珊爸超级爱学习

其他

升入三年级,差点给女儿搞厌学了

珊姐升入三年级不到2个月,问题就接二连三地来了。珊姐这一届是相当特别的一届。2021年7月颁布了“双减”政策后,珊姐和同年级的小伙伴们成为“减一代”。根据规定,现在小学一二年级不得布置课后作业,期中期末不得考试。因为是第一年,不同的学校在这方面都面临一个把握不好减的“度”的问题。有的学校选择新瓶装旧酒,有的则是选择坚决贯彻落实。于是,前两年,我们和其他学校的小伙伴们聊天,最常见的一个话题就是:你们老师给布置作业吗?我先来:我们就没有作业。说实话,在教育圈的鄙视链里,我们这种绝对在鄙视链底层。每当听说别的学校老师统一布置买练习册,还教大家用包书皮包住封面带回学校,在课后托管统一完成,我就羡慕得口水从眼角流了下来。幸好到了三年级,珊姐学校的老师也开始正大光明地布置作业,我们才总算不至于读了个假小学/真幼儿园,开始在学习的道路上跟其他同龄人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不过没想到,“期盼已久”的作业来了以后,珊姐差点给整厌学了!而且跟我们有类似情况的还不在少数。看完我的吐槽,相信会在留言区看到三年级家长们高举的双手。问题的起因是这样的:有一天珊妈收到数学老师的投诉,说珊姐在学校不交作业。嗯?这还了得,我们俩赶紧了解情况。一问,原来是珊姐真的没做也没交。干嘛没交?不想写。为啥不想写?写了总是错。我就纳闷了,三年级数学哪有什么难点,珊姐的水平不至于做不出来吧?我又问:是哪里不会吗?不是,就是格式太烦。拿来看看。于是我看了一眼珊姐三年级的数学作业,下巴顿时就掉到了地上。你别看小学三年的数学没有任何难度,但是这做题的格式换成年人也是很难及格。第一题连减问题,因为有个简便计算,所以口算就能得出答案,但直接写答案是错的,必须写成递等式(或者叫脱式)。第二题算“大约是多少”,实际答案194,结果大约是190不行,必须是被减数和减数分别先四舍五入再算的结果200才行。第三题更是看的我整个人都不好了。题目问“够不够”,直接把两件东西的价格计算一下总价比较是错的(原解答擦掉了),必须用“估算的方法”。好吧,估算就估算吧,非要分4步走——想、估小、算、比,每个写一行才行,这是个什么标准?第四题,四舍五入是做了,答案也对了,但分开写不行,必须在一条式子下用括号代表四舍五入后的数才算正确。第五题,虽然题目的意思明显是用估小的方法做,但题目实在过于简单了,珊姐也做了一个标识:一个200多、一个400多,显然超过600了。即便如此简单的题目,对不起,也要按照4步走写上50字。这么一通做下来,一道题都“没做对”,要说珊姐心里没有不舒服是不可能的。一次如此,两次如此,第三次的她如何不产生对数学作业的抵触情绪呢?我相信老师在课上把这些内容、这些格式规范肯定详详细细地讲过不只一遍,只要上课用心听了,估计照猫画虎地做出来不会有什么难度。班上大部分同学也是如此,无论是学霸还是普娃,大部分都认认真真地听了学了,作业里也做对了。我也清楚,肯定是珊姐在课上没有专心听讲,神游四方,才导致了课本作业来个全军覆没,一道格式都没对上。问题是,我们的孩子学习数学,真的只能如此死板地套用一模一样的格式套路去解决具体的问题吗?这里面随便一道题的解法,我都能写出一篇数学教育论文去评判珊姐的解法是不是合适,是不是更优。以最后一题为例,判断219+402是不是比600小,直接比较百位就能出结果的题目,为什么要舍近求远呢?第二题估算页数,被减数和减数同增同减的情况下,结果显然比一增一减的误差要小。在没有其他明确要求的前提下,为什么误差小反而不是正确答案呢?这些数学的格式要求,自然有它们明显的益处——能够让所有小学教师掌握统一的教学方法和参考统一的教案,能让零基础的学生都统一掌握规定的数学要求,例如这一章就是估计的知识。但是数学课本来就不是(至少不仅是)让学生掌握点加减乘除、计算面积之类的“手艺”,还需要培养数学思维、鼓励主动思考。最起码的,数学中“一题多解”、“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思想瑰宝得灌输给孩子吧?