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创中国

其他

Sora一夜刷屏!OpenAI发布首个视频生成模型(附演示视频)

美国开放人工智能研究中心OpenAI,15日发布了首个视频生成模型Sora,该模型可通过接收文本指令,生成相应的视频。据美国开放人工智能研究中心官网介绍,该公司正在努力让人工智能“理解和模拟处在运动当中的物理世界”。此次发布的文字转视频模型可以依据用户输入的指令,生成一段时长可达1分钟的视频。也能获取现有的静态图像并从中生成视频,还能获取现有视频,进行扩展或填充缺失内容。据介绍,该模型能够生成包含多个角色以及特定类型运动的复杂场景,并能精确生成物体和背景的细节。目前的模型仍然存在缺陷,例如,它可能难以精确模拟复杂场景的物理状况,也可能无法理解一些特定的因果和时间联系等。此外,模型还可能混淆一些文本指令中的空间细节,例如左右方向等。相关领域专家将对模型展开测试,目前,该模型只向有限数量的创作者提供访问权限。当前,多家公司,包括科技巨头谷歌和初创公司Runway等,都在积极开发文生视频的人工智能项目。然而,OpenAI强调,Sora的突出之处在于其图像的真实感,这在竞争对手的产品中尚未看到。更令人惊讶的是,Sora能够生成比其他模型更长的视频片段,最长可达一分钟。纽约大学助理教授谢赛宁直言,“Sora将改写整个视频生成领域”。谢赛宁分析,Sora应该是建立在DiT这个扩散Transformer之上;在视频压缩网络上可能采用VAE架构,区别就是经过原始视频数据训练。他推算Sora可能有大约30亿个参数,并表示,“Sora或许并不需要人们想象中的那么多GPU来训练,如果真是如此,Sora的后期迭代将会非常快。”英伟达人工智能研究院首席研究科学家Jim
2月18日 下午 7:48
其他

不是“巫术”!“95后”院士用209场演讲为它正名……

他是国际知名疼痛学家曾独自一人远赴海外用209场演讲证明针刺麻醉不是“巫术”他在美国独面千人听证会将中医针灸推向全世界……近日,总台《吾家吾国》专访我国疼痛医学开创者韩济生听他讲述与疼痛抗争的跋涉之旅疼痛医学开创者起初也不相信针刺麻醉上世纪60年代初,按照周恩来总理指示,我国要组建针刺麻醉原理研究团队。这个艰巨的任务交给了当时学习西医、从未接触过针刺镇痛领域的韩济生。年轻时的韩济生对于针刺麻醉的效果,韩济生并不相信。然而,一场应用针刺麻醉进行的开胸手术,让他认识到,针刺麻醉并不是空穴来风。韩济生回忆:“一个青年女工躺在手术台上,两只手和两只脚各扎进去十根针,一共四十根针。有个号令台指挥医护人员扎针,在这样的场景下,手术做完,患者没有喊叫,只不过在剪肋骨时皱了一下眉头。结束后,书记问我做不做针刺麻醉,我说做。”“一根小小的针是如何起到镇痛作用的?”从这个问题开始,韩济生翻开了一段崭新的人生篇章。他首先通过人体针刺镇痛实验,确定了针刺镇痛最基本的时间和空间规律,又沿着神经化学的研究思路,自制仪器进行实验,最终确定了针刺镇痛的作用机制。1977年,韩济生带领团队将研究时所搜集的资料编纂成书,为我国临床及科研工作者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参考。1人27国209场演讲他向世界证明针刺麻醉不是“巫术”彼时在西方,中国针刺镇痛这项“神秘”技术仍受质疑。为了向世界展示针刺镇痛的科学性,1979年,51岁的韩济生只身远赴海外,去往27个国家和地区,在百余所大学和研究机构进行了209场演讲,他以确凿的实验数据和创新的神经学理论,解释了针刺镇痛原理,使西方医学界长期存在的“针灸不科学”的偏见就此开始改变。“没有人回答问题、解释问题,人家永远认为你是‘巫术’,看不起你,如果通过发表文章,没有提问还是可能不信。只有当场提出问题,我回答问题,才能心服口服。”韩济生:我上去演讲,人家喝咖啡去了,听我的英文好像还可以,好像有东西,咖啡不喝了就又回来了。后来主持人说,“你所得到的掌声是我主持以来最多的一次”。最重要也最让韩济生难忘的,是1997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所举办的一次针灸听证会。这场听证会在全球范围内召集千余名专家,就针灸的科学性及其在美应用的可行性问题进行广泛听证。韩济生舌战群儒,为针灸正名。“当时,各种各样的问题我已经有所准备了,所以我敢于接受,你问问题,我就当场回答。”听证会最终发表声明,对针刺治疗恶心呕吐和各种痛症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予以肯定。此后,质疑的声音逐渐消失,“针灸理论”和“针灸止痛”疗法在西方被广泛传播,中医的精髓——针灸,真正开始走向全世界。奔走多年建立疼痛科他还心系“星星的孩子”在国际学术交流中,韩济生感受到了国际疼痛医学发展的潮流,由此踏上建立中国疼痛科的奔走之路。在他的努力下,1989年我国成立中华疼痛学会,并被国际疼痛学会接纳为中国分会,这也是中国第一个疼痛科组织。1995年,经过卫生部的牵头,在法国UPSA疼痛研究所的支持下,北京医科大学创建“北京医科大学中法疼痛治疗中心”,收治慢性疼痛病人,聚集有志疼痛医学之士,韩济生在这里培训专门的疼痛医生。而在培训疼痛医生的过程中,韩济生始终对建立疼痛科念念不忘。他整理训练课程和场景向卫生部同步汇报,寻求二十余位院士的联名支持,最终在2007年7月16日,原国家卫生部颁发文件,确定在
2月16日 下午 6:18
其他

关注!新一代通信卫星研制中!

走进位于北京海淀的银河航天方舟实验室,一排排卫星单机产品、太阳能电池板以及各类先进实验设备映入眼帘。这其中,外形好似一条“飞毯”的银色方形金属板引人关注。工作人员介绍,这是银河航天正在开展研制工作的新一代通信卫星的缩比模型以及相控阵天线等核心产品实物,可用于支持手机直连卫星等先进通信技术。这种新一代通信卫星在一个数平方米的平面上既有可以通信的天线,又有可以把太阳能转换成卫星能源的太阳电池片,是一种相控阵天线和太阳翼一体化的通信卫星。银河航天首席科学家张世杰介绍,这种关键技术被称为“翼阵合一”技术,目前研制团队已完成“翼阵合一”卫星的二维展开关键技术攻关,并将继续开展翼阵一体化高效散热、分布式电源等关键技术攻关。通过将卫星的天线“藏进”太阳翼里,能够大大降低卫星占用的体积和所需的成本,提升多星部署的组网效率。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商业航天纳入若干战略性新兴产业,商业航天作为中国航天“生力军”的发展驶入了快车道。当前,卫星正处于类似“超大老式台式机”向“笔记本电脑”的进化阶段,柔性太阳翼让卫星具备“超大能源”成为现实,太空信息高速公路网络正在加速建设。“面向未来,手机直连卫星技术将是6G通信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卫星面向大众有望迸发出更多新应用。”张世杰表示,银河航天将进一步加速技术创新和卫星低成本批产,推动融合通信、计算、感知功能的泛在智能空间信息网络建设。来源:新华视点
2月12日 下午 7:50
其他

XR+VP、景屏声光、全球联屏……春晚“年夜饭”科技感十足

中华大地春意盎然,万家灯火福星高照。2月9日除夕夜,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精心筹备的《2024年春节联欢晚会》(以下简称总台春晚)针对电视、公共大屏以及手机三类终端进行全面优化,实现超高清的精致制作,为全球华人带来一场身临其境、耳目一新的沉浸式视听盛宴,奉献上一台精彩纷呈、科技感十足的春晚“年夜饭”。XR+VP“虚实融合”随着科技的不断突破,虚拟制作(VP)、扩展现实(XR)、人工智能(AI)以及增强现实(AR)已从幻想中的科技逐渐转化为现实中的应用。在2024年的总台春晚中,这四项前沿技术完美融合,为观众带来了一场前所未有的沉浸式视听大餐。创演秀《年锦》以中国古代富含吉祥寓意的纹样为灵感,巧妙运用技术,呈现了一场仿佛画中人物走入现实的古代“时尚秀”。总台巧妙地将歌曲与虚拟合成技术结合,使跨越千年的文化元素焕发新活力,东方美学的独特魅力闪耀全场。“今年的总台春晚创新性地引入了VP电影制作模式,构建了XR+VP的虚实融合超高清制作系统。该系统利用动态分镜预演、虚实光影联动等全新拍摄手法,为观众展现了美轮美奂、栩栩如生的虚拟与现实交融的空间。同时,我们首次在演播大厅部署了沉浸式舞台交互系统,配合自由视角超高清拍摄系统全方位捕捉演员的动态,再通过AI制作与AR实时渲染,为观众带来了人景合一、身临其境的视觉享受。”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编务会议成员姜文波说。“景屏声光”协同运用景、屏、声、光,将今年的总台春晚演播大厅打造成了一个流光溢彩、绚丽夺目的梦幻舞台。开场短片《我们的春晚》中,扯面师傅、退休技工、公安民警、运动员等各行各业的人物带着各自的故事悉数登场,在充满“烟火气”的场景中展现了对幸福生活的热切向往。一首由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神舟十七号航天员乘组、科研工作者、文物保护工作者等50多位行业代表共同演唱的《看动画片的我们长大了》,则以大家耳熟能详的动画片主题曲旋律,唤起了观众的童年回忆,唱响了梦想与现实交织的美好篇章。“写意传神的龙形舞美装置生动演绎出‘飞龙在天’的翱翔之姿,上百块LED屏幕配合由总台自主研发的超高清视频控管监系统集中播控,实现了今年总台春晚舞美场景移步换景。演播大厅各类舞台灯具总计达1462只,数量创历史纪录,开关、亮度、色彩、动作均按节目编程控制,随导演口令操作,静响有度的声场调控与五彩缤纷的舞台灯光高效配合,营造出春晚现场喜庆欢腾的热烈氛围。”姜文波说。多屏传播“全景陪伴”为满足全球观众多样化的观看需求,总台在龙年春晚全面推出了“央视频看电视”业务。通过这一创新举措,全球用户可以更加便捷地收看到超高清的春晚视频,并享受到三维菁彩声的音质体验。“移动端直播‘竖屏看春晚’通过5G场景下的移动拍摄、AI实时制作等技术,为观众提供更加丰富的竖屏内容。广大受众还能通过‘百城千屏+海外千屏+云听’多平台同步观看、收听总台春晚直播。”姜文波说。在跨国网友互动歌曲《晒share》的环节中,全球网友联屏共舞“龙年主题舞蹈”,将热闹欢腾的中国年味传递到了世界各地。同时,全球共有49个国家、90座城市的3000余块“海外千屏”也在直播、宣传总台春晚,让更多的人能够共享中国春节的喜庆与欢乐。除夕之夜,总台春晚陪伴着亿万观众共度佳节,一系列硬核科技的应用为这场视听盛宴增添了无限魅力。无论是XR+VP的虚实融合技术、“景屏声光”的协同运用,还是多屏传播的全景陪伴,都让龙年的总台春晚在科技的助力下焕发出了新的光彩。来源:科技日报(记者
2月10日 下午 6:13
其他

首次试车成功!

