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贞元课程总结 | 王清灵:贞定本心,勇敢上路

王清灵 贞元教育 2024-01-09

王清灵老师|VIKI

人的一生要走多少路,才能确定前行的方向,在路上要遇到多少人,才知道与谁同行。而现在,我们的路已经在脚下,我们的同伴就在身旁,就让我们抛开顾虑、勇敢大步地往前闯吧!



对于MVVS新的理解


加入团队一个学期,我对于学校的使命愿景价值观有没有什么新的理解呢?说实话,在平时的工作与学习中,我没有专门考虑这个问题,只是在这两天、在做课程总结的时候,我才重新端详思考这些文字。我想可能没办法说“理解的更好”,但是理解上确实有了变化,有的更为清晰鲜活,而有的却让我有更深的疑惑。


我可能更能理解了什么是“幸福完整”,这一对最初在我看来带有欺骗性的词,与其说它是一种完满的状态,不如说是一种感受或是一种朝向。我想这种状态就是对的,和孩子们在一起我很幸福,备课时的我是幸福的,上课时的我是幸福的,参与共读和教研的我是幸福的!不是说没有紧张、没有困顿、没有疲惫,但是我仍然幸福,这是一种感受!这样的感受不会骗人。我想,这是对于孩子和课程的爱带给我的幸福体验。


而“完整”在我身上表现的也许是:我可以没有顾虑的保持独立和保持真实。它不仅仅是职业意义上的,而更是我作为一个“人”而言——独立且真实,所以完整。这一点多么难啊,甚至说可遇而不可求!因为在之前的工作中,总是被提醒我说话要顾虑、要解释,否则别人就很容易误解,想我是不是对他们有什么意见,我是不是太过傲慢,是不是不够尊重领导或是同事···自从参加工作以来这样的情况就没有断过,被各种上司各种约谈,我也从以前的动不动眼泪就在眼眶里打转,到现在的内心不再波澜(读书的时候老师们对我好像还比较宽容,没有太发现这一点)。即便如此,我也从没真心想要改过,我也改不过来。我们法理学老师总是说,你以为自己还在学校啊,提意见人家还得表扬你?不开除你就算好的了,你到哪里找你想象中的领导,找这样的团队啊?当时的我说不出话,而现在,你看,我不就找到了嘛!我甚至认为自己走过那么多的路、经历那么多的选择、遭遇迷茫和质疑,这些都是为了将我指向这里!


思考和表达,这对一个人来说太重要了,这是我之为我的根本之所在,我们周遭有如此多的声音,发生着如此多的事情,不去思考又如何能塑造完整的自己、不去表达又如何体现或扩充自己的价值?在贞元,我知道我的思考和表达是被理解的,是安全的,因为我们有共同的价值取向,我们相互信赖和支持。


从去年八月份我们开启假期共读开始,我就决心真实的做自己。第一,我相信能被理解,第二,我也不怕被误解。前者是环境的变化,这是我跟自己打的赌:不论周遭如何,我都决意这么做。现在看来,这场赌局我赢了,这里的环境愿意容纳我。后者是我自己的变化。随后的每一场共读、每一次教研、每一段对话,我都力求保持对自己的真实:认真倾听、保持思考、坦诚表达、但不强求。一个学期下来,我发现自己真的太喜欢学校了,我喜欢每一个孩子,喜欢备课、上课,我不愿错过任何一个共读和教研,哪怕我的嗓子整个学期都没清亮过,但我仍然感觉到被深深的滋养着!以至于现在放假了让我很不习惯。


与其说是环境捏塑着我,不如说是我选择被谁捏塑,这个“选择”让我被捏塑的同时仍保持着独立和完整。


这是我对于“幸福完整”更多的理解。


当然,我仍有疑惑,而且疑惑不减。我们的使命之一是要办一所承续薪火的国际学校,所谓国际学校是指拥有国际视野的学校,国际视野如何达到?我们要研读中国经典,接续儿童精神血脉,内修人格,外达世界。对内我们的方向明确、路径清晰,那对外呢?我们又该从何着手,是不是已经或者正在做了呢?“外达世界”,外达的路径在哪里?回顾整个学期的课程实施和共读教研,我都没有找到答案。


英语学习是一种外达吗,至少是外达的途径之一吧,我认为这是我们了解西方文化、参与国际讨论的前提(当然也由国力决定)。当前在网络发达、信息爆炸、全球共享的时代下,各类文化、各种语言的沟通、碰撞甚至融合已经是大势所趋,你又能如何阻挡呢?反观我们当下的教育政策风向,限制外文读物,收紧英语教学,警惕意识形态,我不知道政策是不是真的就是这样,英语教学有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草木皆兵。不是因为我是英语老师所以我难受,而是我作为一个中国人、自由人而感到痛心疾首、哭笑不得,这样的措施又有什么意义,这样的检查能看到一个学校的什么?它想阻止什么,又想实现什么?(笔者记:在之后王校的回复与沟通中,我了解到了,所谓外达世界,其实还是一种内在的能量在当下的土壤和处境之中如何开出一朵花来,如何去创造的问题。因此,我们说的“外达世界”仍然是以我们自身的创造力与外部的世界进行互动,扩展我们更广阔的视野。这样理解下来,这些形形色色的各样状况也不过是一个外部环境,它可能会产生一部分影响,但它终究是外因,不会根本影响到我们自身的创造性和生命真正的自由。)


