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当期荐读 2023年第3期 | 国内基于二手数据计量经济模型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研究综述:研究方法、前沿热点与理论运用

陈丽萍 任菲 信息资源管理学报 2024-01-09

图源 | Internet


陈丽萍 任菲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




摘  要

基于国内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IM&IS)领域2012—2022年发表的282篇基于二手数据的计量经济模型研究论文,深入分析国内该领域研究方法、前沿热点与理论运用的分布情况和发展趋势。研究发现,基于二手数据的计量经济模型研究方法在数据获取和因果检验方面的优势愈发突出,体现在数据来源逐渐多元,因果实证检验愈发严谨,机制分析更加丰富,且混合方法研究开始涌现。四个研究热点分别为宏观数字化发展、企业数字化转型、企业与市场信息交互,以及用户在线行为。然而,现有文献在构建本领域理论和运用中国本土理论思想方面有待进一步加强。本研究创新性地采用文献计量分析与机器学习(LDA、DTM主题模型)相结合的方法,从多维度揭示我国IM&IS领域的二手数据计量经济模型研究的发展概况与趋势,并提出研究展望。研究结论为加强研究规范、把握领域研究热点以及构建与运用理论提供了证据和指引,也为学科发展和科研战略规划提供了建议。

关键词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二手数据计量经济模型    研究方法    因果实证检验    混合方法研究



01

引言

2022年初《求是》杂志上发表总书记的讲话:“综合判断,发展数字经济意义重大,是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1] 中国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Information Management and Information Systems, IM&IS)领域研究对于促进中国数字经济战略的发展和落地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过去10年,从信息化发展到数字化甚至数智化,社会发生了巨大变迁,也迎来了数据量的爆发式增长。随着二手数据的丰富度和可获得性的提高,计量经济模型研究方法逐渐被广泛和深入地应用于国内IM&IS领域的各类研究情境中,该研究方法在对经济现象进行因果分析、提高研究质量、节约研究成本方面的价值也愈发受到认可[2]。但随着数字经济发展过程中数据量的剧增和研究情境的复杂化,识别研究问题背后的因果关系也更具有挑战性。为了有效解释因果效应从而提供高质量决策支持,需要掌握科学规范的计量经济模型研究方法。因此,回应时代趋势,本文梳理国内IM&IS领域基于二手数据的计量经济模型研究,识别其在研究方法、前沿热点、理论运用方面的发展,这对指导IM&IS领域计量经济模型的运用、促进IM&IS学科发展、助力中国特色学术体系的形成,以及促进中国数字经济战略实现,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建设意义。

国内外学者从多方面对IM&IS领域的文献进行过梳理,包括具体数字技术(如区块链、人工智能、数字孪生)相关研究的发展[3,4,5]、数字技术在不同层级(如个人、企业、供应链)的应用[6,7,8],以及数字技术在不同领域(如制造、服务、创新)的应用[9,10,11],并解读文献中的关键概念、关键关系、热点主题分布等。然而,学术界尚缺乏针对计量经济模型方法、从国内文献视角、从IM&IS整体学科层面的文献梳理。首先,IM&IS领域现有综述类研究大多仅简要描述论文的研究方法,对于理解计量经济模型研究方法的应用现状和趋势所起到的指导意义较为有限。为了指导研究者科学规范地使用二手数据计量经济模型研究方法解决IM&IS领域问题,有必要针对使用该方法的论文进行系统梳理。其次,现有研究多从全球视角看待IM&IS学科的发展[12,13]。学者们呼吁“把科研做在祖国大地上”,构建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管理理论,促进中国管理理论走向世界[14,15,16]。然而,较少有研究从国内文献视角梳理IM&IS领域的研究发展,难以形成对国内IM&IS研究进展的把握。最后,对于所梳理文献的研究话题,本文希望不局限于数字技术类型、数字技术所应用的层级或领域,而是更全面地揭示论文的研究方法、热点话题、理论运用等情况,识别国内IM&IS领域二手数据计量经济模型研究的未来发展方向。

为弥补上述缺口,本文基于2012—2022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认定的30种重要期刊发表的282篇IM&IS研究论文,结合文献计量分析法和机器学习方法,梳理国内基于二手数据计量经济模型的IM&IS研究。从管理研究方法来看,核心的方面包括科学问题、理论构建、研究方法[16,17,18]。因此,本文从这三方面展开分析,解读IM&IS领域二手数据计量经济模型研究的发展趋势,为我国IM&IS研究的未来发展提供启示和建议。



02

研究方法

2.1 数据样本

本文在中国知网检索文献,检索时间为2022年9月,期刊范围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认定的30种重要期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由国务院于1986年批准成立,多年来引领和推动我国自然科学基础研究的发展,在衡量期刊学术水平方面具有权威性。为筛选保留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领域的二手数据计量经济模型研究,本研究构建了关键词库。为保证关键词库的精准度和完整度,选取三本期刊手动查询近五年内发表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领域的二手数据计量经济模型研究,与使用关键词库在中国知网检索得到的结果对比,删改或补充关键词,直至使用关键词库检索得到的结果能够较精准地涵盖期刊中相关文献,并在后续分析过程中持续优化迭代关键词库。关键词库如表1所示。研究人员在中国知网中检索标题、关键字和摘要中包含词库中关键词的论文,得到323篇文献。进一步通过逐篇阅读,手动剔除无关文献(47篇),通过查阅参考文献补充被遗漏的文献(6篇),最终得到282篇文献。本研究基于此样本进行后续分析。

表1 文献检索关键词库

2.2 分析方法

本文分三个阶段进行分析。第一阶段,基于文献计量分析方法,研究人员对IM&IS领域二手数据计量经济模型论文的年度发文数量变化趋势、期刊来源进行描述统计。第二阶段,研究人员逐篇阅读论文,编码和整理每篇论文的研究方法(包括数据来源、实证分析主模型、内生性检验、稳健性检验、机制检验、研究方法类型数量)以及理论运用(理论运用数量、理论名称、理论贡献),并进一步做定量分析。第三阶段,研究人员通过机器学习的智能化方法识别研究主题与分布。首先,我们运用LDA(Latent Dirichlet Allocation)方法进行文本挖掘,识别样本论文中的四个热点主题。主题模型将主题视为词语的概率分布,文档是潜在主题的随机混合体,同属于某一研究主题的文档更可能包含与该主题相关的词语[16,19]。LDA方法[19]在主题建模中应用最为广泛,可用于挖掘大规模文档集背后隐含的主题。借鉴何佳讯等[16]的研究方法,本文将单篇论文的标题、摘要和关键词拼接为一个文档,并将全部论文对应的文档组成的文本集作为数据源,使用Python中的jieba库对文本进行分词,剔除“本研究”“结果显示”等无实际意义词汇,使用LDA方法估计每个文档的主题,获得四个主题。接着,本文应用动态主题模型(Dynamic Topic Models, DTM),通过主题河流图呈现各研究主题下的文献数量随时间变化的趋势。


注释:

