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 | 大家谈①

人民教育 2023-08-28


民小编说

近日,教育部等十八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意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精神,系统部署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支撑服务一体化推进教育、科技、人才高质量发展。一起来看专家的观点——

“高行”“深走”和“宽做”:

将习近平总书记对科学教育工作的嘱托
落到实处

北京师范大学
教育学部党委副书记、副教授、博士生导师

阚维


教育部等十八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意见》,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我国基础教育领域科学教育的高度重视。全面、系统地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要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培养具备科学家潜质、愿意献身科学研究事业的青少年群体这一时代嘱托。


校内科学教育要“向高处行”,拓展科学实践活动、开展跨学科学习、探索项目式学习的经验,培养学生的深度思维。


校外系统支持要“往深处走”,改进学校教学与服务,鼓励高校和科研院所主动对接中小学,引领科学教育发展,并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


校外科学教育资源要“在宽处做”,用好社会大课堂。全面动员相关单位,加强场馆、基地、营地、园区、生产线等资源的建设与开放,为校外教育提供物质基础。强化供需双方对接,实现校外科学教育与学校的“双向奔赴”。


同时,加大对科学教育资源的宣传推介力度,让科学教育资源获取方式家喻户晓,相关资源唾手可得,让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成为社会风尚。



构建新时代
中国式科学教育新体系
华东师范大学
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李政涛


《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意见》的发布,意味着一个中国式科学教育新体系已经呼之欲出。这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大体系:


大在“布局”。遵循的是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的战略布局。


大在“贯穿”。强化“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将“学”贯穿渗透在“做”“用”和“创”的全过程。


大在“理念”。通过“重在实践”“重在集成”“重在全纳”“重在协同”等,建构了科学教育的四大理念基石。


大在“结构”。这是以“总体要求”为基础,包括学校教学与服务、社会大课堂、相关改革衔接和组织领导等四部分构成的大体系。每个部分都自成一个小体系,例如:构筑“社会大课堂体系”,将高校、科研院所、科技馆、青少年宫、儿童活动中心、博物馆、文化馆、图书馆、展览馆和工农企业等都作为科学教育的主体、承担科学教育的责任、发挥科学教育的功能,最终集聚成为“全社会科学教育力”。



切实加强实验实践
教学,全面提升学生科学素养
杭州师范大学
教师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安富海


实验和实践是科学教育的灵魂,也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一方面,实验实践既能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又能培养探索精神、规则意识和合作意识。另一方面,实验实践是进行科学研究的重要手段,也是推进科技创新的必要途径。然而,当前中小学科学教育中还存在“讲实验、背实验”的现象,这种做法使学生逐渐失去科学学习的兴趣。


近日,教育部等十八部门发布的《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要推进基于探究实践的科学教育,引导学生广泛参与探究实践。教育部办公厅印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方案》也明确指出,要加强实验教学,强化学生动手操作实验。加强科学教育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在实践探究中学习。


这两个文件不仅强调了科学教育中加强实验实践教学的重要性,而且明确了加强实验实践教学的原则、路径和策略,对于矫正科学教育存在的问题、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构建科学教育
数字化支撑服务体系
西北师范大学
智能教育研究院原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郭绍青


科技创新能力是强国之要,“卡脖子”表象为“卡”在技术创新能力上,“根子”还是科学创新问题。科技强国建设需要科学、技术、工程系统性创新,最根本还是科学的原始创新能力。


基础教育承载着从兴趣爱好到科学探究能力与科学精神培养的重要责任。但要清醒认识当前科学教育存在巨大的城乡差距,以及产生新的教育不公平的趋势。同时,社会科技普及教育资源可获得机会的不均衡、师资配置与教师能力等制约着科学教育的高质量开展,校本创客教育走向了“造物”教育等是科学教育面临的现实问题。


社会科学普及教育与学校科学教育融合是构建科学教育体系的必由之路。一是充分运用互联网、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技术,通过推动虚拟科技馆、虚拟体验与学习中心的建设,实现大中城市社会化科学教育资源共享公平化。二是组织科学家团队开发前沿科学教育与科普数字教育资源,开发嵌入智能教师、智能学伴的AR教材等交互性、沉浸性的数字教材,融合学习、评价功能的自适应学习系统。三是推动科学教育名师工作室建设,创新机制,推动跨校际、跨行业科学教育智力资源的网络化服务。四是构建科学教育数字化支撑服务体系,支持学生利用智能终端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学科教育教师全面开展人机协同教育,提升科学教育质量。



要用“科学的”方式学科学

华东师范大学
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崔允漷


近日,教育部等部门印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方案》《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意见》,都强调要加强科学教育。用“科学的”方式学科学,这也是深化教学改革的重要抓手——学科实践在科学学科中的表征。


在新课程的语境中看,科学实践,是具有科学意蕴的典型实践,倡导学生“像科学家一样思考与探究”,运用科学的概念、思想与工具,解决真实情境中的科学问题的一套典型做法。科学实践秉承知行合一的理念,既要求基于科学本质系统设计科学活动,突出学科典型性;又要强化“动手做”的实验教学和探索,利用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技术开展实验,突出实践深刻性,是对原来无关学科立场的“自主、合作、探究”的迭代,是学科性与实践性的深度整合。科学实践既是针对当前“用不科学的方式”不做实验学科学的痛点,又是指向科学育人方式变革的一大亮点,是核心素养时代科学学科的学习革命。



