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观点 | 全员参与,精密防控,筑牢反诈第一道防线

金融电子化 金融电子化 2022-10-19

欢迎金融科技工作者积极投稿!

投稿邮箱:newmedia@fcmag.com.cn

                                           ——金融电子化

文 / 兴业银行济南分行保卫部总经理    张鏖

随着互联网、电信业的不断发展,以虚假信息为诱饵的诈骗犯罪迅速滋生蔓延,上当受骗者遍布全国各地,渗透社会各个阶层,涉案金额数以万计,严重影响了社会治安和群众财产安全。作为银行从业人员,肩负着特有的社会责任,这既是真诚、用心服务的集中体现,也是银行从业者保障客户资金安全不容推卸的责任。笔者想通过几个典型案例,阐述金融机构应当如何筑起防范电信诈骗犯罪第一道防线。


典型案例分析

【案例一】2019年7月26日14:03,两名中年男子一起进入某银行网点办理开卡业务。工作人员询问开户人具体工作单位时,另一位男子抢着替他回答;询问手机号,开户人拿出手机,手机号写在透明手机壳背面;询问其他信息,全程都是另外那名男子代替回答,开户人基本不作回答。这种异常表现,引起了工作人员的怀疑,便以“开卡非本人使用”为由拒绝办理。随后两人离开营业网点,与另一男子会合并讨论一会儿后离开。


【案例二】2020年3月24日10:10左右,一名怀抱婴儿的女士和其母亲来到某银行网点,要求办理个人银行卡开户业务。大堂经理首接客户时,发现客户身份证颜色异常。智能柜台无法读取。遂带客户到柜台再次审核。经核验,发现身份证件无磁性,在紫外光下亦无荧光反应;经人行联网系统查询,发现户名和身份号一致,但显示照片为空。柜员立即汇报会计主管二次审核,发现身份证表面光滑,底纹模糊、颜色变化明显,字体颜色较深,照片较虚,透光查看身份证内并无芯片,紫外光下无长城图案荧光反应。经与客户沟通,客户自称此次办卡用途是代发工资,对身份证来源支支吾吾说不清楚,主管随后报警。3月25日下午属地派出所通知,该女士因涉嫌伪造证件被立案侦查。


通过典型案例不难看出,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属于智能型犯罪,犯罪活动多为集团化作案,作案过程分工明确,组织严密,隐蔽性强;犯罪嫌疑人一般不会与被害人直接见面或接受现金交易,多是通过汇款、银行转账、网银转账获得赃款;犯罪嫌疑人接收被骗钱款的银行账户,往往是犯罪分子购买伪造的身份证后到银行开立的账户,或者直接从他人手中购买以他人名义开立的银行账户,或者通过支付一定的报酬请不知情的普通群众开立账户;涉及电信网络诈骗活动的银行账户往往多个账户交替、循环使用,且每个账户使用较短时间甚至一两次后就不再使用。基于此类犯罪活动的特点,笔者认为:控制银行账号实名制开立,减少实名制账户的非法转让和买卖,关注银行账户的活跃程度及交易特点,是切断诈骗犯罪人员获取犯罪资金的有效途径,是源头上减少此类犯罪的关键;金融机构只有积极行动起来,全员参与,精密防控,才能筑牢打击电信诈骗犯罪的第一道防线。


健全反诈工作机制,

是筑牢第一道防线的工作基础

金融机构应当勇于承担打击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社会责任,处理好业务利益与打击需求之间的利害关系,建立健全长效的反诈工作机制。


1.建立反诈意识宣传机制

一是立足营业网点、网上银行和自助机具,形成多层次、全方位的防范宣传体系。其中:在营业网点张贴“民警提示海报”,播放反诈案例宣传片;在网上银行设置分步提醒公益宣传标语;在自助机具摆放“民警提示卡”“转账温馨提示标语”等,时刻提醒客户转账风险,严密防范诈骗案件。二是借助业务优势发力,将宣传触角分布社区街巷。业务拓展员在发展业务的同时,深入社区街巷,向居民发放宣传资料并讲解现代智能化金融业务操作的特点、风险防控措施和业务操作技巧,引导公众熟悉和掌握防范电信网络诈骗的措施和应对方法。三是加强警银协作,健全专业化宣传机制。强化与属地公安机关的沟通协作,配合开展集中专业宣传活动,通过“宣传月”“案例警示”等活动,宣传金融机构在防范电信网络诈骗活动中取得的突出成绩并总结的有效手段,获取广大群众、客户的理解和支持。


2.建立反诈技能培训机制

反诈技能培训是提升全员反诈意识,提高识破电信网络诈骗案件能力的主要途径,建立长效的培训机制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一是要明确技能培训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银行从业人员在进行反诈技能培训过程中,应当熟悉了解电信网络诈骗案件的基本类型、发案特点和作案手段;掌握资金动态流向及转移方法;明确受害人的心理特征和疏导措施;发现案件后的现场劝阻和应急处置技巧,只有“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二是要建立灵活的反诈技能培训方式。岗前培训。岗前培训是统一反诈工作标准,提升反诈技能的基础途径。各个业务条线都应该重视岗前培训,并且岗前培训尽量由金融机构和具备专业知识的公安机关协同组织实施,培训合格后上岗;日常培训。日常培训是提升案件识破能力的主要形式,由银行运营、安保机构根据岗位承担的操作任务和社会形势的发展需要,采取线上学习、线下考核、集中演练等形式组织实施,确保每名员工能够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需求;以岗代训。以岗代训是解决培训与工作矛盾的必要补充形式,培训部门可以根据工作人员承担的不同任务和角色,采取以老带新,以岗代训的方式,让大家边上岗边学习,边培训边提高。