①国家自然科技基金委认定的30种重要期刊:《管理科学学报》《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管理世界》《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中国软科学》《金融研究》《中国管理科学》《系统工程学报》《会计研究》《系统工程理论方法应用》《管理评论》《管理工程学报》《南开管理评论》《科研管理》《情报学报》《公共管理学报》《管理科学》《预测》《运筹与管理》《科学学研究》《中国工业经济》《农业经济问题》《管理学报》《工业工程与管理》《系统工程》《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研究与发展管理》《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数理统计与管理》《中国农村经济》。

②使用关键词库检索得到的结果能够涵盖所查期刊中96.88%的相关文献。


03

研究发现

本文从总体概况、研究方法、前沿热点与理论运用四个方面,梳理近10年来国内IM&IS领域二手数据计量经济模型研究论文的进展和趋势。由于研究方法是本文关注的重点,在介绍总体概况后,本文先分析研究方法部分,然后介绍研究主题和理论运用情况。

3.1 总体概况

IM&IS领域二手数据计量经济模型研究的发文数量逐年增长(见附录1),分别在2015年和2020年出现突破式提升。2012—2014年的年均发文量为3篇,2015—2019年的年均发文量为15.6篇,2020—2022年的年均发文量增长到65篇。相关论文分布在26个期刊(见附录2),主要来源于《中国软科学》《科学学研究》《科研管理》《管理世界》《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中国工业经济》,这六个期刊发表的相关论文数在21—27篇之间,占总论文数的50.7%。

3.2 研究方法

本文依照文献中研究方法相关内容的一般呈现顺序,首先梳理文献所用二手数据的来源,然后介绍常用的实证分析主模型、内生性检验与稳健性检验,接着回顾现有文献所做的机制分析,最后介绍新涌现的多方法研究情况。

3.2.1 二手数据来源

二手数据的来源更加多元。IM&IS领域计量经济模型研究的二手数据来源主要包括金融/研究数据库、中国/地方统计年鉴、互联网平台的记录数据、受认可的权威统计、权威问卷调查、国家统计报告以及企业年报,98%的文献均使用上述数据源(如表2所示)。典型的金融/研究数据库包括CSMAR、WIND、RESSET、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中国研究数据服务平台(例如,王宇等[20]、李荣等[21])。中国/地方统计年鉴主要包括《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统计年鉴》等(例如,赵云辉等[22])。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通过网络爬虫方式获取互联网平台的记录数据也成为典型数据来源(例如,孙鲲鹏等[23]、顾乃康等[24])。常见的互联网平台包括淘宝、京东、当当、大众点评、去哪儿等电商平台,微博、抖音、维基百科、知乎、豆瓣等社交平台或知识社区,东方财富、上证e互动等股吧论坛,以及百度新闻、众筹网、网贷之家等其他互联网平台。此类研究的数据量一般较大,实现从大数据中发现洞察。

近三年来,受认可的权威统计、权威问卷调查也逐渐成为重要的二手数据来源。受认可的权威统计包括北京大学数字金融研究中心和蚂蚁金服集团共同编制的数字普惠金融指数、复旦大学产业发展研究中心公布的《中国城市和产业创新力报告》、International Robot Federation提供的机器人数据等(例如,唐松等[25]、聂秀华等[26]、杨光等[27])。权威问卷调查包括中国家庭追踪调查、世界银行中国企业调查数据、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等(例如,王林辉等[28]、吴雨等[29]、何小钢等[30])。此外,国家统计报告主要包括来自国家知识产权局、国家统计局的数据及政府工作报告、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等(例如,韩先锋等[31]、董祺[32])。随着这些数据源的加入,二手数据的数据来源更加多元化,数据获取成本进一步降低,也使得构思不同的研究设计和应用不同的分析方法来调查研究问题变得可行。

多元化的可用数据使学者们有机会灵活地构建变量以进行实证检验,但目前存在变量测量方式不统一的情况。在二手数据来源多元化的背景下,学者们可以利用金融/研究数据库、统计年鉴中的结构化数据衡量研究变量,也可以应用机器学习技术对年报文本、互联网平台评论文本等非结构化数据进行文本分析,从而构建研究变量,还可以构建多维度的指标测度体系并综合利用多种数据源来估测研究变量。本文以IM&IS领域典型研究变量——“互联网”发展水平和“数字化”为例进行说明。对于地区“互联网”发展水平,王雅洁等[33]用各省份注册的网站数代表该地区互联网水平;黄群慧等[34]选择互联网普及率、互联网相关从业人员、互联网相关产出和移动互联网用户数四个维度构建衡量互联网发展水平的指标体系;李晓钟等[35]则选择基础设施、产业技术、知识支撑以及应用消费四个一级指标估算互联网发展水平。对于企业“数字化”, 刘政等[36]构建包含信息设备类、信息网络类、运营过程类三个维度的数字化变量;而王晓红等[37]、赵宸宇[38]以及肖静等[39]均自建与数字化相关的关键词库,基于关键词在年报中出现的频率构建企业数字化水平的代理指标。学者们对于研究变量提出了诸多测度方法,一方面体现了二手数据应用的繁荣发展,另一方面也可能导致测量标准难以评估,研究结果难以复现等问题。

表2 二手数据来源分布

3.2.2 实证分析主模型、内生性检验与稳健性检验

计量经济模型研究愈发严谨。在实证分析的主模型上,文献大多根据研究情境选择OLS、Probit、Logit以及Tobit等模型。近年逐渐出现以双重差分模型(DID)为主模型的研究(例如,谭松涛等[40]、孙雪娇等[41],张家铖等[42]),具体而言,2016年1篇,2018年和2019年各2篇,2020年5篇,2021年6篇,2022年5篇。

在对主模型进行检验之后,较多文献进一步通过内生性检验加强因果推断的严谨性。文献主要通过工具变量(IV)、滞后值、补充固定效应、倾向性得分匹配(PSM)、双重差分(DID)、解决样本自选择偏差、平行趋势检验、安慰剂检验等方法缓解内生性问题。例如,李磊等[43]43]通过工具变量、DID、PSM等方式缓解内生性问题。部分研究也采用更换测量的方式排除内生性解释。开展内生性检验的文献所占的比例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

文献还通过稳健性检验进一步说明结论的可靠性。文献主要使用更换测量、更换模型设定、补充控制变量、删除异常值、更换时间、调整样本、分组、逐步回归等方法开展稳健性检验。例如,韩先锋等[31]通过剔除极端值、更换时间段、更换测量等方式检验结果的稳健性。包含稳健性检验的文献占比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