王校总说自己不是想和谁作对,在体制内同样可以如鱼得水、从善如流。我也想这样,可我做不到,我心中翻涌的情绪欺骗不了自己。这修炼还差得远啊,我深知因为自身学科的限制、经验的限制、领悟能力的限制,导致我目前脑子里的问题仍然是层出不穷,我想,这是自己与自己的斗争,任何时候都是,所有的迷茫都是自己与自己的斗争,答案就在那里,就在某处,就看我什么时候能够修炼到可以擦亮眼睛,可以看到关键。


SWOT分析


(是否发生变化,是否发挥优势、抓住机遇,是否采取有效措施)



关于我的SWOT分析,我主要从是否发生变化,是否发挥优势、抓住机遇,是否采取有效措施避免劣势化解挑战等几个方面来说。前面两幅图分别是开学初我针对一年级和四年级分别整理的SWOT表格。


其实一开学,外部情况就发生了变动。因为疫情原因我们上了将近三个礼拜的网课。我个人认为网课的质量是很难以保证的,尤其是对于我这个还没和班级同学有过面对面交流的新老师,我基本上就是在一个自编自导自演、以及和一小部分孩子的互动中度过,让我有一种使不上力。网课期间的课程安排和我做学期计划的课时安排也有很大出入。我认为自己的精力被牵扯,让整个学期的课在一开始就有些混乱。


这是变动之一,另外还有其他很大的变动。说来也是很有意思,开学初我在课程计划中所提到的很多Threats劣势,在本学期竟然都“消失”了。我在四年级的Threats中写到:英语分级跑班制度的利弊还需再次考虑,老师们都在同一个时间段上课,没办法听课,没想到开学来小学就取消了分级而回归自然班,上课时间也错开了;一年级我说课时量小,开学来发现一年级没有外教课,再加上语文给了我一节周五的课,这样一周未名湖正课就有6节,算是不少了;我还提到没有平行班,结果网课结束何之老师就带着萤火虫来啦!这真是“心想事成”的开端啊!但是这样的“心想事成”也伴随着很多“意料之外”。


首先,我接下了萤火虫。对于这一调整,我是怀着无比兴奋的心情来迎接的,我认为这充满了挑战!而且没有平行班本来也是我学期初的遗憾之一,现在没有遗憾了。但是随着课程的实施,我才逐步发现这个挑战意味着什么。


最直观的就是工作量。三个班的备课量和授课量很快就让我的“兴奋劲儿”消失了,我感觉自己每天都在马不停蹄的备课,可就没有一天是气定神闲、胸有成竹,似乎我时刻都是那么匆忙,明明刚刚备好的课,一合上电脑我脑子里又是一片空白,三个班哪个是哪个一片混乱,立刻又得打开电脑重新看才心安。我知道这是自己的心理问题,就像是离开家总觉得没锁门,其实走进教室、看到孩子也就没那么混乱了,可是我不得不承认自己工作时的心态很不好。在第一周上课还出现了迟到的事情:因为小贝壳和萤火虫两个班连上,我上完小贝壳后就在班里答疑,直到上课铃声响了才突然想起来接下来是萤火虫的课,立刻飞奔过去,我承诺孩子们以后一定不会再迟到,后来也确实再没有过了。


这样的兵荒马乱和惊慌失措一时让我不知道该怎么调整,唯一能做的就是晚上走得再晚一些,把第二天的课备得再完备一些,因为第二天我还想去听晨诵、听别的课、听教研和共读···想做的事情那么多,可我的时间和精力却是如此有限。


除了工作量让我有些招架不住,另外就是工作质量了。我发现,在这样的工作状态之下我做出来的东西撑死只能说是合格、勉强过得去,而真正有创意、成体系、体现或揭示课程原理的内容几乎没有。这对于孩子、对于课程、对于我自己来说都是远远不够的。所以我就特别想多上教研课,借助外力逼着我能够多些思考和创意(关于教研课我会在下面的战略地图中详述)。


即便遭遇了无力和困顿,但我仍认为自己所收获的是更重要更有价值的!当然,课程方面我认为自己的“体力”首先是锻炼了出来,我不再畏惧备课量和授课量,反而乐在其中、很有成就感!另外,更重要的是我收获这么多孩子的爱,每次进入教室,每次看到孩子们,我都无比幸福(当然,如果我能尽快精进自己,带给他们更多专业上的指引就更好了!)。如果可能的话,我甚至希望全校的孩子都让我来带!


