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未来10年,城市化的5大方向

FTA TOP创新区研究院 2022-12-02


城市化是一个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2011年,我国城市化率约为50%,城市人口比重首次超过农村人口。2019年末,我国城镇常住人口约8.5亿人,城市化率首次超过60%。但仍远低于发达国家80%的平均水平,仍然有比较大的发展空间。

随着我国经济的增长,预计2025-2030年之间,城市人口将达到10亿左右——约占全国人口数量的70%、全球人口总量的1/8。

上世纪,不少人预测,随着数字技术发展以及生产要素边际效率不断下降,
城市的人口将越来越少。
但是,二十年过去了,情况正好相反——
人类不断向城市集聚。

有人说,疫情改变了一切,人们在逃离城市。
的确,有人在逃离城市,但更多的人在流入城市:
比如,纽约人口在疫情期间,仍然在继续增加。

人们搬离纽约,但更多的人流入纽约

不仅如此,全球都在城市化——未来城市人口还会多出三十亿,
这将是现在城市人口规模的两倍。

21世纪是城市的世纪。
很简单,人们被城市提供的机会而吸引到城市:城市人口每增长100万人,个人的就业概率平均提高0.66百分点。大城市比农村地区更具生产力,能获得更高的资本回报。


但同时,城市也面临着重重变化与挑战:
  • 城市的生活成本越来越贵,个人的空间被压缩地越来越小;

  • 环境及健康问题日益突出;

  • 全球的发达经济区域都出现了老龄化少子化的趋势;

  • 下一代技术不断涌现,但下一代“革命性的技术”还尚未到来;

  • 同时,从世界经济发展趋势来看,其引擎已经从劳动力为主的效率经济转变为以知识为主的智力经济。人口智能与机器人让劳动力将不再成为竞争优势。








显然,在这个变化的时代,城市化的方向会跟上个时代非常不一样。
如何让城市有尊严地健康地生长?
它会往什么方向演化呢?

我们有5大思考



社区化


我们最近30年的城市化,是相对粗放的——大量的人口要进城,而且人口进城的速度很快,进城之后城市总要解决住房交通等基础设施等问题吧,于是一个个新城拔地而起,这些新城在空间上显得有些混乱,甚至造成了很大的资源浪费。

这是那个时代下的产物,解决了时代的问题;但同时也带来了能源浪费,城市割裂等痛点。

随着新一代人们在生活方式上的变化,新的工作方式的出现,现有城市空间以及其结构并不支持这种变化与需求。
下一个城市化时代,是要往精细化方向走的。

所谓精细化,
就是对人需求的全方位照顾,
用人的温度让人的需求得以满足。

如何做到?
社区化!

“社区”模式是一种紧凑的空间单元,有与之相匹配的交通系统。大部分人能在15分钟步行范围内满足生活至少90%的需要,解决吃饭、购物、娱乐、学习、医疗、工作。

这样的社区在城市中连接起来,形成一个网状网络,不仅可以更好地满足人的需求,也可以大大提高人口密度。

比如新加坡,作为全球人口密度排名第二高的国家,人口密度高达7796人/平方公里,是北京的6倍,但为什么感觉不拥挤?
其中一个原因是,每一个新加坡的居民区都与地铁站、银行、商场、社区学校、社区体育馆、社区图书馆、公园,都和居民区紧密结合。5-10分钟内可步行解决各种需求。这样的社区规划几乎成为新加坡每个居民区的标配。

著名的乌节路,也能很好地藏人(点击图片即可延伸阅读)

再如浪漫之都巴黎:
在汽车时代之前,巴黎就是由好些小村庄合并而成的,这种分布结构你今天还可以看得出来,巴黎的20个区就像20个小邻居,大多数人们的生活所需或许就在5到10分钟的步行范围里,巴黎的商店、医院、药房、咖啡厅、广场、公园都会很平均地分布在城市中。