表3按照使用频次由多到少的顺序列出了文献常用的检验方法。文献主要使用更换测量、IV、滞后值、更换模型设定、补充控制变量、删除异常值、补充固定效应等检验方法(占比接近75%)。从时间纵向来看,同时开展内生性检验和稳健性检验的文献在逐年增加,平均每篇文献开展的内生性检验及稳健性检验的种类数(篇均检验数)从1逐年上升到2.38。运用多种方法进行内生性检验和稳健性检验逐渐成为共识,这体现出二手数据计量经济模型研究对因果推断严谨性的重视。例如,聂兴凯等[44]通过PSM、安慰剂检验、滞后值、多期DID模型、解决样本自选择问题、更换变量测量方式、补充控制公司固体效应、缩小样本区间和剔除样本极端值共九种方法进行内生性检验和稳健性检验。整体来看,内生性检验方法的使用频次略低于稳健性检验方法的使用频次,未来研究还需要进一步提升对解决内生性问题的重视,以增强因果推断。

表3    内生性检验与稳健性检验所用方法分布

3.2.3 机制分析

多机制分析深入理解因果关系。目前IM&IS领域二手数据计量经济模型研究开展的机制分析主要包括异质性分析、调节效应、中介效应、非线性效应以及时间动态效应。如表4所示,有接近半数的文献进行了异质性分析(49%),主要关注不同企业特征(例如所有权类型、规模、地区、行业类型)、个人特征(例如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收入水平)或省级特征(例如所在地区、经济水平)的样本中因果影响方向和大小的差异(例如,赵云辉等[22]、李跟强等[45])。调节/交互效应分析(37%)和中介效应分析(37%)是文献采纳第二多的机制分析方法。调节变量和中介变量基于研究情境选取,较为丰富。值得注意的是,多调节变量和多中介变量也成为趋势(例如,柏培文等[46]、孙鲲鹏等[23])。进行非线性效应(14%)和时间动态效应(12%)机制分析的文献相对较少。文献通过门槛回归模型揭示非线性效应,或者通过常规模型揭示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正U或倒U型关系(例如,王正位等[47])。文献通过揭示影响的滞后性或者对比长短期效应来揭示时间动态效应(例如,顾乃康等[24])。近五年来,进行机制分析的文献的占比呈现逐年增多的趋势,表明研究不仅关注变量的因果关系是否存在,还越来越关注这种因果关系何时存在、如何实现以及如何随时间变化等。同时,平均每篇文献进行的机制分析的种类数(篇均机制数)也呈现逐年增多的趋势。例如,李磊等[43]发现,机器人使用正向影响中国工业企业劳动力需求,并进一步揭示企业劳动密集型程度和劳动力技能水平的调节作用,企业产出规模扩张、生产效率提高和产品市场份额提升的中介作用,并分时期检验以揭示时间动态效应。

表4     机制分析分布

3.2.4 混合方法研究

混合方法研究开始涌现。混合方法研究从2018年开始出现,2020—2022年间数量增多(如表5所示)。混合方法研究中,除了计量经济模型研究方法,文献还纳入了理论模型、定性文本分析、实验、机器学习、问卷调查、仿真等研究方法。其中,理论模型、定性文本分析、实验和机器学习方法出现次数较多,主要有以下四种范式:第一种,计量经济模型结合理论模型。先推导理论模型得到初步结论,再构建计量经济模型实证检验假设[46,48,49]。第二种,计量经济模型结合定性文本分析。基于扎根理论方法分析访谈文本有助于发现主题(例如识别研究对象的特征)和关系,为后续计量经济模型研究构建变量和假设建立基础[50];同时定性分析访谈文本也可以在计量经济模型分析结果之上作进一步的机制分析,可能解释反直觉发现的机制[51]。第三种,计量经济模型结合实验。基于计量经济模型分析的结果,情景实验法可以作为稳健性检验并进一步揭示影响机制[52,53,54]。第四种,计量经济模型结合机器学习。2021年开始,机器学习开始作为辅助方法出现,随机森林方法可以实现对计量经济模型中控制变量的客观选取[55];也可以独立进行因果识别,作为对计量经济模型研究结果的稳健性检验[56]。学者们尝试结合各种研究方法的优势,科学、完整地回答研究问题。

表5    混合方法分布

3.3 研究主题

本研究运用LDA主题模型分析方法识别IM&IS领域二手数据计量经济模型研究的研究主题,使用经典的折肘法确定主题个数,即选择主题困惑度曲线的下降拐点所对应的四个主题为最佳提取主题数(如图1所示)。各主题的前10个关键词如表6所示。我们阅读关键词并逐篇阅读各主题下的文献,识别四个研究主题分别为宏观数字化发展、企业数字化转型、企业与市场信息交互,以及用户在线行为。这四个主题体现了IM&IS研究从宏观到微观不同层级上的关注话题。

图1    LDA主题困惑度曲线

表6    主题关键词

本文进一步使用DTM动态主题模型分析方法呈现各研究主题下论文数量随时间的变化趋势(如图2所示)。每条主题河流的宽度表示该类主题下论文的数量。从2015年开始,企业数字化转型、企业与市场信息交互的研究增多;自2020年,企业数字化转型、宏观数字化发展以及用户在线行为的研究进一步蓬勃发展。这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2015年和2020年文献数量激增的原因。

图2    DTM主题河流图

在企业数字化转型的研究主题下,文献主要关注企业内部的数字化转型前因、具体技术采纳以及绩效结果。在数字化转型的前因方面,7篇文献关注政策如何影响企业数字化和创新,例如,阳镇等[75]发现政策不确定性促进企业创新链数字化;6篇文献关注了高管职业背景及技术背景[76,77]等特征如何影响企业技术资本积累和创新,8篇文献关注了企业采纳的具体技术,包括机器人[78,79]、区块链[80]、会计软件[81]等。在绩效结果方面,早期5篇文献探究了企业IT投资对企业绩效的影响(例如王宇等[20]);32篇文献关注了企业实施互联网+(8篇)、信息化(7篇)及数字化转型(17篇)的影响,包括促进企业创新[82,83]、提升产品成本优势[84]、促进企业服务化转型[38]、改变企业权力结构[36]等。上述研究从政策和管理者视角揭示了企业内部数字化转型的前因、企业应用的技术类型及数字化转型的赋能效果,推动和完善了中国近10年企业数字化转型的理论构建。

在企业与市场信息交互的研究主题下,文献主要从外部视角考察企业与外部市场基于各类信息的互动行为和结果。研究发现,企业主动的媒体信息管理活动(如开通微博、在交易所网络平台与投资者互动等)能够引导市场的积极反应,例如提高IPO发行价[85]、降低投资者对危机事件的负面反应[86]、降低个股崩盘风险[87]、缓解企业融资约束[88]、提高分析师盈余预测精度[40,89]等。另外,投资者主动的媒体讨论也影响企业的市场绩效,例如,媒体热议度有助于挖掘上市公司的内幕消息,避免不利消息在公司持续囤积带来的股价暴跌[90];投资者在社交媒体上的乐观情绪有助于提升企业的股票收益率[91,92]。企业年报中透露的信息也能够影响市场反应,例如,赵璨等[93]发现年报中夸大正面消息会增加股价崩盘风险,姚加权等[94]发现年报语调能够预测上市公司的股价崩盘风险,此外,企业在电商平台的线上销售信息可以预测未来股票收益并提升分析师盈余预测质量[95,96,97]。这些研究揭示了随着信息化普及,企业与外部市场基于媒体平台的在线讨论、年报、电商销售等信息的交互如何影响市场反应,深化了对于企业与外部市场信息交互行为和结果的理解。

