,背井离乡,外出当雇佣军。他们骁勇善战、纪律严明,而且很忠诚,深受欧洲国家的欢迎。

梵蒂冈卫队,又名瑞士卫队,100名瑞士籍罗马天主教信徒组成。

现在,他们不必为生活献出生命和鲜血。雇佣军制度早已废除,但在梵蒂冈,教廷的卫队仍由瑞士青年组成,以示继承传统。他们的国家也长居世界人均收入的首位。

瑞士是怎么逐步发展到今天世界首富的呢?

一、和平、中立的外交政策

1812年,经历多次战争后,瑞士联邦认识到保持和平环境对其发展的重要性,宣布中立。1815年,维也纳会议承认瑞士永久中立,内部保持和平,对外不参与任何战争。从此,瑞士享受了200多年和平稳定的内外环境。

两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各国的巨富、贪官、独裁,乃至纳粹分子,都把财富转移到瑞士。犹太人为躲避迫害,也将财产存入瑞士银行。瑞士从战争中大发其财。

瑞士的银行保密法为世界各地的不法商人、贪官等人的财产,以及各种游资提供了保护伞,外籍客户纷至沓来,占其银行客户的2/3左右。其金融业因此而蓬勃发展。

瑞士独特的中立地位,还使其成为许多国际机构的所在地。联合国驻日内瓦办事处、世界卫生组织、世界贸易组织、世界劳工组织等众多国际组织的总部都设在日内瓦。

不卷入战争不等于听凭外敌入侵。瑞士为维护独立、时刻警惕外来的入侵,对国防的投入很大,人均军费超过1万美元。瑞士实行“全民皆兵”的兵役制,平时,每个人都把自己的枪支弹药存放在家里,以备紧急使用。全国各地都修建了功能齐全的民防工事。所以,瑞士的中立是“武装的中立”。

二、实事求是,经济发展不求“大而全”,

唯求“小而精”

作为资源贫乏的小国,瑞士怎么发展经济?瑞士不搞汽车制造,不搞大型家电制造,而是大力发展高、精、尖产业。当其他国家在争着发展钢铁工业时,瑞士在默默地走自己的路,发展钟表、精密仪器、医疗器械,以及药品制造等工业。

早在18世纪,瑞士钟表业已经相当发达,农民利用冬季农闲时间,在家敲敲打打,精益求精地加工钟表或组装钟表。最初人们用的是怀表,是瑞士人发明了手表,更加方便了。生产钟表需要的钢铁很少,进口一吨钢铁,能造出成千上万的手表,其价值翻了无数倍。

瑞士虽然很重视中小企业的发展,但是这些企业生产的大多是含金量高的出口产品,质量高、无假货,深得顾客信任。

三、重视教育

我在日内瓦工作期间,有一件事我印象很深。代表团办公楼大门前的顶篷坏了,一个瑞士工人来修,干了整整一天。我想,瑞士的效率真低,如果是中国工人来干,不到半天就能完工!

但是当我从窗口看那水泥顶篷时,不得不佩服瑞士工人的负责精神。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他仍然一丝不苟、精益求精。而且在干完后,他仔细打扫,把所有的垃圾都装进垃圾袋带走。

听说瑞士人干活都是这样。认真,是瑞士人的特点。

苏黎世的瑞士理工大学主教学楼

这种精神的培养源自教育,瑞士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瑞士有世界一流的大学,如苏黎世的瑞士理工大学,是21名诺贝尔奖得主的母校。迄今为止,小小的瑞士有30名诺贝尔奖获得者,平均每20万人就有一个。

同时,瑞士更重视职业技术的培训。九年义务教育后,极少部分毕业生入大学深造,大部分人进入职业学校,学习就业技术。即使农民也要有三年的培训,拿到证书后才能从业。所以瑞士的教育制度造就了一大批技能高超、职业道德水平高的技术工人。

高水平的设计师、工程师,加高水平的工人,才有今天瑞士高水平的产品,经久不衰的品牌。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瑞士发展的经验是否有值得人们学习的地方呢?