2月3日18时30分,由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抓总研制的长征八号改进型运载火箭(简称“长八改火箭”)二子级暨通用氢氧末级在北京成功完成动力系统首次试车。此次试车对整个研制工作及后续型号首飞意义重大。“我们过去的长征系列中型火箭采用的是3米直径氢氧末级。本次试车的3.35米直径通用氢氧末级,进行了一系列技术改进,是为中国新一代中型运载火箭提供的一个通用型产品,对提升长征火箭的综合性能,特别是在低轨800至1000公里或者800至1200公里轨道上提升运载能力、发挥氢氧发动机比冲大的特点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次试车成功,说明我们通用氢氧末级的研制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初步验证了我们的设计是可以满足要求的。”长八改火箭总设计师宋征宇介绍。通用氢氧末级由总体设计部2017年预研。此次试车是长八改火箭研制过程中规模最大的试验。“这一次试车对中国航天来说,是近10年第一次做氢氧末级的动力系统试车,对共底贮箱而言,也是近30年来再一次开展这样的工作。”宋征宇说。来源: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
2月6日 下午 6:29
其他

卷起来了!国际上首次!我国成功研制→

提到光伏发电,大家首先想到的可能是茫茫戈壁滩上成千上万块太阳能电池板组成的矩阵。多年来,常人对它的印象非常“刻板”:因为晶硅电池组件真的像块“玻璃板”,又重又厚,还非常脆,极易破碎。有没有一种既能保持高效发电,还能随意弯曲的薄膜型晶硅太阳能电池?江苏科技大学、隆基绿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澳大利亚科廷大学三方合作,日前在国际上首次制造出高柔韧性、高功率重量比的晶硅异质结太阳能电池。相关研究成果在国际期刊《自然》上发表。能随意弯曲的薄膜型晶硅太阳能电池。江苏科技大学供图薄膜晶硅电池实现两大技术突破近年来,我国光伏发电行业发展迅猛,太阳能电池技术的发展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目前,太阳能电池可分为两类:晶硅电池、薄膜电池。晶硅太阳能电池以硅为主要材料,是目前最为成熟、应用最广的光伏发电技术,全球晶硅电池市占率达90%以上。薄膜电池又分为铜铟镓硒、碲化镉、钙钛矿、砷化镓等不同材料类型。目前薄膜电池存在发电效率低、寿命短等缺点,距离规模化、产业化和商业化发展仍有一段距离。江苏科技大学科学技术研究院副院长李阳教授介绍,晶硅电池经过数十年发展,正面临两大技术瓶颈:一是大面积的晶硅电池光电转换效率难以突破26%;二是目前较为先进的晶硅电池,其厚度一般在150微米至180微米,难以应用于海面漂浮式光伏、曲面屋顶、卫星、空间站等对材料重量或柔韧性要求较高的场景。“从2019年起,我们开始研发兼具高转换效率、大面积、重量轻、柔韧性好、低成本等特性的晶硅太阳能电池。”李阳说,想让晶硅电池变薄变软,必须把晶圆衬底厚度降下来。晶硅太阳能电池为“三明治”结构,中间是晶圆衬底,上下分别覆盖着钝化层、掺杂接触层、导电层等,其中晶圆衬底厚度占到电池厚度的99%以上。针对上述问题,李阳教授团队与隆基中央研究院徐希翔博士团队开展了联合技术攻关。经过努力,他们研发的晶圆最薄达50微米,并开发出表界面钝化、掺杂接触生长等新技术新工艺,使57~125微米厚的电池的转换效率达到了破纪录的26.06%~26.81%。其中57微米厚的晶硅异质结电池功率重量比达到了1.9瓦/克,曲率半径19毫米,功率重量比是市面现有产品的2—3倍。应用场景极大拓展传统晶硅太阳能电池因其厚重、不能弯曲,只能制成平板式组件,以矩阵形式组成集中或分布式发电场。而对于航空航天、曲面屋顶、穿戴式电子产品等应用场景,因其对重量、柔性有较高要求,大多使用薄膜太阳能电池。“过去,提到薄膜太阳能电池,人们通常想到的是非晶硅或者有机太阳能电池。但是,我们研发的晶硅电池比A4纸还薄,可以弯曲成一个卷,而且比薄膜电池更薄,比传统晶硅电池更高效。”李阳说。以航空航天飞行器为例,其对重量要求极为严苛,过去一直使用薄膜太阳能电池,但薄膜电池成本高昂、使用寿命短,并不能很好地满足商用要求。新型薄膜型晶硅电池,厚度比传统电池减少一半,重量与硅料成本也随之降低。最重要的是它实现了大曲率的柔韧性,“目前,除了不能对折,它可以弯曲成任意的弧度,大大拓展了晶硅电池的应用范围。”李阳说。据悉,新型薄膜型晶硅电池已在隆基绿能实现规模化制造和商业化应用。李阳表示,他们还在继续尝试制造更轻柔、更高效的晶硅电池,或许有一天,晶硅电池可以像胶卷一样便携。来源:科技日报(记者
2月5日 下午 6:47
其他

国内首座!正式通车!

2月3日下午3时,珠海市金海公路大桥一期正式通车,开通初期暂不收费。金海公路大桥一期建成通车后,珠海市民从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到金湾将缩短至10-15分钟,从珠海机场到拱北缩短至25分钟。金海公路大桥工程北起港珠澳大桥连接线洪湾互通枢纽,终于珠海机场高速公路机场西互通,路线全长26.3公里,项目分两期实施。目前建成的一期工程长17.136公里,为双向六车道,设计速度100公里/小时,其中金海大桥跨海段长10.33公里,为国内首座公铁同层跨海大桥。此前,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主要依托横琴大桥、横琴隧道等城市道路出岛,对外出行效率不高。金海大桥的通车,将大大缩短珠海主城区、合作区到西部城区及珠海金湾机场的交通时间。当日,珠机城际铁路二期同步通车。珠机城际铁路是广珠城际铁路的延长线,东起广珠城轨珠海站,向西途经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珠江口磨刀门水道,终于珠海机场,全程39.24公里,全线设10个客运车站,设计速度为100公里/小时,分两期建设和通车。随着金海公路大桥一期、珠机城际二期等项目建成,合作区融入了国家高速公路和铁路网络,实现了与珠海机场的快速连通,对外出行更加便捷,不仅促进了与珠海机场、珠海港以及粤西地区功能协调和产业联动,还拓展了产业发展空间。据了解,近年来,珠海市正加快建设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持续推进市域重要高快速路通道建设,织密市域高快速路网。《珠海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2021-2035)》提出构建“双港、四轨、四桥、八横十一纵”的大交通格局,而金海公路大桥正是珠海市“十四五”交通规划“八横十一纵”的主要组成部分。金海大桥的建成,标志着珠海市域已形成“五横六纵”的高快速路网格局,珠海机场集疏运交通体系得到了进一步完善。来源:中国日报网、新华社
2月4日 下午 5:57
其他

9颗,圆满成功!

北京时间2024年2月3日11时06分,我国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在广东阳江附近海域使用捷龙三号运载火箭,成功将DRO-L卫星、智星二号A星、东方慧眼高分01星、威海壹号01~02星、星时代-18~20星以及NEXSAT-1卫星共9颗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据了解,本次任务中,捷龙三号运载火箭从烟台东方航天港出海,第三次在我国南海海域实施海上发射,进一步验证火箭海上长距离机动发射的适应性。“海上发射,优势是灵活,但它的难点恰恰也在这里——既然在哪儿都能发射,到底在哪发射?”火箭院捷龙三号火箭副总设计师刘伟介绍称,本次任务的发射点位有所调整,离岸更近,风浪更小。看似简单的“给发射挪个地方”,涉及了大量计算、设计与协调,火箭团队在一个月内完成了这项工作。“上次的发射点位虽然符合卫星轨道需求,但风浪大。离岸更近的位置水深更浅,较长波长的浪涌会被陆地反射。”刘伟称,通过分析近5年海事部门对附近海域实测的数据,团队发现在近岸位置海况会降低一个级别,就此选定了新点位。发射点位的选择除了要符合卫星轨道的需求,还要考虑发射安全性。选定点位后,团队将新的发射轨迹和落区提交至相关单位进行评审,评审通过后,继续针对点位情况做验证计算。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发射任务也是捷龙三号运载火箭首次承揽外星搭载发射。发射的埃及NExSat-1星是捷龙三号火箭合作的第一颗外国卫星。为了争取到这个任务,火箭团队做了很多的工作。刘伟介绍称,针对客户需要,为了让卫星和箭体更加匹配,研发团队研制了一个特殊的转接结构,保证卫星接口能跟我们的降冲击装置适配。此外,火箭研发团队在此次任务中还简化了遥测系统技术状态,对全箭的技术状态进行了固化,进一步提升火箭运载能力,降低单发火箭成本。本次发射与同日进行的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发射任务均由中国火箭公司承揽商业运营,这也开创国内商业航天公司单日完成两次商业发射任务先河。来源:环球时报(记者
2月3日 下午 5:56
其他

首超日本!居全球第一

2023年,中国汽车出口首次超越日本,位居全球第一。中国汽车工业协会表示,1月31日,日本汽车工业协会公布了2023年日本汽车出口的数据,2023年日本汽车出口量442万多辆。而此前,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汽车整车出口491万辆,同比增长57.9%。其中,新能源汽车出口120.3万辆,同比增长77.6%。这意味着,中国汽车出口首次超越日本,成为全球第一大汽车出口国。《日本经济新闻》网站1月31日报道说,以新能源汽车为引擎,中国汽车出口首次超过日本跃居世界首位。2017年以来,日本一直是全球最大的汽车出口国,2023年这一称号首次被中国夺走。报道称,中国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占据优势,新能源汽车产销均呈迅速扩大之势,新能源汽车出口大增是中国成为最大汽车出口国的根本原因。去年第四季度,比亚迪纯电动车销量首次超过美国特斯拉。当前,我国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单体能量密度每公斤360瓦时的半固态电池实现装车应用,车规级大算力芯片性能大幅提升。根据预测,2024年我国汽车产量规模将达到3100万辆,新能源汽车产量将达到1150万辆,预计增长20%左右。下一步,我国将加快新能源汽车高质量发展,做好公共领域车辆全面电动化试点和新能源汽车下乡活动。强化产业发展统筹布局,防范化解产能过剩风险。推动智能网联汽车融合发展。组织开展智能网联汽车生产准入和“车路云一体化”试点。来源:综合央视新闻客户端、新华社
2月1日 下午 6:21
其他