珊姐的数学是我和她奶奶从小辅导起来的。无论是幼儿园的思维启蒙还是小学的奥数,我们在辅导的时候也从来不拘泥于书上刚教的方法。如果有更高级的或者更便捷的解法、更贴近本质的理解方式,我们都会给她一并讲解。例如讲价加减法拆括号的时候,我就不会让她记忆什么“加号不变减号变”之类的口诀,而是将代数计算的本质告诉她。所以最近她学习方程的时候,面对3x-(8+x)=x这样的算式,老师只讲了半节课,她就能自己摸索着解出方程结果,因为她本来就对等式的左右抵消理解刻在了心上,而不是去生硬地学怎么“移项”。在做题的时候,如果她能够想出自己原创的解题方法,我们更是会给她吹捧到天上去,因为这才是学习数学中最最重要的收获。通常来说,这些解法不见得是最简便的,但仍然比从课本中学到的100种方法加起来更宝贵。面对课本上的这些数学也是一样。同样的问题,殊途同归的解答,且不说有的甚至更为简便,哪怕是更繁琐,也值得对孩子的解答进行鼓励吧。为什么珊姐在面对这些作业的时候会有“漫无边际”的不同于标准的解答呢?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她的计算基础已经远超出了这部分内容。她平常在练习的计算题目是这样的:这也决定了在面对同一道题目的时候,对于她来说更“简单”的方法也许是不一样的。老师要估算,她可能更想口算;老师要分步,她一步到位实在是分不出来。这就好比从家去超市,本来走路的路线是穿过小巷走捷径,但因为我有车,宁愿多绕一倍的路,耗时仍然更少。别看路线也许长了,但对于我来说这才是最好的路。开学后被学校的格式整崩溃的远不止我们珊姐一个。这是不同的两位家长发来的内容,分别被估算和两位数加法中的格式搞得晕头转向、疲惫不堪。明明是一句话的事非要写五六句,明明是一条式子的事非要分成五六条。看完以后的我不禁开始怀疑人生:我们的数学课到底是为了让孩子爱上数学,还是为了拒绝孩子拥抱数学?当然,即便我再不满、再有理,我也不是小学数学老师,无法改变她的校内数学要求,不能代替她完成作业,更没办法改变整个小学数学的教育氛围。所以,我们全家齐心协力,做了以下几件事情来帮助她走出这个“难关”。首先,跟她站在同一起跑线。由珊珊奶奶出马,给她讲述了她爸爸我小时候数学课的经历。大概也是在三四年级,我的某一位数学老师也是对数学作业的格式要求吹毛求疵。每每发下来的作业本,“正确”的答案只能拿到40分的分数。和珊姐的数学老师一样,我的老师对我这种“吊儿郎当”的数学水平非常不满,课上课下基本得不到老师的表扬。这是真人真事。最后结果是,过了一年更换了数学老师,知识难度也提升了以后,我的优势又重新回来了。我们告诉她,短暂的不适应不可怕,学习解题的格式,比学会知识本身要简单多了。只要她愿意,这个问题就不是问题。其次,实事求是地给她肯定。有的题目,她的想法没错,答案也没错。能够靠自己的想法得到答案,哪怕方法和老师不同,也是值得大大鼓励的。我跟她说,以后仍然要坚持主动思考,这位老师看不到你的闪光点,下一位也许就看到了。至少数学很厉害的奶奶和爸爸,一直都能看到她的努力。第三,如实分析老师做法的合理性。我们从小就坚持给珊姐摆事实讲道理,从不给她营造虚假的“氛围”。老师提出这样的要求,是因为老师要教会全班40名同学都学会这道题,所以要有统一的格式要求。老师上面还有教研组长、有校长、有教育局。如果学生的解法五花八门,怎么评价老师的工作成绩呢?所以老师提出这样的要求没有错,我们还是要花一点时间掌握这种标准格式。最后,还是要跟数学老师打好关系。该道歉道歉,该认怂认怂,求求老师多多担待、多给机会。每一位老师都有不同的风格,就像打工人的每一位领导都有不同风格一样。从来只有学生适应老师,下属适应领导,不会反过来的。阶段性的分歧,能弥合多少就弥合多少。我们继续坚持按自己的想法培养珊姐,但同时也不否定老师的教育方法。故事的最后,说一个小小的结局吧。三年级的第一次单元考试成绩出来了。珊姐拿着数学卷子,很高兴地跟我们说:这次我把估算的格式全部记住了没有错哦!可是,为什么卷子还是没有满分呢?我拿过来一看,差点就笑出了声:没事,值得给一个大大的拥抱,我们可爱的珊姐。
2023年10月26日
其他

