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从最爱到最恨,我教你怎么快速毁掉孩子的学习兴趣

珊爸 珊爸超级爱学习 2021-11-24


很小的时候,珊姐就是一个喜欢运动的小朋友。最早喜欢的是足球,那时候一个足球有她膝盖那么高,她就爱踢足球,我们还到处给她物色足球班:


后来长大一点,喜欢上了篮球,还参加了她运动课组织的2V2篮球比赛:



在运动方面,我们没给她设什么目标,总是让她喜欢什么就去玩什么。最近又有小型篮球比赛,我问她要不要参加。没想到,她马上斩钉截铁地回答:


“不要!我最讨厌篮球了!”


我就纳闷了,就算兴趣转变,也不至于那么极端吧?不问不知道,问出其中缘由吓一跳。这下子,我终于发现了能让孩子变得极端讨厌某件事的“秘诀”。正是用这个“秘诀”,很多家长成功让孩子恨上了学数学、弹钢琴以及其他自己殷切希望孩子做好的事情。


从最爱到最恨,

只要坚持就能毁掉


让珊姐讨厌篮球的,是最近半年发生的一件事。


珊姐所在的幼儿园是全市模范幼儿园,所以经常会组织小朋友们准备群体性节目,通常还会有电视台来录节目。


为了庆祝一个重大节日,幼儿园安排了一个大型的篮球表演节目。一大群半大孩子穿着鲜红的篮球服、动作划一地在大操场上花式拍球,同时还伴随着队形的变换,最后的表演效果确实非常帅气。



可是,排练这么一个大型节目,背后自然少不了辛苦的付出。表演前两个月,全部参演小朋友就要每天提早半小时到幼儿园,按老师要求接受排练。这可害苦了习惯性晚睡又住得很远的珊姐,早上眯着睡眼出门,只能在去幼儿园的路上补半小时觉。


不仅如此,每天晚上回家,孩子们还要进行拍球打卡,把当天的重点动作练习一遍,拍成视频发给老师。



刚开始,我们总是夸她拍得好、学得快。但是两个月下来,再好的彩虹屁技术也拍不动了。而且,这种程度的花式拍球,珊姐一年以前就很熟练了。对于一个6岁孩子来说,1年前的事,就好比我们成年人回去练小学学习的加减乘除一样,哪怕别人表扬“做得真棒!”心里也不是滋味。


对于孩子们来说,幼儿园老师的要求是必须听从的,虽然无趣又辛苦,可是珊姐也并没有大肆抱怨、更不会进行反抗,而是跟着大伙坚持练了两个月。


终于,表演顺利完成。但是,珊姐对篮球的兴趣也骤然跌到了冰点。


一个喜欢练习投篮,能够在赛场上打进攻配合的6岁小姑娘,变成听到“篮球”二字就拒绝去上课的小朋友。



杀死兴趣的两大杀手,

很多人都遇到过


我把整个事情复盘了一下,发现让珊姐恨上篮球的原因有两个。


第一个叫低水平重复。


人都是贪新厌旧的,重复会让人感到厌倦,而低水平重复更是会快速磨灭孩子的兴趣。


我想大部分人都玩过或者见过一个叫《马力欧兄弟》的游戏。在这个风靡全世界的游戏里,玩家要控制小人马力欧通过跳、踩等动作越过障碍,打败怪物,救出公主。


游戏第一关比较简单,几次尝试以后就可以通关,后面每一关都有新元素,同时难度更大。试想一下,如果我把游戏修改一下,把游戏所有关卡的难度都设定跟第一关一样,只是把背景图片换一下。那这个游戏,马上就不再是游戏,而是一种折磨。


玩第一关的时候,还能兴致勃勃,第二关就开始郁闷了,第三第四关估计就难以忍受下去。同样宽度的水沟不断出现,要你跳过去;动作相似的怪物不断出现,要你用同样的动作去踩——我相信,只有自虐倾向的人才会连续玩这样的游戏。


从脍炙人口的游戏到难以忍受的折磨,只有一线之隔,这条线就是前面说的“低水平重复”


