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从行业视角谈谈HR三个价值

陈祖鑫 HR实名俱乐部 2024-03-29

最近两个月,密集的做线下活动,也拜访大量的行业大咖,站行业视角,聊聊HR的价值,即”三高三低”。

1、HR信息价值高,商业价值低。
所谓商业价值,就是HR群体的付费能力、相比销售、技术、高管等群体,几乎是天壤之别。
不同岗位的商业价值差异不难理解,高管年薪高资源多,因此他们周边的服务产品比较成熟,无论是猎头生意还是培训生意,举例说,高管年均人均培训费用几万到十几万都正常,而HR群体人均培训预算可能只有几千块。
所以,我们能看到无数的机构在搞老板总裁班,私董会,高管教练……他们的目标对象都是高管,而针对HR群体的培训机构,要么做成广交会模式(收HR厂商展位费),要么做成义乌模式(以量取胜,比如9.9学xx多少小时那种)。
专门给企业内部HR群体做定制培训的供应商更是少之又少,比如“某某行业技术团队BP能力提升”、“某某行业/区域的SSC、OD、TD职业发展”的培训课程,即便HR群体有需求,但是这样需求无法形成一个大的市场,供应商自然就不会去做。
所以,我们HR一边吐槽,行业没有特别好的HR课程、学习资源,反过来,行业供应商也在吐槽,HR群体表面爱学习,但付费能力低(客单低),讲师开发缺少动力,机构也不愿意投入资源,这是一个市场反馈的结果。
再举一个猎头的例子,有猎头朋友跟我们反馈,她专门做财务岗位和HR岗位的猎头,说财务总监有很多CPA证书、或IPO经历可以佐证,交付起来要顺畅得多,而HRD、HRBP因为没有资质证书,前期沟通成本特别高,后期交付难度也特别大。自然而然,她就更愿意做财务总监,基本放弃了HR岗位。
从这个侧面也能看出来,因为HR准入条件、人才缺乏通用的评价标准,这都影响HR群体的商业价值。
尽管HR个体商业价值低,HR群体的信息价值非常高。
人力资源部门天生就是一个信息枢纽,一头连接人才市场(校园应届生、招聘平台、猎头公司、人才外包公司等),一头连着员工和管理层(员工福利供应商、培训公司、咨询公司、数字化平台等),另一头还连着政府部门(社保、医保、房管中心、税务、外事等部门)。
不过,这些信息是散落在不同的职能HR手里的,比如各大招聘平台,“喜欢”跟招聘HR打交道;培训公司“乐意”跟培训HR打交道,供应商之所以热情跟HR打交道,当然是希望借助HR的“信息枢纽”去完善产品设计,直至产品交付。
这里重点要说明一下,我们并不是简单主张HR打包企业“内部信息”市场化、商业化,这有悖于HR的职业操守
我们更想主张的是,HR要发挥“信息枢纽”的作用,既要坚守底线思维,也要善于借助外部资源提升管理水平。
2、HR长期价值高,短期价值低
我们经常听到一句话,业务和产品让公司活下去,组织与文化让公司活得更长久
这句话意思是,HR要在一个成熟公司(熬过初创期)公司才有“大未来”,大部分的初创公司、小微企业,HR要么只是提供最简单的人事支持(找人),要么是混合了行政财务等岗位的一个后台职能。
从这个角度来说,很多孵化器长大的公司,或者靠融资烧钱的公司,如果一直持续亏损,无法独立造血,难以形成正向现金流,并且业务模式不清楚……这样的公司,即便是员工规模大、某一个块业务增速特别强,但始终存在停摆风险,自然就缺少HR向下扎根的土壤。
因为HR所负责的人才、组织和文化天生是“风险厌恶”型工作,比如,HR经常说,我们要“相信员工,相信文化”,但是,如果公司业务不断调整,今年为了“星辰大海”疯狂找人,明年为了“活下去”疯狂裁人,“相信员工,相信文化”就等于是一句空话,后面的工作就无法开展。
简单的说,当公司在为了生存而挣扎,那些“使命愿景价值观”不可能有机会落地的,更不用说,人才发展、绩效管理等需要多年才能建立起来的人力资源体系化工作。