3.建立反诈效果考核机制

金融监管机构的反诈工作专业考核,应当由监管单位制定考核标准、考核办法和奖惩条件,认真履行监督职责,促进考核的落实;金融机构内部考核,应当根据反诈工作承担的社会责任,自建考核体系,制定有针对性的考核标准和处罚细则,设置补充考核绩效奖金,与专业考核成绩挂钩;金融机构与监管单位定期进行联席通报,将考核结果纳入金融机构自身管理体制,做好规范化考核奖惩。不论哪种形式的管理考核,都要建立健全考核档案备查,切忌将考核工作形式化、人情化、儿戏化。


严格银行业务流程,

是筑牢第一道防线的有效措施

从前面的几个典型案例我们分析,电信网路诈骗案件的资金获取方式主要依靠非法购得和转让的银行卡转账提现,隐蔽性强,防范难度大。因此,严格实名开立账户,杜绝非法转让、买卖银行卡是从源头上防范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有效措施。笔者建议金融机构营业网点采取“六步工作法”。


一看。银行从业人员在首次接待开立账户或操作现金转账业务的客户时,应当仔细观察是否同一单位或住地多人集中办理;办理业务客户的神色是否慌张;行为举止是否反常;有无陪同人员指挥或控制协办;是否频繁持续接听电话等。


二问。确认需要实名开立账户的,银行从业人员应当仔细询问客户办理银行卡的用途,是否知晓转让和买卖银行卡是违法行为;如果操作现金转账,应当询问客户转(汇)出资金的用途,问明是否知晓收款人的情况,以及是否了解接收账户的信息。遇到模糊回答和可疑现象,应当耐心解释和进一步追问。


三查。对实际办理业务的客户信息进行认真核查(如:身份证件的真伪,预留手机的实际使用人等),对信息存在疑义的,要提高警,多角度了解客户业务背景,综合客户职业以及交易信息,做出匹配判断。


四劝。通过工作发现可能造成电信网络诈骗风险的,应当及时耐心进行劝导,避免违法案件发生。


五拒。对劝说不成,执意要求办理业务的客户,银行从业人员在确认会有风险发生后,可以委婉拒绝办理业务或报警处理。


六联。对已办理的业务,银行从业人员应当善于分析关联信息,发现有风险发生可能的业务及时申报,采取必要补救措施。


强化银行业务审查,

是筑牢第一道防线的补救关键

通过严密的业务办理流程,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防范冒名开卡、非法转让和买卖实名账户现象,提高劝阻、拦截电信网络诈骗转账的效果,但不能确保万无一失。因此建立有效的业务审查机制,发现问题及时止损,是强化防范电信网络诈骗犯罪补救措施的关键。


一是强化前台审查。前台开立银行卡需要对客户身份证号码进行联网核查、人脸识别;需要绑定手机号码;需要通过接收验证码的形式确认手机号码真实性。同时对监管部门下发的风险提示进行关注,出现批量开卡、开卡人员对银行卡用途不清楚或无明确用途、明显专人引导客户前来开卡等异常情况,应进一步核实客户开户信息和开户意愿,确实存在异常的拒绝开户。


二是补充后台督查。金融机构应当建立健全后台监督机制,对前台的开卡流程和客户信息材料进行再审查、再监督。如:抽检开卡过程是否对身份证号码进行联网核查;核查结果是否相符;人脸识别结果是否通过等,确保开卡流程合规性。对审查中发现的违规开户和可疑账户应当列入重点关注对象,在后续业务交易过程中考察其合理性和合法性。


三是完善多方协查。金融机构应当建立健全多方协作的快速协查和冻结工作机制,对及时发现的电信网络诈骗转账账户进行快速查询和冻结,减少客户的财产损失。按照人民银行、公安部、银保监会等监管部门的工作要求,定期对本机构的账户开展排查行动,对通报的涉案账户列入黑名单,做出“不支不付”管控;对可疑交易账户列入重点关注,一旦发现问题及时申报处理。


总之,防范典型网络诈骗犯罪任重而道远,金融机构切实承担起应负的社会责任,通过完善工作机制,全员参与,提高意识,精密防控,必然能够筑牢防范电信网络诈骗活动的首道防线。


(栏目编辑:张丽霞)



往期精选:

(点击查看精彩内容)


● 观点 | 护航券商数字化转型,Testin云测试深耕自动化测试蓝海

● 观点 | 防控智能渠道外部欺诈风险的思考

● 观点 | 坚持新发展理念,推动监管科技高质量发展

● 观点 | 从“客户服务”到“客户经营”

● 观点 | 《金融信息系统多活技术规范》解读及设计方案分析









《金融电子化》新媒体部:主任 / 邝源  编辑 / 傅甜甜 潘婧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