记得王校多次提到过,说不要被情感绑架,反思我自己,我似乎总是被情感“绑架”,不是被家长,而是被孩子。虽然才进入教育行业短短两年,可我也已经经历了三次分别,每一次我都充满了愧疚感和负罪感,它让我接下来每一步的选择都走的更加沉重。也许修炼到一定的境界,我可以不被情感裹挟,但现在我没办法,我既没办法做到不被情感裹挟,也没办法认为这样的我是错误的。所以,当下的我甘愿被情感绑架,我愿意因为孩子们的开心而开心,也甘愿在不得不离开的时候因为他们而痛苦,这样的快乐和痛苦让我感受生命和情感的真实存在和深刻的价值。(笔者记:在后来王校的回复中我了解到,我们与孩子之间建立的美妙的师生关系,这不是情感绑架。存在关系本就是一种情感链接,没有情感上的链接,存在关系就无从谈起。情感绑架是指,试图利用自己对他人的情感来控制别人,反过来会对对方造成伤害,也会对自己造成情感上的消耗,这才是情感绑架。如果情感链接能让我们自己、能让孩子获得更好的发展,这就是一种良好的存在关系,是幸福美好生活的前提和基础。)


在此基础上,我总结整理了新的SWOT表格。



总结下来,我认为自己可以做的更好,可以做得更高效,也可以做得更有创意、更高质量。只是我需要思考、需要复盘、需要提前谋划、需要集中注意力投入有效的时间。


从战略地图来看计划实施



这是我学期初根据自己的理解所调整的战略地图。下图是我在实施课程一学期后的战略地图,橙色底纹部分是我认为自己做得不够或者被我忽略的地方。



个人成长维度

我先就个人成长维度来说。本学期的个人阅读情况我认为自己做得很不好,书倒是买了不少,但是真正看完的没有一本,都是虎头蛇尾。但我可以利用这个假期再进行阅读,希望亡羊补牢为时未晚。虽然上一次计划的完成度让人惭愧,但不影响我继续雄心勃勃的制定假期计划。


当然,也有收获。比如共读,不论是教研组共读、周末共读、偶尔几次听别的组共读,甚至和孩子们一起听《孟子》、每天早上去听晨诵,我都觉得兴致盎然、意犹未尽!如果有可能,真想每天都共读!但是正像王校说的,那太奢侈了。每一次共读、教研、听课于我来说都是给养,会一次次擦拭我的眼、带给我力量,我无比珍惜!比如几次周末共读暂停、以及周三共读暂停,我都有意见。我也能理解学校的决定,所以我没有提,但是就我个人而言,我认为有些事情应该雷打不动的,比如共读,只要有人能坚持(乐在其中其实也就谈不上坚持),就不用暂停。


共读带给我什么收获呢,让我感觉到自己的生命是在呼吸的!我的每次听课、共读、教研就像吸气,备课、上课就像呼气,还有每一次和孩子们嬉笑打闹,这一切都让我觉得我不是一个旁观者或者一个机械的参与者,我是和学校、和孩子们共同呼吸、一同生长的!这种感觉太美妙,像是回到了学生时代。这是从生命状态而言,从知识层面或者对于课程的领会层面我想也是有很大收获的。首先在专业上,《思维和语言》的共读让我不断加深“语言和思维不可分割”的概念,“英语学习也许会被代替,但是思维本身永远不会被代替”这样的观念时时敲打着我、叩问着我,让我一次又一次审视自己的理念、审视自己的课堂。当然,我也深知自己的理论支撑太少,方法和经验欠缺,还有很多很多的路要走,但我相信方向是正确的,我只需要继续思考和尝试,会有进步的!


此外,就是学科专业以外的“读”了。《道德经》让我对于道家诡谲的辩证法思想有了初步的了解,听《孟子》课程让我对于儒家所说的探求本心、扩而充之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更是重新理解了很多耳熟能详的“误读”,比如什么是“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听晨诵也让我将自己的感情放置到这些美好中,让它们有了方向和宣泄口。所有的这些都让我慢慢进入了贞元的“话术体系”,减少了那种听到某个词但不知道说的是什么意思的情况。


有的时候我会觉得,自己有很多很多的触角,需要不停地去接触各种事物,我分不清自己是必须这么做,还是喜欢这么做。我愿意做溢出边界的事情,喜欢不务正业,喜欢吃着碗里看着锅里。我没办法用"好或者不好"来定义或者判断这个情况,这对我来说似乎不是一个价值选择,而就是事实——我本性如此,我只能顺从,而没办法违背。可能这一点用好了,那就是有价值的,用不好也会麻烦多多。但就目前而言,我认为学校充分满足了我这个“斜杠青年”不务正业的欲求!听各个年级的英语课、听《孟子》、读《老子》,听晨诵中的《诗经》、陶渊明、屈原、顾城、狄金森······这些事情都吸引着我并给我带来强烈的刺激。我认为更多的感受与尝试可以给我更多的想法与创新,给我带来更高的效率,给我带来更多的成就感和幸福感。所以接下来我仍然会不断参与、不断尝试、不断感受。