我国脑机接口技术重大突破!让四肢截瘫患者实现自主脑控喝水

近日,宣武医院与清华大学团队共同宣布,全球首例通过植入式硬膜外电极脑机接口辅助治疗的四肢截瘫病例,在行为能力康复上取得突破性进展,实现自主脑控喝水。该患者因车祸引起颈椎处脊髓完全性损伤,此前长期处于四肢瘫痪状态。去年10月24日,宣武医院院长赵国光团队和清华大学教授洪波团队共同完成了无线微创脑机接口NEO临床植入试验。试验将两枚硬币大小的脑机接口处理器植入患者颅骨中,成功采集感觉运动脑区颅内神经信号。居家使用时,体外机隔着头皮给体内机供电,并接收脑内的神经信号,传送到电脑或者手机上,实现脑机接口通信。经过3个月的居家康复训练,该患者目前可以通过脑电活动驱动气动手套,实现自主喝水等脑控功能,抓握准确率超过90%。此外,患者脊髓损伤临床评分和感觉诱发电位测量情况均有改善。宣武医院团队介绍,该项目实现两大突破。首先,团队在植入脑机接口的过程中,将内机埋在颅骨内、电极覆盖在硬膜外,这样在保证颅内信号采集质量的同时,还能不破坏神经组织。其次,通过近场无线供电和信号传输,植入颅骨的体内机无需电池驱动。“脑机接口通过记录和解读大脑信号,实现大脑和计算机之间直接通信,可以帮助渐冻症、脊髓损伤、癫痫等脑疾病患者康复,还有望实现脑机融合智能,直接拓展人脑信息处理能力。”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记者
1月31日 下午 6:11
其他

世界首款!原型机完成首飞

1月29日,世界首款四座氢内燃飞机原型机在辽宁省沈阳市法库财湖机场成功首飞,该项目由沈阳航空航天大学名誉校长、辽宁通用航空研究院首席科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杨凤田主持研制。根据试飞员反馈,飞机动力充足、振动较小、操纵性能良好,为下一步持续性试飞奠定了坚实基础。据了解,本次首飞飞机主要核心部件初步实现国产化,发动机功率经台架测试达到120kW。此前该机型的验证机于去年3月在沈阳某机场完成验证试飞,是我国自主研制的第一架以氢内燃机为动力的通航飞机。该验证机搭载了由中国第一汽车集团有限公司基于“红旗”汽油机研发的国内首款2.0L零排放增压直喷氢燃料内燃机,功率为80kW。验证机首飞完成后,杨凤田院士团队结合未来应用场景不断推动技术完善,并成立了由沈阳航空航天大学、辽宁通用航空研究院、中国第一汽车集团有限公司研发总院、北京锐翔氢能飞行器科技研究院有限公司等单位组成的协同攻关团队,以及沈阳航空航天大学原校长孙小平为首席专家,北理工孙柏刚教授、一汽李金成技术总监为发动机首席专家的技术团队,进一步提升发动机功率,以达到在通航机场的正常运行要求。氢燃料内燃机飞机,是以氢燃料作为推进能源的飞机,其碳排放量接近为零。随着人们对清洁能源的重视以及航空领域碳排放的要求,氢燃料飞机的研发与应用备受关注。通过氢能飞机的研制与运营,推动氢能航空全产业链发展,从而在我国绿色航空领域形成新质生产力。据悉,该飞机拟于今年4月整机赴德国参加2024AERO航展,并进行地面带螺旋桨运行演示。来源:科技日报(记者 郝晓明)
1月29日 下午 5:57
其他

重要进展!世界高铁最大直径泥水平衡盾构机成功下线

1月27日,由中铁隧道局、中铁工程装备集团联合研制的世界高铁最大直径泥水平衡盾构机——崇太长江隧道“领航号”在浙江杭州成功下线。“领航号”盾构机刀盘直径15.4米,主机长约15.8米,总长约128米,主机重约2600吨,将在深达89米的长江水下独头掘进11.325千米,是世界高铁独头掘进距离最长、直径最大、穿越长江水下最深的盾构机。该盾构机搭载了智能掘进、智能拼装、超前地质预报、盾尾密封安全预警、设备状态在线监测等国内领先的智能化系统,可实现隧道智能建造、设备状态可感可知。中铁隧道局承建的崇太长江隧道起于江苏省太仓市,穿江而过止于上海市崇明区,隧道全长14.25千米,其中盾构段长13.25千米,设计时速350千米,为单洞双线高速铁路隧道,是沪渝蓉高铁全线控制性工程,也是目前建设标准最高、掘进距离最长、规模最大的世界级高铁越江隧道工程。项目建成后,将首次实现高铁穿越长江不减速的壮举,在上海都市圈、南京都市圈间建起一条快速新通道,对优化沿长江地区铁路网布局、服务长江经济带协同发展、推动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等具有重要意义。为崇太长江隧道量身打造的“领航号”盾构机将穿越粉细砂地层,面临软弱地质、含瓦斯有害气体与高水压透水地层条件下超长距离掘进泥水环流、物料运输、隧道轴线精准控制、通风管理、同步衬砌及后期运营安全保证等工程技术难题。为此,相关人员对“领航号”盾构机进行了针对性精心设计,精心选材,确保刀盘、主轴承、主排浆管等关键部件耐用性;优化结构,保障盾构内外密封强度满足承压需求;突出安全,强化防爆与通风系统,确保平稳穿越瓦斯地层;智能管控,搭载项目自主研发的智能掘进控制系统以及全方位监测预警系统,实现智能掘进,替代传统司机操作,保障工程安全质量。“领航号”盾构机下线后将被拆解运往上海市崇明区中铁隧道局崇太长江隧道3号竖井施工现场进行重新组装,预计在4月开启越江之旅。来源:科技日报(作者:黄春晖
1月28日 下午 6:28
其他

全球首个!《柳叶刀》发布:遗传性耳聋有治了

“快听,他敲门时有声音了!”颜女士(化名)眼含泪水激动地喊道。眼前,患有先天性耳聋的2岁儿子牛牛(化名)正兴奋地对着门又敲又拍,嘴里还咿咿呀呀的。牛牛一出生就患有先天性耳聋,并且是最严重的那种——全聋!如今他迎来了最新遗传性耳聋基因疗法。经过一个月的治疗,牛牛终于能够听到声音。1月25日,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领衔在顶级医学杂志《柳叶刀》正刊以长文形式发表了全球首个遗传性耳聋基因治疗的临床试验研究。这在国际上首次证明了基因治疗在遗传性耳聋患者临床治疗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展现了基因治疗对治愈遗传性耳聋的应用潜力,开启了耳聋基因治疗新时代。研究团队介绍说,像牛牛这样的先天性耳聋患者全球高达2600万,我国每年新生约3万聋儿,其中60%与遗传因素也就是基因缺陷相关,严重阻碍了儿童言语、认知以及智力发育。尽管目前已有150多种耳聋基因得到鉴定,但目前临床上尚无任何治疗药物。随着生物医药技术的革新和发展,针对病因的基因治疗被认为是根治遗传性耳聋最有潜力的策略之一。耳聋基因药物治疗用于临床还需要解决一系列问题如发病机制、治疗策略、基因载体、内耳给药、生产工艺等。为了解决遗传性耳聋无药可医这一世界难题,舒易来教授深耕耳聋基因治疗领域十余年,带领团队历经多年探索,联合多方合作,最终研发出针对OTOF基因突变的耳聋基因治疗药物,并自主创新开发出精准、微创的耳部递送路径和装备。OTOF基因(表达耳畸蛋白)的致病突变会引起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耳聋9,即听神经病的一种类型,患者通常表现为重度、极重度或完全听力损失和言语障碍。我国婴幼儿听神经病人群中,因OTOF基因突变致聋的发病率高达41%。OTOF基因主要参与耳蜗内毛细胞突触囊泡释放神经递质,从而大脑能感受声音。内毛细胞中耳畸蛋白表达的缺失会导致声音刺激信号无法正常传递至听觉神经通路,而引起耳聋。据了解,腺相关病毒(AAV)是目前最常用的基因治疗递送载体,然而OTOF基因超出了单个AAV的装载容量。为了克服大基因内耳递送难题,经过不懈的努力,研究团队利用AAV的双载体递送系统,即由2个AAV载体携带OTOF基因编码序列,在OTOF耳聋动物模型中表达具有正常功能的人源OTOF蛋白,显著改善了听力。“打个比方,一辆车搬不动它,需要两辆车一起搬,药物注射入人体后,这两辆车需要合并起来,形成了一个整体发挥作用。”舒易来教授解释说。同时,团队在小鼠和猴模型中进行了安全性评估。基于这些研究基础,2022年6月,该项目获得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伦理批准,2022年10月,该团队正式发起临床试验招募,并随后实施全球首例遗传性耳聋患儿的基因治疗。在论文中共有6名OTOF突变耳聋患儿接受了基因治疗。通过耳部微创的方式,将该药物一次注射到患者内耳,随访期间展示出良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5名患儿在接受治疗后听力和言语功能得到明显恢复。据悉,这是全球第一个取得疗效的耳聋基因治疗临床试验,也是该领域目前成系统的、病例数最多的临床试验,也是全球第一项双AAV载体的人体试验。对于研究方案的安全性,舒易来教授对记者解释,腺相关病毒载体即AAV载体目前是基因治疗领域最常用的载体之一,且已经有多款AAV基因治疗药物上市。“为尽可能提高AAV安全性,研究采取多种措施,包括:一方面,在血清型选择上,筛选并采用已经上市药物使用的AAV载体;另一方面,采用内耳局部给药,并在临床前进行剂量效应探索。此外,入组患者筛选上,将AAV中和抗体浓度作为纳排标准之一。而在治疗中及治疗后,我们会进行系统监控和随访。”舒易来说。“目前,团队正和具有丰富经验的基因治疗公司进行沟通,进一步优化系统进行转化,推动相关药物落地。我们的临床团队和科研团队都会参与到临床前研究和后续临床试验项目中去,尽快将药物推广,也将进行其他耳聋基因的创新治疗研发”,舒易来表示。来源:科技日报(记者
1月27日 下午 6:34
自由知乎 自由微博
其他

新突破!这“三鲜”有了“中国芯”

春节临近,人们的餐桌和年货购物车里肉食种类丰富,“地上跑的”“水里游的”,国内外产品花样繁多。根据农业农村部和中国农科院最新统计,我国自主培育的肉牛品种华西牛,近三年冻精市场推广占比17.8%;自主培育的12个南美白对虾新品种,市场占有率达到35%;国产白羽肉鸡品种市场占有率提升到25.1%。种子是农业的“芯片”。中国种子,其实不只是粮食蔬菜,动物种源也是广义的“种子”。鸡、牛、虾,餐桌上看着普通的这些品种,以前种源不同程度靠进口,白羽肉鸡种源甚至100%依靠“洋种子”。这是为啥?吃得少、长得快、得病少、生得多,是“洋种子”的普遍特点。发达国家发展现代畜禽养殖时间早,基础数据和繁育体系强;我国发展现代畜禽养殖只有数十年,虽然核心种源自给率超过75%,但育种技术和效率还有不小差距。只有核心种源攥在自己手里,才能不管国外形势怎样,咱老百姓的餐桌有保障。三件“宝贝”是如何一步步通过自主培育、到百姓碗里来的?正如炒菜需要好的食材、炊具、烹饪技术,育种也要有好的种质资源、科研平台、育种技术。近年来,我国三管齐下,加快产学研合作,步步为营。以“一只鸡”为例,白羽肉鸡适合做快餐、团餐和加工制品,供给量占我国鸡肉市场半壁江山。历经几十年磨一剑,2021年底三个国产品种通过审定,实现了“从0到1”的突破。如今,自主培育品种市场占有率25.1%,去年还出口坦桑尼亚,试水国际市场。2023年12月16日,河北省滦州市滦城街道办事处杨家院村一家肉鸡养殖合作社的社员在鸡舍内工作。
1月25日 下午 6:04
其他

