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不足一刻钟与加纳完成建交

金桂华 走近外交 2024-03-01

作者:金桂华 


1988年任外交部发言人,1991年任中国驻文莱首任大使,并历任驻马来西亚大使、驻泰国大使和中国人民外交学会副会长、亚太安全理事会中国委员会副会长等职。


音频



正文


两国建交,学问众多。新中国在与外国建交问题上,可谓别具一格,可圈可点。

几个第一

苏联是第一个承认新中国并迅速互派大使的国家。1949年10月2日,苏联外交部副部长葛罗米柯即致电周恩来总理兼外长,宣称“苏联政府决定苏联与中华人民共和国之间的外交关系并互派大使”。10月3日,周总理即复电称“热忱欢迎立即建交并互派大使”。

《解放日报》报道中苏建交的消息


在非社会主义的民族主义国家中,第一个承认新中国的是缅甸。然而,在缅甸之后承认新中国的印度却先于缅甸派代表来北京谈判建交,谈判后中印于1950年4月1日建交。于是印度便成为同新中国通过谈判实现建交的第一国。

瑞典从主动与中国联系,到建立外交关系,仅仅用了4个月时间。


瑞典承认新中国比挪威晚了一周,但却成为第一个同新中国建交的西方国家。双方在1950年5月9日实现建交。

2016年1月19日,为迎接中国国家主席访问埃及,开罗主要街道悬挂上了中埃两国国旗。(新华社发,艾哈迈德·戈马摄)


埃及是非洲和阿拉伯世界第一个与新中国建交的国家,建交日期为1956年5月30日。两个月后,新中国与叙利亚、也门等也相继建交。

作为美国的“后院”,拉丁美洲是最晚与新中国建交的一个洲,而第一个与新中国建交的拉美国家则是古巴。

“两步走”模式

两国建交,有时说难也难,出于某种政治障碍,建交往往难以一步到位,双方于是巧用“两步走”之策,即先设联络处或商代处,过渡一段后再升级为大使馆。中美建交是采取“两步走”模式的典型范例。

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获得成功。访问中,尼克松曾承诺,他若连任,将在其第二届总统任期内实现中美关系正常化。

毛泽东会见尼克松


1973年初尼克松成功连任总统后,2月即指派基辛格再次访华,双方商定各自在对方首都设立联络处,作为直接联系的渠道。联络处设主任,但他不是外交代表,联络处的官员也不列入外交官名册,然而却享有一定程度的外交特权。应该说,当年中美互驻对方的联络处主任的重要性丝毫不亚于其他大使。

《人民日报》为中美建交印发的号外


直至1978年,国际形势的演变促使卡特政府确认早日实现中美关系正常化符合美国的战略利益,中美双方便于是年7月初在北京开始建交谈判,双方自1979年1月1日起相互承认并建立大使级的外交关系。

中国采用“两步走”模式实现同外国建交并非只是美国一家。沙特阿拉伯、意大利、新加坡等国也都采取了类似模式。

最短和最长纪录

新中国同外国举行建交谈判,创造了两个纪录:一个是“百米短跑”,另一个是“马拉松长跑”。两个纪录都足以载入外交史册。

建交谈判的“百米短跑”纪录是中国与加纳共同创造的,双方建交只花了不到15分钟。

柯华大使向加纳救国委员会主席阿昌庞递交国书


1960年7月1日,加纳宣布成立共和国,并举行总统就职典礼。我驻几内亚大使柯华应邀出席庆典。三天后,加纳外长阿杰伊来到柯华下榻的酒店并开门见山地说:“加纳已决定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大使级的外交关系。”他随即在酒店的便笺上起草两国建交公报。

柯华向阿杰伊简要阐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代表全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立场。阿杰伊听后表示完全赞同,并在便笺上添加了这个内容。双方随即在抄清的便笺上签字。建交谈判就此结束,整个费时不足一刻钟。

2002年5月20日,中国驻东帝汶民主共和国大使馆在首都帝力正式开馆。


同样奇快无比的建交也发生在中国与东帝汶的关系上。中国外长唐家璇应邀出席东帝汶的独立庆典,庆典的当日(2002年5月20日),唐家璇外长即与东帝汶民主共和国外长奥尔塔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与东帝汶民主共和国关于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公报》。中国便成为第一个与东帝汶建交的国家。



新中国与外国的“马拉松式”的建交是中国与以色列的建交。中以建交总共拖了长达40多年才最终实现。以色列于1950年1月9日即正式承认新中国,是中东地区第一个承认新中国的国家。当时,周恩来总理曾复电致谢。

1950年6月,中以两国在莫斯科开始建交谈判。同年9月,以色列在联合国支持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与此同时,中国政府也安排滞留中国的数千名犹太人回迁以色列。

二战期间,滞留上海的犹太人在领取救济食物。


原本进展顺利的中以建交谈判在朝鲜战争爆发后出现逆转,以色列外交部指示其驻苏联的代表不再就与中国建交问题采取任何具体步骤,后在美国的压力下,以方终止了与中国的建交谈判和接触。

朝鲜战争结束后,中以建交,机会再现。中国驻缅甸大使姚仲明和以色列驻缅甸大使载维哈科亨开始就中以建交问题进行接触。1955年初,哈科亨率以色列贸易代表团访华,同中国外交部章汉夫副部长讨论中以建交问题。讨论中,双方甚至还具体谈及未来以色列驻华使馆的馆址问题。

然而,好景不长,此次中以建交谈判又在美国国务卿杜勒斯的反对下再遭搁浅。1956年10月,苏伊士运河危机爆发,使中以关系冷冻了整整几十年。尽管如此,以色列始终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为中国唯一的合法政府。

1992年1月24日,中国外交部长钱其琛和以色列外交部长戴维·利维签署两国建立外交关系正式协议。后排右一至右三,分别为吴思科、吴建民、杨福昌。


1991年10月,中东和会在西班牙首都马德里举行,这为中以建交的进程提供了良好契机。是年12月,我外交部副部长杨福昌同志访问以色列,双方商谈了中以建交事宜,并达成了建交协议草案。

次年1月,以色列副总理兼外长戴维·利维访华,中以正式签署了建交联合公报,建立大使级的外交关系。至此,拖延了长达42年的“马拉松式”的中以建交最终告成了。


— END —


选自 | 《金桂华外交生涯文集》  

原载于《世界报》2009年9月16日  

作者 | 金桂华

图片 | 网络     编辑 | 走近外交 咖啡



Contributions Wanted


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

咨询电话:

13901290192

投稿邮箱:

info@wujianminfoundation.org





推荐阅读 /


陪吴学谦外长在秘鲁“历险”

艰难时世的社会文明

荷兰这个国家


关注我们 /



“走近外交”订阅号

带您揭开大国外交神秘面纱



“吴建民公益基金会”服务号

扶贫济困 助学育人 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不足一刻钟与加纳完成建交

金桂华 走近外交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