内部工作维度

从前面的战略地图中可以发现,我之前将【领导力】划去,因为我认为在课程实施当中就可以一并涵盖这方面的内容,不需要单独列出来。然而一个学期下来,我认为自己对于领导力的片面理解、预估不足和忽视,不仅让孩子们的课程体验大打折扣,也让我自己疲惫不堪。



就我个人理解而言,领导力不是一种生存策略或者行政管理手段,它是一种能力,我们这个时代需要真正的领袖,我们需要发掘并培养有兴趣、有资质的孩子去发展自己的这方面能力,而我们作为老师则是要给出正确的引导。


本学期的课程实施中,表现最为明显的有两点,第一,平时的学习与管理,我没有构建并发挥小组学习的机制,导致平时和落实和跟进其实走的并不扎实,只是我一个人在盯着,不仅效率低,而且不够详细和完善。第二,在童话剧课程中,童话剧本来是一个综合课程,它绝不仅仅是语言方面的训练和展示,而涵盖了各个方面。但是在本次童话剧课程中,我没能尽可能发现并调动孩子们的能动性,其实这一点要比我自己做事情难,这要建立在我对于孩子有比较深入、正确、全面的了解的基础上,我要对自己做什么、孩子们需要做什么心中有数,而且也需要其他配套机制。但是一旦这个事情弄好了,就一定能发挥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孩子们从中也一定能得到更高的成就感。但是我没能真正推进。其实有一部分孩子们已经展示出了他们在这方面的潜质,比如想做导演、想负责道具,我也进行了一些尝试,但也只是蜻蜓点水。由于我这边的指导流程和分工流程不清晰,我自己都还在摸索中,也就没能给予孩子们有效的引领。这一点我应当承认,不是孩子们没达到,而是老师没达到。


对于“领导力”也是这样,不是领导力不重要,而是我的领会还不到,所以没办法采取有效的措施。在寒假中,我会继续学习领导力有关的内容(我找到哈佛大学的公开课:领导力心理学,假期可以听完),并且努力在接下来的课程中进行一些有益尝试。


关于教研



教研的机会让我珍惜到不行。我认为教研能让我快速吸收和成长。记得去年在蝶湖的一年,全校就4个班,全是一年级,3位英语老师,我们其实是每月一次集中教研,但是我每周都会邀请大家来听我的课,这样其实每周都会有教研我的课的时间。对比我们目前,一共有13个班级,6位老师,我们一周只能听一节课,一个学期下来每个老师听不到3次。说实话我真愿意每周都上教研课!教研课就是比平时上课功用大,通过精心备课、组内讨论以及王校点评等各环节给自己的课带来的进步是显而易见的!比如说这学期的新课型-剧本共读课,一开始上的时候我真的是稀里糊涂,老师如果都是这样底气不足、模棱两可,孩子们又怎么能学好呢?但是经过几次听课教研,我真真切切感受到了自己对于课型的理解、对于课程的设计有了更好的领会,也能够将教研共识落到我的课堂中来。孩子们听课的状态也很好,一说上马达加斯加,孩子们每次都非常欢喜雀跃!虽然说更高级的境界也许是不管上不上教研课,都可以用备教研课的状态来备课上课,但是应当承认的是目前我还没有修炼到那个境界。


虽然教研机会有限,但是我又找到了一个可以加深反思、更好领会教研共识的方法,那就是整理教研实录。其实有很多理念都在不同的场合下被提及、被复现,也会让我把目光不断往返在课堂与教研共识中间,能够不断的思考并在课堂当中实践。这一点我会坚持。


经过一学期的教研,我想总结一下自己理念上的变化,借以指导自己接下来的课程设计和实施:

(1)坚持浪漫、精确、综合的课堂构架;

(2)语言背后是思维,教学设计必须体现“思”的部分;

(3)尊重孩子的已有认知发展水平,找到认知冲突点;

(4)引导学生展开有效的课堂对话,解决认知冲突;

(5)对于每一个孩子生成纵向的评价与反馈。

  ······


课程实施:达成情况、原因分析



四年级的课程实施:

(课程计划):



(实际实施):



上述表格比照可以看到以下问题:


1. 童话剧课时效率太低,共读占用了大量的时间,实际上也是虎头蛇尾,前面比较扎实,后面过得比较快。下学期的童话剧一定要注意节奏,避免这种课时低效浪费的情况,这需要建立在提前充分计划、详细安排的基础上。


2. 课时安排缺乏节奏,前期故事为主,中期以童话剧为主,后面三个礼拜开始上教材,而且教材课没有上完,主要被童话剧和故事课占了课时。前面故事讲的比较多,首先是因为上网课,我对于孩子们不太熟悉,想着用比较简单有趣的故事可以吸引大部分的孩子。开学后,其实应当尽快推进童话剧和教材了,但是因为我对这两个课型都很陌生(尤其教材还有一部分孩子已经学过,我一时拿不准怎么办,索性就放下了),加上刚刚开始教研的主题也是故事课,所以我就仍然以故事课作为主要内容。


