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这种给娃拖后腿的教育观念,连数学老师都会犯错

珊爸 珊爸超级爱学习 2021-11-24


前段时间有位家长提了这么一个问题,引发了我的思考。



我先说出结论:这个方法并没有错。关于这个计算方法的讨论,我放在文章的后半部分,照顾一部分不喜欢看数学理论的家长;前半部分先说说关于在孩子数学启蒙和教育中的一个重大误区。


说起数学,相信大部分人都发现了,数学这种理科和文科有一个很大的区别,那就是答案的绝对准确性。


例如考语文,老师问:这里表达了作者_____的心情,答案是“兴奋”,你回答“高兴”也没错,如果答“激动”老师判了错,估计心里也不服气。


但是数学则不然。如果一道数学题目答案是1,那算出2的肯定不对;两个人算出两种答案,二者必有一个错的,甚至一琢磨都是错的,合在一起才是对的。


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有一些家长(主要是自己数学就没学好的)会误认为,数学的解题方法也是唯一的、绝对的、有正误之分的。


但事实上,每一道数学题都会有很多种解法、每一个数学概念都有不同的理解方式。寻找新的解题思路,或者将一种方法或概念融会贯通用到另一个地方去,本来就是数学最迷人的地方。


举个例子,6+7应该怎么算?


有的老师教:7分成3和4;

有的老师教:6分成3和3;

有的老师教:6分成1和5,7分成2和5;

还有的老师教:10以内加减法背口诀背下来;


我必须补充一种:扳手指头


有家长就来纠结:哪个才是对的?学校老师对?还是机构的老师对?珊爸讲的又不一样,我听还是不听?


答案很简单:都对。这些方法都能算出正确的答案,不管用哪一种都是好样的,甚至没有优劣之分。


是的。背口诀看着很快,你确定孩子能理解数学涵义吗?扳手指头看着很蠢,凑十法没了它也不清晰啊。



我认为,一个好的数学老师,必须尊重以及鼓励孩子在思考数学的思维方面进行创新,对于与自己、与书本不同的方式,绝不能单纯地予以否定和打压。


如果学生的方法是正确的,那必须大力表扬,即使这个方法不如“官方”方法简洁;如果算出来的答案是错误的,老师也要循着学生的解题思路去思考,看看到底是哪一步出了问题,顺藤摸瓜发现学生在哪一个环节出现概念模糊、理解错误。



甚至有时候虽然答案错了,但是方法却有创新之处,稍微更正以后就是一种绝佳的方法,这种情况也是有的。


每年高考的难题,即便出题老师已经预先想好了好几种解决方法,却总是还有同学在答卷上写下新的方法。面对这种情况,改卷组老师会专门组织研究学生的方法正确与否;如果错了,那到哪一步才错,该判多少步骤分。


只要是懂数学的人,就绝不会自大到认为世间的数学方法已经被研究完全,不接受学生的新方法。



可是,事与愿违的是,因为水平、耐心等等原因,并非所有老师都能做到上面说的这一点。


在德国作家霍格尔·丹倍克写的《你学的数学可能是假的》这本书里面,就举了这样一个例子:


四年级的学生安妮卡要计算1750里面有多少个50。



她的过程很特别:



右边一个古怪的竖式得数为35,恰好是正确答案。可是老师呢?根本看不懂过程,所以她觉得安妮卡就是碰巧算对了。结果另外一个学生帮忙解释了这种算法:每个100里包含2个50,1750拆分成1000、700、50,每个各自计算包含多少个50再累加起来,就是35。



看哪,虽然这跟老师想要教的标准竖式除法相差巨大,但却是一种非常正确,而且充满洞察力和数感的方法!


可惜的是老师不理解,也没有用心去理解。书上还举了另一个计算9+4的例子:



同样是一种完全没问题的解法,却被老师纠正要求用“正确解法”。


这里讲的是德国小学数学教育界的事,可是在中国教育界就不存在吗?我想也是同样的。


毫无疑问地说,这样的数学教育,是一种没有启发、没有创造、只有模仿和填塞的数学教育。万一孩子接受了这样的数学教育,难免导致最后既不爱也学不好数学。



那我们可以怎么办?


