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哲学家版《孤勇者》|看见他们一腔孤勇的人生

小也 思庐哲学 2023-04-03

作者:小也

(点击观看哲学家一腔孤勇的人生)

普罗米修斯承认道:


老实说,我痛恨所有的神。


这是哲学的自白,它自己的格言,借以表示它反对一切天上的和地上的神,这些神不承认人的自我意识具有最高的神性。不应该有任何神同人的自我意识相并列。


希腊神话中的反抗命运者,被我们当作英雄来称颂。


命运是理当被顺从的吗?


有人说,顺从命运就是最高的智慧。


有人说,相信命运的,被命运领着走。不相信命运的,被命运拖着走。


可是也有人用一生证明,眼前的“命运安排”不过是一个又一个必将被打碎的枷锁。他们的生命在无言地倾诉着,庸常的命运不值得顺服,未经审视的生活不值得过。


那些刻在哲学史上的符号,他们有血有肉、一腔孤勇的生命被忘记了吗?


还没有。


站在广场上,苏格拉底不断地反问着自以为知的青年人们。什么是美德?什么是勇气?什么是爱?他想要启发一切能启发的人。


苏格拉底说,我只知道一件事,那就是我自己一无所知。然而,德尔斐神庙的神谕却说,他是整个雅典最有智慧的人。



当他被定罪为腐化青年、亵渎神灵,被宣判饮下致命的毒酒时,他说:


我就是上天赐予我们城邦的牛虻,......我敢肯定如果在你打盹的时候突然被惊醒,你会觉得很不高兴。你也许会觉得阿内图斯的建议很好,杀死我,这很容易,然后你们的余生中间就可以一直沉睡下去,除非上天出于仁慈又给你们派来一只象我一样的牛虻。


学生们劝他快逃,而他镇定地表示,如果逃走,他就背叛了他所坚信的民主政体——那时候,他就真犯下该死的罪了。


他以他的死成全了雅典民主政体的尊严。



神学家、哲学家阿伯拉尔生活在12世纪。正值大量希腊罗马经典经过阿拉伯世界开始被译介到欧洲的时代,那是产生新思想的时代。阿伯拉尔出生在法国西部沿海地区一个殷实的家庭,父亲是宫廷官员。出于对求知的渴望,本可以继承家产、衣食无忧的阿伯拉尔毅然离家去接受更好的教育。



阿伯拉尔善于严密的逻辑推理。为了捍卫他心中的真理,他写下《论圣三一》、《神学导论》等著作表达自己的观点。他强调,我们有必要训练自己的理性,并妥善运用我们的理性来考察信仰。他关于“三位一体”的论述与正统教义相悖,遭到罗马教会的反对。他的著作被焚毁,他本人也不得不逃往克吕尼修道院避难。


几度遭遇信仰权威的指责,他却仍坚持自己对真理的追求。



犹太人巴鲁赫·斯宾诺莎阅读了笛卡尔的著作后,在二十出头的年纪公然宣称:上帝存在,这样的想法也太荒谬了。于是他被逐出犹太人社区,开始了颠沛流离的一生。他拒绝接受资助,毕生只靠磨镜片维持生计。1673年,普鲁士选帝侯邀请斯宾诺莎担任海德堡大学哲学教授,而他回答说:


“我不是没有向往幸运的希望,但是由于一种对宁静生活的爱欲,所以我不得不谢绝这一公共教职。”



在贫寒之中,他考验自己的人格,淬炼心中的真理45岁,磨镜片时吸入过多粉尘的他因肺病离世。



1843年末,《莱茵报》遭到普鲁士当局的查封。官兵上门时,时任主编卡尔·马克思昂首挺胸地站在他们面前。


我捍卫真理,而你们只是政治立场的附庸。


这样的信念使他一生中数次出入各国的监狱班房而无所畏惧,使他安于贫寒而流离的生活,使他走得进摩塞尔葡萄农和英国工人的工作日常,使他坐得住大英图书馆的冷板凳。



“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


他为这样的理想笔耕不辍近四十载,直到1883年3月的那天他辞别这个世界。



“要有耐心和勇气,我们还要活下去,我们还要经历惊天动地的事呢。”


说出这句话的罗莎·卢森堡,在1919年初德国工人阶级革命失败后,与同为革命领导人的卡尔·李卜克内西一起被反动当局残忍杀害。


1898年9月,时年27岁的罗莎·卢森堡出任《萨克森工人报》主编,后辞职,与梅林合办《莱比锡人民报》。她以锐利的笔触,树立了反对伯恩施坦修正主义的一面旗帜。



一生入狱监禁至少六次,她仍旧“不知悔改”地为着工人阶级的解放而奔走呼号。


列宁称她“永远是一只鹰”。有人化用雨果的诗来赞美她:“比男人伟大!”


她是美丽而坚韧的斗士——她是一位斗士。



1934年,西蒙娜·薇依辞去了教职,亲自到工厂中与工人一起从事重体力劳动。她辗转过三家工厂,志愿参与过西班牙战争,又在葡萄园做过劳动。


“工厂生活在我身上留下了奴役性的永久烙印,正像古罗马人在最卑贱的奴隶额头上用烧红的烙铁打上的烙印一样。”


她从此走向穷苦人和劳动者中去,走向她心中的信仰。



她所信仰的基督如何爱了穷苦人和“我们中间最小的兄弟姐妹”,她也如何爱了他们。为了和穷人同甘共苦,她在健康状况极差的情况下也坚持不消耗多余的物资,每天和贫穷的人们一样忍受饥寒。


1943年,因健康状况恶化,她在英国的一家疗养院与世长辞。


信仰需要实践。她用自己短暂而坦诚的一生,为这一条真理作了注脚。


(点击观看哲学家们一腔孤勇的人生)

他们是冷静而锐利的思想者;他们更是不在意世俗眼光、不屈从命运枷锁的孤勇者。


他们的一生是一场内忧外患的战斗,敌人是非议、冷眼、饥寒交迫和颠沛流离,是心中的忧虑和疑惑。那些黑暗的时刻里,他们始终信仰着真理之光。


他们是自己的英雄;他们是思想和文明的英雄。


在视频中,你看到了哪些哲学家孤勇的一生呢?他们又有怎样的理论与贡献呢?除此之外你觉得还有哪个哲学家拥有这样一腔孤勇的人生?(下方留言区见)

采编:小也
排版:莫一
审核:永方
美工/VI:小周



● 斯宾诺莎纪念日 | 追求不变“善”和共享“善”的哲学家

● 马克思诞辰204周年|翻开马克思学生时代的笔记本

● 西蒙娜·薇依纪念日 | 爱他人就像爱自己

● 维特根斯坦诞辰|陈嘉映:他教给我们什么?

● 卢卡奇诞辰|卢卡奇是怎样成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的?




点击阅读原文加入“哲学前沿philontier”!

读了好文,点个“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