施燕华的讲话,企业家们听得非常认真,大家觉得讲话不长,但给人很多启示。特别是代表团正在瑞士进行访问,施燕华的一些看法有助于大家更好地认识瑞士。

6

晚餐会上,我也应邀发表一篇讲话:

大家后天就要去巴黎,我给大家讲两个有关中法关系的故事。

江泽民主席曾经问过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毛泽东没有提出改革开放,而邓小平却提出了改革开放?”我的回答是两个人的经历不一样。中国人讲见识,很有道理。

1949年12月16日,毛泽东访问苏联,在抵达莫斯科车站时,毛泽东受到苏联党政领导人布尔加宁(右一)、莫洛托夫(右二)等的热烈欢迎。


1957年11月,毛泽东在苏联最高苏维埃庆祝十月革命四十周年会上讲话。

毛泽东一辈子只出过两次国,都是到苏联,他从没有亲眼见过西方世界工业革命、科技革命带来的成果。

邓小平学名邓希贤,留学时的船票和一起留学的同学名单。


留法时期的邓小平

邓小平则不然。邓小平1920年10月去法国,时年16岁。1926年1月离开法国,时年21岁,16岁到21岁是人生的重要生长期。邓小平是从四川去法国的,四川地处中国的内地,比沿海更要落后,是典型的农耕社会。他看到了法国工业革命、科技革命带来的成果,二者之间的反差太大了。显然邓小平提出改革开放,与他在法国的经历密切相关。

经历了文明对话洗礼的邓小平,他的视野和对世界的了解是不一样的。邓小平同志早在1973年复出后就提出了要发展与西欧的经贸关系,特别是在周恩来总理病重、他主持国务院工作期间。当时,邓小平就在是否要开放的问题上,与“四人帮”进行了坚决的斗争。

1974年9月30日,远航欧洲归来的国产远洋轮“风庆”号返回上海港。

1973年底,上海江南造船厂造出了一艘一万吨的货轮“风庆轮”,在世界上跑了一圈之后,“四人帮”就借题发挥,大吹大擂,影射攻击小平同志主张发展同欧洲国家的经贸关系是“洋奴哲学”“爬行主义”,小平同志给予了严厉的批驳。

邓小平同志指出,1920年他去法国的时候,乘的就是5万吨的邮轮;过了50多年,中国才造出1万吨的货轮,有什么好吹的!驳得他们哑口无言。

20世纪初,中国积贫积弱。我们中国人意识到自己大大落后了,要赶上去必须向西方学习。我们向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等国派出了留学生。近一个世纪的时间过去了,我们回头一看,惊奇地发现,在众多的海外留学生中,最优秀的是留法的。

1924年,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旅欧支部成员在巴黎合影,前排左起第1人为聂荣臻,第4人为周恩来,后排右起第3人为邓小平。

留法的党和国家领导人有周恩来、邓小平、陈毅、聂荣臻、李富春、蔡畅、王若飞等;科学家有钱三强、严济慈;作家有巴金、艾青;音乐家有冼星海、聂耳;画家有徐悲鸿、林风眠、刘海粟、赵无极、朱德群等。

我曾经请教过中国和法国历史学界的人士,为什么会出现这样一个现象?他们都说这个问题非常值得研究。

我的看法是,中法两国代表着东西方两大文明,当这两大文明相遇的时候,就会产生出璀璨夺目的火花。而这些杰出人士,就是这些火花的代表。

我这篇讲话企业家们在饭桌上议论了很多,有一位企业家说:“吴大使的讲话,更证明我们需要多出来看看。”


- 未完待续 -


文字 | 《吴建民谈公共外交》吴建民著(出版于2017年)

图片 | 网络

编辑 | 走近外交 玄一


Contributions Wanted


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

咨询电话:

18611178186

投稿邮箱:

info@wujianminfoundation.org





推荐阅读前文 /


1

巴黎尼山论坛(上)

2

巴黎尼山论坛(下)

3

21世纪理事会墨西哥会议(上)

4

21世纪理事会墨西哥会议(中)

5

21世纪理事会墨西哥会议(下)

6

悲观情绪笼罩着欧洲——出席在卢森堡举行的新政策论坛(上)

7

悲观情绪笼罩着欧洲——出席在卢森堡举行的新政策论坛(下)

8

随中欧商学院游学瑞士和法国(上)


关注我们 /



“走近外交”订阅号

带您揭开大国外交神秘面纱



“吴建民基金会”服务号

扶贫济困 助学育人 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吴建民谈公共外交 | 随中欧商学院游学瑞士和法国(中)

吴建民 走近外交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