社区化的另一大好处是让居民的幸福感更强,激发社区居民的认同感与自豪感,甚至开始“自下而上”对自己的社区进行治理。
在这一过程中,市民对颜值、对社区人情温暖的追求越发强烈,慢慢地营造出有特色有秩序的新一代社区,这不是城市规划师规划出来的,而是普通人在日常生活中创造出来的。

“15分钟社区生活圈”作为“上海2035”总体规划重要概念
为国内各城市树立榜样

"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人很重要,建筑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人与人之间、建筑与建筑之间的东西;
连接方式,互相作用的方式。
这个“社区化”,很重要。




数字化



城市化在数字化技术的推动下将会更加高效智能。

过去,很多城市的规划、管理都是靠“模糊的经验”,城市的数字化让"精确"逐步成为可能:
高科技材料,传感器网络,新科学技术和更智慧的数据等,让建筑设计师、规划师、城市决策者能更聪明,更精确地工作。
城市正在变得越来越环保、越来越有韧性。


在洛杉矶,全程4500英里的街道上,他们尝试着将所有橙黄色钠蒸气街灯换成月光色的矩阵发光二极管,并且这些LED灯还是互联的,每一个节能灯将通过无线连接到路灯总局,让总部知道它的状态是开?关?还是破碎等等。

同时,这些灯会根据周围的事做出相应的反应——
比如,如果一辆警车或救护车在路上,这些灯也会跟着“眨眼”,或在人们看完一场比赛后,路灯也会变得更亮,为行人照明。

其实,下一代LED路灯可作为一系列传感技术的平台,收集有关天气,污染,地质活动,交通和人员流动、噪音、空气污染的数据。 通过将这些智能街道灯杆连接进入网络,可以实时感知整个城市的情况,让路灯这个城市“成本”转变为“资产” ,甚至产生收入。


再比如,城市中淡水是稀缺的,但目前由于泄漏导致的平均水损失估计为25-30%,而一些公用事业机构指出这个数字可能会达到50%以上。
智能水管理模型使用网络管道中的传感器来监控流量并管理整个水系统循环,真正做到开源节流。

总部设在以色列的TaKaDu等公司正在创建基于云的解决方案,将水管连接到物联网,实现主动进行洪水控制和雨水收集的解决方法,以及在重大灾害之前识别网络中的薄弱点。
MIT新开发了一项技术,污水管道中的传感器可以让科学家们分析水中的细菌和病毒,监测对居民健康,更快地检测流感病毒等传染病的爆发和传播。这些早期预警可以帮助预防流行病,挽救生命并显着降低医疗费用。

麻省理工学院的一个城市研究和规划研究小组,开发了一个收集和分析生化信息的系统


虽然在目前,不同系统之间数据难以联通,但在大力推动智能城市建设之后,各系统数据连通,开放数据将打破数据孤岛,形成智能化系统生态圈,从而创造更大的价值。



城市群



中国经济下一步的增长动能在哪里?
知名学者刘世锦提出了“1+3+2”的结构性潜能框架。
“1”就是都市圈、城市群发展为龙头,为下一步中国的中速和高质量发展打开空间。“十四五”期间乃至以后更长一段时间,中国经济新的增长动能,80%应该就在这个范围——都市圈和城市群——之内。


发展城市群,其关键点就是,将地理上的城市点有机地连接,组装成城市群。
也就是说,城市也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城市与城市之间的连接,以及连接方式。

产业结构和经济联系决定了人口构成、收入水平,并最终决定了城市群内的消费者偏好和行为。
那问题是,怎么用产业促进连接呢?