如果一个人被迫反复做同一件轻车驾熟的事情,例如流水线上的工人连续敲打履带的钉子、珊姐不断重复练习对于她没有难度的拍球动作,就会进入一种非常容易走神与犯错的状态。


在这种低水平重复的状态下,精神力会快速消耗、不时忘记自己在做什么、偶尔犯下低级的错误。更重要的是,将会产生很强的自我厌恶感。


所以,在坚持了几个月以后,珊姐成功地对篮球产生了厌恶情绪。


第二个叫无目标训练。


曾经有一次,我被领导安排做一个PPT。除了主题以外,我什么信息都没有,只能靠自己搜集资料和领悟。


吭哧吭哧了几天,我把做好的初稿交上去,领导看完以后,只是轻描淡写地点评了一下:不够深刻,不够切合主题,你继续优化一下。


说实话,当时的我工作不久水平有限,做成这样已经是用尽了洪荒之力了。收到这样的评价,没办法的我只好又回去继续日以继夜地琢磨怎么深刻、什么切合主题。


又过了几天,我再拿出自认为已经有不少进步的第二稿,还是得到模棱两可的评价:这个做得不够用心,你要认真思考。


我已经不记得那一项工作我最后提交了多少版本,只记得最后一次领导看完以后说了一句:“行吧,就这样吧。”然后我就半是如释重负半是自惭形秽地离开了。


后来,我一直对这种形式的工作深恶痛绝:不知道努力到什么程度才够(无终点),不知道做成怎样才算好(无标准),只知道要拼命拼命再拼命,这就是无目标训练。


珊姐的篮球练习就和我一样,经历了一段无目标训练的过程。


除了前面说的低水平重复以外,这种表演式的拍球既没有明确的终点(练到上场前最后一秒)也没有明确的评价标准(孩子难以理解整齐划一这样的标准),只知道在老师的要求下努力努力再努力。


这种像是溺水般无助的感受,是让珊姐恨上篮球的第二个罪魁祸首。


多少厌学的孩子

都是倒在了这些杀手刀下


低水平重复和无目标训练,当你知道了以后再去留心观察一下,就会发现它们充斥在各种学习和生活之中。


尤其对于孩子来说,他们的心理调节能力比较弱,但是服从能力却很强,往往被这些外部安排的学习任务逼得痛苦不堪,却不知道如何适应和排解。最后,很可能会将原本有兴趣的事,硬生生干成了最讨厌之事。


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数学和钢琴,这也是孩子厌学的重灾区。


数学学习是一种高度耗费脑力的思想活动,学的时候通常需要高度集中精神,这时候大脑处于高效率的活跃状态,往往能带给人兴奋感。


可是,很多孩子却被数学题海战术给淹没了。计算练习一算就是几大版,卷子一刷就是一整张。而这些题目对于孩子来说,绝大部分属于低水平重复的练习


你想想看,一百道计算题都能做全对,这题目是不是低水平重复?一张卷子能做90分,那这里面是不是大部分是低水平重复?


更可怕的是,很多家长认为计算做错了就是不熟练,越错越要加大练习。殊不知在这种低水平重复的精神状态下,整个大脑都不好了,结果越做错越多,还要挨骂。


惨不惨?厌不厌学?


钢琴的练习也同样存在这种情况。学习一首新的曲子时,孩子的兴趣是最盎然的,能够勉强流畅地弹出来时,成就感也达到了最高。


可是为了追求考级、为了达到更好的效果,每个小琴童都有过为了追求更流畅、更有感情、更有层次的水平,把一首曲子翻来覆去地练习,连续弹上百次的经历。


这时候的感受,就是低水平重复和无目标训练的叠加,很容易进入烦躁的心理状态,进而产生强烈的厌恶感。


怎么避免孩子掉落这两个大坑?


一定有很多人有疑问:学习都是枯燥的、重复的、辛苦的,总不能因为这样就不让孩子学习,或者不去练习巩固吧?


这我就不同意了。学习绝对不是必须枯燥、重复、辛苦的。


同样都是学,有的孩子学得开开心心,有的却整天被逼得苦哈哈的。心理感受姑且不论,你觉得谁学习的效率更高呢?所以,我们就必须有合适的学习方法。


首先,要规避低水平重复。


重复可以,不要在低水平上重复。老师说“3个苹果加5个苹果是8个苹果”,我们就不要让孩子“3只鸭子加5只鸭子是8只鸭子”、“3块饼干加5块饼干是8块饼干”这样低水平地反复练。


这只是一个示范,通常给孩子的练习不会低级到这种程度,但是也相当低水平。例如10以内的加法一练就100题,可是10以内加法考虑交换律一共就55种啊!