在用户在线行为的研究主题下,文献主要关注网络口碑影响、社会化知识社区以及社交媒体上的用户行为。17篇论文关注了网络口碑问题,从多维度刻画在线评论特征,如评论数量、情感正负性/极端性、长度、评论内容类型(属性型/体验型)、丰富性、可读性、专业性、顺序等。研究发现,评论积极性、数量以及信息丰富性可以提升商品销量[51,98,99,100,101];评论长度、信息丰富性、信息可读性、情感消极性和极端性可以提升评论的感知有用性[102,103,104]。9篇文献关注了社会化知识社区,揭示知识付费机制[42]、社群地位[105]、积极反馈[106]等因素如何促进用户知识贡献行为。8篇文献关注社交媒体,揭示了发帖者地位(如意见领袖)[107]、转发者地位[108]、发帖内容[107]、帖子转发数[109]等因素对用户使用和转帖等行为的促进作用。其他部分研究关注众筹平台、借贷平台、拍卖平台和APP市场的研究问题,这些研究集中出现在2016—2020年。值得注意的是,直播电商是近三年的研究热点,学者们关注网红特征[50]、直播时长[110]和直播间实时评论[51]等对销量的影响。上述研究探索了近10年中国用户在各类平台上的在线行为内容和效果,推动了中国情境下个人技术使用行为理论研究的发展。

3.4 理论运用

本文进一步揭示IM&IS领域的二手数据计量经济模型研究如何运用理论以及如何贡献于理论发展。在理论的运用方面(见表7),72篇(26%)论文基于一个核心理论构建了研究框架和假设。常用理论包括资源基础理论、社会网络理论、社会资本理论、社会认知理论、高阶梯队理论、长尾理论、交易成本理论等。18篇论文仅在推导某一具体假设时提及一次某个理论,本文不做记录。大部分论文基于与核心变量相关的一个研究发现或一组研究结果推导研究假设。

从理论来源领域来看,现有IM&IS研究所用理论大多为社会学、组织管理等其他领域的理论。通过结合IM&IS领域范式和其他领域范式的理论透镜来看待现象或问题,学者可以挑战理论的基本假设,产生洞察力来构建和证明新颖的理论,从而促进理论发展[111]。此外,在特定主题(例如社会影响、组织资源)上,考虑信息化和数字化能够使研究人员超越传统理论的见解,提供对该主题更全面的理解,从而发展理论[112]。有22篇(占比8%)论文明确声明了对核心理论的发展具有贡献。例如,周光友等[113]揭示了电子货币的发展对传统货币需求理论的冲击;王铁男等[114]探究了CEO过度自信对IT投资和公司绩效之间关系的中介和调节机制,对高阶梯队理论进行补充;张家铖等[42]则拓展了理性行为理论和计划行为理论在社交媒体用户行为领域的应用。部分学者也对IM&IS领域理论进行了发展和完善。例如,董晓松等[115]构建数字新产品采纳的多阶段漏斗模型(包括前期操作阶段、中期学习阶段及后期采纳阶段),拓展了采纳理论;赵璨等[93]通过提出“夸大正面消息”作为对现有“隐藏负面消息”的解释机制的补充,丰富和发展了信息操纵理论;孟陆等[50]结合直播网红的特点补充了信息源的互动性和技能性维度,拓展了信息源特性理论。总之,IM&IS领域的二手数据计量经济模型研究主要通过两种方式贡献于理论发展,一是在提出潜在影响机制之后进行定量实证检验,从而拓展现有理论;二是通过二手数据计量经济模型验证理论在不同情境下的有效性。

从理论来源地区来看,现有文献所基于的理论主要是西方经典管理理论。文献对现有西方经典管理理论进行验证、拓展和完善。然而,在 282篇论文中,仅4篇(占比1.41%)论文运用了中国本土理论思想。具体而言,周婷婷等[116]实证探究了关系文化、信贷资源配置影响下的科技创新效率;苏屹等[117]探究了企业家地方政治关联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体现了中国关系文化的影响;崔萌[118]回顾中国地方政府督查工作制度化实践的历史脉络,构建了包括信息技术赋能在内的地方政府督查工作数字化转型理论,有助于推进中国现代化社会治理理论建设;刘征驰等[119]指出,互联网内容创业情境下的在线社群互动应根据不同时期需求进行“求同”或“存异”,这体现了儒家哲学思想。考虑到发展中国新理论是理论自信和理论创新的必要道路,未来研究还需要进一步构建和完善中国理论。

表7    理论运用分布



04

结论和研究展望

本文基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认定的30种重要期刊2012—2022年的282篇论文数据,结合文献计量分析法与机器智能方法,梳理国内学者在IM&IS领域发表的二手数据计量经济模型论文的概况,形成了对研究方法的综合认知与解读,把握了前沿热点话题,梳理了理论运用与贡献情况。主要结论、研究展望与理论贡献如下。

4.1 主要结论

在研究方法上,基于二手数据的计量经济模型研究正因其丰富的数据来源和严谨的因果推断而突显优势,对论文发表的要求可能也更高。第一,二手数据来源更加多元化。数字时代为学者们提供了更多的研究场景、更大的数据量以及更智能的数据分析方法,二手数据获取成本低、数据量大、测量客观、结果可复制的优势也更加突出。但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存在指标构建和测量方式不统一的问题。第二,计量经济模型研究对于因果检验愈发严谨。以双重差分模型(DID)为主模型的研究逐渐增多,开展内生性检验和稳健性检验的文献占比逐渐提高,使用多种方法进行内生性检验和稳健性检验也逐渐成为共识,体现了二手数据计量经济模型研究基于统计方法检验因果关系的优势。第三,多机制分析深入理解因果关系。目前计量经济模型研究进行的机制分析主要包括异质性分析、调节效应、中介效应、非线性效应以及时间动态效应。进行这些机制分析的文献占比逐渐增多,通过多机制分析以深入理解变量间关系也愈发常见。第四,混合方法研究开始出现。计量经济模型研究与理论模型、定性文本分析、实验和机器学习等方法的结合逐年增多。

在研究主题上,现有文献主要围绕四大热点。从宏观到微观的顺序来看,第一,宏观数字化发展主题文献主要关注数字化对社会和产业发展的影响。第二,企业数字化转型主题文献主要关注企业内部数字化转型前因、具体技术采纳以及绩效结果。第三,企业与市场信息交互主题文献则从外部视角考察企业与外部市场基于各类信息的互动行为和结果。第四,用户在线行为主题文献主要关注各类数字平台上的用户在线行为和影响。其中,数字经济、智慧城市、绿色发展、直播电商是新兴的研究话题。从宏观数字化发展到微观个体行为,现有文献探索各层级上信息系统与信息管理活动背后的因果关系,为激活数据要素潜能、深入实施数字经济战略探索经验和提供方向。