首先,端对端的产业价值链,促进城市群内经济活动一体化。

例如,我们前段时间分享的特斯拉落户临港与长三角一体化之间的联系:
2017年,在特斯拉落户上海临港后,“宁波帮”开始入局:宁波华翔给特斯拉提供汽车电子;宁波均胜提供传感器;宁波旭升股份提供压铸件;宁波拓普集团提供减震产品;然后宁德时代和LG化学在溧阳、南京的新建工厂开始给特斯拉提供电池;绍兴的三花智控开始提供热管理零部件。

目前,除了核心的芯片、集成电路外,车身整体几乎都是中国制造,这些供应商大部分来自江浙沪包邮区。
长三角城市群在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上形成了垂直一体化的产业分工,提升了整个城市群在这个产业领域的全球竞争力。


另一个促进城市群内的城市间经济联系的因素是,某些商业活动在各城市之间的分布。

许多高科技企业在上海设立管理及研发部门,而将制造部门放在张江高科等开发区或昆山等周边城市。

“飞地经济”与“反向飞地”模式在近几年备受青睐,她是相互独立、经济发展存在落差的行政地区打破区划限制,通过跨空间开发实现资源互补、协调发展的一种区域合作模式。

成功运作的产业园区,如市北高新、张江高科技园、临港等历经多年打造,在国内建立了较大的品牌知名度,目前这些园区受制于土地资源限制,都在积极运作“飞地”园区;
而一些能级较低的城市,为实现与主城市乃至全球高新技术、高层次人才的无缝对接,也在利用“反向飞地”,比如建设域外孵化器等方式,为城市崛起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产业支撑。

平湖右先锋虹桥国际创新中心:飞地孵化器的实践样板



共享化


“共享”正在成为改变商业模式的一个重要概念。
在资源闲置的时候,通过技术平台把信息分享出来,提升社会资源配置效率,节约资源,让更多人居住在城市成为可能。

农业时代物质匮乏,很多东西都必须是公有的,比如井水,人们之间相互信任,因为只有相互的信任才能让这种公有制的行为维持下去。


但到了20世纪,物资开始有了盈余,同时随着人口都涌向了城镇,大家都想“拥有东西”,人与人直接的关系也发生了变化,人们开始渐渐变得陌生和冷漠起来。

而现在呢,物资依然有盈余,某些东西开始闲置下来,但人们的需求开始变的多元化起来,如果什么东西都是“拥有”而不是“享有”,那一是成本太高,而是空间根本不够。
这时候共享经济就出现了。

随共享改变的还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大家又变得相互信任起来。这也是社区化的一个助力。



Uber和Airbnb两只巨无霸独角兽代表的是旅游业与交通出行。
更被我们所热议的还有co living,co housing与co working.

在老龄化少子化的未来,面对高房价带来的居住挑战、超流动性现代生活的孤独感、以及健康幸福安度晚年的愿望,co living也凸显出其独特的价值。

疫情加速了全球范围内工作方式的变化,越来越多的人成为自由职业者,成为自带接口的U盘;越来越多的公司选择跟外部团队合作,一方面是节约成本,另外一方面是在激烈的竞争中取得更多多元而创新的想法,占据有利的竞争位置。
于是,公司将倾向于将办公室改造得更像co working形式的办公空间,因为独立的外包团队将与公司雇员频繁地协作,而空间的设计表达将会更随意、更非正式,适应更流动的及更灵活的工作方式和工作时间。


共享的理念可以扩展到更多层面,比如娱乐、教育等。
共享理念更高效地利用了基础设施,为未来城市化打开新的方向。

例如,当规划将一个中学与体育公园安排在一起,那么体育馆和其他设施得以更加集中地共享和使用;如果将与学校与儿童保健服务机构安排在一起,可以让社区实现更好的健康和教育成果等等。



韧性生态



“韧性”,在疫情后成为国际城市进化策略的讨论热点。
联合国气候委员会最早提出和界定“韧性”为:
用来描述一个系统能够吸收干扰,同时维持同样基础结构和功能的能力,也是自组织、适应压力和变化的能力。

两个关键词:
一是弹性,即受到压力后会反弹并恢复常态;
二是适应,即受到压力过大无法恢复原状时,能快速调整不至于崩溃。


其中一个应对方式是建设网络化多节点的城市。

疫情加速和强化了网络化城市的特点,城市的功能散布在城市网络上的各个节点,设施将更加完善、功能会更加多样化,如果城市的经济系统、技术系统、基础设施系统面对灾害的冲击和压力仍然能够保持基本的功能、结构、系统和特征不变,城市系统也更有韧性。