3. 自然拼读课引入的少,使得孩子在阅读过程中缺少脚手架。其实需要在教材、童话剧、故事课程中都融入自然拼读的学习使用,对于没有教授的自然拼读音,应该利用专门时间进行讲授。但是在本学期中,我仅利用了几节课,对于简单的自然拼读音进行了集中复习,平时阅读中融入的不够紧密,练习也不到位。


除了授课进度之外,对于每个课型,我的相关感受如下:


【故事课】简单有趣,参与性强,孩子们学习障碍小、参与积极性大。在学期初,虽然课型看起来比较单一,但是上课效果还是不错的,这就得益于故事课。


故事课确实吸引了一部分语言水平没有那么好的孩子。比如小贝壳的Steve。之前冯老师介绍Steve在英语上有些读写障碍的倾向,但是去年期末庆典我看到燕妮颁给Steve的小诗人奖,我实在没办法相信能写出那么灵动的诗歌的孩子在英语学习中竟然动不起来,所以我对他就比较关注。首先网课中,他对于我挑选的两个故事就表现出了兴趣,经常用中文在评论区互动。开学之后,我们紧接着又讲了一个故事,当这个故事讲完之后,他居然在课下第一次主动来找我,问我说:“老师,我们什么时候还讲啊?”,我问是说什么时候还讲故事吗,他点头。可见他对于这些有趣的故事是非常感兴趣的!我承诺接下来还会有更好的故事!在那之后就到了我们的第二次教研课,是我在小贝壳上的故事课A Little Nail, A Big Deal. 这堂课Steve整节课都极其专注、参与度也十分高,除了他,Monica(他的妹妹)也在积极思考、并举手参与,让我十分欣喜!我能看到英语学习中某些内核是可以吸引到他们的,但是可惜的是,在后面故事课停了之后,Steve没有再表现出如此专注、感兴趣的状态。


思维挑战要在可理解的范围内,再加上有趣的设置。语言文本太难就会超越孩子们的认知和理解水平,哪怕却是充满了思维挑战,仍然无法让孩子们参与进来。如果课堂设计过于单调,不能让孩子在一个轻松愉快的听课参与,他们很快就会走神甚至捣乱。故事课就在这两方面达到了一定程度的统一,所以有了一批小粉丝。下学期故事课的课型仍会保留,但是课时量不会很大,我需要做的是把故事课中吸引孩子的部分引入到其他课型当中,做到优势互补。这一点还需要不断思考。


【晨诵】本学期如果说哪个课型最成体系,我想就是晨诵了。每次选择歌曲和诗歌、制作晨诵课件的时候,我都觉得非常享受,听着动听的音乐、朗读着诗歌、做着精美的课件,我感觉到自己在创造美好!基本上每次20分钟的晨诵时间都可以比较高效、有节奏的进行,我感觉下来晨诵是孩子们注意力最集中的时候。


因为听到语文对于诗歌的解读,我也做了一些尝试:英文诗歌进晨诵,我感到孩子们能听懂,朦朦胧胧能感受到英文诗歌独特的韵律美和语言美。如果坚持下去效果应该不错。但是对于合适素材的选取很难,而且对于文本的解读也很难。不仅诗歌,歌曲也是一样,关键就是选择能和孩子生命打通的歌曲或诗歌,并对其进行恰当解读。


这一点对我来说不容易,因为首先老师要做到自身与文本打通,就像王校之前强调的,形成“教师-文本-学生”三位一体的教育场域,老师要先理解文本,然后还要根据孩子们个性、认知发展水平选择与他们认知相符、气质相符的文本。这一点在我看来太困难也太重要了(童话剧的选择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不同的孩子喜欢的歌曲不一样,所以需要给他们尽可能不同风格的歌曲。


以Henry为例,对于Henry我一直以来都很困扰,因为我认为他是我在小贝壳唯一没能真正建立链接的孩子,班里其他也很调皮的孩子我都没那么担心,因为我们都发生过故事,都有私下的接触,当我注视着他们的眼睛的时候,我能感觉到我们是打通的、是链接着的,但是Henry没有。他拒绝和你沟通,你和他之间没有倾听和信任、他的眼睛里没有东西,我拿不住他。好几次在上学的路上、在校园里我和他打招呼,都得不到回应。但是弘毅上课还是在可控范围内,所以这学期也就这样过来了。


改变就发生在我们学习了Natural这首摇滚歌曲。第一次放这首歌的时候我还没发现,但第二次放我就注意到了,他听得极其认真!还没学的时候就可以跟着唱了,到了正式晨诵学习的时候,整个二十分钟他都注意力集中,他的声音都要超过班里平时最认真的Jebbery了。我感受到了他对这首歌的爱,立刻表扬了他,并在下课后送上了我的欣喜和崇拜。他说这首歌他听过,很喜欢。因为这个时候已经到了学期末,没有小桥表演的机会,但是我鼓励他认真练习,最后晨诵考核的时候可以演唱这首歌曲。到了最后考核的时候,他果然选择了这首歌,一次唱的感觉不够好,还争取了二次挑战的机会。Natural这首曲是一首摇滚歌曲,节奏鲜明,高潮迭起,甚至有一些金属音乐的倾向。有人可能会觉得它过于嘶声力竭,但是弘毅这个孩子喜欢,他的生命需要一些有益或者说无害的宣泄口。我是觉得一首简单的歌曲对于一个孩子来说可能就是一束光,多一些这样的光,他的生命也许就被点亮了。