在理论运用上,现有研究对西方主流理论进行了实证检验、情境拓展或丰富其影响机制,但IM&IS领域和中国本土的理论构建和运用有待发展。第一,各年度论文的理论运用率基本在20%—30%之间,有待加强。第二,运用IM&IS领域理论的研究较少,本领域的理论构建和运用是未来的发展重点。第三,现有研究大多基于西方经典理论,为发展理论自信和理论创新,有必要进一步构建和应用基于中国本土理论思想的理论。

4.2 研究展望

IM&IS领域二手数据计量经济模型研究能够识别大量客观数据背后的因果关系,有助于促进学科发展和支持中国数字经济战略的实现,但在发展中仍存在着诸多问题待解决,未来研究可从以下方面展开(如图3所示)。

图3    未来的研究方向

对于关键变量提出科学、规范、统一的指标构建方法,促进IM&IS学科的高质量发展。对于同一个关键变量(例如,数字化),现有研究存在各自运用不同数据、不同方法构建的情况。在对年报文本进行词频提取的这一类研究中,也存在关键词库和算法不统一的情况。呼吁未来学者提出更加权威统一的指标构建方法,或者构建权威的指标并向学者公开,这将有助于建立更科学、统一、规范的研究,助力IM&IS学科建设。

基于科学研究范式发挥多方法研究的优势。多方法研究正在涌现,鼓励未来研究立足于研究问题,应用具有不同目标、假设、数据要求和处理方式的研究方法,产生互补的见解,提供对研究现象更完整的理解[112]。例如,可利用理论模型、定性文本分析推导研究模型和假设,可利用机器学习方法实现对变量的衡量或客观选取,也可以利用定性文本分析来对计量经济模型的分析结果做进一步的机制分析。

开展数字经济下的高质量发展研究。党的二十大明确指出“实现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数字经济是一种高效、创新、可持续的高质量经济范式。现有研究较多关注数字化如何影响企业的生产率或创新以及居民的收入或消费。尽管少数研究开始关注制造业数字化发展对行业碳排放的影响,有关数字经济下的高质量发展仍有较大研究空间。未来研究可深入探索数字技术如何赋能个人低碳行动、企业低碳行动(如碳排放信息披露、低碳产品/服务)等,并探究相应的政府管理策略,以适应当下经济战略发展需求。

构建运用中国本土思想的理论以及IM&IS本领域的理论。研究在做好数据分析的同时也需要和理论对话。目前论文较少基于理论构建研究框架,所运用理论也大多是西方的、其他领域的理论。建议未来学者批判性地运用西方理论范式[120],加强中国优秀本土理论思想在学术研究中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增强中国思想的国际影响力;同时,扎根中国蓬勃发展的信息系统管理实践,构建IM&IS本领域理论,进一步完善IM&IS学科发展,并贡献于世界知识体系。

4.3 理论贡献

第一,本文从研究方法、前沿热点与理论运用三方面梳理国内IM&IS领域二手数据计量经济模型研究,在研究视域、研究内容等方面对现有IM&IS领域的综述类研究作出补充。首先,现有综述类研究大多对论文的研究方法仅做简要描述,本文聚焦于使用二手数据的计量经济模型研究论文,重点总结IM&IS领域该研究方法应用的发展,对现有综述类研究的分析内容进行补充。其次,现有综述类研究主要从国际视角揭示IM&IS领域的研究进展[12,13],本文专注于国内文献,揭示国内IM&IS领域理论知识的分布和发展情况,从不同视角对现有IM&IS领域综述类研究进行补充。最后,不同于已有研究聚焦于IM&IS领域某一具体技术[3,4,5]、技术的某一应用层级[6,7,8]或应用领域[9,10,11],本文从更广泛的视角对IM&IS领域的研究概况进行梳理,拓宽研究视域,有助于把握国内IM&IS领域二手数据计量经济模型研究的整体研究进展。

第二,本文展示IM&IS领域二手数据计量经济模型研究的范式,有助于指导研究者科学规范地使用计量经济模型解决研究问题。首先,本文梳理二手数据来源和变量衡量方式,帮助学者选用合适的数据衡量研究变量和开展研究。其次,本文列出国内高水平期刊论文中实证分析主模型、内生性检验、稳健性检验和机制分析的发展历程,一定程度上显示目前对于研究方法的一般要求和趋势。最后,本文梳理现有混合方法研究的应用范式,引导学者有效结合不同研究方法,科学和完善地回答研究问题。总之,本文展示二手数据计量经济模型应用的发展历程和趋势,有助于强化研究规范,推进IM&IS学科发展,帮助学者有效识别管理问题背后的因果关系,通过提供决策支持助力实现中国数字经济战略。

第三,本文揭示IM&IS领域基于二手数据的计量经济模型研究的前沿热点,对今后的研究发展具有指引作用,对未来科研资源投入的配置优化也有一定启示。本文总结了近10年来国内IM&IS领域的四大研究主题,揭示了各主题下文献数量随时间发展的趋势,梳理了各主题下的关键问题和研究发现,并提出未来研究议题,有助于推动国内IM&IS领域研究发展。

第四,本文揭示IM&IS领域二手数据计量经济模型研究的理论运用情况,为未来理论发展方向提供证据,助力发展中国特色学术体系。本文揭示了现有文献持续较低的理论运用率,支持了Haveman等[121]学者对“学者忽略理论重要性”的担忧的必要性。像其他管理学领域的学者一样,IM&IS领域的学者也愈发重视实证方法,使用先进的计量方法或者多种内生性检验来确定因果关系,使用多种稳健性检验来说明研究结论的可靠性,等等。然而,现有文献在理论的应用和发展方面较弱,且所用理论大多为社会学、组织管理等领域的西方经典管理理论,运用本学科领域理论的文献较少,中国本土理论思想的应用也有待进一步加强。正如Lewin[122]所言:没有什么比一个好的理论更实用。好的理论能够引导学者解决关键问题,促进科学知识的发展[123]。本文为构建与运用IM&IS领域理论以及加强应用中国本土理论思想提供依据,助力建设中国特色学术体系。

第五,本文在传统文献计量分析方法的基础上结合了机器学习智能方法,增强了研究结论的可信度。本文所使用的LDA方法是一种无监督学习算法,以最小的人工干预挖掘文本的深层含义,在识别主题、关键词方面具备可靠性[16]。DTM方法进一步呈现了各主题下文献数量随时间的动态变化过程。

4.4 局限和改进方向

本研究存在以下局限,有待未来综述类研究进一步完善。首先,本文旨在分析IM&IS领域的论文,但IM&IS学科与其他学科存在交叉,界限不易区分。虽然本文通过构建关键词库、反复迭代的方式筛选论文,但可能存在未完全涵盖的情况,影响研究主题识别的准确性。其次,本文仅关注利用二手数据的计量经济模型研究论文,未来研究可以梳理使用其他研究方法的论文,也可以比较应用不同研究方法的论文在研究主题、理论运用等方面的差异,更深刻、全面地理解IM&IS领域研究的发展。



附录内容详见https: //easylink.cc/ts0i5t。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不断做强做优做大我国数字经济[J].求是,2022(2):4-8.