超级隐藏特产!全球最大的夏威夷果种植基地,在中国这里→

这个冬天,在南北两地游客双向奔赴潮流的带动下,各地纷纷“亮出”自己的“隐藏”产品,来看一款超级隐藏的特产——夏威夷果。每年九月,是临沧坚果采摘季,鲜果从树上采摘后进入加工厂,在流水线上剥皮、清洗、烘干,就成为了许多商家争先抢购的原料干果。
1月25日 下午 6:04
其他

首次实现!祝贺我国科学家

量子网络是基于量子力学规律对量子信息进行存储、处理和传输的物理装置,是实现量子通讯和大规模量子计算的基础。清华大学研究团队利用同种离子的双类型量子比特编码,在国际上首次实现无串扰的量子网络节点,对未来实现量子通讯和大规模量子计算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成果近日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自然·通讯》。量子网络可由不同的物理载体实现,离子阱是其中最有潜力的物理系统之一。离子-光子纠缠是实现离子阱量子网络的关键步骤,但该操作会影响离子存储比特,导致信息丢失。为避免这种串扰现象,研究人员通常采用不同种类的离子来分别产生离子-光子纠缠和存储量子信息,抑制串扰误差。然而,这种方法往往需要的器件成本较高,在操作中还需精细控制不同种类离子的比例和位置,且不同离子间的协同冷却效率低,操作难度大。图为无串扰量子网络节点演示图为此,清华大学交叉信息研究院段路明教授课题组经过长期研究,创造性提出使用同种离子的双类型量子比特实现量子网络节点的方案。清华大学交叉信息研究院助理研究员黄园园介绍,他们利用同种离子的两对超精细能级结构,分别编码出量子网络中用于与光子产生纠缠的“通讯比特”和用于存储信息的“存储比特”。同时,利用激光还实现了两种量子比特间微秒量级的相干转换。实验发现,通过此方法制备出的通讯比特,可在数百毫秒的时间内生成离子-光子纠缠;通过自旋回波方法可延长存储比特的存储寿命,实现相干时间达到秒量级的存储量子比特。通过比较有无离子-光子纠缠生成操作时存储比特的保真度变化,研究人员证实了两种量子比特之间低于实验精度的串扰误差,从而实现了无串扰的量子网络节点。图为清华大学交叉信息研究院博士生冯路(左)和助理研究员黄园园(右)正在实验室研究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交叉信息研究院教授段路明表示,相较于此前采用不同种类离子产生离子-光子纠缠和存储量子信息的方案,这一新方案在硬件上极大简化了实验系统,保证了信息传播及存储的效果,向未来量子计算机和量子网络的模块化迈出了重要一步。来源:新华社(记者
1月24日 下午 5:55
其他

重磅发文!制造业大消息

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近日联合印发《制造业中试创新发展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提出:到2025年,我国制造业中试发展取得积极进展,重点产业链中试能力基本全覆盖,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高端化、绿色化水平显著提升,中试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建设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中试平台5个以上,中试发展生态进一步优化,一批自主研发的中试软硬件产品投入使用,中试对制造业支撑保障作用明显增强。到2027年,我国制造业中试发展取得显著成效,先进中试能力加快形成,优质高效的中试服务体系更加完善,中试发展生态更加健全,为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中试是把处在试制阶段的新产品转化到生产过程的过渡性试验。制造业中试是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关键环节,是促进技术迭代、工艺改进和产品创新的重要方式,核心是使创新成果更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制造业中试持续推进,为科技成果产业化提供了重要支撑。据介绍,2022年,17.56万家规上工业企业开展研究与试验活动,规上工业企业试验经费支出1.87万亿元,占全国试验经费支出的73.92%,一批自主创新技术和科研成果加快从样品到产品再到商品的转化。然而,当前规上工业企业中仅有37.3%开展了研究与试验活动,仍有大量中小企业不够重视中试验证,尚未建设中试能力。已建立的制造业平台也不同程度存在职能定位散、服务水平低、发挥作用弱等问题,难以有效满足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求。全国新型工业化推进大会强调,针对性布局一批中试和应用验证平台。因此,在分析对比国际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现有制造业中试平台的好做法、好机制、好经验,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方面制定了《实施意见》,旨在建设现代化中试能力,完善中试服务平台体系,加快中试软硬件产业发展,优化中试发展生态,为加快实现新型工业化提供有力支撑。中试是研发到生产的必由之路,通过中试能够及时发现问题、改进方案、提升质量,大幅提高成果产业化成功率。2022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开发新产品项目109.39万个,连续十年保持10%以上的增长率,产品推陈出新迫切需要通过中试验证解决产品可不可产、好不好用等问题。《实施意见》提出了多种平台建设模式,也鼓励地方结合实际探索新的建设方式和运作机制。一是龙头企业建设产业链中试平台。按照国际经验,龙头企业往往与其供应商围绕产品开展协同设计和试验。当前,随着需求向智能化、个性化、绿色化升级,制造业产品正朝着复杂化、精密化、智能化方向快速发展,面临愈发复杂的服役环境、趋于极端的运行工况,龙头企业具备丰富的资源和应用场景经验,能够把握产品整体功能性能和质量指标要求,也具备调动产业链上下游供应商实施改进的能力。《实施意见》提出,支持龙头企业提供应用场景和试验环境,搭建自主产品中试平台,带动产品研发设计和验证试验,与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共同制定中试技术规则和标准,着力解决中试共性问题。二是布局建设中试公共服务机构。中试平台建设需场地设施、软硬件、技术和人才等支撑,耗费巨大。龙头企业建设的中试平台开放性不足,中小企业往往建不起、用不上,需要寻求公共服务解决中试问题。国际上,已经涌现出一批场地设施完善,仪器设备先进、试验人员专业的公共服务机构和实验室,提供高水平、全链条公共服务。《实施意见》提出,建设综合性中试公共服务机构,提供跨行业、跨领域的高水平中试服务,满足企业多样化需求。建设专业化中试公共服务机构,完善特殊应用场景下的试验能力和极端环境试验能力,有效满足行业发展及特殊应用场景需求。三是强化现有创新和服务平台中试功能。目前,国家有关部门、部分地方政府支持建设了一批技术创新类、成果转化与产业化类创新平台基地,服务于研究和试验发展的机构728家,形成了良好的工作基础。在新时期新形势下,为进一步促进中试能力建设,《实施意见》提出强化现有创新和服务平台中试功能,加强技术研发转化,开放试验能力、试验场地和研究成果。为充分发挥地方积极性和主动性,探索中试服务网络新机制,还提出支持产业集聚效应明显、中试基础能力扎实的地方,打造辐射范围大、转化能力强、发展机制好的中试中心。来源: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司点击“阅读原文”查看《实施意见》全文
1月23日 下午 6:02
其他

匀速400公里/小时,CR450要来了!

近日“国家工程师奖”表彰大会举行50个团队被授予“国家卓越工程师团队”称号复兴号高速列车研发创新团队就是其中之一↓↓↓复兴号累计运送旅客超22亿人次复兴号高速列车是中国自主研发具有完全知识产权的新一代高速列车是中国科技创新的重大成果截至目前复兴号高速列车累计运送旅客已超22亿人次2012年末启动研制的复兴号高速列车2017年,以最高350公里的时速使中国成为世界上高铁商业运营速度最快的国家并保持至今这正是研发团队反复摸索不断攻坚克难的成果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工程师周黎介绍“当时引进的动车组不统型、标准各异一个司机要驾驶好多种车型不同列车之间无法相互救援维修配件、部件及装置都不一样带来大量运用中的技术问题”在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牵头下联合国内产、学、研多家单位组成研发创新团队拉动全产业链几千家核心配套企业共同参与开始了中国标准高速动车组的研发之路50多万个零件!中国标准动车组从无到有历经五年多的突破与创新高速动车组是高度复杂对安全性要求极高的机电一体化产品一列时速350公里的高铁列车由50多万个零件组成涵盖机械、冶金、材料、电力电子化工、信息控制、计算机、精密仪器等众多技术领域加之我国特有的路网模式和地理气候条件使高速列车自主研发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国外很多动车组从头运行到尾,基本是三四个小时中国动车组运行十几个小时都是非常普遍的从黑龙江哈尔滨到广东广州在不同温度下长距离运行这是独一无二的这就需要我们设计出适合中国国情的动车组”周黎说为了实现操作手柄统一研发团队从20多个设计方案中遴选经过上万次论证、测试、试验才定型在团队的不懈努力下2015年6月,两列中国标准动车组成功完成组装、调试并下线随后开展试验验证工作2016年11月中国标准动车组样车完成60万公里的运用考核相当于绕地球跑了15圈2017年6月中国标准动车组被正式命名为“复兴号”在京沪高铁双向首发同年9月,复兴号动车组以时速350公里运营为世界高速铁路商业运营树立新标杆经过全体研发人员5年多的技术攻关和自主创新我国最终全面突破牵引、制动网络、车体、转向架等核心系统和车轮、车轴等关键技术中国高铁从无到有从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到自主创新现在已经领跑世界匀速400公里/小时新一代动车组正在研发创新在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的实验室团队目前正在进行CR450(高速动车组)创新工程的实践研制速度更快、更加节能更加环保、更加安全的新一代动车组进一步引领世界动车组的发展方向周黎介绍,“CR450的目标是400公里/小时的匀速对制动提出了更高要求要在更快的速度下把车停下来这些都是现在正在研究的内容”如今,近1200组的复兴号奔驰在祖国广袤的大地上拥有“中国技术”、创造“中国速度”实现“中国智造”建立“中国标准”的复兴号成为一张亮丽的“中国名片”来源:新闻联播(ID:cctvxwlianbo),记者:任梅梅
1月22日 下午 5:51
其他

我国自主研制,正式进入市场!

由航空工业通飞自主研制的新一代初级教练机领雁AG100首批飞机,19日在浙江德清下线交付。这标志着领雁AG100飞机正式进入市场,开启产业化发展新征程。领雁AG100飞机。图片来源:航空工业通飞据浙江中航通飞研究院有限公司总经理任培毓介绍,领雁AG100飞机具有技术先进、经济性好、安全可靠、维护简便等特点,标配整机降落伞,增配驾驶舱安全气囊,进一步提高了人机安全性。领雁AG100创新引入“第三座培训能力”,能大幅提高培训效率。该机采用高可靠性的发动机,加强了起落架和机体结构强度,可以降低运营和维修需求和成本,从而保障高频起落训练任务的需要。当日举办的下线及交付仪式上,领雁AG100获颁型号合格证和生产许可证,首批交付6架飞机。任培毓在采访中表示,2024年领雁AG100将形成年产20架飞机的能力,为明年进一步提高产能打下坚实基础,预计明、后年交付能力将逐步达到50架。来源:中国新闻网
1月21日 下午 6:09
其他

首次!关键技术飞行试验完成→

19日,朱雀三号可重复使用火箭垂直返回技术在我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完成首次飞行试验。此次试验由蓝箭航天VTVL-1试验箭完成,验证了低空低速状态下的火箭垂直回收能力、控制系统与发动机调推性能的匹配性以及火箭垂直回收的制导控制算法。“这为朱雀三号实现2025年‘首飞’奠定重要技术基础。”朱雀三号总指挥戴政说。消息传至数千公里外的浙江蓝箭航天湖州智能制造基地,基地内传出欢呼声。此次试验箭装备的朱雀二号火箭同型改进的80吨级液氧甲烷发动机,正是在这里装配完成。此前,朱雀二号遥二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按程序完成了飞行任务,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朱雀二号成为全球首枚成功入轨的液氧甲烷火箭,标志着我国运载火箭在新型低成本液体推进剂应用方面取得突破。液氧甲烷是一种火箭燃料,由液态氧气和甲烷混合而成。甲烷是天然气的主要成分,已成为火箭发动机研究者无法忽视的燃料选项。航天专家认为,在世界范围内,液氧甲烷火箭已进入快速研制发展期,面对未来大规模进出空间、航班化运输需求,大推力、高性能、可重复使用的液氧甲烷发动机是液体主动力发展的重要方向。据悉,朱雀三号可重复使用火箭是我国首款不锈钢液体运载火箭,以液氧甲烷为燃料。朱雀三号箭体直径4.5米,一子级设计复用次数不少于20次,具备一箭多星、平板堆叠卫星集群发射的能力。朱雀三号贮箱结构采用高强度不锈钢材料,发射成本相较一次性使用火箭可降低百分之八十至百分之九十。“不锈钢箭体结构可以大幅降低火箭的制造成本,缩短生产周期,耐高温的性能在火箭多次返回、重复使用上具备明显优势。朱雀三号火箭一级发动机在火箭回收后可不下箭检查,加注完成即可再次飞行,能实现真正的航班化运营。”蓝箭航天创始人兼董事长张昌武表示,朱雀三号将以工业化方式链接火箭研产,实现火箭的高效制造。来源:央视军事
1月20日 下午 6:03
其他

重大突破,探获近百万吨!