【童话剧】对于童话剧课程,能说想说的太多了,我现在仅仅从对于孩子们的影响出发,谈谈我看到童话剧能带给孩子们什么。萤火虫的Jack,Jack的英语非常好,基本上已经可以像一个Native Speaker一样对话交流了,对于这一点不是我的功劳,因为这不是我教出来的,是他的家庭或者之前老师们的功劳。平时的他总是说英语太简单,课堂中的他也总是像一个小老师一样。但是,童话剧表演激发了他的斗志和表现欲。


他对戏剧是有领悟力、表现力和爆发力的,你看过他日常生活中的样子是一个谦谦小君子,也会有顽皮的时候,但整个气质是比较温润的。几乎每一次彩排我都在提醒他,要把Alex的活泼、不安、愤怒表现出来,现在的你声音太小、吐字太快,不符合人物,观众可能听不清。再看看他在舞台上的样子,那充满激情的表演让我在旁边看着数次鼻子发酸,他的内心原来是这么的有力量、有如此充沛的情感。当这样的孩子根本不需要我做什么指导,把故事给他、把角色给他,把舞台给他,他就能理解、就能表达、就能绽放!那时的他是真正享受舞台的,演得酣畅,也让人看得酣畅!所以我认为舞台对于Jack这样的同学来说是真正有意义的,能让他真正体验角色、释放自我、感受成功!


还有一些孩子,平时的他们可能觉得自己英语不太好,不太敢展示,但是对于童话剧的热爱能给他们勇气。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对于Nancy了。Nancy属于平时上课比较认真的,但是不怎么开口参与,是那种想参与但是害怕出错的孩子,班里像Lydia、Pony、Will包括萤火虫班级的Sweety等很多同学也都有这样的情况。Nancy对于这部电影还是很喜欢的,从看电影、听课的状态中能感受出来。但是在竞选角色的时候,她一个角色都没选,最后演的是两个群演角色,排练过程中她看得很认真,但是积极性一直没起来。要知道她在中文童话剧《特别的女生撒哈拉》中演的是撒哈拉,戏份和台词都很多!我知道她是向往舞台的,但是对自己的不自信、以及害怕失败等各种心理拖着她。谁知,事情在半路有了转机。


因为排练的那段时间班里很多同学生病请假,很多角色不在,我们需要一些二号演员来代替。当我说谁愿意做某某角色二号演员来走位读词的时候,Nancy的眼睛亮了!立刻举起了手,一下选择了两个角色。我想这种二号演员的形式可能让她的压力小了一些,又给了她尝试的机会,所以她积极性很高。就这样排练了几次,每次我也都为他们送去赞赏,她似乎逐渐感觉到英文剧也没有那么难了,我就告诉她,如果你演的好、能记住词,那么我就把Bell(生病一直没来的同学)两场戏中的一场给你。她惊喜极了!真的吗真的吗,她一直追问我,我说是啊,Viki什么时候骗过你们。对于这一个机会,起初她是又兴奋又紧张,一直说她记不住词怎么办,Bell明天来了怎么办,上台忘词了怎么办···带着这样的兴奋,她兴致盎然的参加着排练,当时距离演出只有一个星期了。


我起初想着这个挑战对她来说已经很大了,因为河马Gloria的词不少,这一场还有很多走位的变化,谁知Nancy一发不可收拾,还不满足!那个周末回来,晚上放学后她找到我,说“老师,能不能把第二场的戏也给我”,我回答说那要看Bell能不能来,我又问她,你确定自己能把这两场都拿下吗,她眼神坚定的看着我说,“能!”。我知道,在她和自己的这场斗争中,那个勇敢、热爱表演和舞台Nancy赢了!虽然最后Bell及时赶了回来,没能演出两场的她有些失落,但是这一场她完成的很好,我知道她自己仍不满意,但是我相信,下一次童话剧Nancy一定能够主动站出来争取自己喜欢的角色!