[2] Gurbaxani V,Mendelson H.The use of secondary analysis in mis research[M]// Kraemer K L.The information systems research challenge:Survey research methods.Massachusetts,Boston: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1991.

[3] 隆云滔,刘海波,蔡跃洲.人工智能技术对劳动力就业的影响——基于文献综述的视角[J].中国软科学,2020(12):56-64.

[4] Agrifoglio R,de Gennaro D.New ways of working through emerging technologies:A meta-synthesis of the adoption of blockchain in the accountancy domain[J].Journal of Theoretical and Applied Electronic Commerce Research,2022,17(2):836-850.

[5] Li X,Shen Y,Cheng H,et al.Identifying the development trends and technological competition situations for digital twin:A bibliometric overview and patent landscape analysis[J].IEEE Transactions on Engineering Management,2022.https://doi.org/10.1109/TEM.2022.3166794.

[6] Petter S,DeLone W,McLean E.Measuring information systems success:Models,dimensions,measures,and interrelationships[J].European Journal of Information Systems,2008,17(3):236-263.

[7] Mehta N,Chauhan S,Kaur I.Extending the story of IS success:A meta-analytic investigation of contingency factors at individual and organisational levels[J].European Journal of Information Systems,2022,31(5):617-640.

[8] Nguyen T,Duong Q H,Nguyen T V,et al.Knowledge mapping of digital twin and physical internet in supply chain management:A systematic literature review[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2022,244:108381.

[9] Machado C G,Winroth M P,da Silva E H D R.Sustainable manufacturing in Industry 4.0:An emerging research agenda[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Research,2020,58(5):1462-1484.

[10] Kohtamäki M,Parida V,Oghazi P,et al.Digital servitization business models in ecosystems:A theory of the firm[J].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2019,104:380-392.

[11] Strazzullo S,Cricelli L,Grimaldi M,et al.Connecting the path between open innovation and Industry 4.0: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J].IEEE Transactions on Engineering Management,2022.https://doi.org/10.1109/TEM.2021.3139457.

[12] 闫俊周,姬婉莹,熊壮.数字创新研究综述与展望[J].科研管理,2021,42(4):11-20.

[13] 宋华,杨雨东,陶铮.区块链在企业融资中的应用:文献综述与知识框架[J].南开管理评论,2022,25(2):34-48.

[14] 黄群慧.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企业管理学的发展——情境、历程、经验与使命[J].管理世界,2018,34(10):86-94,232.

[15] 贾良定,尤树洋,刘德鹏,等.构建中国管理学理论自信之路——从个体、团队到学术社区的跨层次对话过程理论[J].管理世界,2015(1):99-117.

[16] 何佳讯,葛佳烨,张凡.中国学者管理学研究的世界贡献:国际合作、前沿热点与贡献路径——基于世界千种管理学英文期刊论文(2013—2019年)的定量分析[J].管理世界,2021,37(9):36-67.

[17] 刘军.管理研究方法:原理与应用[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18] 马庆国.管理科学研究方法与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评判参考标准[J].管理世界,2004(12):99-108,145.

[19] Blei D M,Ng A Y,Jordan M I.Latent dirichlet allocation[J].Journal of Machine Learning Research,2003,3(4-5):993-1022.

[20] 王宇,王铁男,易希薇.R&D投入对IT投资的协同效应研究——基于一个内部组织特征的情境视角[J].管理世界,2020,36(7):77-89.

[21] 李荣,王瑜,陆正飞.互联网商业模式影响上市公司盈余质量吗——来自中国证券市场的经验证据[J].会计研究,2020(10):66-81

[22] 赵云辉,张哲,冯泰文,等.大数据发展、制度环境与政府治理效率[J].管理世界,2019,35(11):119-132.

[23] 孙鲲鹏,王丹,肖星.互联网信息环境整治与社交媒体的公司治理作用[J].管理世界,2020,36(7):106-132.

[24] 顾乃康,赵坤霞.实时的社会信息与互联网产品众筹的动态性——基于大数据的采集与挖掘研究[J].金融研究,2019(1):168-187.

[25] 唐松,伍旭川,祝佳.数字金融与企业技术创新——结构特征、机制识别与金融监管下的效应差异[J].管理世界,2020,36(5):52-66,9.

[26] 聂秀华,江萍,郑晓佳,等.数字金融与区域技术创新水平研究[J].金融研究,2021(3):132-150.

[27] 杨光,侯钰.工业机器人的使用、技术升级与经济增长[J].中国工业经济,2020(10):138-156.

[28] 王林辉,胡晟明,董直庆.人工智能技术、任务属性与职业可替代风险:来自微观层面的经验证据[J].管理世界,2022,38(7):60-79.

[29] 吴雨,李晓,李洁,等.数字金融发展与家庭金融资产组合有效性[J].管理世界,2021,37(7):92-104,7.

[30] 何小钢,梁权熙,王善骝.信息技术、劳动力结构与企业生产率——破解“信息技术生产率悖论”之谜[J].管理世界,2019,35(9):65-80.

[31] 韩先锋,宋文飞,李勃昕.互联网能成为中国区域创新效率提升的新动能吗[J].中国工业经济,2019(7):119-136.

[32] 董祺.中国企业信息化创新之路有多远?——基于电子信息企业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管理世界,2013(7):123-129,171.

[33] 王雅洁,马树强.互联网对省际工业企业创新效率的影响及路径——创新开放度的中介作用[J].科研管理,2021,42(12):125-134.

[34] 黄群慧,余泳泽,张松林.互联网发展与制造业生产率提升:内在机制与中国经验[J].中国工业经济,2019(8):5-23.

[35] 李晓钟,王欢.互联网对我国经济发展影响的区域差异比较研究[J].中国软科学,2020(12):22-32.

[36] 刘政,姚雨秀,张国胜,等.企业数字化、专用知识与组织授权[J].中国工业经济,2020(9):156-174.

[37] 王晓红,栾翔宇,张少鹏.企业研发投入,ESG表现与市场价值——企业数字化水平的调节效应[J/OL].科学学研究.[2023-04-12].https://doi.org/10.16192/j.cnki.1003-2053.20220606.001.

[38] 赵宸宇.数字化发展与服务化转型——来自制造业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南开管理评论,2021,24(2):149-163.

[39] 肖静,曾萍.数字化能否实现企业绿色创新的“提质增量”?——基于资源视角[J/OL].科学学研究.[2023-04-12].https://doi.org/10.16192/j.cnki.1003-2053.20220905.001.

[40] 谭松涛,阚铄,崔小勇.互联网沟通能够改善市场信息效率吗?——基于深交所“互动易”网络平台的研究[J].金融研究,2016(3):174-188.

[41] 孙雪娇,翟淑萍,于苏.大数据税收征管如何影响企业盈余管理?——基于“金税三期”准自然实验的证据[J].会计研究,2021(1):67-81.