首先,身为孩子最重要的老师,我们先要从自己出发避免这种对数学的误解。只要自己消除误解,才有可能避开错误的数学启蒙和教育方法。


学数学,绝不是在照抄照背课本上教的那些公式、解题方法。


学数学,是在建立一种有逻辑、有条理、多角度,灵活变通的思维,并运用这种思维去思考新出现的问题。


其次,就是如前面所说的那样,千万不要扼杀孩子以自己天真的眼光和独特的思维理解的数学方法。


作为家长,有时候不一定具备专业的素养,能判断孩子的数学是否“正确”。正如前面所说,即便是数学老师也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


所以家长千万不要随意按自己的认知或者书上的方法去否定孩子。不管孩子用什么方法去思考数学,都要保护和鼓励。


有了这种认识以后,第三点就是引导孩子用创造的思维去理解、学习数学。



常常有家长问:怎么引导孩子学数学?我自己数学就不好,能引导孩子吗?当然可以。


引导孩子这件事,就像种下一颗种子一样,难度不在于加多少肥料或者浇水有多勤快,而在于耐心。


新手栽培员最大的障碍在于缺乏耐心,巴不得每天把种子挖出来看一看发芽了多少。新手爸妈所谓的“不懂引导”,其实不过是给孩子教了3次2+3,第4次还答不上来,就开始紧张自己的方法是否错了。


那教孩子2+3,需要什么引导技巧吗?不需要。


只要孩子已经学过数数,再摆出2个苹果和3个苹果,ta自己就能领悟。因为初等数学本来就是存在于世界的现象,不需要任何指导都可以自己探索出来。


作为家长,我们要做的就是给充分的时间和机会让孩子自己探索属于ta自己的数学世界。要用启发式的提问而不是灌输式的教导,要用耐心等待而不是掐着秒表要求马上学会。


最后,要多留问题让孩子思考,也鼓励孩子提出自己的问题。数学的进步是被问题驱动的,孩子的数学学习也一样。


一个数学问题没想明白,家长不必急于说出答案、说出解决的方法。有时候,孩子需要的只是一段时间的自我消化,过几天再提问,答案就自动蹦出来了。


家长如果有能力在生活中切合实际提出有启发的数学问题,那固然最好。如果没有这个能力,那通过数学绘本、数学玩具等让孩子自己思考,也是很好的方式。


家长注意做到这4点,孩子就更有可能走上正确的数学学习之路,自己体会美丽的数学风光。



最后,我们再来讲讲开头这位家长所说的孩子这种方法,到底正确与否。


在计算136-58这个减法题目时,标准的做法是列一个竖式,从右往左计算:


-1 3 6

  - 5 8  

 -  7 8


这种竖式方法的好处是适用性极广,可以解决任意位数之间的减法。但是这绝对不代表它就是最好的方法,更不是唯一的方法。


例如在136-58的计算上,竖式的问题在于要算2次借位减法。所以看到“136-58”的时候,“36-58”特别难受,但是反过来“58-36”却很舒服,能够快速算出答案“22”。


所以这就给了我们另外一种思路:


136-58

=136-(36+22) 

注:这里22就是前面所说58-36的结果


=136-36-22

注:孩子也许不懂拆括号,但是却能凭借自己的代数理解找到正确算法


=100-22

注:对于熟悉凑十法或者有基本速算知识的人,这个答案也能快速得到


=78


可以说,开头那位家长的孩子,正是自己摸索出这样的一套计算方法来。ta也许说不出严格的数学推导,但是不影响他正确算出答案。这不仅不是错误,反而是普通孩子所不具备的敏锐,难道不值得大力鼓励吗?



最后顺便一说,这种方法对于双退位的计算,例如234-78,512-54等,特别有用。对于178-79,345-47之类的算式更是有奇效。至于为什么,就留给大家自己去琢磨了。



你们在孩子的数学启蒙方面有什么经验或者疑问吗?欢迎通过留言跟我们分享哦!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