是对于童话剧和表演的喜爱激发着他们参与的勇气,当他们犹豫不决时,我需要鼓励,但不用强求,而是尽可能将课程的魅力展示给孩子们,让他们自己和自己的斗争,不论成功或是失败,于孩子们而言都是一次成长。


另外,在这过程中,我也体会到了你给孩子的东西一定是现在的他们能接得住的。Iris演的是下半场最后一幕的斑马Marty。这个角色是唯一一个没有通过竞选得到的角色。因为这个角色本来是Ceaber的,但他又想去争取另一个更喜欢的角色就放弃了这个。到最后还剩下几个同学没有选,其中就有Iris。她之前竞选的角色没有选上所以就剩下了。看她那么积极,为了鼓励她,我就问她愿不愿意尝试Marty的角色,并且告诉她这个角色十分关键。她同意了,前期的Iris确实十分认真,妈妈也经常发排练视频给我。但是我们的排练周期算下来有三周,到中后期她就行动力就弱了。我也存在侥幸心理,想着这个角色这么重要,她应该会认真练习的。对于Iris我只是每天提醒,却没有过关。结果到了最后一周,她仍然没办法放下剧本彩排,我这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连续三天把她叫到我的办公室进行练习,在这个过程当中我就能感受到不论你如何给她强调这个角色多么重要,她的注意力还是难以集中,没办法认真对待,强调的话转脸就忘。但是每次排练Iris还是兴致勃勃,似乎丝毫没有受到前面被我批评影响。唉,这个孩子啊也是生性天真烂漫。于是乎演出那天,我担心的事情果然出现了,她忘记了很多的词,弄得与她搭戏的其他同学也是一脸懵,说得好好的怎么突然没人说词了?然后大家就都转过头看台词。下来后Iris还是特别高兴,我无奈地问她,你觉得自己演得怎么样,她笑着说我好像忘词了,但是那个谁谁谁也忘词了啊!


对于Iris来说,她积极性有余,但是她心智要比同龄人小一些,耐性不足、定力不足、语言水平仍然有限。其实如果给她一个戏份不那么重、台词不那么多,或许她可以完成的更好、获得更好的舞台体验,我们整个的演出效果也会更好。我认为是因为我给了孩子目前她接不住的事情,所以在课程当中需要了解并结合每个孩子的已有认知发展水平,而不能老师自己想当然的进行。


对于其他语言没那么多优势的孩子,在童话剧排练中应该怎么办?这就是我之前所说的领导力问题,我需要根据孩子情况进行详细规划。


总的看来,果然,每一个课程都会带动一批孩子,每个孩子都有自己发光的地方。


【对于小桥节目的想法】小桥是英语学习的展示舞台之一,本学期我也在努力让孩子们带着我们的英语学习成果走上小桥。但是,我也存在一些疑问:节目形式是不是过于单一,可不可以更加创新?


1. 目前主要的节目形式:朗诵+歌曲,是不是可以演出绘本剧、短剧或配音?

2. 学科融合,我尝试了三次学科融合,英语和语文学科融合,英语和吉他相结合,英语和口风琴相结合,也可以清唱,谁也不结合。


为什么我会有这样的疑问,对于小桥节目的形式我征询过艺体组老师的意见,得到的答案是:小桥节目每个班级的每个孩子都要上场(这一点我完全同意),同时因为班级增多,每次小桥一个班级只能有一个节目。这样两个条件限制下来,就导致每次的小桥每个班级只能有一个节目,就是全体都参加的集体节目。别的学科我不直到,单从英语学科而言,首先就不可能有短剧了,没办法全体人都参与,也没办法搞配音,理由同上。当然你也可以通过复杂的编排将这些元素都带入,同时保证每个同学都上台,但这时间成本和精力成本都太大了。所以,我的疑问就是:小桥节目是不是可以有非集体项目?希望有机会可以和老师们一起探讨!


一年级的课程实施:

(课程计划):



(课程实际实施):



上述表格比照可以看到以下特点:


1. 课时量增多了,一周6节课,我最初课时量少的担忧没有了,但是我感觉自己没能真正用好这些课。


2. 授课内容以主题课为主,自然拼读课跟进的很晚。关于自然拼读的重要性和实用特征我一直没能深入落实,我想这是受限于我自己的教育和学习经历,在我学习英语的过程中我从来没有接触过所谓的自然拼读(我们学的是音标),所以我不会用它,做老师之后我才知道原来还有自然拼读。因为我已经过了那个阶段,所以我似乎也体会不到自然拼读对于我的英语学习会产生怎样的助力。在我学习英语或者英语教学的时候我需要刻意提醒自己才能想起来要用自然拼读的方法,种种这些都导致我对于自然拼读的生疏和忽视。对于这一点,我已经能够清晰的认识到,也在努力学习和积极改进。


我知道一年级的教学目标是一年级结束26个英文字母的字母名和字母音,能读能写。因为大概估算能完成这个目标,所以我前期并没有往前赶。直到那次教研未名湖的课开始,我提出了关于自然拼读和字母学习的问题,王校解答了我的疑问:字母教学不能等拼音,一年级唯一精确的内容就是26个字母的字母名和字母音,一定要跟上,让孩子们尽快养成拼读的习惯。在那之后我立刻在课程上进行了调整,从进度表中也可以看出来。这也是下学期一年级的重点之一。


3. 主题课基本按部就班进行,穿插进行主题写绘。故事课一直以来都是我个人比较喜欢的课型,做起来比较得心应手。目前的问题是故事素材不成体系,我需要在整理文本素材的基础上选择成体系的故事文本,这也是我在这个假期要做的事情。