[42] 张家铖,戚桂杰,张磊.知识付费机制对用户知识贡献的影响研究——以知乎为例[J/OL].南开管理评论.[2023-04-2].http://kns.cnki.net/kcms/detail/12.1288.F.20220509.1523.004.html

[43] 李磊,王小霞,包群.机器人的就业效应:机制与中国经验[J].管理世界,2021,37(9):104-119.

[44] 聂兴凯,王稳华,裴璇.企业数字化转型会影响会计信息可比性吗[J].会计研究,2022(5):17-39.

[45] 李跟强,高新博,何平林.移动互联网可及性对家庭风险投资决策的影响——基于CHFS数据的实证研究[J].中国软科学,2022(2):151-162.

[46] 柏培文,喻理.数字经济发展与企业价格加成:理论机制与经验事实[J].中国工业经济,2021(11):59-77.

[47] 王正位,王新程.信任与捐赠:社会网络在捐赠型众筹中的认证作用[J].管理世界,2021,37(3):34-50,4-7.

[48] 石喜爱,李廉水,程中华,等.“互联网+”对中国制造业价值链攀升的影响分析[J].科学学研究,2018,36(8):1384-1394.

[49] 陈贵富,韩静,韩恺明.城市数字经济发展、技能偏向型技术进步与劳动力不充分就业[J].中国工业经济,2022(8):118-136.

[50] 孟陆,刘凤军,陈斯允,等.我可以唤起你吗——不同类型直播网红信息源特性对消费者购买意愿的影响机制研究[J].南开管理评论,2020,23(1):131-143.

[51] 韩雨彤,周季蕾,任菲.动态视角下实时评论内容对直播电商商品销量的影响[J].管理科学,2022,35(1):17-28.

[52] 赵英男,王欣,王全胜,等.默认好评对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影响[J].管理科学,2020,33(4):137-148.

[53] 费显政,肖登洋.移动端应用软件图标的触觉心象对消费者偏好的影响研究[J].管理世界,2020,36(7):153-171.

[54] 严建援,李扬,冯淼,等.用户问答与在线评论对消费者产品态度的交互影响[J].管理科学,2020,33(2):102-113.

[55] 臧雷振,张冰倩.信息赋权能力提升如何促进减贫——基于宏观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中国软科学,2022(2):138-150.

[56] 刘生龙,张晓明,杨竺松.互联网使用对农村居民收入的影响[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21,38(4):103-119.

[57] 韩先锋,刘娟,李勃昕.“互联网+”驱动区域创新效率的异质动态效应研究[J].管理学报,2020,17(5):715-724.

[58] 韩先锋,李勃昕,董明放.“互联网+”有助于加速区域创新效率收敛吗?[J].科研管理,2021,42(12):167-174.

[59] 余泳泽,刘凤娟,庄海涛.互联网发展与技术创新:专利生产、更新与引用视角[J].科研管理,2021,42(6):41-48.

[60] 程名望,张家平.互联网普及与城乡收入差距:理论与实证[J].中国农村经济,2019(2):19-41.

[61] 程名望,张家平.新时代背景下互联网发展与城乡居民消费差距[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9,36(7):22-41.

[62] 李健,江金鸥,陈传明.包容性视角下数字普惠金融与企业创新的关系:基于中国A股上市企业的证据[J].管理科学,2020,33(6):16-29.

[63] 李春涛,闫续文,宋敏,等.金融科技与企业创新——新三板上市公司的证据[J].中国工业经济,2020(1):81-98.

[64] 李朝阳,潘孟阳,李建标.数字金融、信贷可得性与企业创新——基于金融资源水平的调节效应[J].预测,2021,40(6):39-46.

[65] 宋科,刘家琳,李宙甲.数字普惠金融能缩小县域城乡收入差距吗?——兼论数字普惠金融与传统金融的协同效应[J].中国软科学,2022(6):133-145.

[66] 彭澎,周力.中国农村数字金融发展对农户的收入流动性影响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22,39(6):23-41.

[67] 孙玉环,张汀昱,王雪妮,等.中国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前景[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21,38(2):43-59.

[68] 易行健,周利.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是否显著影响了居民消费——来自中国家庭的微观证据[J].金融研究,2018(11):47-67.

[69] 尹志超,张号栋.金融可及性、互联网金融和家庭信贷约束——基于CHFS数据的实证研究[J].金融研究,2018(11):188-206.

[70] 吴雨,李成顺,李晓,等.数字金融发展对传统私人借贷市场的影响及机制研究[J].管理世界,2020,36(10):53-64,138,65.

[71] 韩璐,陈松,梁玲玲.数字经济、创新环境与城市创新能力[J].科研管理,2021,42(4):35-45.

[72] 樊轶侠,徐昊,马丽君.数字经济影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特征与机制[J].中国软科学,2022(6):181-192.

[73] 李新安,李慧.外资引入、技术进步偏向影响了制造业的碳排放吗?——来自我国27个制造行业面板数据模型的实证检验[J].中国软科学,2022(1):159-170.

[74] 魏丽莉,侯宇琦.数字经济对中国城市绿色发展的影响作用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22,39(8):60-79.

[75] 阳镇,李纪珍,凌鸿程.政策不确定性与创新数字化——双元创新的视角[J].科研管理,2022,43(4):1-10.

[76] 汤倩,罗福凯,刘源,等.CEO多职业背景对企业技术资本积累的影响——基于沪深A股上市公司数据的研究[J].会计研究,2021(11):88-101.

[77] 袁军,邵燕敏,王珏.研发补贴集中度、高管技术背景与企业创新——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为例[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22,42(5):1185-1196.

[78] 黄先海,虞柳明,袁逸铭.工业机器人与企业创新——基于人力资本视角[J].科学学研究,2023,41(2):356-368.

[79] 盛丹,卜文超.机器人使用与中国企业的污染排放[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22,39(9):157-176.

[80] 徐晨阳,陈艳娇,王会金.区块链赋能下多元化发展对企业风险承担水平的影响——基于数字经济时代视角[J].中国软科学,2022(1):121-131.

[81] 叶康涛,孙苇杭.会计软件采用与企业生产率——来自非上市公司的证据[J].会计研究,2019(1):45-52.

[82] 温湖炜,王圣云.数字技术应用对企业创新的影响研究[J].科研管理,2022,43(4):66-74.

[83] 傅颖,徐琪,林嵩.在位企业流程数字化对创新绩效的影响——组织惰性的调节作用[J].研究与发展管理,2021,33(1):78-89.

[84] 周洲,吴馨童.数字技术应用对企业产品成本优势的影响[J].管理学报,2022,19(6):910-918,937

[85] 汪昌云,武佳薇,孙艳梅,等.公司的媒体信息管理行为与IPO定价效率[J].管理世界,2015(1):118-128.

[86] 贾明,孙向坤,张喆.社交媒体在企业应对危机事件中的作用[J].管理评论,2021,33(5):295-304.