所以,立志在人力行业深耕的HR伙伴,务必要有“长期主义”的意志,同时,也要找到那些坚持“长期主义”的企业去做HR。
如果你总是在“高风险”业务团队/公司做HR,时间久了,要么你被异化未“业务是HR的衣食父母”的短期主义,要么你被洗脑成为“HR不堪大用”的怀疑主义。
现在行业有一种声音在不断的放大,甚至盖过其他声音,比如都在说“不懂业务的HR不是好HR”,这个逻辑是没有错的,这句话的本意是倡导HR要主动去理解业务变化,这样HR专业支持才能更精准。
我们的观点是,“好的HR”不能只会听用户声音(懂业务,理解业务),更重要的其实是——发挥HR专业价值,比如HR要坚持专业主义(通过人力方法与工具保持组织活力),HR还要坚持长期主义(通过人力体系推动组织可持续发展)。
再举一个例子说“长期主义”,很多人吐槽,银行业总是喜欢“晴天送伞、雨天收伞”,意思是说,银行总是对资质好、现金流强的大客户更愿意贷款,而那些业务亏损严重,现金流短缺的小客户基本是“视而不见”。
从道德层面,我们当然可以吐槽银行缺乏“社会责任”,但是,站在企业层面,因为银行也是企业,它也要保持自身业务可持续,本身又是强监管行业,自然是更愿意做低风险的客户生意。
HR行业也是如此,如果HR要发挥长期价值,必须持续降低风险,避免太多短期行为。
3、HR平台价值高,个体价值低
这句话的意思是,HR要通过平台(名声在外的大厂、快速增长的行业)来体现价值、放大声量,HR个体的价值,几乎可以忽略。
或者说,HR群体的行业背景与大厂背景,要比个人特征重要得多。举个例子,在线下HR活动,大家天然会对热门行业、大厂HR更感兴趣,像500强外企的HR,头部互联大厂HR总是最受“关注”。反而,大家很少去关注HR个人的教育背景、专业出身等信息。
当然,大家关注大厂HR,背后是关注大厂的动向,关注大厂HR的管理模式,“HR”只是一个看得见摸得着的窗口,这也是验证前面讲到的HR的“信息价值”。
大厂之所以为大厂,通常来说,要么是产品卓越、战略先进,要么业务模式有“领先性”,但并不能充分说明,大厂的管理模式、人力资源模式就天生具有“领先性”,最多只能说明有“独特性、差异性”。
举个例子,HR界都比较熟悉,阿里巴巴的政委制与合伙人制,很多企业都有版本不一的合伙人制、政委制(HRG),很多电商企业也是像素级去照搬阿里管理模式,但依然无法复制出来一个阿里巴巴。
反而像京东,从业务模式和战略选择,包括HR模式也是自己摸索,历经十几年的缠斗,去年,京东开始超过阿里巴巴(2021年京东收入9515亿,阿里8364亿),现在,物流与电商界、管理界恐怕就要开始把目光转向京东。
包括腾讯、字节跳动这样的纯互联网公司,它们未必有什么原创“独门绝技”的HR管理模式,当这些企业不断的滚动自己产品,打磨业务模式, 从小厂最终滚成巨无霸,背后HR模式同样也会有“光环效应”。
换句大白话,很多大厂HR,其实在吃平台“红利”,HR个体的能力、专业度未必是行业最优秀的。
昨天《大厂HR转型到小厂hold全模块》文章,腾讯出身的HR小哥(现转身到创业团队),他强调说,当HR在大厂的时候,一定要不断的跟身边的同事去学习,储备更多的资源,补齐自己短板。
所以,我们也是鼓励HR群体,有机会,尽量进大厂做HR,因为只有大厂,HR才有足够资源被“滋养”,因为只有经过大厂洗练的HR,才会真正相信HR的专业价值,相信HR的未来。
总结今天核心观点:
1、HR发挥好“信息枢纽”的作用,要有底线思维。
2、HR坚持“长期价值”,必须要跟那些相信“长期主义”企业成长,避免短期行为。
3、不要神话大厂HR,但是,他们自带行业影响力,他们也是HR专业价值的基准。

最近文章

十字路口的HR:去向何方?

说说真实HRBP四个特点

HR怎样才算专业?

大厂HR,下一站要去哪里?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