1月17日,据自然资源部消息,我国在四川雅江探获锂资源近百万吨,是亚洲迄今探明最大规模伟晶岩型单体锂矿。“这为我国实现找锂重大突破,起到了示范作用!”自然资源部部长王广华兴奋地说。锂是元素周期表第三号元素,自然界最轻的金属元素。作为“21世纪绿色能源金属”,对实现“碳中和”有重要意义。电动载人汽车、锂离子蓄电池、太阳能蓄电池,中国制造“新三样”,样样离不开锂。锂电池不用多说。电动载人汽车,不管三元锂电池还是磷酸铁锂电池,都是“锂”当家。风电、光伏大规模储能,性价比最高的方案就是磷酸铁锂电池。最新统计显示,2023年,“新三样”产品合计出口首次突破万亿元大关。有“锂”走遍天下,无“锂”寸步难行。对新能源汽车等“新三样”,金属能源锂都是“口粮”。全球锂资源分布不均,主要分布在阿根廷、玻利维亚、智利、澳大利亚、中国和美国等国家。锂辉石(中国地质调查局供图)我国锂辉石矿、锂云母矿分布范围广,全国有1500多个盐湖,通过加大锂矿区块出让力度,可进一步挖掘锂矿找矿潜力;我国部分锂矿探矿权勘查程度较低,通过进一步加强地质勘查工作,锂矿增储空间较大。为全力推进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促进锂资源勘探开发和增储上产、推动锂电新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自然资源部积极推进锂矿区块出让,加大锂矿源头供应,提振投资者信心,促进矿业市场繁荣。手里有矿,心里不慌。刚刚在此间结束的2024年全国自然资源工作会议明确,在优化海外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合作,加强同拉美“锂三角”等区域合作同时,我国立足国情,针对共生伴生矿等特征,不断实现找矿理论、勘探技术、提炼工艺突破,促进伴生矿综合利用,保障端牢新能源产业“中国饭碗”,“新三样”不愁“粮”。来源:新华视点(记者
1月18日 下午 6:09
其他

出油了!全球第一桶,提取成功

1月15日,据陕西省榆林市召开的陕北富油煤地下原位热解开采先导性试验项目成果发布会上消息,陕西省煤田地质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陕煤地质集团)联合西安交通大学、西安科技大学等单位,在榆林市神木市大保当井田开展的这项先导性试验,打通了富油煤地下原位热解开采工艺流程,并于近日成功提取了全球第一桶原位热解煤焦油,实现了煤田采油“从0到1”的实质性突破。富油煤是指焦油产率为7%到12%的特殊煤炭资源,具有煤油气复合属性,主要分布在我国西部地区。富油煤在地下原位隔绝空气条件下,可通过中低温热解优先提取国家紧缺的油、气资源,生成可替代无烟煤和焦煤的热解半焦。中国工程院院士、西安科技大学教授王双明介绍,中国作为世界最大的能源消费国,缺油少气但相对富煤的基本国情,决定我国能源发展的首要问题是保障能源安全,煤炭产业的发展将逐渐向绿色低碳方向转型。据悉,王双明院士团队长期致力于推动富油煤资源研究,坚持主张要“降煤、稳油、增气”。在他的推动下,陕煤地质集团的科研团队前期发布了陕西省富油煤开发潜力评价项目研究成果,表明陕西煤炭富油性十分突出,富油煤资源量居全国前列。此后,该团队又建成了世界第一个富油煤地下原位热解采油示范工程,并成功地将富油煤中蕴藏的煤焦油开采出来,最大限度实现了富油煤资源的“取氢留碳”。来源:科技日报(记者
1月17日 下午 6:06
其他

首次实现!祝贺中国科学家

中国科研团队近期提出一种量子电子商务方案,在国际上首次实现5用户的量子电子商务应用场景演示,为完整的电子商务交易流程提供了无条件的安全性保证。相关论文已发表在美国《科学》杂志子刊《科学进展》上。全球范围内,电子商务已成为拉动经济增长、提升经济活力的重要力量。现有电子商务方案均采用公钥加密算法对信息的机密性、真实性、完整性和不可抵赖性进行保护,其安全性是基于计算复杂度的假设,未来可能受到算力呈指数级提升的量子计算机的严重威胁。基于量子力学基本原理的量子信息技术被认为是解决信息安全所有要素、实现数字支付无条件安全性的理想途径。2023年,奥地利科学家已通过发展量子数字支付协议,成功确保了身份认证和支付信息的防伪造。然而,要确保整个电子商务交易过程无条件安全,还需要解决“不可抵赖”这一特殊信息安全要素,国际上尚未就此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记者采访了解到,围绕量子数字签名的实用化,中国科学家已有近十年研究积累。在最新研究中,南京大学物理学院教授陈增兵、中国人民大学物理学系副教授尹华磊领衔的团队将量子数字签名作为一项底层技术,通过秘密共享的非对称特性和量子态的隐私特性等,构建了一个无条件安全的量子电子商务协议。实验中,研究团队基于“四相位测量设备无关的量子态传输技术”,构建了一个5用户的量子网络。该网络结构无需事先指定可信第三方进行支付验证,因而不需要固定中心节点。通过将系统中所有量子态制备、传输偏差量化为信息泄露,可衡量协议的失败概率。该方案成功验证了将兆比特交易文件的秒量级处理速率扩展到百公里光纤传输的可行性。据介绍,这一量子电子商务方案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有望推动数字经济的高速安全可持续发展。来源:新华社(记者
1月15日 下午 5:55
其他

20多个小时→9个多小时!首次驶上青藏高原

1月10日20时50分历时9小时5分钟由武汉开出的复兴号智能动车组G853次列车驶进终点站西宁站这是由华中地区开往青藏高原的首趟直达复兴号智能动车组列车也是复兴号智能动车组首次驶上青藏高原这是一趟可以看到五省景色的高铁G852/853次列车经由京广高铁徐兰高铁、兰新高铁运行穿越湖北、河南陕西、甘肃、青海5省主要经停郑州、西安北兰州西等16个车站1月10日零时起全国铁路实行新列车运行图“江城武汉”与“夏都西宁”首次实现高铁互通“我是西宁人,第一次乘坐这趟车回家心情非常激动。”来自西宁的藏族女孩索南卓玛说她在武汉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上学过去因为没有直达老家的高铁只能选择乘坐绿皮车回家路上要20多个小时现在有了直达高铁列车回家只需9个多小时全国铁路实行新的列车运行图后武汉至兰州西G852/853次列车延长开行到西宁站武汉直达西宁旅行时间压缩11个多小时进一步方便沿线旅客出行这趟列车使用的是两组重联的CR400BF-Z型复兴号智能型动车组最高运营时速350公里列车外观采用龙凤图腾元素上下舞动的红黄条纹寓意“龙腾四海、凤舞九天”两侧金色“复兴号”标志闪亮夺目相较于标准版复兴号动车组CR400BF-Z型动车组进行了全面优化升级提升了舒适性、智能性等一等座椅头部靠垫头枕可上下调节座椅下方增加了电动可调节腿靠二等座座椅背后新增了USB接口并在座椅顶部扶手位置增加了座位号指示4号无障碍车厢配备了更宽阔的通过门及无障碍卫生间、轮椅放置区等同时为多种服务设施增加了盲文标识从九省通衢到雪域高原这趟跨越5省的复兴号智能动车组列车有机会来体验一下吧!来源:中国铁路(ID:chineserailways)
1月14日 下午 6:47
其他

我国科研人员成功研制!稳定度刷新国际纪录

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研究员梅刚华带领团队研制出了新款铷原子钟,测得秒级频率稳定度为9E-14(1E-14为百万亿分之一),百秒级频率稳定度为9E-15。这是目前国际上最高的铷原子钟短期稳定度指标。相关成果于近日发表于国际期刊《IEEE
1月13日 下午 6:25
其他

我国首条!一次开车成功!

通用技术集团所属通用技术高新材料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通用技术新材”)阻燃莱赛尔(Lyocell)纤维万吨级生产线日前一次开车成功。这是我国首条万吨级阻燃莱赛尔纤维生产线。该生产线成套技术由通用技术新材所属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自主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阻燃莱赛尔纤维是一种具有持久阻燃性能的高技术纤维新材料,具有安全环保、本质阻燃、吸湿透气性好、强度高等特点,可应用于多个领域,市场前景广阔。例如,在消防防护领域,阻燃莱赛尔纤维可用于制造消防抢险救援服、消防面罩、消防内衣等;在特种防护领域,阻燃莱赛尔纤维可用于制造石化行业阻燃服、电力行业防护服、煤炭及冶金行业阻燃防护服等。来源:科技日报(记者
1月12日 下午 5:52
其他