创新培养路径
全面提升中小学生科学素养

天津师范大学
教务处处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纪德奎


《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方案》将“科学素养提升行动”列为本次课程教学改革行动的重点任务之一 。“科学素养提升行动”聚焦课堂教学、资源平台、基础设施三个维度,从源头上创新中小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路径。


首先,课堂教学是根本点。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倡导探究教学与跨学科教学,构建发展性评价体系。如挖掘教材实验素材,应用互联网+教育新模式,尝试科学家名片评价方式和科学特长生评价方式等。


其次,资源平台是着力点。要提高学生应用科学知识的能力,以及在整合基础上的创新能力。如以科技创新活动为载体,开展内容丰富的科普教育,形成常态化的多主体协同育人机制。


最后,基础设施是支撑点。发展科学素养需要搭建良好的实验教学平台,营造优质的校园科学文化环境,建设研究性的科学教育基地,以促进科学知识、思维、探究三者联动。


总之,“科学素养提升行动”以学生为中心,以国家、地方、学校为行动主体,以科研单位、高科技企业、互联网平台、教学实践基地等为抓手,以阶段性任务为目标,构建立体式全方位的科学素养培育体系,是教育行政部门和教育工作者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行动指南,有助于进一步落实党的二十大关于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布局战略要求。


做好科学教育“加法”
撬动课程改革深化
广西师范大学
科学教育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

罗星凯


《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意见》和《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方案》两个重要文件的相继出台,让我这个经历了科学教育课程改革风雨的教育老兵,感到了科学教育春天到来的气息,更看到了通过做好科学教育“加法”,撬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深化的希望。


中小学科学教育,为培养未来的科学家和工程师,毫无疑问是必需的;而为培养每个学生具备基本的科学技术素养,更加不可或缺。因为科学技术的影响早已遍及我们生活的每个角落,科技素养直接关乎每个人的生产能力和生活质量,与基本的读写算能力一样,早已成为一个人基本的文化素养。


新世纪我国科学教育课程改革,基本遵循就是科学文化素养理念。如小学科学,就是一门培育小学生科学文化素养的国家课程。可它在不少学校被当成“副科”,甚至被随意挤占。在教育“双减”中强调做好科学教育“加法”,就是要改变其实际地位与其教育功能、育人价值极不相称的现实,进而从“育分”转向“育人”。这样的转向,正是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要过的“坎”。长期被人为边缘化,源于其在高利害考试中的不利地位,这反而让科学教育更有可能成为撬动课程教学改革真正得到深化的杠杆。对此,科学教育人充满期待,一直在创新实践的路上。



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
培育学生科学素养

天津师范大学
教育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

李洪修


加强科学教育、提升科学素养是青少年成长发展的需要,更是提升国家科技竞争力和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基础。由于科学教育具有显著的跨学科特性,采用跨学科主题学习方式推进科学教育,对于培育中小学学生科学素养具有重要的价值。


一要“跨目标”。科学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科学思维、科学方法和科学探究能力等综合素养。因此,科学教育应以核心素养为主线,设立“学科素养-跨学科素养”双层目标,让学生在跨学科主题学习中提升其团队合作和问题解决能力。


二要“跨内容”。科学教育的跨学科实施,一方面需要将科学教育领域中的内容进行组合,找准学科课程与跨学科课程之间的边界,以建立更完整的知识图谱。另一方面,需要将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领域的科学内容进行有机整合,以强化学科间内容的横纵关联,形成具有实践性、开放性的跨学科主题学习内容。


三要“跨方法”。落实科学教育需要超越简单组合知识与学科核心概念的方式,寻找指向知识重构、跨学科概念形成、思维深化和素养发展的跨学科科学教学的路径与策略,灵活运用探究式、体验式、互动式等综合性的跨学科教学方式。


四要“跨场所”。科学教育的开展不能局限在科学课堂之中,需要教师通过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方式,将课程内容和科学教育内容相结合,用好社会大课堂,充分利用好科技馆、博物馆、青少年宫等场所,用好校外的科学教育资源。



实践理性与理论理性教育并重
助推学生科学核心素养生成

哈尔滨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杨丽


《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意见》和《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方案》两个文件相继发布,重在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发展学生科学核心素养,坚决扭转片面应试教育,也就是习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所强调的:“加快扭转教育功利化倾向,形成健康的教育环境和生态。”


为此,在中小学课程与教学改革各个方面,一方面要重视实践理性教育,强化学生在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实践理性旨在寻求一种直接的行动方法,是人类理性之根;另一方面也要加强理论理性的教育。理论理性指以无功利的好奇心寻求对世界的理解。在理论理性功能中,理性只为自身服务,出于自己的主导兴趣而前进。青少年好奇心、想象力和探求欲的激发离不开理论理性的教育。


文章来源|课程教材研究所微信编辑|陶玉祥

推荐阅读

持续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 | 大家谈①
建设高质量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政策解读①
重磅!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的意见》
校史资源怎样与校本课程融合?这所学校打造了独特的红色文化育人模式 | 关注

欢迎订阅

①扫码订阅2023年《人民教育》杂志


②关注“人民教育”微信公众号并设置星标,第一时间获取精彩内容

欢迎分享到朋友圈↓↓↓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