开扒!跟大家自曝20年前的学科竞赛生是怎么学习的

前两天聊起“时间花在哪里,成绩就出在哪里”这个话题。于是就有家长问我:珊爸,你当年搞学科竞赛的时候,投入了多少时间?我想都没想就回复:所有时间。20年前我考上清华之前,就读于广东省最专业的学科竞赛培训班——华附奥班,现在也被称为“神学院”。全班来自全省各地市的60人全部都是因为竞赛特长选出来聚集在这里。对于当时的我以及其他一些竞赛水平比较高的同学来说,学科竞赛不仅是特长,还是主业,好比体校里的运动员把田径、游泳作为主业一样。韩寒说过一句话:不要用你的兴趣爱好挑战别人吃饭的工具。我之所以在毕业十多年后,完全离开教育行业、不需要学习奥数的情况下,对中小学数学、物理竞赛知识仍然信手拈来,唯一的原因就是:在当年,这是我吃饭的工具。虽然现在的学科竞赛“行业”比起我们当年又要发达了好多倍,但对于大部分家长和孩子来说,这仍然是一个略带点神秘的领域。我发现对这个领域、对我当年的“神秘经历”有兴趣的家长还不少,今天就厚着脸皮自曝一下当年的学习情况。讲得比较零散,大家有什么疑问的可以在文末提出来。一、升学之路二、学习安排三、学习风格之争四、学生出路升学之路聊学科竞赛,或者具体来说就是奥数竞赛、奥物竞赛,小学阶段是没什么好聊的。我就从小升初进入初中开始说吧。当年,华附奥班是公开面向全省小学生招生的。考试是数学200分+语文100分,全省统一排名,录取前80人。现在这种公开公正按成绩进顶尖初中的几乎是一去不复返啦,到底是好是坏就不评价了。考试中负责拉开分差的是200分的数学卷,其中大部分是小学奥数题。在那个奥数还不像现在那么流行的年代,学过奥数的孩子绝对是对没学过形成碾压态势的。部分当年主要看的竞赛书不过当年的“内卷”程度的确远不如现在。在这个全省统一的考试里,有大约30个同学来自于梅州、湛江等偏远地市。当时的我不禁感叹:数学真是一项特别公平的科目,甭管你有钱没钱,是在大城市还是小乡村里,有本书就能学,会就是会不会就是不会。不过时至今日,数学这个“公平性”也被打破了。每年的高中数学联赛省队的来源越来越集中,2023年广东省一等奖里除了广州、深圳的生源,其他地市加起来不到10%。进入初中以后,我们一共分成2个班。而在入学的时候,就被告知在初二上学期结束时会有重新分班的考试,只有一半的人能留在直升的竞赛班,另一半需要和普通初中生一样参加中考。我和其余60个同学顺利考进了直升班,也就是说在初二下学期开始就完全不用操心中考的事,可以全心投入到竞赛学习中去。数字敏感性强的人这时候应该会提问了:入学80人,分班留一半,怎么还有60人呢?其实在初一正式入学的时候就发现,两个奥班一共有120人。多出来的40人来自于多个渠道:初中普通班中挑选的尖子、递条子想进尖子班的学生等。事实上,这40人绝大多数在初中就流落到非直升班去了,而且特殊的教学方案也许还影响了他们中考。故事告诉我们,不是最好的班就是最好的选择,适合孩子才是最重要的。初三上学期,奥班又进行了一轮分组:每位同学都要在数、理、化之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一个科目作为主攻方向。我当时选择了物理组,所以其实我真正的主业是物理。当年归纳的物理笔记分班确定能够直升以后,初中生活就平谈无奇了,我甚至记不清初中和高中的分界线在哪里,只记得别人在中考的那一天我放假回家,彻底睡了一整天。从进入高一开始,就到了竞赛生密集收获的阶段了。最重要的CMO、CPhO等五大学科竞赛每年只有一次,但前后会分地区初赛、省复赛、全国决赛、全国集训队,最后还有机会进国家队为国争光,最长会持续大半年。一般来说,升高三的那个暑假和高三上学期是大部分竞赛生收获果子的时候。但所有竞赛生都会从升高一的那一次开始积累参赛经验,也就是说前后一共有3次机会。现在的竞赛圈极度内卷的情况下,甚至有跨两级、三级拿奖的,占了不少高年级名额,真是走别人的路让别人无路可走。在我们那个年代,只有少数天才级的才会提前一年拿到省队资格。我属于竞赛生中比较普通的一类,高三上学期拿到数学、物理的一等奖以后,在次年一月就拿到清华大学的录取通知书了。也就是说,在同班同学参加高考之前,我大概有半年的放松时间。学习安排我所在的班之所以称作“奥班”,在学习安排上的确是不同于普通中学学生。一般来说,中学生在基本的科目之外,还会有一些机动的时间。我记得我们那时候大概是每周2节“任选课”。