零的突破!我国自主研发制造!正式投入应用

1月9日,中国海油发布消息,我国自主研发制造的亚洲首套船用风力旋筒助推系统正式投入应用,这不仅标志着我国在商用船舶旋筒风帆实现了零的突破,也对推动船舶运输行业绿色低碳发展带来积极示范意义。我国船舶动力技术获突破“海洋石油226船”船长吴力国表示,项目团队在设计前期深入开展船舶应用环境与能耗仿真模拟分析,通过加装旋筒风帆系统,平均每年可节约燃料达12%,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约412吨,并可实现全生命周期受益。船长介绍道,当风速和风向合适的时候,这个圆筒形的大风帆就会自动开启,电动机带动风帆旋转,对船舶前进提供了辅助动力。有了它,大型工程船舶平均节省燃料可高达5%~25%。还可以在油轮、客轮、散货船、滚装船等多种具有空旷甲板面的船型上安装。“项目首创功能性可拆卸底座,一体化智能中控系统,自动获取航线风速和风向,并调整旋筒风帆工作姿态以获取最大动能,为船舶行业绿色发展和智能化操控提供一种全新模式”,海油工程旋筒风帆系统项目负责人杨云展说。据了解,我国沿海航线风力资源非常丰富,近海航线平均风力达到4级,因此这种圆筒形风帆系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此外,旋筒风帆系统在与其他设备和燃料组合时具有良好的兼容性,可以进一步推动我国船舶、新能源等产业协同绿色发展。旋筒风帆系统给船舶加装“绿色风帆”旋筒风帆最早出现于20世纪20年代,但是当时由于旋筒的重量限制,以及柴油机和蒸汽轮机的出现,该技术当时没能被广泛应用。近两年,国内外对该项技术的研究与实船实践逐渐发展成熟。旋筒风帆系统被誉为绿色的“风帆”,工作原理为旋转的球体或圆柱体在气流中运动时,球体或圆柱体的两侧形成压力差,球体向着低压一侧运动。通俗来讲,旋筒风帆系统利用电机驱动转筒旋转,使其逆风旋转一侧表面的气压增大,顺风旋转一侧表面的气压降低,从而产生出一个垂直于气流方向的推力,提高了船舶动力效率,降低了油耗并减少碳排放。旋筒风帆可以随时根据风向调整转速,充分利用风力,相比于传统船舶风帆,其占用甲板空间小,受恶劣风况影响不大,对侧向风效果最明显,可以在油轮、客轮、散货船、滚装船等多种具有空旷甲板面的船型上安装。根据单船安装旋筒风帆的大小与数量不同,平均节省燃料可高达5%~25%。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1月10日 下午 6:02
其他

光子芯片迎大突破!中国科学家最新发现→

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先进集成技术研究所副研究员李光元团队提出在光子芯片上减慢光速新方法,有望极大地提高慢光光子芯片器件的性能,并在光传感、光通信、光计算和光缓存等领域获得广泛的应用,也将为慢光技术研究提供新思路。相关研究成果近日发表在《纳米快报》上。受访者供图光速被认为是宇宙中最快的速度,也是所有物质和信息传播速度的上限,其真空中物理常数取30万公里/秒。
1月9日 下午 6:03
其他

试验成功!刷新全球纪录

1月5日,在青海省格尔木市开展的高海拔风电叶片真空灌注技术研究试验取得成功,刷新了全球最高海拔风电叶片的纪录,也验证了风电叶片在高海拔低压灌注达到“零缺陷”的可能性,标志着我国风电叶片生产技术已迈向世界领先水平。据了解,风电叶片真空灌注以大气压与模腔内部气压的压力差为动力源,海拔升高气压降低意味着灌注动力会快速降低,常规灌注工艺可能失效。这次开展高海拔的风电叶片灌注技术研究,选取在叶根节圆直径达到3.2米的大型叶片壳体模具上进行,基本覆盖了目前国内所有的陆上叶片尺寸。经过多个阶段性试验和验证,试验团队对壳体最终灌注工艺方案进行反复探讨与修订,最终成功实现两侧壳体的灌注与固化,试验产品叶片达到灌注“零缺陷”的行业领先水平。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1月8日 下午 6:04
其他

回来了!顺利完成首航!

1月7日,中船邮轮所属爱达邮轮旗下的国产首艘大型邮轮“爱达·魔都号”顺利完成首航,3000余名来自16个国家和地区的乘客完成了7天6晚前往韩国济州与日本福冈、长崎等地的品质之旅。为了更好地讲述和传播中国文化精髓,爱达·魔都号在首航期间举办了四场敦煌研究院专家的系列讲座,为客人展示敦煌石窟艺术等内容,并详细介绍了爱达邮轮与敦煌研究院联合推出的《念念敦煌》数字壁画艺术展。客人在尽享海上美好时光的同时,欣赏远在千里之外的敦煌艺术瑰宝,感受爱达·魔都号的海上文旅的融合魅力。此前,1月1日,爱达·魔都号正式从上海吴淞口国际邮轮港启航,开启商业运营。首艘国产大型邮轮爱达·魔都号全长323.6米,总吨位13.55万吨,拥有2125间豪华客房和套房,满载可容纳5246名宾客。填补了国产大型邮轮空白、实现国产大型邮轮领域零的突破的“爱达·魔都号”备受瞩目,自宣布部署以来,其获得了游客和旅行社的热烈反响,咨询邮轮产品和预订船票的需求源源不断。大型邮轮被誉为船舶工业“皇冠上的明珠”,摘下这颗“明珠”后,我国成为全球第5个有能力建造大型邮轮的国家。至此,中国具备了同时建造航母、大型液化天然气运输船和大型邮轮的能力,成为名副其实的造船工业强国。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记者
1月7日 下午 6:20
其他

大型移动“充电宝”,建成投产!你手里的它,能赚钱→

1月4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工业和信息化部、市场监管总局联合发布了《关于加强新能源汽车与电网融合互动的实施意见》,推动新能源汽车反向给电网送电。新政将会对我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和充放电网络,带来哪些变化?车网互动新政出台推动新能源汽车反向给电网送电车网互动,是指新能源汽车通过充放电装置与电网进行能量和信息的互动,可分为智能有序充电和双向充放电。《实施意见》明确,到2025年,初步建成车网互动技术标准体系,全面实施和优化充电峰谷分时电价,市场机制建设和试点示范取得重要进展;2030年,我国车网互动实现规模化应用,智能有序充电全面推广。国家能源局电力司司长杜忠明表示,《实施意见》有利于提升配电网对于大规模新能源汽车及其充换电设施的接入承载能力,有利于激发新能源汽车作为灵活性储能资源的调节潜力,可以促进车、桩、电网等各环节技术进步。《实施意见》还明确了重点任务,包括协同推进车网互动核心技术攻关,加快建立车网互动标准体系;力争2025年底前全面应用居民充电峰谷分时电价,探索对电网放电价格;力争2025年底前建成5个以上示范城市以及50个以上双向充放电示范项目。
1月5日 下午 5:56
其他

事关你我上网!我国将开展专项行动

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十一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开展“信号升格”专项行动的通知》,提出将实现移动网络(4G和5G)信号显著增强,移动用户端到端业务感知明显提升,资源要素保障更加有力,监测评估能力持续增强,为广大用户提供信号好、体验优、能力强的高品质网络服务。到2024年底,超过8万个重点场所实现移动网络深度覆盖,2.5万公里铁路和35万公里公路、150条地铁线路实现移动网络连续覆盖。移动网络下行均值接入速率不低于200Mbps,上行均值接入速率不低于40Mbps,卡顿、时延等主要业务指标加快改善,移动网络达标速率占比不低于90%。到2025年底,超过12万个重点场所实现移动网络深度覆盖、3万公里铁路和50万公里公路、200条地铁线路实现移动网络连续覆盖。5G网络覆盖深度和广度持续完善,5G流量占比显著提升。移动网络下行均值接入速率不低于220Mbps,上行均值接入速率不低于45Mbps,卡顿、时延等主要业务指标全面优化,移动网络达标速率占比不低于95%。当前,我国4G基站数超过600万个,4G网络已全面覆盖城乡;5G基站数达328.2万个,5G网络覆盖逐步从“市市通”到“县县通”并持续向乡镇、行政村等延伸。开展“信号升格”,将有效提升日常生活关键点位移动网络覆盖,解决信号强度、时延等问题,提升广大用户移动网络使用体验。同时,支撑高清视频等新型应用发展,提升用户新业务感知。此外,该行动将提升医疗机构、文旅场景、高等学校、重点商超、商务楼宇及酒店等移动网络质量,助力行业提质增效,并通过完善城乡移动网络覆盖,提升政务中心、交通枢纽、城市地铁、公路铁路水路、乡镇农村等移动网络质量,提高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务效率。来源: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通信发展司点击“阅读原文”查看全文
1月4日 下午 6:33
其他

年产40万吨!一次开车成功

1月2日,据中国中化控股有限责任公司消息,中化国际位于中化连云港循环经济产业园内的碳三一期项目——年产40万吨直接氧化法(HPPO法)环氧丙烷装置进入试生产阶段,一次开车成功。其也成为国内同类工艺装置中产能规模最大的装置之一。图片来源:中国中化据了解,中化国际年产40万吨环氧丙烷装置采用直接氧化法,以丙烯和双氧水为原料,在催化剂作用下将丙烯直接氧化生成环氧丙烷。直接氧化法工艺不会产生有害气体排放,产生的少量含盐废水可通过成套处理装备实现高效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反应副产物仅为水和丙二醇及其单甲醚,其中水可作为工艺水循环利用,丙二醇及其单甲醚量少且价值较高。除了副产物少、基本无污染等突出的绿色环保优势,直接氧化法还具有工艺简单、反应温和、原料消耗少、能耗低、产品收率高等综合优势。来源:科技日报(记者
1月3日 下午 6:37
其他

超高海拔地区,世界最大!正式投入运行!

1月1日,世界超高海拔地区最大的风力发电厂——那曲欧玛亭嘎100兆瓦风电项目正式投入运行,一年可以向那曲市送电2亿度,满足23万人一年的用电需求,还能减排二氧化碳20万吨。目前,青藏高原正在建设和即将开工的新能源项目有50多个。欧玛亭嘎风电场场址海拔4650米,其气流条件、气压条件和气候条件都对机组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风电行业内部称“高海拔地区的风有气无力”。这是因为风能大小与空气密度成正比,而高海拔地区空气密度低,与平原地区同等风速条件相比,高海拔地区的风机转速更慢、发电功率更低,即风大但带不动。国家能源集团西藏欧玛亭嘎风电场负责人胡建生介绍,从设计之初,依托自身“风能智选”平台,实现测风、选址、风资源精准评估、风电厂规划一体化设计,再通过稳定性控制技术,攻克了超高海拔地区风能转化效率低、叶片易失速的难题。不仅如此,风机还会面对冰雹、雷劈等极端气候条件;在超高海拔环境中,还有紫外线强度高、高低温变化剧烈、风沙雨雪冲刷频繁等问题,都对风机叶片性能提出了更高要求。国家能源集团西藏欧玛亭嘎风电场负责人胡建生介绍,(欧玛亭嘎风电场风机叶片)采用特殊的面漆技术,有效抑制油漆老化开裂及外露部件老化的难题,并采取最高雷电防护等级一级设计,有效保证了机组的安全可靠性。一般来说,海拔高度在3500米到5500米之间,定义为超高海拔。超过这个高度叫做极高海拔。4650米,是欧玛亭嘎风电场的平均海拔,在这个高度,人体机能和设备性能将严重衰退。4.0兆瓦,是欧玛亭嘎风电场的一台机组单机容量,也是目前我国超高海拔地区已投产的单机容量最大风电机组。173米,是欧玛亭嘎风电场的风机叶片直径,其扫风面积相当3.3个标准足球场大小。100兆瓦,是欧玛亭嘎风电场的25台单机容量4兆瓦风机总的装机量,占地面积14万平方米,是全球超高海拔地区装机规模最大的风电项目。23万人,风带动三个大叶片和发电机同步转动,每转动一圈可以发电6.7度,每年通过当地电网向那曲市送电约2亿度,相当于节约标煤约6万吨,可满足约23万人一年的用电需求。来源:央视网
1月2日 下午 9:43
其他