总结而言,我认为本学期一年级的课程实施对我来说是非常失败的,因为我知道自己能做的还有太多、没有顾及到、没能涉及到的,除了和大部分孩子还不错的存在关系、基本保护了孩子们的英语学习兴趣之外,我没有做出来什么其他有所价值的事情。最初的时候(去年7月份),冯老师问我想要带哪个年级,我争取了一年级,因为我认为自己刚刚带过一年一年级,我自认为做得还不错,但是很多都是我在无意识情况下做的,我不知道背后的原理、我也没仔细思考,所以我想再走一年,我相信自己可以搞清楚从零基础到全英授课的这条径路。但是今年实施下来,情况并不尽如人意。一来我不是班主任,和孩子的相处时间、都大打折扣,加上课时量的剧增,让我一直有一种捉襟见肘、匆匆忙忙的感觉。幸亏我刚刚教过一年,能帮助我大体应付下来,否则我都怀疑自己带不下来这些课。到目前为止,我也只是达到了基本“完成教学”的状态,之前说的想要重新整理、丰富、乃至固定课程,委实差得远了。


学生维度


关于学生维度,我依然认为需要按照“学情分析-学习目标-评价与反馈“有机联系的三个整体。学期末,则需要结合日常评价以及期末考核形成最终的“评价与反馈”,也就是新一学期的“学情分析”,在此基础上制定新学期目标。【因涉及学生情况,此处略去学生情况分析。】


伙伴维度


伙伴维度,我认为自己做得不够好的地方:1. 家校层面-日常的反馈和沟通;2. 公众号、视频号的作品展示。


首先,关于家校层面的日常沟通和反馈,其实未名湖一开始还好,我每周都会以家长信的形式整体反馈孩子们的上课情况。



其实我一直知道这样的反馈不够细致,但是一来我没能静下心来重新思考反馈方式和反馈内容,二来我想着也不能不反馈,因为毕竟是一年级,需要有这样的链接缓解新生家长的焦虑。直到学校开了一次家长见面会,收集了家长的意见。爱萍和我沟通过,我表示认同和理解,我这样回复了家长:



之后我就没有再在群内集中反馈孩子们的情况了。我知道这并不是我尊重家长或者什么的,而是我自己偷懒了,当时我确实感觉到很疲惫,虽然我一点也没有要给孩子们贴标签的想法(可能方法确实还需要考量),虽然我认为应该要反馈、应该要写家长信,但是我还是借着这个理由停下来了,期待家长们“主动”联系我。对于这一点我没有什么借口,我希望自己下学期可以将家长信重新捡起来,不仅一年级,四年级也应该如此。


对于四年级平时的沟通和交流,我也一直是比较被动的,但是一旦有家长来消息沟通,我都是非常及时、热情、尽可能全面的进行回应。所以虽然做得并不是很好,但至少目前还比较稳定。但是这些都还不够,下学期我会努力在这方面有所改进。


其次,就是公众号和视频号的作品展示了。表面看来,好像是没有什么公众号和视频号的露出,但实际上是没有出来作品。对于【学生作品】这一概念,其实我的理解在进入贞元之后是有变化的。在之前的学校,我认为出英语出公众号太简单了,随便几个写绘,孩子拍一些视频,再加些图片文字排版什么的,不用太烧脑就能出一篇。进入团队、参加共读和教研后,我才逐渐意识到,公众号文章背后实际上是“学生作品”的展示,学生的“作品”是要有思维含量的,不是老师给他的,不是他照搬别处或者他人,而是他自己思维、思考的展示。


这样一来,我看着孩子们的写绘、字帖、练习、手抄报,还有我之前认为可以展示的所谓书法,这都不是作品啊!思考在哪里,思维在哪里?这样一来我对于自己的课堂上的产出十分不满意,我知道在我的课堂中孩子们能感受到思维的流动,可是我怎样让它呈现出来呢?写绘?写作?孩子们写作水平参差不齐,如何成体系的,面对写作很多孩子都有畏难情绪,别说孩子们了,我作为老师如何一步步引导孩子们用英语进行表达,这条路径我也是稀里糊涂的。除了写作,声音和肢体也是表达思维和理解的一种方式啊,所以我转而着眼于晨诵和童话剧。小有成效,但精致程度仍然难称作品。所以这个事情都耽误下来了,我也没再强求,把重心还是放在了课堂上。这个事情你说它难吗?我想应该没有那么难,这些都是伴随着我们课程的推进自然而然生成的,当然,对于作品的追求应该也会倒逼课程的实施。两者形成张力。这些都还需要我在计划课程、设计课程、实施课程的时候不断思考。


以上是在伙伴维度我的思考。


絮絮叨叨至此,为我的2021-2022秋冬学期期末总结。


贞元课程总结 | 宋亚男:创造力、爱、领导力


课程咨询电话:17837838610(微信同号)

到校观摩,敬请电话/微信预约

编辑 | 张瑞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