作为广东省最好的中学,任选课的内容还是非常精彩的,相当于现在的大学社团或者通选课。但是我们班的同学从来没有享受过。从初一开始,每周这2节自由选课的时间,以及每周六上午额外半天的5节课,我们全部用于上奥数课——当然了,正常一周7节的数学也学这个。可想而知,我们的数学进度肯定是比正常的要超前很多,但我从来没有对比过。就像在桃花源一样,“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已经不清楚正常的初中数学是学什么的了。初三分班以后,上述时间段全班会被分在三个课室,各自上各自的竞赛内容。在课表上出现数学、物理、化学这三门课的时候,也会比较特殊——对应的竞赛组需要离开去课室单独上课,因为大家的时间线是不一样的。除了这种安排以外,我们的学习和普通中学生就没有两样了。该学的史地政音体美课程一样不少。不过老师也清楚我们是直升高中的竞赛班,尤其是史地政这些科目的老师,常常会在我们班上感到十分“受挫”——没有人需要在这些科目上追求高分,而大部分学生会堂而皇之地在课上做数学题。这是课程上的安排,至于课外学习时间,大家都是自由分配的。在当时,整个华附的风格是作业不多,更不会超出上述时间安排补课。学生主要都是自己安排。我相信大部分竞赛生跟我差不多,70%以上时间用在自己的“主业”,剩下25%分配在语英,副科就看心情了。学习风格之争同样是在主攻科目上投入几乎所有的时间,但不同学生之前的学习风格还是不同的。就拿我们物理竞赛组水平靠前的几名同学来说吧,有的倾向于多思考,有的倾向于多做题,我属于后者。倾向于思考的同学,往往一道题能想一整天,还要拉上其他同学一起参与讨论,集思广益。而我这种倾向于多做题的人,乐趣是刷完一本又一本题库。到后面越做越快,一本新的题库有70%都做过,另外20%一眼就知道怎么做,唯一收获就是剩下的10%。不过在当时,能够和水平相当的战友们讨论物理问题,也是我最大的乐趣之一。我们往往会跑到物理组专用课室去讨论问题,一晚上就争论一个点。在那个网络还不算发达的年代,我们还竟然找到了一个专门讨论物理竞赛的论坛,所以也结识了一些其他地区的竞赛生,后来在清华、北大才正式网友见面。所以,不管走哪一条学习路线,打开窗户和其他人交流都是必不可少的。现在有的孩子为了搞竞赛,不仅上课和做题时间安排得满满的,根本没有思考反刍的机会;而且也从不交流,互相提防。说实话,我很不看好这种学习方式。说回“思考”和“做题”之争。正如前面所说,不管倾向于哪一种方式,在“主业”上投入的时间都是数倍于普通学生。如果说一个高考物理能得140+的尖子需要做10000道题的话,“思考”路线和“做题”路线的学生,至少会做30000和50000道题。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学生出路肯定有家长好奇:投入那么多时间在一个科目上,出来的学生岂不是偏科非常严重?这些学生最后都不用高考吗?高考考得怎样呢?我们班当时的情况是这样的:最终直接保送大学的有大约30人,清华+北大大约10个,其他包括南大、复旦、浙大、南开、中科大,最差的保送生去了中山大学。不是我歧视中山大学,中大是个好学校,但是在具备“保送生招收资格”的学校里,中大真的是排名几乎最后了。没错,保送生人数有限,而能招保送生的学校更有限,985里都得靠前才行。中间一层都是看过的物理竞赛资料,上面一层是数学竞赛的这个范围跟今天推出强基计划的大学范围差不多,可以说强基就是当年保送政策的延续。另外,全省具有保送资格的学生本来就只有100多人,大学完全不够抢的,所以保底也能保送进中大这样的好学校。那另外一半的同学呢?其中有一些没拿到省一等奖或以上(保送最低标准),但拿到省二、省三等,也会得到中大、华工等学校的自主招生资格,降分录取。当然,他们没得到提前半年放假的机会,得和大部分学生一样努力奋斗到高考最后一天。其中,还有一部分同学比较特殊,在高一、高二就中途“下车”,离开了竞赛组。离开后,数理化都回到普通路线上课,额外的竞赛时间改自习。这部分同学也有高考取得不错成绩的。从结果上来看,我们班上大部分同学都进入了985大学。而且值得一提的是,即便是保送上大学,有不少同学的高考成绩(对,我们全部都照样需要参加高考)仍然非常优秀,甚至有分数差不多够得着清华北大的。而我的话比较惭愧,高考勉强能考个中大玩玩,距离清华分数线就差一大截了。
2023年10月19日
其他

