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时代新人·说丨张微:在实践中立志,在淬炼中求索

人大研工 2024-04-14

编者按

2022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到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坚持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为党和人民事业服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传承红色基因,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新路。

时代呼唤新人,提出新的要求,人大研究生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嘱托,怀抱梦想又脚踏实地,自觉将理论结合实际,发挥专业所长,服务国家所需,走基层、进田野、学思想、强党性,收获良多,感悟颇深。

“时代新人·说”专栏第二十三期,推出新闻学院2021级传播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张微的文章《在实践中立志,在淬炼中求索》。

2022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调研考察时强调:“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迫切需要回答好“世界怎么了”、“人类向何处去”的时代之题。”广大青年应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眼睛发现中国精神,用耳朵倾听人民呼声,用内心感应时代脉搏。

回顾这一年,我在湖北宜昌进行社会调查的过程中深刻感受到了脱贫攻坚后乡村的发展的脉动与振兴,在学校“未来学者”讲师团的学习备课过程中体悟到了学科教育与思政教育融合创新,在学习和科研的过程中触碰和感悟到了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时代之题。这一年来,在实践中的经历让我的认知逐渐接轨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我也在领悟、学习和实践中得到了成长。


以调查感应乡村脉搏

2022年8月8日,我参与中国人民大学“中华人民共和国脱贫攻坚史”系列调研访谈项目(简称“832工程”),和新闻学院与应用经济学院的老师同学们到达了湖北省宜昌市。832工程立志走遍全国832个脱贫县,撰写1000万字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脱贫攻坚史”,拍摄主题摄影展、专题记录片展,将脱贫攻坚中的共产党员和奋斗者的事迹与精神存入共和国档案,记录脱贫攻坚的先进经验和伟大成就并向世界提供中国脱贫方案。我所在的湖北1队走访调查了宜昌市秭归县、长阳县和五峰县。我主要负责访谈脱贫攻坚亲历者的工作,访谈了县委书记、县长、扶贫办主任、驻村第一书记和脱贫户等脱贫攻坚亲历者的经历、经验与感悟,了解当地脱贫攻坚的历史过程、扶贫特色、发展近况。

在访谈和走访过程中,我在起伏盘踞的山岗和纵横交错的河谷中看到了交通不便、耕地较少为当地发展带来的挑战,也看到了脱贫攻坚过程中建起的秭归长江大桥,以及为了弥补耕地不足农户利用房前屋后的小块空地种植枇杷、葡萄等小水果以增收的庭院经济。从脱贫户口中,我知道他们曾经因为交通不便,做生意、看病、上学都受到限制,而如今我看到他们的生活,绿水青山环绕,公路四通八达,农家小院干净利落。我看到了当地将生态优势与产业发展相结合打造绿色经济的成就,在乡民的“屋场会”中进行健康宣教、政策解读等基层治理实践,听到了贫困户在交通改善后开生态民宿以脱贫,将自家的葡萄苗和种植经验分享给全村带动全村脱贫,年轻人回乡创业打造出绿色产品与旅游相结合的品牌等故事。

行走在调查的土地上,我看到了立体和生动的中国脱贫攻坚史,看到了中国基层治理的底层创新和挑战,看到了农村、农民、农业在新时代的生命力与主体性。在“832工程”项目的支持下,我和队友撰写了新闻文章,将三县的脱贫经验与特色进行总结提炼,发表在北京卫视“北京时间”专题网页、“学习强国”经济频道三农聚焦栏目等,希望让更多人关注和了解到中国脱贫攻坚的艰苦历程和宝贵经验。


以讲课体悟思政教育

在考察中国人民大学的过程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思想政治理论课能否在立德树人中发挥应有作用,关键看重视不重视、适应不适应、做得好不好。在“未来学者”讲师团的实践中,博士生讲师们从国际关系、新闻传播、环境保护、碳中和等视角出发,采用多元丰富的课程素材,将思政元素蕴含在课程设计与内容中,对学科教育与思政教育相结合进行创新与尝试。每一轮“磨课”,讲师们都从不同的维度提出建议,试图打造守正与创新并重、专业与思政融合的课程,回应习总书记提出的“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的讲话精神。学校也对讲师团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邀请优秀教师提供他们的讲课经验,为博士生讲师们提供建议与指导。

一门门精致却内涵深厚的课程背后,我感受到学校对发展和建设思政教育的重视与行动的先进性,感受到青年博士们创新思政教育形式的努力和尝试。我不仅作为一名学生体悟到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精神指引,更作为一名教学者坚定了在思政教育与学科教育的结合中沟通心灵、启智润心、激扬斗志的实践追求。


以研究触碰时代之题

传播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社会中的信息、人、环境之间的互动交往的学科。传播是人类社会中最基础的行为,人与人的交流传播活动能够影响人对自我、他人和社会的认识。在对话和互动中,人们认识自我、相互理解、达成共识。然而,当前时代,随着ChatGPT等自主生产与传播信息与知识的智能技术出现,人工智能正在成为传播主体参与到人类社会的信息流动过程。作为传播主体的人工智能参与到人类的传播活动中来,不仅可能影响人类之间的传播活动,也可能通过人与人工智能之间的传播活动影响人们对自己、社会和技术的认识与判断。这种影响小则影响人们自身的发展,大则影响社会秩序与文明演进。但是,人工智能作为传播主体也在一定程度上为人们提供了信息生产流动的便利,成为人类的工作伙伴,承担人类的部分重复劳动。在这个过程中,思考与决定在何种程度上对人工智能生产与传播信息的能力与范围保持自由、开放和共享的态度,同时实现对人的发展、自由与解放的追求是十分有必要的。因此,我的研究旨趣在于,如何在人与人工智能之间的传播交往活动中建立协同共生的人机关系。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一个重要价值基准是人的全面发展。“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的生产能力成为从属于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也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要义。在人类社会进程中,如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复杂深刻的问题。胡百精老师提出,人的交往现代化乃是现代化和人的全面发展应有之义。交往是传播的本义,交往是个体安身立命、物我相成、族群与文明存续机制,中华文化积存了悠远和厚实的交往思想遗产。《中庸》认为“诚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知也。”因此,在人与人工智能的传播活动中,不能陷入人工智能的工具理性之窠臼中,而要将人类自身的德性和智识拓展和传播到人工智能之中,建立安人成物的共生交往关系。这启发我回到中国文化生生不息的文化底蕴之中,在中国智慧启迪下思考如何在人与人工智能之间的交往活动中建立协同共生的人技关系,并回应智能时代人的全面发展的时代之题。


行走在宜昌的土地上,与脱贫攻坚亲历者交流,我被党员和奋斗者们打赢脱贫攻坚站的决心所鼓舞,被他们发挥出的非凡智慧所激励。我更加坚定了自己未来的方向,努力成长为堪当重任的时代青年。来往在讲师团的学习氛围与讲课过程中,我努力加入当代中国青年传承红色基因的创新尝试,与优秀的通行者们共同淬炼和追逐“在青春的跑道上奋力奔跑,争取跑出当代青年的最好成绩”的能力与情怀。穿梭在建立人与技术共生交往关系的研究思路中,我触碰到了中国文化和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充栋知识与磅礴思想,感悟到研究应该立足时代之问,提供中国智慧。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未来正是风华正茂,挥斥方遒的时代。“精感石没羽,岂云惮险艰?”未来也是百年之变局,不畏漫漫长路险艰,踏实求索的征程。



出品|党委研究生工作部文字|张微编辑|王婧雯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