[87] 丁慧,吕长江,陈运佳.投资者信息能力:意见分歧与股价崩盘风险——来自社交媒体“上证e互动”的证据[J].管理世界,2018,34(9):161-171.

[88] 高敬忠,杨朝,彭正银.网络平台互动能够缓解企业融资约束吗——来自交易所互动平台问答的证据[J].会计研究,2021(6):59-75.

[89] 胡军,王甄.微博、特质性信息披露与股价同步性[J].金融研究,2015(11):190-206

[90] 刘维奇,李建莹.媒体热议度能有效降低股价暴跌风险吗?——基于公司透明度调节作用的研究[J].中国管理科学,2019,27(11):39-49.

[91] 张宗新,吴钊颖.媒体情绪传染与分析师乐观偏差——基于机器学习文本分析方法的经验证据[J].管理世界,2021,37(1):170-185,11,20-22.

[92] 王晓丹,尚维,汪寿阳.互联网新闻媒体报道对我国股市的影响分析[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19,39(12):3038-3047.

[93] 赵璨,陈仕华,曹伟.“互联网+”信息披露:实质性陈述还是策略性炒作——基于股价崩盘风险的证据[J].中国工业经济,2020(3):174-192.

[94] 姚加权,冯绪,王赞钧,等.语调、情绪及市场影响:基于金融情绪词典[J].管理科学学报,2021,24(5):26-46.

[95] 刘运国,潘奕君,徐悦.线上销售能否改善资本市场信息环境?——基于分析师盈余预测的证据[J/OL].南开管理评论.[2023-04-12].http://kns.cnki.net/kcms/detail/12.1288.f.20220715.1802.002.html.

[96] 张然,平帆,汪荣飞.线上销售与未来股票收益[J].金融研究,2022(6):189-206.

[97] 廖理,崔向博,孙琼.另类数据的信息含量研究——来自电商销售的证据[J].管理世界,2021,37(9):90-104.

[98] 雷兵,王巧霞,刘小.地方特色、网络口碑与农产品上行[J].中国软科学,2021(2):34-45

[99] 沓钰淇,傅虹桥.网络口碑对患者就医选择的影响——基于在线医生评论的实证研究[J].管理评论,2021,33(11):185-198.

[100] 龚诗阳,刘霞,赵平.线上消费者评论如何影响产品销量?——基于在线图书评论的实证研究[J].中国软科学,2013(6):171-183.

[101] 石文华,王璐,绳娜,等.在线初次评论与在线追加评论对商品销量影响的比较研究[J].管理评论,2018,30(1):144-153.

[102] 刘伟,徐鹏涛.O2O电商平台在线点评有用性影响因素的识别研究——以餐饮行业O2O模式为例[J].中国管理科学,2016,24(5):168-176.

[103] 陈远高,应梦茜,毕然,等.管理者回复对在线评论与有用性关系的调节效应:基于TripAdvisor的实证研究[J].管理工程学报,2021,35(5):110-116.

[104] 闫强,孟跃.在线评论的感知有用性影响因素——基于在线影评的实证研究[J].中国管理科学,2013,21(S1):126-131.

[105] 刘征驰,古方,周莎.知识付费的社群中心性及其激励效应——基于“知乎Live”微观数据的实证研究[J].科研管理,2022,43(1):168-175.

[106] 刘伟,张波椋.企业自建在线创新社区中反馈对用户持续创新贡献的影响研究——新产品开发阶段的调节效应[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22,42(10):2769-2781.

[107] 周静,沈俏蔚,涂平,等.社交网络中用户关注类型与发帖类型对发帖行为的影响[J].管理科学,2019,32(2):67-76.

[108] 金晓玲,金可儿,汤振亚,等.微博用户在突发事件中转发行为研究:基于信息源的视角[J].情报学报,2015,34(8):809-818.

[109] 阳长征.品牌危机中网络从众情景表征对危机信息分享行为拉动效应影响研究[J].中国管理科学,2022,30(8):243-253.

[110] 廖理,王新程,王正位,等.网红直播打赏收入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金融研究,2021(8):138-151.

[111] Tsoukas H,Knudsen C.The Oxford handbook of organization theory[M].Oxford,Englan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4.

[112] Rai A.Editor’s comments:Beyond outdated labels:The blending of IS research traditions[J].MIS Quarterly,2018,42(1):3-6.

[113] 周光友,施怡波.互联网金融发展、电子货币替代与预防性货币需求[J].金融研究,2015(5):67-82.

[114] 王铁男,王宇.信息技术投资、CEO过度自信与公司绩效[J].管理评论,2017,29(1):70-81.

[115] 董晓松,霍依凡,赵星.跨越采纳漏斗:前期间断、用户学习与持续使用[J].南开管理评论,2021,24(2):135-150.

[116] 周婷婷,郭岩.关系文化、信贷资源与大数据公司创新效率[J].科研管理,2020,41(2):210-219.

[117] 苏屹,陈凤妍.企业家地方政治关联对技术创新绩效影响研究[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17,37(2):365-378.

[118] 崔萌.地方政府督查工作制度化实践的内容、影响因素与数字化转型[J].管理评论,2021,33(11):54-66.

[119] 刘征驰,孙达,周莎.社群互动、知识距离与互联网内容创业[J].科学学研究,2023,41(3):481-490.

[120] 徐淑英,张维迎.管理科学季刊最佳论文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121] Haveman H A,Mahoney J T,Mannix E.The evolving science of organization:Theory matters[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2021,46(4):660-666.

[122] Lewin K.The research center for group dynamics at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J].Sociometry,1945,8(2):126-135.

[123] Van de Ven A H.Nothing is quite so practical as a good theory[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89,14(4):486-489.



作者简介

陈丽萍,博士生,研究方向为信息系统管理、数字化转型等;

任菲,博士,教授,研究方向为电子商务、用户在线行为、社交媒体、数字化转型等,Email:fren@gsm.pku.edu.cn。

* 原文载于《信息资源管理学报》2023年第3期,欢迎个人转发,公众号转载请联系后台。


* 引用格式

陈丽萍,任菲.国内基于二手数据计量经济模型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研究综述:研究方法、前沿热点与理论运用[J].信息资源管理学报,2023,13(3):61-78.


往期 · 推荐

当期目录 · 专刊 | 2023年第3期 “面向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的研究方法应用与实践”

当期荐读 2023年第3期 | 平台经济反垄断对社区团购用户不持续使用意愿的影响:基于感知价格和期望不一致的视角

当期荐读 2023年第3期 | 平台隐私保护机制对消费者隐私信息披露的影响

当期荐读 2023年第3期 | “面向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的研究方法应用与实践”专刊前言

当期荐读 2023年第3期 | 结构方程模型的应用准则:CB-SEM和PLS-SEM研究范式的比较与启示


▲点击访问信息资源管理学报小程序


制版编辑 | 王伊杨

审核 | 于阿媛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信息资源管理学报

微信号

xxzyglxb




分享、在看与点赞

只要你点,我们就是朋友😊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