小学入学一周,这5条让娃主动学习的秘诀开始见效了

过一段时间,我们还打算让她提问题考倒老师。对于偏简单的内容,很多孩子完全有能力,也有兴趣去做这些事情。这样就可以迫使他们上课认真听讲、开动脑筋,而不是被动地接收老师的信息。后者才是最容易走神的状态。
2021年9月5日
其他

别再问珠心算要不要学了,都说了别学别学别学

我们很容易发现,现在生活中用到算术的地方,已经很少很少了。以前我们要去小卖部、去菜市场,买菜得自己懂点算术,否则分分钟被忽悠。现在我们去便利店、去超市,都由计价器来算总价了,付钱也主要是电子支付了。
2021年8月29日
其他

后培训班时代,家长怎样做不掉队?我思考了很久……

这些东西也许对学习成绩没有直接帮助,但是却是学习的重要部分。因为她有爱好,这项知识可以扎的很深,于是便迁移到其他地方去了。昨晚,她拿着小学入学要背的弟子规故事给我看,考我里面有哪些故事来自三国。
2021年8月15日
其他

头部机构都开始停课退费了,你还没搞清楚什么课不能上吗?

很多家长反映,周围的线下机构还完全照常运作,也不见有查封整顿什么的。很多机构甚至还在积极营销和招新,一片欢乐祥和景象,完全没有网上说的行业震荡的样子。于是不禁质疑:是不是又是一个雷声大雨点小的政策?
2021年8月5日
其他

为什么说培训班非砍不可,我给你一次性讲透彻

首先要强调一下,现在课外培训班并没有一棍子打死。按照40号文规定,义务教育阶段学科类可以继续上,只是规定在非寒暑假的周一到周五,还不能上得太晚。不过这一刀砍得也够深了,下面就当是全砍了来讨论吧。
2021年8月1日
其他

从最爱到最恨,我教你怎么快速毁掉孩子的学习兴趣

那应该怎么办?一个改良的方法就是由家长带着对每天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找出孩子进步之处。例如“这个专题你上次考试错了,这次能够做对,非常棒!”,或者是“今天的计算完全没有出错,有进步,要继续保持!”
2021年7月29日
其他

你报的课外班将要大地震,我不允许你还不知道

不过,校内的课后服务是自愿的。如果家长有更好的解决方式,当然可以不参加,例如有全职爸妈的孩子们,或者安排其他更高端更个性化活动的家庭。对于大部分孩子来说,校内的课后服务足够了,大可不必自找焦虑。
2021年7月25日
其他

报课别问我,不然分分钟给你省钱

这时候要做的,不是给孩子塞到某个补习班去,把学习里老师讲的内容再听一遍。首先要解决孩子的学习状态问题:上课是不是从来没听进去?作业是不是没有认真完成?是不是没有建立每天学习的学习习惯?
2021年7月14日
其他

这种给娃拖后腿的教育观念,连数学老师都会犯错

每年高考的难题,即便出题老师已经预先想好了好几种解决方法,却总是还有同学在答卷上写下新的方法。面对这种情况,改卷组老师会专门组织研究学生的方法正确与否;如果错了,那到哪一步才错,该判多少步骤分。
2021年7月6日
其他

关于高考填志愿的三句秘诀,暗藏了当下养娃的重要道理

我的清华物理系师姐郝景芳,博士转行读经济,现在做的教育创业;我的好友,知名科幻作家夏茄,北大物理系,后来却在中国传媒读影视、再回北大中文读博。更不要说数不清的顶尖学生从事的工作跟专业根本没有关系。
2021年6月27日
其他

学会这几招秘籍,妈妈再也不担心我数学算错啦

大家也看出来了,这个方法最后只能看看答案的奇偶性对不对,但是如果算错的结果奇偶性一样,例如前面说的539或者617,就检查不出来了。所以与其说是验算方法,不如说是对奇偶知识的一次理解和应用。
2021年5月7日
自由知乎 自由微博
其他

无数家庭吵到离婚的问题,我们是怎么解决的

今天没什么干货,纯粹跟大家随便聊聊天。为什么要先说这么一句话呢?因为我发现越是干货越是没人看。例如讲数学的,讲数学思维方面的理论的,都没什么人看。我在后台可以看到完读率,数学方面的内容,不仅阅读量少的可怜,能读完的人更是少之又少。按道理来说,这些干货才是很少能在别的自媒体看到的精华内容,是我的核心竞争力。但是事实上好像不是这么回事。每次我说我们家的亲子关系,吐槽小鱼难带,吐槽珊姐调皮,大家都回应很激烈;如果再说说夫妻关系,那阅读和留言简直就要冲到天上去。这不是我的初心。我每天下班到家陪读又哄睡搞定两个女儿以后,还要在夜深人静坚持码字,唯一的动力就是能够给大家带去一些有用的东西。尽管水平有限,在养娃的过程中自己遇到的麻烦也不少,但是我还是想把我擅长的知识、觉得有用的方法和我认为正确的观点跟大家分享。因此,我写的一些干货文章不太受关注,心里还有点受打击。不过我转头一想,当家长是真的不容易,白天上班,晚上带娃,好不容易拿起手机,总是希望放松一下。我看了看自己常读公众号,一大半也既不是和工作有关、也不是和育儿有关,都是桌游或者闲聊类的文章。关注的干货公众号很多,但是打开的也并不多。所以呢,对于愿意抽出时间来阅读我的这些实用但无趣的干货文章的家长朋友们,我感谢大家的捧场;但如果只想看闲聊的内容,也欢迎大家的关注。不过,对于聊天,我实在不是很擅长。一篇文章,如果没有明确的主旨,没有写作的目的,没有给读者带来帮助,我是根本不想写,也写不出来。我最近反思了一下,这也许就是所谓的直男思维:只关注解决问题,不关注感情感受。例如有一天我回家,珊妈对我说:“哎,今天抱着小鱼,腰好痛。”我马上提出了一连串的问题:“你抱了多久?为什么不放下来?是不是抱的姿势不对?需不需要买个腰凳之类的帮忙减轻一下负担?严不严重?要不要用药?要的话用活络油好还是贴膏药好?要不要我帮你推拿按摩?要不要去医院正骨科看病?”这些问题都是自然而然地进入我的脑海里并从嘴里说出来的。尽管我觉得我已经想得很周到,但是最后一点忙都没帮上,珊妈说她什么都不需要。但是什么都不需要的珊妈,为什么要对我说她的腰很痛呢?其实道理很简单,她需要的是安慰。她期待我说“带娃辛苦了,要注意休息哦”,而不是帮她解决腰的问题。这种男女差异,在几年前的畅销书《男人来自火星
2021年3月21日
其他