“开门红”!96.8%,刷新世界纪录

2024年1月1日,中核集团旗下中国核电投资控股的秦山核电基地传来“开门红”。该基地9台核电机组2023年度平均能力因子达到96.8%,根据世界核电运营者协会(WANO)已公布数据,该业绩在全球拥有6台及以上机组的核电基地中位列第一,创造了同类基地安全稳定运行的新纪录。图片来源:中国核电机组能力因子是指某段时间内可获得的发电量与参考发电量的比值,是国际核电业界公认的最能体现核电安全管理水平和衡量机组安全发电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主要用来衡量核电机组的可用程度及监测电站是否能维持较高的机组可靠性。此外,多机组核电基地受核电运营单位多机组大修计划安排、资源合理分配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其平均能力因子更能体现核电厂的运营管理水平。2023年,中核集团旗下中国核电积极对标世界一流,创建中国式“核电卓越运行模型”,年度平均能力因子创佳绩是其致力于提升运营管理水平的成果体现。作为我国自主核电的发源地,秦山核电被誉为“国之光荣”,安全运行已超过30年,共有9台机组运行,总装机容量超过666万千瓦,是我国核电机组数量最多、堆型最丰富的核电基地。近年来,秦山核电运行业绩年年攀升,连续七年机组平均能力因子超过90%,2023年提前完成年度发电任务,发电量再创历史新高,实现自全面建成投产以来年度发电量“九连增”。近四年来,秦山核电共30台次机组WANO运行综合指数达满分,运行业绩稳定处于世界先进水平。截至目前,秦山核电累计安全发电超8000亿度,相当于减少排放二氧化碳7.4亿吨、植树造林500个西湖景区面积。来源:科技日报(作者:凌犇
1月1日 下午 5:39
其他

超级工程进行时!世界最长海底道路隧道主线盾构穿海

在海面之下95米处挖隧道,相当于指甲盖要承受12公斤压力。这样做要面临哪些挑战?如何破解难题?让国内外瞩目的山东省大工程有了最新进展。12月30日,黄海之畔,山东港口青岛港码头内,随着
2023年12月30日
其他

点击回看2023▷ 48张照片告诉你中国科技实力

2023年即将过去,回首这一年,我国科技领域捷报频传,梦想接连实现,今年最热的几个关键词大概就是“突破”“首个”“成功”了。我们的科研人员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奋斗着,攀上一座又一座高峰,攻下一个又一个难关,如今回头看,“轻舟已过万重山”。此刻,让我们一同回望,铭记这一年里的每一个辉煌时刻。
2023年12月28日
其他

我国自主研发,未来“空中出租车”成功试飞!跻身全球第一方阵

在科幻影片中,我们总能看到各种在空中自如穿梭的交通工具。在现实生活中,随着城市人口不断增加、地面交通拥堵问题日益严重,新型空中交通工具让人们心向往之。最近,我国自主研发的两吨级电动垂直起降航空器成功完成试飞,被认为是未来“空中出租车”。上海一家航空科技公司研发设计的电动垂直起降航空器M1,长10米、高3米、翼展15米、重2吨,无人驾驶,设计航程250公里,巡航速度可以达到每小时200公里,最大载重500公斤,可以同时搭乘5人。这款飞行器和航拍无人机、农业植保无人机、工业无人机类似,不需要跑道,可以垂直起降,由于采用电力驱动,还可以实现低噪音和零碳排放。今年3月底,电动垂直起降航空器M1首架机正式从工厂下线,9月份开始了首轮飞行测试,10月份成功完成了首飞,成为我国首架自主研发的两吨级电动垂直起降航空器。在第六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这架代表城市未来空中出行方式的“空中出租车”格外吸引眼球,并且拿到了意向订单。不同型号、用途的电动垂直起降航空器不断涌现,给我们打开了未来立体交通网络的想象空间。但在这些电动垂直起降航空器研制过程中,离不开供应链、产业链协同发力。电动垂直起降航空器M1仅需2至3人就能完成组装拼接,之所以如此轻松,奥秘就藏在它的超轻碳纤维“外衣”上。在电动垂直起降航空器的制造过程中,碳纤维在机体结构的应用重量占比达到80%。一层碳纤维原材料的厚度仅有0.1毫米到0.2毫米,以M1为例,机翼和机身连接部位的厚度需要在12毫米至15毫米之间,就需要人工铺贴120层至150层这样的碳纤维预浸料。除了选用新材料,电动垂直起降航空器的总装过程也不同于传统飞机的制造工艺。电动垂直起降航空器周身遍布成千上万根复杂的线路,这些线路相当于机身的“血管”和“神经”,科研人员一方面要避免“血管”和“神经”在飞行过程中遭受高辐射磁场的侵袭,另一方面还要在有限的空间内铺设复杂度更高的线路,保证安全的同时还要控制重量。电动垂直起降航空器的动力系统由电池、电机、电控三部分组成,相当于心脏。最近十多年,我国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快速发展,在电池、电机、电控等方面有不少技术储备和产业基础,为电动垂直起降航空器打造一颗强健的“中国心”提供了有利条件。电动垂直起降航空器要在空中自如飞行,还离不开被誉为“大脑”的飞控系统。上海一家公司自主研发的飞控系统,不需要专门的飞手,甚至一人可以操控多架飞机。目前,电动垂直起降航空器已成为新型交通领域的新宠,将有望填补民航和地面交通之间的空白,在地面以上、三千米以下的低空领域构建低空立体交通体系。我国的电动垂直起降航空器起步较晚,但已经不断有新产品涌现,越来越多的应用场景也在探索之中。中国民航管理干部学院副研究员许东松表示,总体上来看,目前无论是在整个eVTOL(电动垂直起降航空器)领域还是无人机领域,中国都处于全球第一方阵。来源:央视财经(ID:cctvyscj)
2023年12月27日
其他

三条高铁,今日开通!

12月26日,成都至自贡至宜宾高铁、汕头至汕尾高铁汕头南至汕尾段和龙岩至龙川高铁龙岩至武平段开通运营。01成自宜高铁12月26日,成都至自贡至宜宾高铁(以下简称成自宜高铁)建成通车,成自宜高铁与成贵高铁成都至乐山至宜宾段将组成高铁环线,进一步推动川南城市群与成都都市圈融合发展。成自宜高铁起自成都东站,途经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天府新区、东部新区、简阳市,资阳市雁江区,内江市资中县、威远县,自贡市大安区、沿滩区、富顺县,宜宾市南溪区、三江新区、叙州区,接入宜宾站,线路全长261公里,设计时速350公里,全线共设成都东、天府、三岔湖、天府机场、资阳西、资中西、威远、自贡、沿滩、南溪北、宜宾东、宜宾等12座车站,其中成都东站、自贡站为既有车站,天府站正在建设中。制图:乔谦成自宜高铁穿越龙泉山等山脉,横跨长江等多条河流,施工难度较大。该项目自2019年1月开工建设以来,国铁集团组织各参建单位优质高效推进工程建设,架设了宜宾临港长江公铁大桥等231座桥梁,建成了龙泉山一号隧道等29座隧道,确保了工程如期开通。成自宜高铁最高时速按350公里运营。开通运营初期,铁路部门每日开行动车组列车最高达16列,其中,成都东至自贡、宜宾站间最快分别51、73分可达。2024年一季度列车运行图调整后,铁路部门每日安排开行“成都东—自贡—宜宾—乐山—成都东”环线动车组列车4列,串联川南地区城市群。成自宜高铁是我国西南地区高速铁路网的重要连接线、延伸线。线路开通运营后,将进一步完善区域路网结构,便利沿线人民群众出行,对推动川南城市群与成都都市圈融合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02汕汕高铁汕头南至汕尾段12月26日,汕头至汕尾高铁(以下简称汕汕高铁)汕头南至汕尾段开通运营,粤东地区新增一条客运大通道,汕头南至汕尾、广州东、深圳北站间最快分别36分钟、113分钟、109分钟可达。汕汕高铁是“八纵八横”高速铁路网沿海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起自汕头站,途经汕头市龙湖区、濠江区、潮阳区、潮南区,揭阳市惠来县,汕尾市陆丰市、海丰县、市城区,接入广州至汕尾高铁汕尾站,线路全长162公里,设计时速350公里,全线共设汕头、汕头南、潮南、惠来、陆丰东、陆丰南、汕尾7座车站,其中汕头、汕尾站为既有车站,其他为新建车站。本次开通运营的是汕头南至汕尾段,线路长度142公里;汕头至汕头南段的控制性工程汕头湾海底隧道工程正在有序建设中。汕汕高铁汕头南至汕尾段穿越沿海高盐高湿区域,水文地质环境复杂,施工难度较大。自开工建设以来,铁路部门组织各参建单位和广大建设者科学有序推进工程建设,建成了鳌江特大桥、惠来隧道等重点工程,确保了工程如期开通。汕汕高铁汕头南至汕尾段最高时速按350公里运营。开通运营初期,铁路部门将按照日常线、周末线、高峰线安排旅客列车开行,每日开行动车组列车最高达24列。汕汕高铁汕头南至汕尾段的开通运营,对于密切汕头地区与粤港澳大湾区的联系,便利沿线人民群众出行,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03龙龙高铁龙武段12月26日,随着D9958次列车从龙岩站驶出,历时4年建设的龙岩至龙川高铁龙岩至武平段(以下简称龙龙高铁龙武段)正式开通运营,原中央苏区县、革命老区县武平结束了不通铁路的历史,闽西八县实现了“县县通铁路”。列车从龙岩站发车。人民网记者
2023年12月26日
其他

全球最大、国内首艘,正式下水!

12月24日上午,全球最大、国内首艘双燃料动力系统的大型耙吸挖泥船“新海鲟”轮下水,这标志着我国LNG动力耙吸式挖泥船的研发设计建造填补了清洁能源挖泥船的空白。耙吸式挖泥船是疏浚施工船的一种,主要负责清挖水道与河川淤泥。它边吸泥、边航行,通过耙头吸入泥浆,就像真空吸尘器一样工作。这艘下水的“新海鲟”号总长155.7米、型宽32米、型深13.5米,满载吃水9.9米,设计泥舱最大舱容17000立方米,配备了国内最先进、智能化程度最高的“一键疏浚”和“浚驾合一”系统,首次在国内实现典型工况条件下的“无人疏浚”功能。同时,该船首次在耙吸挖泥船搭载综合智能管理平台,集成智能机舱、智能航行、智能能效管理等系统,通过全船的集成化设计、安装和控制,有效提升全船管理水平,提高施工效率,保障航行作业安全。这是国内首个自主研发采用LNG双燃料动力系统的万吨级绿色能源大型耙吸挖泥船,通过船型开发、动力系统及双燃料发动机选型、相关设备系统配置等方面的设计研究,燃气模式下满足国际海事组织IMOTierⅢ的排放要求,燃油模式下满足国际海事组织IMO
2023年12月25日
其他

超保暖!我国科学家制备出“北极熊毛衣”