一个常驻纽约布鲁克林的朋友跟我说,在911的悲剧之后,它觉得可能整个城市都要完蛋了,但是没有,第二天,城市依旧在正常的运转,咖啡店依然营业、花店依然往外摆满了鲜花,经常买面包的那家店依然传出了烘焙的香气,所有生活的一切还是照旧进行,同时又在向前发展着。一个去中心化多节点的城市系统会更有韧性。

CRI是一套能够给打造韧性城市的工作法则,

包含4个维度、12个韧性城市目标、156个评价指标。



在疫情中,我们能始终保持“动态清零”,也源于城市连接中的去中心多节点特征。


另一方面,是建设生态城市。

2021年3月23日(星期二)上午10:00,深圳正式发布全国首个GEP核算制度体系。
GEP叫做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ross Ecosystem Product),衡量的是一个地区在一定时间内,生态系统为人类福祉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的最终产品与服务价值的总和。
GEP核算体系有效弥补了GDP核算未能衡量自然资源消耗和生态环境破坏的缺陷,将无价的生态系统各类功能“有价化”来核算“生态账”,让人们更加直观地认识生态系统的价值。

通俗地说,就是评估绿水青山的价值,衡量生态环境保护效果和绩效。

全球首个GEP自动核算平台↑



韧性生态发展,这是我国每一个城市的必然选择。
而现有的能源创新技术、循环经济、建造创新、智能城市早已为之铺垫好,未来可期。



城市,以人为本。
说到底,是居住在城市的人让城市得以形成,城市空间应该值得我们骄傲,甚至尊敬。城市是人们的安身之所,是机会之城,是梦想之地;是自由表达个性,是挥洒创意才能,是诞生想法创新的地方;不管你来自何方,不管在城市中你会遇见何人,城市总能给你的生命增添更多的精彩……

我们相信这些最终都会结合在一起,成为新型的交通方式,住宅方式、生活方式、工作方式,最终,城市真的能做到“让生活更美好”。



更多相关阅读

(点击图片即可阅读)


-THANKS FOR READING-免责声明:我们尊重原创,也注重分享。图片影像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关于创新区,也许你会喜欢


城市更新资料合集

从制造厂房到创新高地,市北高新的华丽转身

创新区改造更新,规划能否成功的3大关键点

信息图 | 作为一个普通地级市,工业用地怎么转型?

TOD究竟是什么?TOD模式的8项原则又是什么?

信息图 | 非正式更新:存量时代下工业用地更新之路

未来十年,产业办公的5大趋势

什么样的环境最能孕育创新?

如何吸引人才与产业?产业社区的磁极营造法则

设计在创新区中的使命是什么




创新区研究,就在TOP研究院。

TOP Lab (TOP创新区研究院) 隶属于FTA建筑设计事务所,作为一个非盈利的研究平台,其使命是打造创新区领域的智库.TOP研究院专注于全球创新区的一体化研究,从Talent(个人), Organization(组织), Place(区域)三大维度出发,通过对全球创新区案例、创新区产品大数据整理、以及产业创新及工作方式创新的研究,探索中国创新区的实践路径。

FTA是领先的办公及产业(科技)地产一体化设计专家,拥有900+个科技园区与办公总部的设计实践经验,其中包括3个国家级综合性科学中心的重点项目、多个世界500强总部或区域总部等。

FTA提供从研发策划、城市设计、建筑设计、室内设计等一体化的专业设计服务,服务的客户包括:市北高新、张江高科、天安骏业、上海地产、小米科技、罗氏制药、阿里巴巴、迪斯尼、西门子、凤凰卫视、上海港城集团、苏州新加坡工业园区等知名品牌。

未来是创新的时代,在“为创新设计场景”的使命下,FTA一直践行“与客户一起创新”的价值观。


欢迎联系我们:咨询项目 - 王先生:17792253557人才招聘 - 张先生:13761924103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