在遇到它之前,我都不是个称职的爸爸

第二,它使用游戏盒以及其他配件,营造出特别好的游戏氛围,给玩家带来强烈的代入感。玩的时候,珊姐仿佛真的置身于一座真正的古堡钟楼之中,时针一步一步地迈向午夜12点,让人不由自主地紧张起来。
2021年1月17日
其他

居然有孩子不喜欢“玩中学”?一定是家长的打开方式不对

要解决这个问题很简单,只要有意识地快速跳过去就好了。不过在问答这位家长的同时,我也回想起来,很多家长都曾经反映过“买了桌游,孩子不喜欢玩”,“玩一关就放下了”,“怕难,试一下不会就放弃”等等的问题。
2020年12月22日
其他

每一个爱思考的小朋友背后,都有一个精通“拍马屁”的爸爸

最近接连介绍珊妹的学习情况,例如《在幼儿园里遇到学过的知识,她的这个举动吓我一跳》这篇文章里,有家长说:珊妹真是个热爱思考的孩子,我家的一天到晚就知道瞎玩,让ta做题难一点点就放弃,玩桌游复杂一点就不学,积木拿来过家家不好好搭,反正就是不愿意动脑筋!根据我的观察,不同孩子之间,在开动脑筋的积极性方面确实存在差异。例如,同样面对老师的问题,有的孩子总是第一个说出自己的答案,有的却好像没有反应过来;讲解知识的时候,有的孩子听完冒出很多联想,有的却只是点点头。长久下去,两种孩子可能就会在课业上拉开了差距。不过,我绝不认为这里的差别是孩子天生“聪明”与否。就像有的人喜欢运动,有的人喜欢画画一样,思考也可以成为一种兴趣和习惯,被父母培养出来。今天,我就讲三个我们在珊妹身上使用的小窍门。抓住一切适当的机会鼓励孩子自主思考其实,每个孩子都有天生的好奇心和思考的主动性。但是这种好奇心和主动性,如果不注意培养,或者甚至常常遭遇打压,就会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渐消失。那保护孩子思考的主动性一个最好的方法,就是多在生活场景里触发思考行为。说得直白一点,就是在日常生活里多让孩子想一些他们力所能及的问题。例如前几天,我带珊妹坐公交车。她突然问了我一句:“什么是车交公?”我一愣,没听明白,她就指着地上的公交专用道上的3个白色大字给我看。这时候,我也可以一笑置之地告诉她,这是公交车反过来写,也可以给她解释一下交通知识,不过我第一反应是先反问她:那你觉得是什么意思呢?她说:应该是“公交车”吧?原来她其实明白这个词的意思。但是这是三个竖排字,从上往下就是“车交公”,这一点她不明白。我说:那你想想看为什么要倒着写?她想了一会,摇摇头。于是我提示她:你想想看,这几个字是写给谁看的呢?她一开始说是给等车的人,后来又改口说是司机。我说:没错,是给公交车司机。他是从哪里看的呢?你去试试。一开始我们站在迎着车头的方向,于是我带着她走到车驶来的方向再看这几个字,她对着看了一会儿,说:从司机的方向看过来就变成“公交车”了。我说:没错,从车开过来的方向,司机先看到下面的字,然后才轮到上面的字,所以要从下往上写。这个例子的意思是,对于孩子提出的问题,先不要轻易地给出答案,而是要让ta先自己思考;当然,也不能什么都扔给孩子自己去琢磨,因为如果问题太难,想不明白,也会有挫败感。最好的情形就是,孩子通过亲自实践+自己的思考+家长的适当引导,能够解答这个问题,那这个知识,以及知识背后的思考方法就会成为孩子思维网络的一部分,同时也增加了对思考的兴趣和自信。鼓励孩子介绍自己的发现很多家长都问过我们关于怎么奖励孩子的问题,例如要不要用金钱做奖励、能不能奖励看动画片、买零食等等。但其实有一个非常非常有效的方法,可以鼓励孩子做你希望ta做的事情,那就是尊重。一般小朋友在会说话以后,表达欲望就会特别强烈。珊妹1岁开始,就有很多的事情要跟别人讲说,例如她想象的世界(尤其是在过家家的时候),平时微不足道的发现(这个积木刚好可以塞到那个洞里)等等。当然,根据性格不同,也有天生比较沉默的(自己默默思考)。不过,还是要警惕因为家长的“保护”不到位,扼杀或者磨灭了孩子这种表达欲望。之前有一个比较阴暗的说法,就是如果老师不喜欢某个孩子,要私下惩罚ta,只要每次ta说话都置之不理,看向别处就行了。那家长要保护孩子的表达欲望,就是反其道而行之,每次孩子说话都打起十二分精神来聆听。这其实就是前面说的,尊重孩子。当然,我也知道,听小朋友讲话是非常消耗耐心的事,因为他们说话不连贯、不清晰、而且内容也没什么价值。但是尽管这样,我还是在珊妹每次跟我说话的时候,尽量耐心地听、认真地回应。有一天我们出门,路过见到马路的分隔带周围被围蔽起来。珊妹见到了,说道:“咦,这里要施工。”我随口问了一句:“那你觉得是要做什么呢?”珊妹想了一下:“我觉得可能是要种大树。”我马上回答:不对,因为本来那里就种着小灌木,如果要换大树,用不着围起来。肯定是要把分割带拆掉,拓宽马路。没想到珊妹不服输,反驳说:不对不对,马路已经这么宽了,而且拆掉也不够一辆车开的。我当然知道珊妹的分析并没有什么道理,但是我觉得辩倒她远远没有让她天马行空地想来得有用,所以我就继续问:那你觉得是什么原因呢?珊妹歪着小脑袋想了半天,说可能是改建成座椅供路人休息。其实这已经离事实很远了。于是我说:说不定是要改造成一个旋转木马,大家堵车的时候可以下来玩?结果珊妹听完笑得人仰马翻,然后开始编各种稀奇古怪的理由,这次讨论就以她想出的一个10层楼高的空中管道作为收尾。本来可以一句话指明正确答案,否定她的胡思乱想,但是经过尊重(重视她每一个观点)、鼓励(自己也瞎猜一通)、引导(开动脑筋是自由和开心的),最后变成让她更自信地开动脑筋思考的一个机会。做孩子最忠实的马屁精大家都听说过,要让孩子形成某样好习惯,分成正向激励和负向激励两种手段。负向激励就是每次做得不好就挨批评,久而久之就怕了,不敢做错。正向激励就是每次做得好都得到奖励,然后孩子就更想表现好。这两种手段倒不是有谁优谁劣,在我们家就是正向激励为主,负向激励为辅。但是动脑筋这件事情,只适合用正向激励。有的家长在孩子做不出作业题,或者粗心大意、犯低级错误之类的事情时,喜欢用批评的方式,老实说只会“越骂越笨”。因为动脑筋进行思考、记忆、专注之类的事情,是一种积极主动、富有创造性的行为,这和站军姿那种肌肉记忆的行为不一样。站军姿不好,教官踢一脚就记住了;脑筋没法活络起来,再怎么批评也不起效果。在各种正向激励里面,最简单可行,又低成本的,就是夸奖。用各种夸张的彩虹屁夸孩子这件事情,说简单也简单,说难也难。篇幅所限,这里就不展开说了,只讲两个小细节。一个是夸奖要言之有物,例如“你的想法很有道理”就比“你真聪明”要好得多。第二个是功过不相抵,例如“你这道题用到了很好的方法,非常棒,说明你理解了前面的内容。但是你的计算出了错误,请你重新再算一遍。”如果孩子每次动脑筋都能得到父母的肯定,那自然就会形成遇事先思考的习惯了。我们一直觉得,学习进度并不是什么关键的事情。到底是幼儿园学会加减法,还是小学才学,在漫漫人生长路上是不值一提的事情。我和珊妈更看重的是影响孩子一生的事情,例如善良的品德、思维方法、学习习惯。很多家长看到珊妹的学习会说:啊,你们怎么学那么快?其实我们从来没有希望她赶进度,就是学到哪儿算哪儿。珊妹就是一个平平常常的小娃,记忆力还特别地差。如果说她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也许就是喜欢思考这个习惯了。今天跟大家分享我们的一点小心得,其实并没有什么玄妙的地方。只不过,我和珊妈不仅深爱着珊妹这个小朋友,同时也把她当作一个平等、独立的个体来相处。我们既是她的父母,也是她的朋友。关于和自己的孩子相处,你们有什么想说的吗?欢迎大家通过留言跟我们交流哦~
2020年11月10日
其他