摆脱臃肿的羽绒服,穿上超薄人造纤维织就的衣服,就能像北极熊一样不畏严寒。12月22日,浙江大学化学工程与生物工程学院柏浩教授和高分子科学与工程学系高微微副教授团队在国际学术期刊《科学》发表论文介绍——联合团队模仿北极熊毛的“核-壳”结构,制备出了一种封装气凝胶的超保暖人造纤维。它不但有传统保温材料的隔热功能,还能“封锁”人体向外辐射的红外线,可以直接在商用纺织机上编织成面料。模仿北极熊毛的新型纤维织就的面料。科研团队供图一身超强保暖的“毛衣”,让北极熊能适应零下40℃的环境。北极熊的毛是中空结构,里面封装了大量空气,通过抑制热传导和热对流减少热量的流失。保暖衣物的设计运用了这一原理。为了追求在保暖的同时更加轻薄,人们自然想到用更少的材料封装更多空气。孔隙率极高、密度比空气还小的气凝胶(空气占总体积90%以上)是一种理想选择。然而,由于气凝胶涂层容易脱落,或者材料的气凝胶含量有限,存在耐磨、抗拉伸等力学性能不佳问题,若要用于提升衣物保暖性能,相关技术和工艺有待突破。2018年,柏浩课题组模仿北极熊毛发结构,曾研制出一种有序多孔的隔热保温织物,然而其轴向抗拉伸性还不够理想。带着新的挑战,柏浩课题组注意到一个被忽略的细节:北极熊的毛不仅是中空的,而且还有一层约20微米厚的壳,占了毛发直径的近四分之一。借鉴北极熊毛的“核-壳”结构,联合团队历时近6年,做出了一种新型纤维:纤维的中心是高分子气凝胶,内部分布着直径大约为10-30微米的纤长小孔。它们朝着同一个方向排列,像一个个存储空气的仓库;同时,一层热塑性聚氨酯弹性体外壳将内部的气凝胶包裹起来。“‘核’负责超强保暖功能。保暖从一定程度上讲就是防止热量的流失。”论文第一作者,博士生吴明瑞介绍,人体散热的主要形式包括热辐射、热对流、热传导和汗液蒸发等,其中热辐射的影响最大(占比40%-60%),热量以红外辐射的形式流失。他解释说,红外线是从体表皮肤向外辐射,让新型纤维内部小孔的取向与辐射方向垂直,同时调整尺寸,就有望匹配红外线的波长,从而达到锁住红外辐射的目的。“‘壳’负责强韧耐用,团队为新型纤维设计的热塑性聚氨酯弹性体,使得新型纤维能被拉伸到自身长度的两倍而不断裂,很好地满足了衣物纤维的抗拉伸需求。”柏浩说,过厚的壳会影响纤维的保暖性能,团队选取了一个最优值,兼顾材料的保暖性能和力学性能。不同面料的保温效果对比。科研团队供图在零下20℃的恒温冷库内,联合团队进行了一项对比试验——由科研人员分别试穿初始温度相同的羽绒衣、羊毛毛衣、棉毛衫和新款“北极熊毛衣”,并记录衣物表面温度的上升情况。“升温越少代表人体热量流失越少。”柏浩介绍,实验开始几分钟后,棉毛衫的表面上升到了10.8℃,羽绒衣的表面温度上升到了3.8℃。厚度和羊毛毛衣接近,仅为羽绒衣三分之一到五分之一的新款“北极熊毛衣”表面上升到3.5℃。“目前,实验室内可连续宏量制备这一新型纤维,并轻松地对新款‘北极熊毛衣’进行着色。”柏浩表示,其制备成本主要是物料和加工,若要走向工业化量产,现阶段物料成本虽低,但加工成本较高,需要进一步改进工艺、降低成本,真正出现在货柜上。来源:科技日报(作者:洪恒飞
2023年12月24日
其他

西南地区首个,建成了!

12月20日,位于四川遂宁的川中油气矿年产天然气超124.17亿方,石油液体超10.6万吨,油气产量当量跨越1000万吨,标志着我国西南地区首个千万吨级油气矿正式建成。1000万吨油气当量折合天然气约125.5亿方,按一个三口之家日均1立方米天然气用量测算,可供全国14亿人连续使用27天,能满足四川省8300万人连续使用454天。近年来,川中油气矿通过科学抓好国内单体规模最大的海相碳酸盐岩整装气藏——龙王庙组气藏的长期高产稳产,快速推进川渝地区最大的致密气产能建设基地——天府气田的规模效益建产等重点措施,油气当量成功突破千万吨。所产天然气在为川渝地区提供能源保障的同时,还送往长江沿线城市和华北地区,有力助推京津冀协同发展、西部大开发、长江经济带发展等国家战略实施。经测算,1000万吨油气当量超过了三峡电站同期发电量产生的总热量,可替代标煤1670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660万吨。同时,可带动川渝地区GDP增长超1000亿元,带动相关产业链形成就业岗位近60万个,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和川渝千亿方天然气产能基地建设,提供更强有力的支撑。当前,川中油气矿的天然气产量每年以10.6%的速度增长,已成为西南油气田最具发展潜力的综合性矿区。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记者:黄鹂
2023年12月21日
其他

最新发布!ChatGPT、鸿蒙等入选

今天(12月20日),中国工程院等单位在北京发布2023全球十大工程成就及《全球工程前沿2023》报告。本次发布的2023全球十大工程成就包括:ChatGPT、中国空间站、百亿亿次超级计算机、白鹤滩水电站、双小行星重定向测试、RTS,S/AS01疟疾疫苗、鸿蒙操作系统、Spot
2023年12月20日
其他

全球之最!突破关键技术!“梦想”实现了→

12月18日,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首艘超深水大洋科考钻探船正式命名为“梦想”号,并将于近日在广州南沙开启首次试航。这标志着我国深海探测能力建设和装备现代化建设迈出关键一步。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聚焦自主设计建造国际领先大洋钻探船的目标,坚持自主创新与集成创新,与150余家参研参建单位密切协同,于2021年11月30日开工建造大洋钻探船,2022年12月18日实现船舶主船体贯通,预计2024年全面建成。建成后,“梦想”号主要承担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和国际大洋科学钻探任务。突破十余项关键技术完成多项国际首创设计“梦想”号由中国船舶集团承担设计建造任务,总吨约33000,总长179.8米、型宽32.8米,续航力15000海里,自持力120天,稳性和结构强度按16级台风海况安全要求设计,具备全球海域无限航区作业能力和海域11000米的钻探能力。按照“小吨位、多功能、模块化”设计建造理念,“梦想”号突破十余项关键技术,完成多项国际首创设计,总体装备和综合作业能力处于国际领先水平。该船具有全球最先进的钻探系统,其中深水无隔水管泥浆循环系统(RMR)由我国自主研制,目前已实现400米级RMR研发从“0”到“1”的突破。该船建有全球面积最大、功能最全、流程最优的船载实验室,总面积超3000平方米,涵盖基础地质、古地磁、无机地化、有机地化、微生物、海洋科学、天然气水合物、地球物理、钻探技术九大实验室,配置世界一流的磁屏蔽室、超净实验间和全球首套船载岩心自动传输存储系统,可满足海洋领域全学科研究要求。该船拥有的全球规模最大、最先进的科考船综合信息化系统,由弹性网络、云数据服务、综合调度、作业监控、实验室管理等九大子系统组成,采用超融合、云服务、数据中台、数字孪生等关键技术,全船覆盖超20000个监控点,可实现钻采作业全过程监测、科学实验智能协同。此次试航的主要目标是验证动力系统功能。“梦想”号配置了最新一代30兆瓦闭环环网电站,全球首次同时将蓄能技术和闭环电网应用于DP-3级动力定位系统,船舶经济性和可靠性大幅提升,节约能耗超过15%。“梦想”号配套的钻探保障船、码头、岩心库等已全部投用钻探保障船“海洋地质二号”作为国内首艘由海工船改造的科考船,具备伴随“梦想”号进行全球航行作业能力,还可独立开展海工作业和海洋科考,曾完成我国首套海洋漂浮式温差能装置海试等多项重要任务,海上工作近500天。南部码头、北部码头是我国首次建成的深水科考码头,可为“梦想”号运营提供强大岸基支持。世界一流大洋钻探岩心库设置常温、4℃、-20℃、-80℃和-196℃五级不同温度存储条件,可满足不同样品储存需求,可储存累计长度45万米的岩心样品,是全球储存能力最大的大洋钻探岩心库。据介绍,大洋科学钻探被誉为海洋科技领域的“皇冠”。“梦想”号具有国际领先的大洋科学钻探能力,建成后将成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国之重器”、支撑海洋强国建设的“核心利器”,为天然气水合物勘查开采产业化提供重要装备保障,有力支撑我国实施大洋钻探国际大科学计划,提升“深海进入、深海探测、深海开发”能力,推动我国海洋强国建设,助力实现全球科学家“打穿莫霍面、进入上地幔”的科学梦想。来源:科技日报(记者
2023年12月18日
其他

历史性一刻!国产大飞机C919飞越维港

12月16日一架蓝绿涂装的C919大型客机在香港维多利亚港上空进行飞行展示这是国产商用飞机首次翱翔香港上空当天10时30分许C919从香港国际机场起飞自西向东飞越维港上空并环绕香港岛两圈现场天色晴朗C919融入维多利亚港景色图为国产大飞机C919飞越维港上空,掠过香港最高楼环球贸易广场ICC一刻。人民日报客户端
2023年12月17日
其他

罗斯海新站,主体工程建设全面启动!

16日,罗斯海新站完成了主楼首根最高钢柱的吊装,标志着新站主体工程建设全面启动。据介绍,主楼首根最高钢柱长度16.5米,一共有六根,是整个主楼核心的结构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南极建站史上单次起吊最长的一根构件。主站区域主要分为ABC三个区段,吊装的钢结构是最高的B区,B区完成主结构的安装之后,A区与C区的结构将与它完成合龙,以及后续的建筑设施和模块的安装。罗斯海新站位于南极罗斯海海域的恩克斯堡岛,是我国第五座南极考察站,建成后预计可容纳80名考察人员,开展大气环境、海洋基础环境、生物生态等多圈层、多学科的观测和科学研究。>>第五站来了!中国南极考察站建设新台阶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3年12月17日
其他

发射成功!“胖五”→“壮五”

12月15日21时41分,长征五号运载火箭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点火起飞,随后成功将遥感四十一号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长五火箭升空(来源: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央视新闻)遥感四十一号卫星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五院抓总研制。长五火箭点火起飞(顾航瑜
2023年12月16日
其他

新突破!刷新国内纪录!

12月14日,中国海油发布消息“深海一号”二期项目压力最高的开发井——A12井完成钻井作业刷新国内深水开发井压力等级纪录对确保项目顺利投产进一步开发深水复杂油气资源具有重要意义我国压力最高深水井完成钻井作业位于海南岛东南方向约180公里处的海洋石油982钻井平台上约1000米深处的海底
2023年12月14日
其他

山上长出“八条腿”!国内首例

“横担成功进位!”在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泸定县海拔2900米的二郎山林场内,川渝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工程甘孜至天府南线路二郎山段3L003号塔位现场负责人方文的对讲机中传来塔材顺利进位的消息,这让他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12月12日,记者从国网四川公司获悉,随着最后一组横担吊装就位,川渝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工程甘孜至天府南线路工程,顺利完成首基门型塔组立任务,这是国内首次完成“八腿式”门型铁塔组立。
2023年12月13日
其他

世界最大!成功构建并释放→

据贵大新闻网11日消息,来自贵州大学贵州射电天文台、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和北京大学的研究团队利用中国天眼巡天数据构建并释放了世界最大的中性氢星系样本,向全世界的星系与宇宙学研究人员共享了高质量的大样本观测数据,相关成果近日以封面文章的形式发表于中国学术期刊《中国科学:物理学
2023年12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