还有很多的作业,光抄题目就花了10分钟,孩子的精神力都花在认字上了,数学还有心思学好吗?


不管是数学也好、语文也好、钢琴小提琴也好,一定要给孩子安排稍微具有挑战性的内容。所谓跳一跳的苹果最好吃,那种整天弯腰捡的苹果就不要老盯着了。


作为家长,要对孩子的学习水平有一些基本的认识。例如一张卷子做到95分,那这个科目就不要再重复练习了;一首曲子练到比之前有所进步,就先别继续练,等等。


之前有家长说,老师老是布置些低水平重复的练习,孩子不想做,怎么办?我回答:那你帮着做呗。说实话,有些练习孩子是做了还不如不做,这时候家长要么有所担当扛下来,要么就帮着做完它。



其次,要避免无目标训练。


要避免无终点、无标准的无目标训练,我们要给孩子人为选择一些有目标、有成就感的学习方式,如果实在没有,就自己创造。


还拿数学举例子。有的孩子数学学的一般,暑假了,家长买来一堆练习册,每天一页地练。这就是典型的无目标训练。


每天一页,看着好像定时定量,实际上对于孩子的目标感和成就感并不友好。“我要做到什么程度才算学好了数学?做了一页以后我有什么进步?”久而久之,这种练习方式迅速让孩子进入机械式、麻木的学习状态。


那应该怎么办?一个改良的方法就是由家长带着对每天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找出孩子进步之处。例如“这个专题你上次考试错了,这次能够做对,非常棒!”,或者是“今天的计算完全没有出错,有进步,要继续保持!”


更好的方法是,家长从一开始就帮助孩子制定一个清晰的目标,例如这个假期要攻克行程问题,那么每天安排一道行程问题的不同类型题目。没错,只要一道题就足够了。一道合适的题目的收获,甚至比做一整张卷子还要大得多。


这一切都是为了避免让孩子跌入“无终点、无标准”,只知道埋头往前努力的低效学习状态。


学习心理状态

比学习用功程度重要得多


一定有家长会反驳,说“我的孩子,每天埋头做语数英三份卷子,练琴2小时就在弹同一首曲子,可是ta一点都不觉得烦,学的很好啊!”


确实,每个孩子的心理承受和调节能力是不同的,再加上天赋和爱好的不同,同一件事,A去做就十分享受,B去做就非常痛苦。


从这个角度来说,能够自我调节学习心理的孩子,特别容易出成绩。


例如前面说的每天做一张卷子,有的孩子当成机械的任务,有的孩子却不需要家长帮助,自己就能总结对错、针对性学习,更重要的是人家确实能给这种练习自动赋予目标,摆脱了低效的学习状态并乐在其中。


这就是我们常常看到的,有的孩子特别“不费妈”,特别“耐鸡”。


从我的观察来看,这种心理调节能力,一半源自于先天、一半源自于家庭,没见过源自于学校老师的。因为篇幅有限,这次就不再讨论怎样给孩子建立这种学习能力了,以后有机会再说。



不过,从大数据来看,绝大部分孩子都是容易被“低水平重复”和“无目标训练”拖进低效学习泥潭的普通娃。所以,关注孩子的学习心理状态,比一味地增加各种学习任务、要求孩子花更多时间来学习要重要得多。


家长要根据孩子的学习水平,合理安排符合孩子认知水平的学习计划和任务,给他们“跳一跳能够到的苹果”,避免安排大量低水平重复的功课;还要给孩子制定明确、清晰、可理解、可量化的学习目标,让他们能够一步一个台阶,时刻感受到进步的快乐。


千万别等孩子喊出“我恨数学!我恨语文!我恨钢琴!我恨学习!我恨你们!”才幡然醒悟,追悔莫及。




在培训机构被大幅打压,自鸡成为主流方式的今天,怎么让孩子愿意学、主动学才是第一大关键问题。以后,我还会继续跟大家分享更多关于孩子学习心理的内容。


你们有过孩子进入低水平重复或者无目标训练的经历吗?又是怎么摆脱的呢?欢迎跟我们分享哦。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