游泳池里的可怕一幕,让我开始反省自己

随意泡了几年游泳池的珊妹,今年终于到了年龄,可以正式去上游泳班了。说实话,送她去之前我是不安的,要知道她可是连洗澡都不愿意水流到脸上的小朋友。洗头的时候如果花洒偏了点,一定会传来杀猪一般的惨叫声。为了让她顺利接受游泳这门求生技能(也为了提前满足清华的毕业条件,误!),我也做了不少努力。比如一岁多的时候,给她用背心式腋下泳圈,三岁多的时候换成U形圈,四岁多再换成臂圈,总之,游泳圈接触面积越来越小,希望她能自然而然地接受无束缚的水中运动。不过这些尝试都没有让她敢于把脸埋在水里,学习换气。我懂我懂,要敬畏专业的力量。这不,一到年龄要求,我就给她报了这个游泳班,希望专业的教练能够帮她勇敢起来。一眼就能找到她一大早8点,我就带她来到了游泳池旁。这个初级班大概有10个小朋友,除了珊妹,其他都是比较大的男孩子,她在里面妥妥的“鸡立鹤群”。10个小朋友1个教练看得过来吗?珊妹愿不愿意和一群大哥哥一起上课呢?她敢不敢把头浸入水里学习换气?……我心里的小鼓简直能敲出一曲《忐忑》。开始上课了,我和几个家长远远地坐着等孩子们下课。教练先是带着孩子们做一些热身运动,讲解安全事项,每个人发了一块浮板后就下水了。这时,班上最大的一个小哥哥成了唯一一个不敢下水的人。看得出来,他对水有些害怕,这不奇怪,很多人都怕水。我正默默在心里给他加油呢,耳边突然传来一声暴雷:“别人都下水了,你怎么不敢下去!”这一声吼在清晨的游泳馆里荡起了回音。原来是那个小哥哥的爷爷,他站起来就往泳池边走,一边走一边骂:“你最大,丢不丢人?丢不丢人?”“你下水啊,不下水过来学什么啊?!”小哥哥用惊恐的眼神看着爷爷,紧紧抱着浮板,好像更不敢下水了。接下来的一幕更加震惊,爷爷架着小哥哥的手就把他往游泳池里推!我将心比心想一下,这就好比有蜘蛛恐惧症的我被人抓着去摸蜘蛛!小哥哥抿着嘴,拼命控制不让自己的眼泪落下来,可能平时就经常有这般强迫的事,他已经不敢哭出来了。后面的几节课,这位爷爷干脆就直接取代了教练的工作。每天都能听到他吼:“手要这样这样划,腿要那样那样摆”。教练多次劝他在泳池区外面等候,他就是不听。久而久之,教练也放弃教导这个小哥哥了,把注意力都用在其他孩子身上。如果都能取代教练了,干嘛不自己教呢?花钱报班Duck不必啊!而且小哥哥也没办法跟其他同学一起训练一起游泳,仿佛跟着爷爷开小灶,只是和其他同学上课时间一样而已。其实如果留心观察,像这样的家长还真不少,他们的共同特点都是通过心理控制来强迫孩子达成自己的目的。比如贬低教育型的:“笨死了,教了这么多遍都学不会”“你看别人家XX,学习好,又听话,再看看你!”比如打压教育型的:“这点成绩就尾巴翘起来了?”“没考到一百分你还笑得出来?”比如情感亏欠型的:“我们以前特别不容易,牺牲了很多才给你创造了现在的条件!”“养你这么大,不努力对得起我们吗?”再比如道德绑架型的:“现在妈妈对你好,以后你也要对妈妈好”“以后你去哪我就去哪,我才是最爱你的人……”这些心理控制的方法和流行词PUA有些相似。这里没有谴责的意思,咱们也不用对号入座,毕竟每家都有每家的方式,不随意评判他人的养育方法是一种美德。但是这些声音是如此普遍,让我经常反省自己,孩子是生来独立的个体,不应该和自己绑在一起。父母给了孩子生命,精心养育ta,但不代表就可以支配ta的人生。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却不是你的想法,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我一直认为,最好的亲子关系,是成为孩子最好的朋友,最好的“闺蜜”。在ta无助时,我们可以尽力提供帮助;在ta需要支持时,我们可以用爱陪伴ta;在ta伤心时,我们可以倾听ta的烦恼;在ta快乐时,我们可以真诚为ta高兴……最终的最终,孩子们都会长大,需要独立面对生命中各种各样的人和事。而且我不觉得养育是一种付出,毕竟生下他们是自己的选择,孩子从来没有亏欠家长什么。既然是个成年人,就应该为自己的选择负责。孩子的爱是纯粹的,在看着他们长大的过程中,我们已经得到了足够多的回报。本着这样的观念,我一直把珊妹作为独立的个体来尊重,时刻提醒自己不要成为一个浑身充满控制欲的家长。那么问题又来了,难道养娃就要完全放手了吗?让ta依着天性野蛮生长?非也非也,我更推荐一种两者折中的方法——“轻推”。轻推的概念来自于“游戏力”,指的是松松土、浇浇水,往你和孩子共同期待的方向扶一扶,引导孩子。这种方法在态度上温柔又坚定,在方法上给出建议却不超出压力。那这份帮助孩子成功的“推力”轻重到底该如何把握呢?我想只有和ta朝夕相处的家长才能知道了。因为这份力量根源于你和孩子之间的“爱”,注意是一种互相的“爱”,不是家长单方面的“期待”!当“爱”越深,能够使出的力就越大,孩子也就越有安全感,而这份安全感会帮助ta披荆斩棘、乘风破浪。育娃路上,我想各位爸爸妈妈们都经历过该用多大力气推的纠结。一会儿担心不小心推过了,会变成“强迫型”家长,影响亲子关系;一会儿担心推得不够,孩子原地踏步。其实该推多重,那杆秤在我们的心里。如果平时很留心观察孩子,就一定会感受到孩子的心理临界点位置。在这个位置上,ta有能力面对挑战,虽然可能会畏难,但也还能有所行动。ta还没有陷入情绪的汪洋大海中,能够在帮助下勇敢地向前一步。举个很小的栗子吧~珊妹每天都读1-2篇英语分级读物RAZ里的文章,然后做quiz。随着文章越来越难,quiz的题目也越来越长。有一天,她读了一篇《The
2020年8月23日
其他

5岁的她竟然做出这么“卑微”的举动,老父亲的心啊……

我仔细一看,原来她手上拿着足够孵出小鸡的牌组。这个游戏里,谁先孵出3只小鸡谁就赢了,而珊妹已经有2只小鸡和1个鸡蛋了。也就是说,她掌握着获胜的机会。
2020年8月6日
其他

我搞定了世界,却搞不定床上的她

我抬起手腕,夜光的指针指示着现在的时间是11点。也就是说,距离熄灯已经过去了大半小时。房间被浓烈的深黑色所掩埋,我连自己的手指都看不到。但这不妨碍我清楚地了解两个枕边人的状态。
2020年7月19日
其他

一文讲清楚亲子桌游是什么?好在哪?怎么玩?去哪买?

自从3年多以前,珊爸发表了桌游教程系列的第一篇文章,至今为止连同珊妈一起已经陆陆续续发表了近50篇文章了。众所周知,珊爸在桌游圈里是最懂教育的,是教育圈里最懂桌游的,在又懂桌游又懂教育的圈子里是颜值最高的。所以,每天都有新手爸妈来问珊爸关于桌游的问题,珊爸通常只能用一副“我早就写过了”的表情,发过去一些旧文章。不过,因为新朋友越来越多,珊爸早期写的一些理论文章,新朋友们大多没有看过。学理科的珊爸,这次把亲子桌游的方方面面给你重新梳理一遍。*这篇文章4000多字,看完大概需要8分钟。本
2020年7月9日
其他

宝宝说了算!盘点5岁资深桌游小玩家翻牌最多的游戏

Kod)、塞车时间儿童版(Thinkfun)、卡卡颂儿童版(新天鹅堡)、龟兔赛跑(Illeo)、刺猬气球赛(HABA)、记忆宫殿(Peaceble
2020年6月12日
其他

宅家带娃十几天,我疯了

“不就是养个娃吗?放!轻!松!”珊爸的第
2020年2月3日
其他

亲子桌游清单——按类型桌游推荐

篇桌游教程自从不少家长开始知道桌游对于孩子的诸多好处以后,让我们推荐桌游就变成了了这样的画风:
2019年12月31日
其他

桌游品牌巡礼——栢龙玩具

篇桌游教程桌游品牌巡礼系列1、多元智能魔方(点击查看该篇)2、游戏大陆(点击查看该篇)3、Smart
2019年11月7日
其他

桌游品牌巡礼——Foxmind

篇桌游教程目录1、多元智能魔方(点击查看该篇)2、游戏大陆(点击查看该篇)3、Smart
2019年11月4日
其他

桌游品牌巡礼——Thinkfun

篇桌游教程目录1、多元智能魔方(点击查看该篇)2、游戏大陆(点击查看该篇)3、Smart
2019年10月31日
其他

桌游品牌巡礼——Smart Games

games4、Thinkfun5、Foxmind6、栢龙玩具7、一刻馆8、桌一派Smart
2019年10月25日
其他

桌游品牌巡礼——游戏大陆

篇桌游教程目录1、多元智能魔方(点击查看该篇)2、游戏大陆3、Smart
2019年10月24日
其他

桌游品牌巡礼——多元智能魔方

“不就是养个娃吗?放!轻!松!”珊爸的第
2019年10月22日
其他

亲子桌游这么多,我该怎么选?

party,熟悉连加以后可以玩睡皇后,星际大冒险和法老密码则需要掌握100以内加减乘除。3岁在深圳桌游展试玩Frog
2019年7月11日
其他

不到3岁的宝宝,竟然有这么多桌游可以玩?| 低龄儿童桌游最全推荐

Orange这个法国桌游品牌也推出了不少适合2、3岁低龄宝宝玩的桌游,不同于TF、SG,他们主打亲子互动型的桌游,大部分中文版由国内的桌游出版大户一刻馆代理,所以在规则说明上没什么语言障碍。
2019年4月18日
其他

《流浪地球》观后,推荐这些桌游给爱上宇宙的你们

Leacock。他是当今合作类游戏设计的大神,代表作《瘟疫危机》是欧美最畅销的前十位游戏,而《瘟疫危机:承传》则曾经占据过BGG榜首很长一段时间。另外他还是《Forbidden
2019年3月4日
其他

因为她,结婚五年的我和老婆分床

放!轻!松!”珊爸的第
2018年12月19日
其他

一个奶爸的独白:孩子如何毁掉我的夜生活

Pig》全集、编程游戏《LightBot》、数学游戏《Animal
2018年5月29日
其他

如何挑一盒完美的儿童节礼物(文末有惊喜)

会告诉你:“你走这里,他走这里,我都想好了,听我没错的……”最后形成了“一控N”的局面。当然现在的合作游戏想了很多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飞跃魔盗团》解决的方法最直接:YOU!SHUT
2018年5月24日
其他

清华理工男宠老婆的十条经典干货

学习她的兴趣她喜欢研究化妆,你要了解姨妈色、斩男色、吃土色、人鱼色都是什么口红色号;她喜欢看耽美漫画,你要说得出谁攻谁受,切不可站错CP;如果她喜欢听New
2017年12月21日
其他

记忆发展敏感期,这些桌游来帮忙

符合形象记忆向语词记忆、机械记忆向意义记忆的发展顺序。低龄段的记忆桌游主要对图画内容、道具位置进行记忆,逐步过渡到抽象信息,最后到包含逻辑联系的意义记忆。
2017年9月14日
其他

与你,婚姻不过是领个证继续恋爱

放!轻!松!”珊妈的第
2017年8月18日
其他

讲真,我很怕上床这件事

她不说话了,又假装打呼噜。珊:“妈妈,你看我打呼噜小声吗?”我:“小声小声…不对,你给我快点睡!!!”哎,又没控制住,吼了…等会……你跟谁学会的打呼噜?!!
2017年6月17日
其他

文末有福利,免费送桌游!|六一礼物送什么?超详细的桌游送礼攻略

购买指南:目前这个游戏已由台湾的gokids引进中文正版,但是由于规则简单,游戏本身没有文字依赖,大家也可以选购英文版。3给需要提升记忆力和集中力的孩子中文名:拔毛运动会英文名:Chicken
2017年5月25日
其他

一篇文章讲清楚,为什么说桌游是被忽略的幼教神器?

遵守规则桌游与普通玩具最主要的区别在于具有一定的规则与目标。为了达到目标(通常是赢得游戏),孩子作为参与者必须遵守相应规则。这可以培养其正直的品德、公平竞赛的运动精神。
2017年5月11日
其他

警告:不要收拾玩具!这样会让宇宙走向死亡!

于是大家把目光转向能违反第二定律的永动机:想象一下,大夏天的你躺着地板上还热得直吐舌头,有人过来推销一台机器,可以把室内空气温度降下来,不仅不费电,降温多出来的能量还能给你的洗衣机电视机供电!
2017年4月24日
其他

一个职场妈妈的心声:其实我舍不得她睡

好的,珊妹,和每天睡14小时的同龄人相比,你多了4小时的蹦跶时间。那么,一周就是28小时,一年就是1460小时,也就是两个月的时间。祝愿你能用好这两个月的时间,做你想做的,把生命过得更精彩!
2017年3月22日
其他

毕生只懂数学和物理的金融汪娃爹,今天是怎么过节的?

比如说,珊妹第一次到游泳池学游泳。身为爸爸牌全能守护神,我带了一箱的海盐,准备通过增加水的密度来提升浮力,保护女儿。不过后来珊妈也想了个办法,她买了个游泳圈。
2017年3月8日
其他

如何逼疯一个哄睡的妈

我家两岁的作妖小能手珊妹在不睡觉这事上天赋异禀,屡屡把我这个以好脾气著称的妈逼到崩溃的边缘。时间已到9点半,小能手还在客厅里蹦跶,本妈连哄带骗给她完成了刷牙换睡袋等睡前准备,坐等话痨珊来谈判。“珊珊,你该去房间睡觉了。”无视……“珊珊,去房间可以看一集peppa
2017年2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